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吕祖泰字泰然文言文翻译

《周必大》文言文翻译

出自《二十四史 宋史》之《周必大传》。

《周必大传》译文:

周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其祖先是郑州管城人。祖父周诜,宣和年间在庐陵任副职,因此定居在这里。父亲周利建,是太学博士。年少时就特别杰出,父亲死后,他被寄养在外祖母家,母亲亲自督促他学习。

绍兴二十年(1150),周必大考中进士,被授予徽州户曹之职。周必大考中博学宏词科,任建康府教授。周必大拜官太学录,被召去应试馆职,高宗读了他的策文,说:“是个负责起草诏书的人才。”周必大任秘书省正字。馆职恢复由朝廷诏试从此开始。周必大兼国史院编修官,拜官监察御史。

孝宗即位后,周必大拜官起居郎。直接到皇上面前奏事,皇上说:“我过去看过你写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来看看。”皇上当初亲临经筵,周必大奏道:“经筵并不是分析文章讲解句子的地方,想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开始,左右史很久没有任命人担任,史事记载被中断、累积,周必大请求必须记下君臣们的言行举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给皇上看。于是皇上命令周必大兼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又兼权中书舍人。周必大在经筵侍讲,曾论及边境之事,皇上为蜀感到担忧,周必大回答说:“蜀中百姓受困苦已很久了,希望陛下颁布安抚令,要使政局稳定应减少赋税。”周必大应皇上诏令奏上十件事,都切中时弊。

周必大暂代给事中,封驳政令之失当,不任用权贵、宠臣。翟婉容对官吏进行升调时违反了有关法令,周必大竭力争执,认为不妥。皇上说:“原以为你只会写文章,没想到你如此刚强正直。”金索取讲和时的旧礼,周必大一一上奏,请求端正敌国之称呼,金国为之气沮。

曾觌、龙大渊被皇上宠幸,台谏官交替弹劾他们,一起被调任知..门事,周必大与金安节不书写备案录黄,并奏道:“陛下对于政府侍从,想罢就罢,想贬就贬,唯独对这二个人委屈迁就,这样恐怕公众的议论会纷纷而至不得停止。”第二天皇上宣布手诏,说:“给事中、中书舍人为人煽风点火,太上皇时的小事情,怎么可以乱说。”周必大进宫谢罪道“:如此看来,那是我没有像侍奉太上皇一样侍奉陛下。”周必大退朝待罪,皇上说:“我知道你很尽职,只是想破除朋党、端正纲纪。”十天后,皇上重申以前的任命,周必大阻止不了,于是请求任宫观官。

很久后,周必大被差遣任南剑州知州,又改为提点福建刑狱。周必大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希望皇上令中外各地举荐文武人才,分别把他们的长处记在一本册子上,藏于禁中,以备缓急之用。周必大拜为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任史职。郑闻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后由皇上修改,这是模仿汉宣帝时的制度所为的。于是上奏说“:陛下根据汉宣帝时的例子,亲自制定赞书,明确表示自己的好恶。我看西汉时所说的国家大臣,乃是浅陋朴实的周勃,缺乏文采的汲黯,不学无术的霍光。至于公孙弘、蔡义、韦贤,号称儒者,只是拿俸禄保全地位,所以汉宣帝说俗儒不合时宜。如果宣帝了解真正的儒士,怎么会把他们混淆呢?希望陛下平心观察,不可有轻视儒士的名声。”皇上喜爱他论述精辟,知识广博,想与他日夜讨论文章。

高宗要加尊号,周必大说:“太上皇万岁,而绍兴末年所议之文及近来上的表使用嗣皇帝的称呼不妥。按照建炎年间遥拜徽宗表,以及唐宪宗献给唐顺宗尊号的册文,都称皇帝。”决议于是定下。赵雄出使金朝,要携带国书,朝廷讨论受国书的礼节。周必大立即具体草拟,大致内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计较等级、威风;叔侄亲戚关系,难道还计较是坐着还是站立。”皇上赞赏地说“:我未曾告诉国书的内容,而你能道出我心中所想,真是真正的人才呀。”

周必大兼权兵部侍郎。奏请敬重侍从以储备将相之才,增设台谏官以广开言路,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之不足。不久,周必大暂代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一天,皇上令周必大同王之奇、陈良翰到选德殿回答问题,皇上从袖中拿出手诏,举出唐太宗与魏征关系之例,询问他在位久,而功绩未成,治政的好坏,他自己不能发觉的解决办法,命令周必大等人尽言是否。周必大一一陈述“:陛下训练士兵以图谋恢复国土而将领多次更换,这是用将的法则未掌握好;选择人戍守郡国而郡守多次变换,这是把责任落在实处的方法不完善。各州官吏,一下子上任一下子罢职,婺州四年而地方官换了五次,平江四年换守臣四次,更有甚者秀州一年而四次换守臣,官吏奸邪如何得以考察清楚,百姓疾苦怎么可能得到缓和!”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革除了这二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南库钱二十万代民交税,皇上很赞赏。

