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李》文言文翻译

李侍郎绂,性聪慧文言文翻译

白话释义: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

原文: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此文出自清朝爱新觉罗·昭梿所写的《啸亭杂录》。

扩展资料

《啸亭杂录》涉及民俗、人物、宗教、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个人生活琐事、读后感……范围很广。有些文章还有独家报道性质,能补正史之不足。全书虽为文言,但文笔简练而不晦涩。而且昭梿治学严谨,凡涉及历史事件多为亲历,如系道听途说则注明来源,因此错误不多。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昭梿(1776年-1833年),字汲修,自号汲修主人,另说号檀樽主人。满清贵族。生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昭梿是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的第六世孙,父名永恩,原封康亲王。爱好文史,精通满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与魏源、龚自珍、纪昀、袁枚等名士有往来。

白话释义: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

原文: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此文出自清朝爱新觉罗·昭梿所写的《啸亭杂录》。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昭梿,自号汲修主人,又号檀樽主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九年(1829年)。官授宗人府候补主事。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后代,嘉庆七年(1802年)授敬秩大臣,并得第八等王爵,嘉庆十年袭礼亲王爵。

嘉庆二十年有人控告他凌辱大臣,虐待庄头,因此被削去王爵,圈禁三年。第二年提前获释。此后昭梿在仕途上一直郁郁不得志,并在书中时有表露。道光二年任以宗人府候补主事,直至病死。昭梿所处的时代正值乾嘉考据学盛行。其父礼亲王永恩以读书学文为好。

因此,昭梿自小就喜欢诗文词赋,著有二百余篇已散佚,尝编纂《礼府志》。但昭梿最重要的学术贡献还是在史学方面。他喜欢研读史书,遍猎宋、元、明、清史籍,尤其谙熟清代前期历史,其外还广泛披览了历代的笔记。

他作为满洲贵族一员的特殊身份,能够与当时的一些满族亲贵和文人墨客交游。曾师从烧车御史谢振定。与他互有来往的文人有谢振定、法式善、鲍桂星、魏源、龚自珍、纪昀、袁枚、诸廷章、姚鼐等。他还广泛接触了下层社会,增长了书本和社会知识,为编写《啸亭杂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文稿大多散失,后由端方搜集整理。

嘉庆十八年(1813年)深秋,天理教首领林清聚众反叛,趁嘉庆帝离京之机打进了紫禁城。昭梿与诸王公大臣一起组织官兵镇压,林清等战败被俘。

昭梿以为自己在"癸酉之变"中不避危险、处置得当,立下了旷世功劳,却不想嘉庆一回京就责备亲贵大臣们"因循怠玩,以致有此大变。"昭梿忍不住私下发了几句牢骚。这些牢骚话很快被擅打小报告的人添油加醋地上报给了嘉庆帝。

不久,昭梿为增加收入逼迫他的田庄管家程幅海额外增高田租。清政府规定,国家对农民"永不加赋"。昭梿违反国家规定,程幅海不从。昭梿便派王府护卫到程家抄没家产、拆毁房屋、抢割庄稼,又下令将程家六人圈禁并施刑。

昭梿还不甘休,亲自把一个磁瓶扔到地上,用磁器碎片把庄头脊背划伤了一百多道,以致流血昏厥。此事被一封匿名揭帖告到了皇帝面前。当时,朝中尚书景安与昭梿并不同旗,也并非他的属下,昭梿却当面斥景安为王府奴才。此事也被抖搂出来,嘉庆帝大怒。

译文为: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

1.出处:

爱新觉罗·昭梿的《啸亭杂录》。

2.赏析:

《啸亭杂录》涉及民俗、人物、宗教、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个人生活琐事、读后感……范围很广。有些文章还有独家报道性质,能补正史之不足。全书虽为文言,但文笔简练而不晦涩。而且昭梿治学严谨,凡涉及历史事件多为亲历,如系道听途说则注明来源,因此错误不多。

3.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昭梿(1776年-1833年),字汲修,自号汲修主人,另说号檀樽主人。满清贵族。生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昭梿是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的第六世孙,父名永恩,原封康亲王。爱好文史,精通满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与魏源、龚自珍、纪昀、袁枚等名士有往来。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节选自《啸亭杂录》)

