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牛运震文言文翻译

《习惯说》文言文翻译

作品原文

蓉少时(2),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3),俯而读(4),仰而思,思有弗得(5),辄起绕室以旋(6)。室有洼,径尺(7),浸淫日广(8)。每履之(9),足若踬焉(10)。既久而遂安②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①而笑曰(12):“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13)?”顾②(22)谓童子取土平③之(14)。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说:文体的一种,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蓉:作者自称。少:年少,年龄小。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

俯:低头。

弗得:没有心得。

旋:徘徊。

径尺:直径一尺。

浸(qīn)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履:踩,走。

若:总是。踬(zhì):绊倒。

先君子:就是自称死去的父亲。先,称已亡故的前辈时使用的尊称。

㊤顾:看。

何……为:哪里还谈得上……。

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平:填平。

蹶(jué)然:猛然。

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既:已。

中(zhòng)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

适:适应。

故:缘故。

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宁:安宁。

㊦顾:回头看。

习:积习、习惯。

语之:对他谈了这事。

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

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样。

窒:阻碍。

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作品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刘蓉)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向四周看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刘蓉很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适应。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1]

3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养晦堂诗文集》。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的道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培养好习惯,还是克服坏习惯,都应该从少年时期开始;因为这个时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最初阶段,培养好习惯容易,克服坏习惯也容易。正如文中所说的:“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而一个人在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原文:

习惯说  清代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扩展资料

《习惯说》选自刘蓉《养晦堂诗文集》。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的道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培养好习惯,还是克服坏习惯,都应该从

少年时期开始;因为这个时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最初阶段,培养好习惯不容易,克服坏习惯也不容易。

正如文中所说的:“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而一个人在

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这篇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见大,发人深思。作者先写少年时代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小房子里读书的情景。“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这一描述,就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形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难说学有所获,更谈不上什么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以“思”为经,贯穿始末。因“思”而“绕室以旋”,从“旋”而极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题的阐发。总之,这都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白话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习惯成自然,这是人人常说也人人熟知的道理。养成好习惯,一生终身受益;养成坏习惯,一辈子受害无穷。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为了告诫世人治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写的一篇文章。

这篇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见大,发人深思。作者先写少年时代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小房子里读书的情景。“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这一描述,就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形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难说学有所获,更谈不上什么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以“思”为经,贯穿始末。因“思”而“绕室以旋”,从“旋”而极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题的阐发。总之,这都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作者简介: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湘乡人。咸丰四年(1854年),随曾国藩在湖北、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1855年),从罗泽南由江西回援湖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习惯说

白话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原文:

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扩展资料:

《习惯说》是清代古文家刘蓉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少年在书房中读书的事情,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很容易适应外物的,适应了外物,也就由不习惯变为习惯。

而习惯养成之后,对外物是否合理,对外物的是非优劣,往往也就不加详察,不予追究了。这篇文章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于日常琐事中寄寓哲理,于平淡质朴中透出思想力度。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习惯成自然,这是人人常说也人人熟知的道理。养成好习惯,一生终身受益;养成坏习惯,一辈子受害无穷。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为了告诫世人治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写的一篇文章。

作者简介: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湘乡人。咸丰四年(1854年),随曾国藩在湖北、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1855年),从罗泽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战死蒲圻,送丧归籍。咸丰十一年(1861年),骆秉章督师四川,被聘参赞军事。

以知府加三品顶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实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由滇、黔人川时,赴前线堵截,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自投清营,乃将其槛送成都后杀害。同治二年(1863年),奉命督办陕西军务,擢巡抚,率军进驻广元。

同治四年(1865年),克阶州,击灭四川地方起义军和太平军余部。不久,以泄露密折,降调革任,仍署巡抚。同治五年(1866),因病开缺,仍留陕办理军务,与巡抚乔松年不和,所部楚军三十营被西捻军张宗禹击溃于灞桥后,革职回籍,著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辨录疑义》等。

清代古文家刘蓉的《习惯说》的翻译: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后来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有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这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好,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来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了以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在这块地上,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这才慢慢的习惯了。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扩展资料:

《习惯说》是一篇论说体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说起,由此及彼,使人感到自然而亲切,从而受到启迪。可以说是语浅意深,言之有物。这篇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了大道理。作者刘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号霞仙,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与郭嵩焘、罗泽南有往来。其代表作为《养晦堂文集》等。