周必大兼侍讲,又兼任中书舍人。不久,他辞去直学士院之职,得到批准。张说再次拜为签书枢密院,给事中莫济封驳回录黄,周必大奏道:“过去全朝廷的人都认为张说这个任命不适合,陛下自己也知道错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这个任命又下发。贵戚参预政事,公私两方面都受到损失,我不敢草拟此令。”皇上批示:“王日严立即撰写任命书。莫济、周必大降为宫观官,傍晚离开国都。”张说公开奏章的内容,让被弹劾者知道,又荐举莫济、周必大二人,于是莫济被派往温州任职,周必大到建宁府任职。莫济接到任命立即离朝,周必大到丰城后称病而归,莫济听说后很后悔自己的行动。周必大三次请求一宫观职,因此名气更大了。

时间过了很久,周必大拜官敷文阁待制兼侍读、暂代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皇上安慰他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我十分倚重你。”周必大拜为兵部侍郎,不久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说“:太宗储备人才为真宗、仁宗所用,仁宗储备人才为英宗、哲宗所用。自从章..、蔡京打击了士气后,最终导致外族入侵之祸。秦桧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皇上一天亲临..场,周必大说:“我固然知道陛下不会忘记检阅战备,然而太祖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于圣上的勤勉,希望皇上自爱。”皇上脸色大变说:“你的话很忠心,是不是为了预防衔橛之变?我正以国仇未报、耻辱未雪为念,不想自寻安逸。”周必大升兼侍读,改任吏部侍郎,拜为翰林学士。

天上下了很长时间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内直宣引,上责说:“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太子参与,我们很担心。”皇上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我怎么敢劝他违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周必大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皇上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于是问周必大:“吕祖谦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周必大拜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升为吏部兼承旨。皇上令礼官讨论明堂典礼,周必大提出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的意见。周必大受旨撰写《选德殿记》及《皇朝文鉴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温和、雅致,考虑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时文学侍从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说他再次入翰苑任职,实际上是曾觌所荐,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周必大拜官参知政事,皇上说:“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睦而又有不同之处。在这之前宰相论述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相互支持或反对。自从秦桧当权后,执政不敢讲一句话,以后于是成为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皇上深以为然。天久旱,皇上手诏求直言。宰相认为此诏令一下,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对此令。周必大说“:皇上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

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皇上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台谏、给舍与三省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皇上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当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皇上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周必大拜官知枢密院。皇上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之事,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

山阳过去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皇上问“:金主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将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不精选。”

周必大拜官枢密使。皇上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他人不行。”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造了诸军点试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己说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皇上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金州寻求将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皇上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边境大臣与夏国订下盟约。周必大都一概不理会,劝皇上持重,不要轻举妄动。果然所传之言都是妄言。皇上说“:你真有先见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周必大拜官右丞相。他首先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秀州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奉行文书。”

高宗逝世,议定根据显仁的例子,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皇上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于是皇上穿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淳熙十五年(1188),思陵出殡,周必大根据熙陵吕端的故事,请求随同前往,于是皇上给他太傅头衔,为山陵使。明堂大礼时皇上对周必大加封恩赐,封他为济国公。

十一月,周必大单独留下来请求让他去职,皇上再三加以安慰。皇上忽然宣谕道:“近年来我经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传位给太子,但你必须暂且留下。”周必大说:“圣上身体安康,只是由于思念高宗稍稍过度了些,怎么至于倦于辛苦。”皇上说“:最大的礼仪没有比得上事奉宗庙的,而初享时我大多是带病前往坚持祭祀的;最大的礼仪没有大于执丧的,而我不能亲自到德寿宫去。想不退休,可以吗?我才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你。”周必大哭着退下了。十二月十一日,皇上秘密赐给周必大绍兴时制定的传皇位亲札。三十日,皇上令周必大留下商议。二月初二日,又令周必大参与草拟诏书,专门论述了供奉灵位、侍奉太子之事。周必大拜为左丞相、许国公。参政留正拜为右丞相。壬子日,皇上才把传位的打算告诉二府。二月初一,皇上降传位令。第二天,皇上穿着吉祥的衣服到紫宸殿。周必大奏道“:陛下传位给皇子,再观盛典,流芳千古。看来从今后不能每天侍奉皇上了。”于是哽噎不能说下去,皇上也流泪说:“只有靠你们协助新君主。”

光宗询问当今急务,周必大奏称为用人、求言二件事。三月,周必大拜官少保、益国公。李山献草拟了二相制度,大家对此贬褒不一,皇上召李山献令他用麻纸另拟文书,不久把李山献贬斥到一郡任职。周必大请求离朝。

何澹为司业,在职很久都没有升迁,留正奏请提拔他。何澹对周必大不满而感激留正,到他为谏长时,于是首先弹劾周必大。皇上诏令周必大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任潭州判官。何澹对周必大的谴责不停,于是周必大以少保充当醴泉观使。周必大任隆兴府判官,没有赴任,又拜为观文殿学士、潭州判官,恢复大观文之职。周必大被所举官吏受贿败露之事牵连,降职为荣阳郡公,又复为益国公,改任隆兴判官,他辞去此职,拜官醴泉观使。

宁宗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奏上四件事:至孝、敬天、崇俭、久任。庆元元年(1195),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于是以少傅身份退休。