(翻译)李侍郎丝带,生性聪明。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

《百度文言文翻译》

绂fú

,同“黻”。指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如:印绂,玺绂。

李辚文言文节选翻译

新五代史李鏻传

【原文】

李鏻,唐宗室子也。其伯父阳事唐,咸通间为给事中。鏻少举进士,累不中,客河朔间,自称清海军掌书记,谒定州王处直,处直不为礼。乃易其绿衣,更为绯衣,谒常山李弘规,弘规进之赵王王镕,镕留为从事。其后张文礼弑镕自立,遣鏻聘唐庄宗于太原。鏻为人利口敢言,乃阴为庄宗画文礼可破之策。后文礼败,庄宗以鏻为支使。

庄宗即位,拜鏻宗正卿,以李琼为少卿。献祖、懿祖墓在赵州昭庆县,唐国初建,鏻、琼上言:“献祖宣皇帝建初陵,懿祖光皇帝启运陵,请置台令。”县中无赖子自称宗子者百馀人,宗正无谱牒,莫能考按。有民诣寺自言世为丹阳竟陵台令,厚赂宗正吏,鏻、琼不复详考,遂补为令。民即持绛幡招置部曲,侵夺民田百馀顷,以谓陵园需地。民诉于官,不能决,以闻。庄宗下公卿博士,问故唐诸帝陵寝所在。公卿博士言:“丹阳在今润州,而竟陵非唐事。鏻不学无知,不足以备九卿。”坐贬司农少卿,出为河中节度副使。

明宗即位,以鏻故人,召还,累迁户部尚书。鏻意颇希大用,尝谓冯道、赵凤曰:“唐家故事,宗室皆为宰相。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鏻虽不才,尝事庄宗霸府,识今天子于籓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而久置班行,于诸君安乎?”道等恶其言。后杨溥谍者见鏻言事,鏻谓安重诲曰:“杨溥欲归国久矣,若朝廷遣使谕之,可以召也。”重诲信之,以玉带与谍者使为信,久而无效,由是贬鏻兖州行军司马。

鏻与废帝有旧,愍帝时,为兵部尚书,奉使湖南,闻废帝立,喜,以谓必用己为相。还过荆南,谓高从诲曰:“士固有否泰,吾不为时用久矣。今新天子即位,我将用矣!”乃就从诲求宝货入献以为贺,从诲与马红装拂二、猓犭然皮一,因为鏻置酒,问其副使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辅之望?”承翰曰:“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太常卢文纪也。”从诲笑顾左右,取进奏官报状示鏻,顗与文纪皆拜平章事矣。鏻惭失色。还,遂献其皮、拂,废帝终不用。

初,李愚自太常卿作相,而卢文纪代之,及文纪作相,鏻乃求为太常卿。及拜命,中谢曰:“臣叨入相之资。”朝士传以为笑。

鏻事晋累迁太子太保。汉高祖即位,拜鏻司徒,居数月卒,年八十八,赠太傅。

【译文】

李鏻,是李唐王朝宗室的后代子孙。他的伯父李阳在唐做官,唐懿宗咸通年间任给事中。李鏻年轻时考进士,多次没考中,客居于河朔一带,(后来他)自称清海军掌书记,去拜见定州的王处直,王处直没礼待他。于是他换下绿色衣服,改穿大红色衣服,去拜见常山的李弘规,李弘规把他推荐给赵王王镕,王镕留下他担任从事。后来张文礼杀掉王镕自立为王,派李鏻到太原拜访后唐庄宗。李鏻口齿伶俐敢于说话,于是暗中为后唐庄宗谋划可以攻破张文礼的计策。后来张文礼被打败,唐庄宗任命李鏻为支使。

后唐庄宗登位,授任李鏻为宗正府卿,任命李琼为宗正府少卿。后唐献祖、懿祖的陵墓在赵州昭庆县,后唐刚建国,李鏻、李琼建议说:“唐献祖宣皇帝的建初陵、唐懿祖光皇帝的启运陵,请求设置台令。”县中无赖自称是宗室后代的有一百多人,宗正府没有世系谱谍,无法查核。有一个人到宗正府中自称世代任丹阳竟陵台令,重金贿赂宗正府官吏,李鏻、李琼也不再认真审核,就补任他为台令。这人就拿着大红色旗帜招罗部下,侵夺一百多顷民田,说这是陵园墙内的土地,老百姓向官府告状,官府不能断决,就将此事上报。后唐庄宗下诏交给公卿博士们讨论,询问过去唐各帝王陵墓在哪里。公卿博士们说:“丹阳在现在的润州,而竟陵与唐代帝王陵墓无关。李鏻不学无术,不配备位九卿之中。”因此被贬为司农少卿,出任河中节度副使。