后世评价: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文章言浅意深,发人深省。虽然意在说理,大部分篇幅却存叙述。其中“俯而读,仰而思;恩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描述,语言简洁,形象生动。人物、情状皆栩栩如生,犹在目前。

文言文在线翻译

在线,一般是指在线翻译工具,如百度翻译,阿里翻译1688或Google翻译等。这类翻译工具的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其原理是依托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数百万篇文档中查找各种模式,以求解最佳翻译。在线翻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依然存在。就已有的成就来看,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p>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灭吴。

翻译: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吴王夫差准备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吴王的大夫伍子胥劝阻说:“不行!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条江河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不愿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因此有吴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国的存在,有越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吴国的存在。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我还听说,旱地的人习惯于旱地的生活,水乡的人习惯于水乡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国家,即使战胜了它们,我国百姓也不习惯在那里居住,不习惯使用他们的车辆;那越国,如若战胜了它,我国百姓既习惯在那里居住,也习惯使用它们的船只,这种有利条件不能错过啊!希望君王一定要灭掉越国;如果放弃了这些有利条件,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越国打扮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嚭,并对他说:“您如果能宽恕越国的罪过,同意求和,还有比这更漂亮的美女送给您。”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吴王夫差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同越国订立了和约,让文种回越国去了。

越王勾践向百姓解释说:“我没有估计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这是我的过错,请允许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然后越王勾践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勾践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越国的地盘,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如今我无能,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妇到了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去看护。如果生男孩就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就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嫡子为国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收养他们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给他整洁的住舍,分给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力。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还要询问他们的姓名。勾践本人也亲自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织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

这时,全国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践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们越国也已经上了轨道,请允许让我们报这个仇吧!”勾践辞谢说:“过去我们被吴国打败,不是百姓的过错,是我的过错,象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耻辱呢?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过了几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践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的人,都亲近我们越王,就象亲近父母一样。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哪有敢不竭尽全力的呢?请允许同吴国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践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听说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现在吴王夫差有穿着用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士兵十万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耻,只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现在我要协助上天灭掉吴国。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进就共同前进,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前进时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时想到会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合乎常规的赏赐。进攻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不顾羞耻,这样就有了合乎常规的刑罚了。”

于是越国就果断地行动起来,全国上下都互相勉励。父亲勉励他的儿子,兄长勉励他的弟弟,妻子勉励她的丈夫。他们说:“哪有象我们这样的国君,我们哪能不愿战死在疆场上呢?”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

1于是穆公一一赐酒给他们喝,然后离去

2统治君子就要公正无私,以使他们施行仁德;统治平民,就要宽容仁厚以使他们为军效力。

3活着和死去,就是这样决定的

4,衣服,人用它来御寒;食物,人可以用它来充饥。

全文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於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於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於岐山之阳者三百有馀人,毕力为缪公疾斗於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摘自《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第八·爱士》

【译文】

从前,秦穆公乘车出游,车子坏了,右边车辕的马脱缰跑掉了,被一群农夫捉住。秦穆公亲自去寻找跑掉的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农夫们正准备分吃马肉。穆公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而不立刻喝酒,我担心马肉会伤害你们的身体啊!”于是穆公一一赐酒给他们喝,然后离去。过了一年,秦、晋两国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兵已包围了穆公乘坐的战车,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穆公战车左边的骖车,晋惠公车右的卫士路石举起长枪击中了穆公的铠甲,七层的铠甲已被击穿了六层。就在这时,曾在岐山分食马肉的三百多农夫,竭尽全力在车下为保护穆公而拼死战斗。于是秦军大胜晋军,并且俘获了晋惠公。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统治君子就要公正无私,以使他们施行仁德;统治平民,就要宽容仁厚以使他们为军效力。”君主怎么能不努力施行仁德,爱抚人民呢?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亲近他们,如果人民亲近爱戴他们的国君,就会甘心情愿为之付出生命。