开始,平民吕祖泰上书请求杀韩..胄,驱逐陈自强,以周必大代替他。嘉泰元年(1201),御史施康年弹劾周必大首先为诡诈之徒唱赞歌,又私植党派,皇上令降周必大为少保。自庆元以后,韩..胄之党以建立伪学的名义,来禁锢君子,而周必大与赵汝愚、留正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嘉泰二年(1202),周必大又为少傅。嘉泰四年(1204年)死去,终年七十九岁。皇上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宁宗为他的墓碑题写篆文“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自己号称平园老叟,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周必大曾在乡里建三忠堂,说欧阳修、杨邦..、胡铨都是庐陵人,他平生所敬慕的人,故写文章记下他们的事迹,这是他的绝笔。周必大有一子,名周纶。

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父亲叫利建,周必大年轻时英俊奇伟,父早故,由外祖母家抚养,母亲亲自督促他勤奋读书。绍兴二十年,周必大中进士,授官徽州户曹。后又中博学宏词科,任建康府学馆的教授。不久,周必大被调到太学任职,宋高宗阅读了周必大起草的策文后,说道:“真是大手笔啊!”

宋孝宗即位以后,被任命为起居郎。(一次),侍奉宋孝宗讲经,孝宗对蜀地的情况颇为担忧,周必大回答道:“蜀地的人民长期困顿,希望陛下颁诏对他们安抚劝谕,事情安定后应当宽限他们的租赋,这样,蜀地就可以安定了。”应诏上书列了十件事,都切中时弊。

暂代给事中之职,他上奏辩驳,不避权贵。金索要议和时厚礼,周必大分条上奏,请求确定敌国的名称,金国因此屈服。曾觌.龙大渊得到孝宗的宠幸,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他们。(孝宗不仅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反而晋升两人的职务。诏旨下达后,周必大和金安节拒绝在上面签署同意的意见,并且上奏孝宗:“陛下对于政府中官员,欲罢则罢,欲贬则贬,惟独对于曾.龙二人委曲迁就,多加重用,恐怕众人会议论纷纷啊!”第二天,孝宗宣布了自己提升曾.龙的手诏,并对周必大呵斥道:“你的官职只不过是为人君鼓扇而已,在先皇帝时位卑事微,如今怎敢抗命!”周必大进入宫廷向皇帝谢罪,但他仍然坚持已见:“我知道了,那么为臣也就不以侍奉先皇帝的态度来侍奉陛下了。”说完,周必大退至一边,等待处罚。孝宗(看到周必大的态度坚决,)说道:“我知道你忠贞事国,举荐官员时极力破除朋党.严明纲纪。”十天以后,孝宗重申以前的命令,周必大仍然拒不奉命。不久,他辞去了给事中的职务。

过了很长时间,周必大先后担任南剑州知府,福建刑狱提点官。以后又升任秘书少监,同时在直学士院任职,兼任史职。不久,辞去直学士院职。张说又命担任签书枢密院。周必大谏道:“(关于此人的任用,)以前曾经在朝廷上议论过,大家都认为不可,陛下也觉得这个决定不妥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没过多长时间,又作出这样的命令,使贵戚干预朝政,于公于私都是缺失,臣下不敢起草诏书。”结果,周必大被罢去京官,调任建宁府。他到了丰城便称病回到京城。后来周必大屡次辞官不就,由此名声更重。过了一段时间,又担任了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连孝宗也由衷感叹道:“你不迎合别人,也无所依附,正是我最器重的。”

周必大担任兵部侍郎,不久兼太子詹事。上奏说:“太宗储才为了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了治平.元佑之用。自从章.蔡京以来挫伤士人志气,最终导致“自取灭亡”。秦桧忌妒刻薄,排挤人才,流弊至今。希望陛下在平日储蓄人才。”皇帝沉迷于球场,必大直言劝谏。江浙久雨,上奏请求减少后宫的开支,免去江浙郡县拖欠的税收,命令省部注重抚恤。

淳熙十四年,周必大任右丞相。十六年,任左丞相。庆元四年,周必大去世,被朝廷谥为“文忠”。有著作《平园集》。

周必大(1126年八月十五日-10月二十五日1204年),字子充,一个字洪道,自称平园老人。原登记管理城(今河南郑州),到祖父周陈说当时在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 1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诚”的一。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为许国公。庆元元年,任命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退休。嘉泰中,最后在庐陵。开禧三年(1207年),赠官太师,谧号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碑”。周必大擅长文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感情。著作有《省斋文稿》、《太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周必大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十五(中元日)(八月十五日)日时,在平江府治生下,一生历经坎坷,波折无数。

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岁时,他的父亲周利建在扬州去世,时年三十八岁。周必大从陈国学,由母亲王氏督促他读书;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只是喜欢跟着伯父去广东;十四岁时回庐陵,时间不长,又跟随伯父辗转各地。周必大青少年时的生活沦落到不定,但他刻苦勤奋学习,最后在完成才能。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二十六年,中进士,授任左迪功郎、徽州司户参军。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的女儿为妻,他后来又回到江西。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不同充建康府教授,沿左修职郎。

绍兴三十年(1160年),召入任太学录,屡经升迁为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代理中书舍人兼代理给事中。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于是上疏回驳龙大渊、曾规为知合门事,奉祠。