后唐明宗登位,因李鏻是老朋友,召他回朝,多次迁升官至户部尚书。李鏻心中很希望受到重用,曾对冯道、赵凤说:“唐家旧例,宗室的人都任宰相。如今皇位中兴,应当遵循旧典,我李鏻虽然无能,但曾在唐庄宗的幕府任职,在藩邸认识当今的天子,论才能功业,有什么落在众人后面?而长久置身朝班行列,各位安心吗?”冯道等人讨厌他的言语。后来为杨溥打听消息的人拜见李鏻反映情况,李鏻就对安重诲说:“杨溥想回国很久了,如果朝廷派使臣晓谕他,可以召回他。”安重诲相信了,把玉带交给通消息的人作为凭信,(但是)很久都没有结果,因此贬李鏻为兖州行军司马。

李鏻和后唐废帝(也称后唐末帝)有旧交,后唐愍帝(在位不到1年)时任兵部尚书,奉命出使湖南,听说厚唐废帝李从珂登位,很高兴,认为必定任用自己做宰相。返回时经过荆南,对高从诲说:“士人的道路本来就有顺有厄,我不被重用很久了。如今新天子登位,我将受到重用了!”于是向高从诲索求财宝进献祝贺,高从诲给他两支红色马尾拂尘、一张长尾猿皮,并且为李鏻设宴,问他的副使马承翰:“如今朝廷的臣子,谁有宰相的声望?”马承翰说:“(首先是)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是太常卢文纪。”高从诲笑着环视手下人,取来进奏官的报状给李鏻看,姚顗和卢文纪都拜为平章事了。李鏻感到很羞惭,变了脸色。回到京城,就献上那猿皮、拂尘,后唐废帝最终没有重用他。

当初,李愚从太常卿做到宰相,而卢文纪代任太常卿,现在卢文纪做了宰相,于是李鏻就请求担任太常卿。到拜命下达时,(他在)谢表中说:“我有辱做宰相的资格。”朝中士人传作笑谈。

李鏻在后晋多次升迁官至太子太保。后汉高祖登位,授任李鏻为司徒,过了几个月去世,享年88岁,加赠太傅。

文言文翻译,<<李重传>>

李重,字茂会,江夏钟武人。父亲李景,任秦州刺史、都亭定侯。李重少时爱好学习,有文章辞彩;早年父母双亡,同几个弟弟居住,以友爱著称。二十岁当本国中正,谦让没有就职。后来当始平王元勰的文学,上疏陈述九品之制道:“先王议定制度,根据时代不同而因循或改变,因循或改变的根据,只求变得适宜。九品制始于时局动乱的魏代,战争年代的政治,确实并非治国而不改的法律。检点防范的方法变得琐碎,验证刑律的办法失去实情,所以朝廷与民间的议论都说驱使人们改变风俗,弊病很大。可等到议论改制时,又以为可疑。我认为改变旧法创立新制,应当先全面了解通塞利害的道理,因为要制定实施,使体例畅通没有阻滞也不容易。古时候诸侯治国,封地有常,侯国有固定的君主,人们没有其他期望,卿大夫世袭俸禄,仕人没有越位的想法,臣属也没有越境的交往,上下政体牢固,人们的品行归于厚道。秦朝与此相反,废除诸侯设置郡守,风俗浅薄便从此兴起了。汉朝改革旧弊,斟酌损益周、秦制度,建立了诸侯和郡守两制,也让分封的土地不变,管民政的地方官都各举贤能,贡士凭乡议任用,事情合乎圣典,可与三代比迹。而今圣德兴隆,光泽普照全国,万民仰慕,欣慰自己遇到了太平盛世。然而承继魏氏凋弊的政权之后,优秀人才离散、逃亡,仕人没有固定的朝廷任职,百姓没有固定的住处,郎吏蓄养在军府,豪右聚集在都邑,世事错乱混杂,与古制不同。所以九品制废除之后,应该实行移徙之例,允许互相合并。并申明贡举之法,不让它在各地泛滥,这样,士族官吏的等级不用分自会平均,就连土断法事实上也实行了。另外,设置百官,应着眼于等级少任职久。等级少,则人心安定;任职久,则政治教化成功,才能优劣显现,这就是三代能直道而行的原因。我以为选拔按九等之例,是当今要事,应该施行。圣明的君王知道治理天下艰难,常常从容易的事做起,所以把政令放到民间去修改,这样,平民百姓都是有司。如果任命不当所任,事情没有经过检验,那么即使竭尽聪明才智,也不能使它安定。由此看来,果真能让二者都实行,就能人人想到返回本性,在乡里修养品行,浮华奢侈自然平息,谦恭礼让就日益兴隆了。”

