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司马懿与诸葛亮文言文翻译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故事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诸葛亮一直打胜仗,很热闹,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得住,诸葛亮可熬不住,因为他粮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使了一个计谋,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

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绝对是诱兵之计,切不可上当。他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这时候司马懿仍然不主张追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诸葛亮退军势头,断定说:“此乃孔明之计也。”结果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这时魏军将领们认为诸葛亮是使诈谋,用“缓兵之计,渐退入汉中”,因怕被别人耻笑,急于交战,张郃坚持要率兵追击,司马懿让他率兵打头阵去进攻,自己带兵在后面支援。

于是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他坚持自己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

“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像曹操一样多疑,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多疑多虑,有时会贻误战机。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诸葛亮曾隐居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国演义》或是京剧,他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空城计或草船借箭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但真正的诸葛亮不似京戏里面的倜傥,也没有《三国演义》里的神机妙算。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也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此外,两篇《出师表》,历史学家已考证出《前出师表》才是诸葛亮所作的,《后出师表》则有点可疑。《前出师表》中辈出的人才,到了《后出师表》时期已所剩无几了!

蜀汉之所以能在四川苦撑那么久,与孙吴、曹魏三足鼎立,不是因为四川人才出众,而是最初来自中原那批人的才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诸葛亮:拙于战略的行政长才

1、二人故事

空城计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2、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3、人物简介

①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②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三国演义》中,在刘备死后,出现了魏、蜀两国之间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长期对峙。诸葛亮为了完成隆中对策中北伐中原的战略部署,六出祁山,领兵伐魏,双方斗智斗勇,波澜起伏,战况之激烈,智慧之运用,超过了以往三国之间任何一次对峙。

诸葛亮与司马懿真正的决战只有一次,就是上方谷之战。

这场战役是诸葛亮精心部署的。目的就是杀死或捉住司马懿,从根本上打垮魏国,完成北伐宏愿。面对诸葛亮的布局,司马懿疑虑重重,虽然极不情愿,最终还是落入诸葛亮的圈套。当周围大火烧起,一切都悔之晚矣,司马懿下马抱着两个儿子放声大哭,一切都结束了。

然而天不灭魏,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诸葛亮在倾盆大雨中被真正击垮了。

上方谷之战是魏蜀交战双方的拐点。从此,司马懿再也没有勇气面对诸葛亮,一味坚守不出。诸葛亮给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但仍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一个男人、一个军队的统帅懦弱到这种程度,可见被打服了。诸葛亮屯兵渭水河畔,虽然采取了“屯田法”,但旷日持久,灯油耗尽,竟一命归天。他是带着满腔的无奈离开这个世界的。司马懿早在上方谷就被吓破了胆。最后“死诸葛走生仲达”,他的死期也不远了。

这场对峙应该说没有胜者。司马懿屡战屡败,以败仗换取时间和空间,最终拖垮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单纯从谁更厉害方面讲,诸葛亮无疑高过司马懿。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诸葛亮一直打胜仗,很热闹,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得住,诸葛亮可熬不住,因为他粮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使了一个计谋,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

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绝对是诱兵之计,切不可上当。他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这时候司马懿仍然不主张追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诸葛亮退军势头,断定说:“此乃孔明之计也。”结果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这时魏军将领们认为诸葛亮是使诈谋,用“缓兵之计,渐退入汉中”,因怕被别人耻笑,急于交战,张郃坚持要率兵追击,司马懿让他率兵打头阵去进攻,自己带兵在后面支援。

于是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他坚持自己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

“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像曹操一样多疑,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多疑多虑,有时会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空城计”这一战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的“空城计”是一个很高的绝招。有人认为是司马懿的失误,因为司马懿多疑,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以致贻误了战机,使蜀军得以安全脱险。不管怎样评价,“空城计”的结果是保证了蜀军的安全脱险。蜀军在大败的情况下,以“空城计”的计策安全脱险,这是很不容易的。

京剧《空城计》把司马懿大大地调侃了一番。剧中,诸葛亮从容不迫地摇着鹅毛扇,坐在城头唱道:“我正在城头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当时司马懿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却如此地闲雅自在,足见他是何等地聪明、自信!

司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里彷徨,生怕城里有埋伏,胆战心惊,估算半天到底还是不主张攻城。最后得知原来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后,他自我解嘲地说:“司马呀司马,你的胆子也太小了;诸葛呀诸葛,你的胆子也太大了!”他觉得诸葛亮从来没有这么大胆,怎么这次这么大胆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如果诸葛亮赶上的是张飞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们没准就不管有没有埋伏,先冲进城去再说,反正输就输了,输了也先打个痛快,那就真把诸葛亮给活捉了。

所以,“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智高和胆大,也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和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司马懿和诸葛亮文言文空城计 要文言文和翻译

文言文: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译文:

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群众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白宣帝说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意气自信。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白宣帝经常说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士有埋伏,沿着山走了。”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告诉白宣帝,正如诸葛亮所说的。白宣帝知道后,深深得感到遗憾。

文言文: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译文:

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群众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白宣帝说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意气自信。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白宣帝经常说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士有埋伏,沿着山走了。”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告诉白宣帝,正如诸葛亮所说的。白宣帝知道后,深深得感到遗憾。

望采纳~~~

剧本:空城计

演出者:曹操诸葛亮 武官 文官 司马懿魏国探子旁白 蜀国探子 魏国士兵士兵甲士兵乙

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刘备、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史称三国时代。有一次,魏国得知蜀国的西城军力薄弱,于是曹操派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西城。

【第一幕】

士兵:启禀主公,敌军大将马谡已经撤退,我军夺得胜利,并占领了街亭,而且……

曹操:哈哈哈哈,诸葛亮你也会有失败的一天阿,哈哈哈哈!