乾道四年(1168年),任孙权派遣南剑州。

乾道六年(1170年),任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

乾道八年(1172年),兼代理中书舍人时因事奉祠。

淳熙二年(1175年),任命敷文阁待制、侍讲,屡经升迁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淳熙七年(1180年),任参知政事。

淳熙九年(1182年),任命为知枢密院事。

淳熙十一年(1184年),创行内外各军点式法,震慑外面的敌人,安定边防守,皇帝特赐羊酒米面庆贺你生日。

淳熙十二年(1185年),命令宰相、枢密使。七月十五日,皇帝又赐给羊酒米面庆贺你生日。

淳熙十四年(1187年),文德殿宣麻转为光禄大夫、右承相。三月,升任右丞相府。《神道碑》说:“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进退人才,一个根本原则,养民选择守,忧虑边境训练,抬头赞他谋划,考虑周到而敏捷,被遇日增。“又说:“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精力寻求治理,久而不厌倦,圣德天天更新,发扬光大祖宗。宰相共有五人,明良相遇,可以说大了。求其互为始终,全德备福,没有像益国周忠公的。”

淳熙十六年(1189年),文德殿宣麻,转特进左丞相,进封为许国公。

绍熙四年(1193年),改判隆兴府。

庆元元年(1195年),任命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退休。

嘉泰元年(1201年),韩青弹劾周必大为伪学(理学)罪魁祸首。

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10月二十五日),周必大死在家中,享年79岁。宁宗听说审讯后惊愕悲悼,追赠周必大为太师,当他停止上朝两天,赐给白银一千两、绢一千匹。

文言文翻译

http://www.slkj.org/b/songshi.html

宋史 有全文有几百章呢,自己看吧,网页下面有,上面是简介吴曦传

李全传

张邦昌传

刘豫传

贾似道传韩芃胄传

丁大全传

万俟禼传

汪伯彦传

秦桧传郭药师传

黄潜善传

张觉传

蔡攸传

赵良嗣传蔡京传

蔡卞传

曾布传

吕惠卿传

章惇传吴处厚传

朱面力传

蔡确传

王黼传

关礼传董宋臣传

蓝王圭传(附康履传)

梁师成传

杨戬传

王中正传童贯传(附方腊传)

