《名二子说》的翻译
苏洵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就像各有分职,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性作用。装饰车子就是它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有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文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戒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轼」。辙无论功之福,也镇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於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二子释名文言文翻译
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宋·苏洵《名二子说》)
耕斋点评
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见这户人家的厉害。
乃父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名二子说的翻译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意思是所有的车都要循著车辙(车轮辗过的轮沟)前进,才不会翻覆
参考资料:http://www.tcavs.tc.edu.tw/hsuhung/old/course/chinese/test/hnsh/93/930324_ans.doc
<<名二子说>>翻译
轮 辐 盖 轸 ,皆 有 职乎 车 , 而 轼 , 独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是惟独这轼
无 所 为 者 。 虽 然 , 去 轼 , 则 吾 未 见 其 完 车 也 。
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
轼 乎 , 吾 惧 汝 之 不 外 饰 也 。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1〕轮:车轮。
〔2〕辐: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
〔3〕盖:车盖。
〔4〕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
〔5〕职:作用。
〔6〕轼:车厢前供人倚靠的横木。
〔7〕外饰:在表面有所掩饰。
天 下 之 车 ,莫 不 由 辙,而言 车 之 功 者 ,辙 不 与 焉。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
虽 然 ,车 仆马 毙 而 患 不 及 辙 ,是 辙 者 ,善 处 祸 福 之 间 也。
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
辙 乎 , 吾 知 免 矣 。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8〕辙:车辙。
〔9〕仆:倾覆。
〔10〕毙:仆倒。
说有文言文《名二子说》的翻译?急啊
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宋·苏洵《名二子说》)
耕斋点评
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见这户人家的厉害。
乃父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名二子说翻译
一、译文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却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即使这样,车毁马亡,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二、原文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三、出处
《嘉祐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成为“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二、作品赏析
写为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命名的缘由,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并介绍了二子的性格和名字由来
三、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考进士未中,乃发愤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嘉祜间,携子轼、辙入京师开封,为欧阳修、韩琦所重,荐为秘书省校书郎,以文安县主簿与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其诗文明畅、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合称“三苏”。有《嘉祜集》、《老泉文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二子说
你是要翻译这个书名还是文章名?
书名 《名二子说》意思是,说明给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取名字的原因。
文章: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1、第一段,“苏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苏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翻译: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外表。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车走过的痕迹---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倒了马死了,而祸患也不殃及到辙。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的。辙啊!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说来很巧,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与“老苏”的《名二子说》倒也真是紧相契合。虽是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字时所作,观苏轼、苏辙二人生平,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苏辙才华能力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说:知子莫若父母也。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③,而患亦不及辙④。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 :①辐:辐条,车轮。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物。轸(zh 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由,顺从。辙,车轮压的迹道。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仆,倒,这里指翻。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 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 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辙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二子说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子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 2.车厢前的横木 3.车轮压的迹道 4.在其中 5.这
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三、不要过于外露 要善于避祸为福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去掉轼我也从没见一辆完整的车。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外表。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车走过的痕迹---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倒了马死了,而祸患也殃及不到辙。所以说,辙是善处于祸福之间的。辙啊!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外表。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车走过的痕迹---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倒了马死了,而祸患也不殃及到辙。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的。辙啊!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说来很巧,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与“老苏”的《名二子说》倒也真是紧相契合。虽是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字时所作,观苏轼、苏辙二人生平,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苏辙才华能力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说:知子莫若父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