探子:大人,根据前线回报,敌军在西城的军力都已出兵了,城内剩下不到两千士兵。

曹操:恩,这是一个好机会,请司马懿来见我!

士兵:是!传~丞相~司马懿!

(回音)

士兵:将军,曹操大人传将军去见他

司马懿:曹操大人有什幺事?为何传我去呢?

士兵:我也不清楚,总之就是要将军去一趟。

司马懿:我知道了,我立刻过去。

司马懿到了军帐内,只看到曹操意气风发地看着地图

司马懿:主公,这幺急又这幺突然,是有何吩咐?

曹操:司马懿,蜀国的西城军力薄弱,只剩下一千五百士兵,攻下以后就可以拓展我方势力了,我决定派你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西城。

司马懿:谢主公!如此多的人马,我一定不会失败的!

【第二幕】

当司马懿的大军接近西城时,就有探子来报告。

探子:(惊慌、喘气)丞相丞相!大事不妙了!

诸葛亮:(冷静)何事惊慌?

探子;魏国率领大军攻过来了!

诸葛亮:(慢条斯理)他们有多少人马?

探子:大概…大概有十五万人马啊!而且司马懿的大军已在不远的地方了!

诸葛亮:嗯…果然不妙啊……

文官:(害怕)丞相,这样西城会被攻下的,他们肯定把我们杀得血流成河啊…

诸葛亮: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别担心,待我想想……恩…(思考中)…好…我自有妙计,来人阿!

武官:(威猛)丞相,有何吩咐?

诸葛亮:叫兵营的士兵们通通躲起来,只要发出任何声音,(强调,一个字一个字念)斩 立 决!

武官:是!大人!

诸葛亮:然后再吩咐下去,把城门都打开……

文官:什幺?丞相?您…您说什幺啊?把城门打开敌军就会攻进来了!我们就会被杀掉阿

武官:这…是啊,大人!我们现在做的应该是全部撤退,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诸葛亮:不用怕,相信我,我自有妙计,刚刚说到哪啦?(自言自语)好,再叫几个士兵装成老百姓城门外扫地,不遵照者也立即斩首。

武官:(小声碎念)这…我实在搞不懂丞相想什幺了……

诸葛亮:别担心吧,敌军不会攻进来的。好了,只要大家照我的意思去做,就不会有事的,你,跟我来。

文官:是的,大人。

【第三幕】

此时士兵们接到命令后都觉得很奇怪

士兵甲:丞相真是奇怪,为何不逃跑呢?

士兵乙:对啊,难不成丞相是敌军派来的间谍?

武官:你们两个,竟然违反军令,拖出去斩了!

士兵甲、乙:(惨叫)啊~~~~~~~

此时诸葛亮带着文官登上了城楼观看状况…

诸葛亮:你看你看,远方这盛大的军容,曹魏不愧想统一天下,个个兵强马壮,看来这西城的确是挡不住的。来来……刚刚带的东西在哪啊?

只见诸葛亮换上了长袍,戴上了羽冠,他不慌不忙地坐了下来

诸葛亮:哈哈哈,放轻松点阿,来喝杯酒吧。

文官:丞相,现在曹操的十五万大军就要攻过来了!我怎幺能放轻松喝酒啊!

诸葛亮:那你是不相信我的能力喔?

文官:小的不敢。

诸葛亮:哈哈哈,不要怕,一起来敬这十五万大军吧!

文官:(害怕而且怀疑语气)是……丞相(自言自语)丞相是不是太害怕得到了失心疯啊…唉…事到如今,也只能相信丞相的神机妙算。

诸葛孔明喝完了酒,竟然开始弹起琴来

诸葛亮:哈哈哈哈哈哈……

【第四幕】

此时,司马懿率领大军准备进攻。

探子:将军将军,快来看这画面啊!

司马懿:什幺?这诸葛亮不慌不忙,而且在悠闲弹琴喝酒?

探子:是啊,他们还把城门都打开,可是一个士兵也没有

司马懿:(自言自语)嗯,这到底怎幺回事呢?这其中必定有诈,可能消息有误,说不定里头有埋伏,小心别中计,

探子:可这是大好机会啊!我们可是有十五万大军啊!

司马懿:此次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若有个闪失就不好了。传下去,我们快撤退吧。

探子:是的,大人

司马懿:就以前的经验,这孔明先生诡计多端,我们不能太相信我们眼前看到的,下令全军撤退!哼哼…诸葛亮你的计谋被我看穿了啊!

【第五幕】

司马懿就这样撤退了

诸葛亮:哈哈哈,司马懿果真撤退了,来,刚刚那幺紧张,喝的酒一定很苦吧,我们再来喝一杯。

文官:(佩服)丞相真英明!丞相,我为您倒酒。

诸葛亮:哈哈哈,干了吧。

武官:大人,司马懿撤退了,他们已经离西城十五里了。

武官:丞相,为什幺司马懿的大军会撤回去呢?

诸葛亮:这只是一种心理战术罢了,司马懿的个性小心谨慎又多疑,看到我们这样大开城门,一定觉得会有伏兵,所以会撤回去。

武官:大人英明!

士兵们:「大人万岁!大人万岁!」

因为诸葛亮不花一兵一卒,就让十五万大军撤退,免除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原文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司马懿与诸葛亮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