李宪传

窦神宝传

蓝继宗传

高遵裕传吴益传

李遵勖传

张尧佐传

王贻永传

王继勋传王老志传

王仔昔传

魏汉津传

庞安时传

钱乙传刘翰传

柴通玄传

韩显符传

刘勉之传

郭雍传林逋传

谯定传

种放传

戚同文传

陈抟传华岳传

李艸传

吕祖泰传

马伸传

吕祖俭传欧阳澈传

姚兴传

陈东传

林空斋传

薛庆传翟进传

陆秀夫传

张珏传

姜才传

张世杰传尹艳传

范天顺传

李芾传

张贵传

滕茂实传张顺传

崔纵传

吴安国传

王忠植传

李彦仙传赵立传

杨邦艰传

曾艵传

向子韶传

杨震传李涓传

康保裔传

李若水传

熊克传

陈与义传汪藻传

米芾传

周邦彦传

李格非传

陈师道传刘恕传

张耒传

秦观传

晁补之传

文同传黄庭坚传

苏洵传

苏舜钦传

梅尧臣传

穆修传石延年传

柳开传

宋白传

梁周翰传

王应麟传黄震传

李心传传

魏了翁传

徐梦莘传

真德秀传陈亮传

郑樵传

朱震传

胡安国传

陈傅良传蔡元定传

陆九渊传

吕祖谦传

洪兴祖传

杨万里传胡瑗传

邵伯温传

孙复传

王昭素传

李之才传陈淳传

邢艪传

黄干传

朱熹传

张木式传李侗传

尹火享传

杨时传

邵雍传

谢良佐传张载传

程颢传

程颐传

周敦颐传

程师孟传吴遵路传

谢枋得传

陈靖传

洪天锡传

李知孝传徐鹿卿传

陈仲微传

梁成大传

李庭芝传

文天祥传姚希得传

陈宜中传

赵葵传

谢方叔传

乔行简传危稹传

余玠传

郑清之传

赵必愿传

史弥远传孟珙传

赵汝谈传

欧阳守道传

高斯得传

曹彦约传汪纲传

杨简传

吴昌裔传

杜范传

许奕传陈居仁传

洪咨夔传

李宗勉传

刘黻传

赵方传安丙传

杨巨源传

毕再遇传

柴中行传

李孟传传刘火龠传

辛弃疾传

刘宰传

汪大猷传

高登传王信传

李蘩传

仇胒传

李壁传

项安世传刘光祖传

赵雄传

吴猎传

王淮传

陆游传方信孺传

楼钥传

林栗传

京镗传

彭龟年传詹体仁传

赵汝愚传

周必大传

留正传

张孝祥传袁枢传

李椿传

李焘传

王十朋传

杜莘老传范成大传

汪应辰传

王刚中传

施师点传

刘珙传叶颙传

周葵传

汪澈传

陈俊卿传

虞允文传李弥逊传

张阐传

赵逵传

范如圭传

胡松年传何铸传

陈桷传

刘一止传

陈规传

张致远传吕本中传

赵开传

李邴传

胡铨传

洪遵传洪迈传

洪适传

王庶传

洪皓传

汤思退传王之望传

王伦传

刘子羽传

吕祉传

曲端传张俊传

刘光世传

杨再兴传

牛皋传

张宪传吴芉传

杨存中传

吴玠传

刘钅奇传

韩世忠传岳飞传

张所传

陈禾传

许景衡传

李光传许翰传

吕颐浩传

张浚传

朱胜非传

赵鼎传李纲传

宗泽传

任谅传

周常传

张根传张叔夜传

聂昌传

孙傅传

耿南仲传

何栗传李邦彦传

王安中传

侯蒙传

赵挺之传

郑居中传孙谔传

彭汝砺传

吕陶传

王觌传

刘安世传鲜于亻先传

李常传

孔文仲传

王岩叟传

孙觉传梁焘传

王存传

孙固传

刘挚传

苏轼传吕大防传

范祖禹传

吕公著传

范镇传

司马光传种谔传

种师道传

李稷传

种世衡传

徐禧传李师中传

陆诜传

沈括传

李定传

王广渊传王厚传

薛向传

王韶传

蒲宗孟传

蔡挺传王安国传

王安石传

王安礼传

李允则传

吕诲传郑侠传

郑獬传

蔡襄传

余靖传

曾肇传刘奉世传

曾巩传

欧阳修传

刘分攵传

胡宿传张方平传

王拱辰传

钱惟演传

钱易传

邵亢传赵扌卞传

唐介传

吴奎传

包拯传

韩缜传韩绛传

韩维传

韩亿传

范仲淹传

范纯仁传文彦博传

王硄传

富弼传

吴充传

曾公亮传陈升之传

韩琦传

庞籍传

章得象传

杜衍传王曾传

张知白传

杨允恭传

李迪传

卢斌传戚纶传

张去华传

孙何传

晁迥传

刘筠传杨亿传

梁鼎传

王济传

范祥传

田京传陈贯传

李防传

贾黯传

滕宗谅传

陈从易传陈希亮传

姚仲孙传

彭乘传

司马池传

梁颢传孙甫传

谢绛传

尹洙传

掌禹锡传

王洙传王禹翶传

张咏传

孙扌卞传

田锡传

王尧臣传明镐传

王则传

丁度传

宋敏求传

王博文传郭逵传

宋绶传

狄青传

曹利用传

杨崇勋传高琼传

王益柔传

陈彭年传

陈执中传

贾昌朝传宋祁传

陈尧佐传

宋庠传

夏竦传

王钦若传丁谓传

王旦传

向敏中传

寇准传

李沆传呼延赞传

雷德骧传

王继忠传

何蒙传

马知节传索湘传

翟守素传

樊知古传

姚内斌传

王继勋传郭进传

杨延昭传

李汉超传

杨业传

陶谷传扈蒙传

李惟清传

柴禹锡传

赵昌言传

王沔传温仲舒传

苏易简传

辛仲甫传

钱若水传

吕蒙正传张齐贤传

李日方传

沈伦传

卢多逊传

李穆传薛居正传

石熙载传

吕余庆传

刘熙古传

窦仪传田重进传

刘温叟传

米信传

党进传

李汉琼传崔彦进传

曹翰传

袁继忠传

张美传

郭守文传潘美传

曹彬传

王仁赡传

李处耘传

李崇矩传王全斌传

赵普传

李继勋传

王审琦传

慕容延钊传王溥传

石守信传

范质传

子崧传

士砫传镇王传

益王君页传

庄文太子砱传

汉王元佐传

昭成太子元僖传度宗全皇后传

燕王德昭传

理宗谢皇后传

光宗慈懿李皇后传

恭圣仁烈杨皇后传宪圣慈烈吴皇后传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

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仁宗郭皇后传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

章献明肃刘皇后传

瀛国公纪(附二王纪)

度宗纪宁宗纪

理宗纪

光宗纪

孝宗纪

钦宗纪高宗纪

徽宗纪

哲宗纪

英宗纪

神宗纪仁宗纪

真宗纪

太宗纪

《宋史》简介分页123

《周必大》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父亲叫利建,周必大年轻时英俊奇伟,父早故,由外祖母家抚养,母亲亲自督促他勤奋读书。绍兴二十年,周必大中进士,授官徽州户曹。后又中博学宏词科,任建康府学馆的教授。不久,周必大被调到太学任职,宋高宗阅读了周必大起草的策文后,说道:“真是大手笔啊!”