文言文翻译在线

1.秦国,是个贪婪暴虐的国家,一旦战胜了赵国,必定要把矛头转向其他国家。我担心那时魏国就将面临秦军的攻击了。

2.如果大王能够采纳我的方针,可以为大王安邦治世,即使让我吃蔬菜,喝凉水,我也愿意。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之初,魏王征求群臣对此事的对策,大家都认为秦国进攻赵国,是对魏国有利的事。孔斌却质问:“为什么这样说?”回答是:“秦国战胜赵国,我们也顺势向它屈服;如果秦国打不赢赵国,我们就趁它疲惫不堪予以攻击。”孔斌反驳说:“不对。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没打过败仗,现在又重用良将白起,哪里有疲惫可让我们趁?”有个大夫说:“即使秦国战胜赵国,那对我们魏国有什么坏处呢?邻国的羞辱难堪,正是我国的幸运福气啊!”孔斌又反驳道:“秦国,是个贪婪暴虐的国家,一旦战胜了赵国,必定要把矛头转向其他国家。我担心那时魏国就将面临秦军的攻击了。古人说过:燕雀筑窝在屋檐下,母鸟哺育小鸟,叽叽喳喳地都很快乐,自己以为很安适。灶上烟筒忽然窜起火苗,高大的房屋即将被焚,而燕雀面不改色,不知道灾祸就要殃及。现在你不明白,赵国一旦灭亡,灾难就会降临魏国的形势,难道人和燕雀一样吗?”孔斌,是孔子的第六世后人。当初,魏王听说孔斌贤明,便派使者携带黄金绸缎,聘请他为相。孔斌说:“如果大王能够采纳我的方针,可以为大王安邦治世,即使让我吃蔬菜,喝凉水,我也愿意。如果只是让我穿上一身贵服,供以丰厚俸禄,那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魏王哪里会缺少一个老百姓呢!”使者再三邀请,孔斌才前往魏国,魏王亲自出城迎接,拜他为相。孔斌便撤换了一批靠关系受宠的官员,代之以贤良人才;剥夺去不干事者的俸禄,转赐给有功之臣。那些失去职位的人都不高兴,于是制造出谣言。文咨把这些话告诉了孔斌。孔斌说:“从来不能与老百姓共商创业大事!古代善于治理政事的人,起初时都免不了被诽谤。子产在郑国做相,三年以后流言蜚语才停止。我的祖先孔子在鲁国做相,也是三个月以后诽谤才终止的。现在我每日改革政事,虽然赶不上前代圣贤,难道还考虑诽谤之言!”文咨问:“不知道当年对尊祖上有什么诽谤?”孔斌说:“先祖在鲁国任相,有人唱道:‘穿鹿皮袍的权贵,抓起他来没有罪;权贵穿着鹿皮袍,抓起他来都叫好。’等到三个月以后,风气教化逐渐调养成型,百姓们又唱道:‘穿皮衣,戴殷帽,我们的心事他想到;戴殷帽,穿皮衣,一心为民不为己。’”文咨高兴地赞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您与古圣贤相比也不差。”孔斌在魏国任相共九个月,每次提出重大的建议都不被魏王采用,于是喟然长叹:“建议不被采纳,是我的建议有不合适的地方,建议不合君主的心意,我再做他的官,享用他的俸禄,是不做事白吃饭,我的罪过也太大了!”说完便称病辞去职务。有人对孔斌说:“魏王不用你,你为什么不到别处去呢?”孔斌回答:“到哪里去呢?崤山以东的各国都将被秦国吞并;秦国的行为不仁不义,我决不去那里。”于是在家休养。新垣固问孔斌:“圣贤所到之处,必定是振兴教化、修明政治。而你在魏国做相,没听说干出什么特殊的政绩就自行引退了,猜想你是不是不得志?否则为什么那么快就辞职呢?”孔斌说:“正因为没有特殊的政绩,所以自己引退了。而且在不治之症面前,显不出好医生的本领。现在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心,用仁义之道去事奉它,自然是得不到什么安全;所以,当今拯救危亡都来不及,还侈谈什么振兴教化!当年伊尹曾做过夏朝的官,吕望曾做过商朝的官,但这两个王朝最终无法救药,难道伊尹、吕望不愿意吗?实在是因为大势已不可挽回。现在崤山以东各国都疲惫不堪、萎靡不振,韩、赵、魏三国争相割地以求偷安,二周折腰归顺秦国,燕国、齐国、楚国也屈服了。由此预见,不出二十年,天下都将归秦国所有了!

牛运震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