宋孝宗即位以后,被任命为起居郎。(一次),侍奉宋孝宗讲经,孝宗对蜀地的情况颇为担忧,周必大回答道:“蜀地的人民长期困顿,希望陛下颁诏对他们安抚劝谕,事情安定后应当宽限他们的租赋,这样,蜀地就可以安定了。”应诏上书列了十件事,都切中时弊。

暂代给事中之职,他上奏辩驳,不避权贵。金索要议和时厚礼,周必大分条上奏,请求确定敌国的名称,金国因此屈服。曾觌.龙大渊得到孝宗的宠幸,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他们。(孝宗不仅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反而晋升两人的职务。诏旨下达后,周必大和金安节拒绝在上面签署同意的意见,并且上奏孝宗:“陛下对于政府中官员,欲罢则罢,欲贬则贬,惟独对于曾.龙二人委曲迁就,多加重用,恐怕众人会议论纷纷啊!”第二天,孝宗宣布了自己提升曾.龙的手诏,并对周必大呵斥道:“你的官职只不过是为人君鼓扇而已,在先皇帝时位卑事微,如今怎敢抗命!”周必大进入宫廷向皇帝谢罪,但他仍然坚持已见:“我知道了,那么为臣也就不以侍奉先皇帝的态度来侍奉陛下了。”说完,周必大退至一边,等待处罚。孝宗(看到周必大的态度坚决,)说道:“我知道你忠贞事国,举荐官员时极力破除朋党.严明纲纪。”十天以后,孝宗重申以前的命令,周必大仍然拒不奉命。不久,他辞去了给事中的职务。

过了很长时间,周必大先后担任南剑州知府,福建刑狱提点官。以后又升任秘书少监,同时在直学士院任职,兼任史职。不久,辞去直学士院职。张说又命担任签书枢密院。周必大谏道:“(关于此人的任用,)以前曾经在朝廷上议论过,大家都认为不可,陛下也觉得这个决定不妥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没过多长时间,又作出这样的命令,使贵戚干预朝政,于公于私都是缺失,臣下不敢起草诏书。”结果,周必大被罢去京官,调任建宁府。他到了丰城便称病回到京城。后来周必大屡次辞官不就,由此名声更重。过了一段时间,又担任了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连孝宗也由衷感叹道:“你不迎合别人,也无所依附,正是我最器重的。”

周必大担任兵部侍郎,不久兼太子詹事。上奏说:“太宗储才为了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了治平.元佑之用。自从章.蔡京以来挫伤士人志气,最终导致“自取灭亡”。秦桧忌妒刻薄,排挤人才,流弊至今。希望陛下在平日储蓄人才。”皇帝沉迷于球场,必大直言劝谏。江浙久雨,上奏请求减少后宫的开支,免去江浙郡县拖欠的税收,命令省部注重抚恤。

淳熙十四年,周必大任右丞相。十六年,任左丞相。庆元四年,周必大去世,被朝廷谥为“文忠”。有著作《平园集》。

1.《周必大传》出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

原文: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曾觌、龙大渊得幸,台谏交弹之,并迁知阁门事,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明日宣手诏,谓:“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必大入谢曰:“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退待罪,上曰:“朕知卿举职,但欲破朋党、明纪纲耳。”旬日,申前命,必大格不行,遂请辞去。

久之,差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领史职。未几,辞直学士院。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必大奏曰:“昨举朝以为不可,陛下亦自知其误而止之矣。曾未周岁,此命复出。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必大出国门,除建宁府。必大至丰城称疾而归。后必大三请辞,以此名益重。久之,除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劳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

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佑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上日御球场,必大直谏之。久雨,奏请减后宫给使,宽浙郡积逋,命省部议优恤。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2.作者简介: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1-2] 原籍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3]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追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3.人物评价:文天祥:列圣文章千载重,诸孙声气一时同。著庭更有邦人笔,稽首承休学二忠。(《敬和道山堂庆瞻御书韵》)秘苑固知朋可正,畏途犹恐甲方衷。欲酬长者殷勤祝,坎止流行学四忠。(《和萧安抚平林送行韵》)

脱脱:谋大事,决大议,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周必大、留正一时俱以相业称,然必大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宁禅受之际,惧祸而去,其可为有立乎哉?(《宋史》)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

范文澜:周(必大)、留(正)都是朝廷上反战官员的代表。(《中国通史》)

1、[译文]:

周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其祖先是郑州管城人。祖父周诜,宣和年间在庐陵任副职,因此定居在这里。父亲周利建,是太学博士。年少时就特别杰出,父亲死后,他被寄养在外祖母家,母亲亲自督促他学习。

绍兴二十年(1150),周必大考中进士,被授予徽州户曹之职。周必大考中博学宏词科,任建康府教授。周必大拜官太学录,被召去应试馆职,高宗读了他的策文,说:“是个负责起草诏书的人才。”周必大任秘书省正字。馆职恢复由朝廷诏试从此开始。周必大兼国史院编修官,拜官监察御史。

孝宗即位后,周必大拜官起居郎。直接到皇上面前奏事,皇上说:“我过去看过你写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来看看。”皇上当初亲临经筵,周必大奏道:“经筵并不是分析文章讲解句子的地方,想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开始,左右史很久没有任命人担任,史事记载被中断、累积,周必大请求必须记下君臣们的言行举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给皇上看。于是皇上命令周必大兼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又兼权中书舍人。周必大在经筵侍讲,曾论及边境之事,皇上为蜀感到担忧,周必大回答说:“蜀中百姓受困苦已很久了,希望陛下颁布安抚令,要使政局稳定应减少赋税。”周必大应皇上诏令奏上十件事,都切中时弊。

周必大暂代给事中,封驳政令之失当,不任用权贵、宠臣。翟婉容对官吏进行升调时违反了有关法令,周必大竭力争执,认为不妥。皇上说:“原以为你只会写文章,没想到你如此刚强正直。”金索取讲和时的旧礼,周必大一一上奏,请求端正敌国之称呼,金国为之气沮。

曾觌、龙大渊被皇上宠幸,台谏官交替弹劾他们,一起被调任知..门事,周必大与金安节不书写备案录黄,并奏道:“陛下对于政府侍从,想罢就罢,想贬就贬,唯独对这二个人委屈迁就,这样恐怕公众的议论会纷纷而至不得停止。”第二天皇上宣布手诏,说:“给事中、中书舍人为人煽风点火,太上皇时的小事情,怎么可以乱说。”周必大进宫谢罪道“:如此看来,那是我没有像侍奉太上皇一样侍奉陛下。”周必大退朝待罪,皇上说:“我知道你很尽职,只是想破除朋党、端正纲纪。”十天后,皇上重申以前的任命,周必大阻止不了,于是请求任宫观官。

很久后,周必大被差遣任南剑州知州,又改为提点福建刑狱。周必大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希望皇上令中外各地举荐文武人才,分别把他们的长处记在一本册子上,藏于禁中,以备缓急之用。周必大拜为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任史职。郑闻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后由皇上修改,这是模仿汉宣帝时的制度所为的。于是上奏说“:陛下根据汉宣帝时的例子,亲自制定赞书,明确表示自己的好恶。我看西汉时所说的国家大臣,乃是浅陋朴实的周勃,缺乏文采的汲黯,不学无术的霍光。至于公孙弘、蔡义、韦贤,号称儒者,只是拿俸禄保全地位,所以汉宣帝说俗儒不合时宜。如果宣帝了解真正的儒士,怎么会把他们混淆呢?希望陛下平心观察,不可有轻视儒士的名声。”皇上喜爱他论述精辟,知识广博,想与他日夜讨论文章。

高宗要加尊号,周必大说:“太上皇万岁,而绍兴末年所议之文及近来上的表使用嗣皇帝的称呼不妥。按照建炎年间遥拜徽宗表,以及唐宪宗献给唐顺宗尊号的册文,都称皇帝。”决议于是定下。赵雄出使金朝,要携带国书,朝廷讨论受国书的礼节。周必大立即具体草拟,大致内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计较等级、威风;叔侄亲戚关系,难道还计较是坐着还是站立。”皇上赞赏地说“:我未曾告诉国书的内容,而你能道出我心中所想,真是真正的人才呀。”

周必大兼权兵部侍郎。奏请敬重侍从以储备将相之才,增设台谏官以广开言路,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之不足。不久,周必大暂代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一天,皇上令周必大同王之奇、陈良翰到选德殿回答问题,皇上从袖中拿出手诏,举出唐太宗与魏征关系之例,询问他在位久,而功绩未成,治政的好坏,他自己不能发觉的解决办法,命令周必大等人尽言是否。周必大一一陈述“:陛下训练士兵以图谋恢复国土而将领多次更换,这是用将的法则未掌握好;选择人戍守郡国而郡守多次变换,这是把责任落在实处的方法不完善。各州官吏,一下子上任一下子罢职,婺州四年而地方官换了五次,平江四年换守臣四次,更有甚者秀州一年而四次换守臣,官吏奸邪如何得以考察清楚,百姓疾苦怎么可能得到缓和!”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革除了这二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南库钱二十万代民交税,皇上很赞赏。

周必大兼侍讲,又兼任中书舍人。不久,他辞去直学士院之职,得到批准。张说再次拜为签书枢密院,给事中莫济封驳回录黄,周必大奏道:“过去全朝廷的人都认为张说这个任命不适合,陛下自己也知道错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这个任命又下发。贵戚参预政事,公私两方面都受到损失,我不敢草拟此令。”皇上批示:“王日严立即撰写任命书。莫济、周必大降为宫观官,傍晚离开国都。”张说公开奏章的内容,让被弹劾者知道,又荐举莫济、周必大二人,于是莫济被派往温州任职,周必大到建宁府任职。莫济接到任命立即离朝,周必大到丰城后称病而归,莫济听说后很后悔自己的行动。周必大三次请求一宫观职,因此名气更大了。

时间过了很久,周必大拜官敷文阁待制兼侍读、暂代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皇上安慰他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我十分倚重你。”周必大拜为兵部侍郎,不久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说“:太宗储备人才为真宗、仁宗所用,仁宗储备人才为英宗、哲宗所用。自从章..、蔡京打击了士气后,最终导致外族入侵之祸。秦桧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皇上一天亲临..场,周必大说:“我固然知道陛下不会忘记检阅战备,然而太祖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于圣上的勤勉,希望皇上自爱。”皇上脸色大变说:“你的话很忠心,是不是为了预防衔橛之变?我正以国仇未报、耻辱未雪为念,不想自寻安逸。”周必大升兼侍读,改任吏部侍郎,拜为翰林学士。

天上下了很长时间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内直宣引,上责说:“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太子参与,我们很担心。”皇上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我怎么敢劝他违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周必大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皇上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于是问周必大:“吕祖谦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周必大拜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升为吏部兼承旨。皇上令礼官讨论明堂典礼,周必大提出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的意见。周必大受旨撰写《选德殿记》及《皇朝文鉴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温和、雅致,考虑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时文学侍从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说他再次入翰苑任职,实际上是曾觌所荐,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周必大拜官参知政事,皇上说:“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睦而又有不同之处。在这之前宰相论述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相互支持或反对。自从秦桧当权后,执政不敢讲一句话,以后于是成为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皇上深以为然。天久旱,皇上手诏求直言。宰相认为此诏令一下,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对此令。周必大说“:皇上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

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皇上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台谏、给舍与三省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皇上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当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皇上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周必大拜官知枢密院。皇上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之事,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

山阳过去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皇上问“:金主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将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不精选。”

周必大拜官枢密使。皇上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他人不行。”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造了诸军点试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己说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皇上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金州寻求将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皇上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边境大臣与夏国订下盟约。周必大都一概不理会,劝皇上持重,不要轻举妄动。果然所传之言都是妄言。皇上说“:你真有先见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周必大拜官右丞相。他首先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秀州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奉行文书。”

高宗逝世,议定根据显仁的例子,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皇上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于是皇上穿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淳熙十五年(1188),思陵出殡,周必大根据熙陵吕端的故事,请求随同前往,于是皇上给他太傅头衔,为山陵使。明堂大礼时皇上对周必大加封恩赐,封他为济国公。

十一月,周必大单独留下来请求让他去职,皇上再三加以安慰。皇上忽然宣谕道:“近年来我经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传位给太子,但你必须暂且留下。”周必大说:“圣上身体安康,只是由于思念高宗稍稍过度了些,怎么至于倦于辛苦。”皇上说“:最大的礼仪没有比得上事奉宗庙的,而初享时我大多是带病前往坚持祭祀的;最大的礼仪没有大于执丧的,而我不能亲自到德寿宫去。想不退休,可以吗?我才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你。”周必大哭着退下了。十二月十一日,皇上秘密赐给周必大绍兴时制定的传皇位亲札。三十日,皇上令周必大留下商议。二月初二日,又令周必大参与草拟诏书,专门论述了供奉灵位、侍奉太子之事。周必大拜为左丞相、许国公。参政留正拜为右丞相。壬子日,皇上才把传位的打算告诉二府。二月初一,皇上降传位令。第二天,皇上穿着吉祥的衣服到紫宸殿。周必大奏道“:陛下传位给皇子,再观盛典,流芳千古。看来从今后不能每天侍奉皇上了。”于是哽噎不能说下去,皇上也流泪说:“只有靠你们协助新君主。”

光宗询问当今急务,周必大奏称为用人、求言二件事。三月,周必大拜官少保、益国公。李山献草拟了二相制度,大家对此贬褒不一,皇上召李山献令他用麻纸另拟文书,不久把李山献贬斥到一郡任职。周必大请求离朝。

何澹为司业,在职很久都没有升迁,留正奏请提拔他。何澹对周必大不满而感激留正,到他为谏长时,于是首先弹劾周必大。皇上诏令周必大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任潭州判官。何澹对周必大的谴责不停,于是周必大以少保充当醴泉观使。周必大任隆兴府判官,没有赴任,又拜为观文殿学士、潭州判官,恢复大观文之职。周必大被所举官吏受贿败露之事牵连,降职为荣阳郡公,又复为益国公,改任隆兴判官,他辞去此职,拜官醴泉观使。

宁宗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奏上四件事:至孝、敬天、崇俭、久任。庆元元年(1195),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于是以少傅身份退休。

开始,平民吕祖泰上书请求杀韩..胄,驱逐陈自强,以周必大代替他。嘉泰元年(1201),御史施康年弹劾周必大首先为诡诈之徒唱赞歌,又私植党派,皇上令降周必大为少保。自庆元以后,韩..胄之党以建立伪学的名义,来禁锢君子,而周必大与赵汝愚、留正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嘉泰二年(1202),周必大又为少傅。嘉泰四年(1204年)死去,终年七十九岁。皇上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宁宗为他的墓碑题写篆文“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自己号称平园老叟,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周必大曾在乡里建三忠堂,说欧阳修、杨邦..、胡铨都是庐陵人,他平生所敬慕的人,故写文章记下他们的事迹,这是他的绝笔。周必大有一子,名周纶。

2、[原文赏析]:

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曾觌、龙大渊得幸,台谏交弹之,并迁知阁门事,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明日宣手诏,谓:“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必大入谢曰:“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退待罪,上曰:“朕知卿举职,但欲破朋党、明纪纲耳。”旬日,申前命,必大格不行,遂请辞去。

久之,差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领史职。未几,辞直学士院。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必大奏曰:“昨举朝以为不可,陛下亦自知其误而止之矣。曾未周岁,此命复出。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必大出国门,除建宁府。必大至丰城称疾而归。后必大三请辞,以此名益重。久之,除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劳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

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佑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上日御球场,必大直谏之。久雨,奏请减后宫给使,宽浙郡积逋,命省部议优恤。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吕祖泰字泰然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