升任太子舍人,转任尚书郎。当时太中大夫恬和上表陈奏当办的事,称举汉代孔光、魏代徐干等人的观点,让王公贵族以下使用奴婢限定人数,以及禁止百姓变卖田产房屋。中书同意,让主管者制定条例。李重上奏说:“先王的制度,士农工商各有所职,不改变他们的职业,以便人们生活富裕,各尽其力。《尚书·周官》用土均法,经略土地用井田制,区分五类地形的物产和九等贡赋的序列,然后公私制度有规定,境内平均统一。自从秦朝立田界,建郡县制,古代的制度就已沦落。到了汉朝、魏朝,因循旧法的踪迹,王法中严格要求的,只剩下服饰器物车马有贵贱的区别,使人们不能越位比拟而搞乱尊卑等级罢了。至于奴婢是私人财产,实际上都不曾为此限制过。太康八年(287)的《己巳诏书》申明律令,所有的士卒百工以上,配备衣服车马都不准违背礼制。如果一县在一年中有三家违犯,洛阳县有十家以上违犯,就罢免该县长官。如同诏书的旨意,法律已经严明。现在像恬和所陈奏称举孔光、徐干的议论,就只会使衰乱之世更加奢侈,是当今皇上的祸患。如此说来,兴盛的汉朝不议论这种制度,孔光等人制定却没有执行,并非疏漏或来不及,也不是有用而不实行。大抵因为诸侯的法制已经失落,井田之制又未恢复,因而君王的法令不能约束人们的私行。人们的田产房屋既然没有一定限额,那么奴婢的数量也就不应该限制数额,只怕制定个空法令确实琐碎又难以检察。现在圣明的制度,每每崇尚简单易行,法律禁令已经具备,恬和的陈奏无所施行。”

另外,司隶校尉石鉴上奏,郁林太守介登役使所管辖的人,请求把他召回;尚书荀恺认为边远郡地不是人情所乐意的地方,上奏对介登降级任职。李重反驳道:“我听说立法没有特例,因为要使众人一齐检举邪恶,不是一定要另找事由开脱,常理是没有什么遗漏的。因此所阻塞的少,所成全的多。现在像介登这样的远郡很多,如果同意他降职留任,动辄成为准例,我担心平庸之辈倚仗边远,必定会有贪污纳贿的忧患,这不是肃清王化、安宁边域的办法。我以为应当依石鉴所奏,先召介登还朝,以致使体例符合常法,不因地域远近而制度不同。”下诏同意。

太熙初年(290),升迁为廷尉平。他批评廷尉上奏邯郸醉等,文字繁多不录。经过两次升迁为中书郎,每逢大事以及有疑问的奏议,总是参阅经典处置决定,大多都施行。升迁为尚书吏部郎,致力于抑制浮华豪奢,从来不通私事谒见,特别留意隐逸之士,因此有才能的人都被选拔举荐,选拔录用北海的西郭汤、琅王牙的刘珩、燕国的霍原、冯翊的吉谋等为秘书郎和诸王的文学之职,所以海内没有谁不归附他。当时燕国中正刘沈推荐霍原为寒素,司徒府不同意,刘沈又抗命到中书处为霍原上奏,中书又委托司徒讨论。司徒左长史荀组认为:“寒素,应当是门庭清寒、自身清白,又没有世袭资本的人。霍原是列侯,有显贵的地位佩有金印紫绶,先前在民间经商,后来才从事学业,年少和年长时职业不同,过了而立之年才立名,民间的称誉不普遍,德行礼义不为人知,不应当授以寒素之名。”李重上奏说:“谨按照《癸酉诏书》上所说,廉洁礼让应当推崇,浮华豪奢应当罢黜。如有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出身贫寒、历史清白、恭敬执事的人,应当优先。按诏书的意思,以二品为资格,或许会遗失廉洁谦逊之士,所以设寒素这个名称以表明崇尚美德的言行。司徒总管人伦,掌管国家教化,应当务求评论严肃公正,使风俗教化统一。然而古代品行高尚之士,或者在岩穴栖身,或者在丘园隐迹,或者克制自己恢复礼制,或者上百岁讲述大道,行止不语,只追求道义所在。因而不能因为年纪大小或职业不同,就怀疑他所保持的美德,甚至要求他自始至终职业相同,这也不符合一定要在人伦方面与他人相比的大义。的确应当让邦国同乡的人考核,让推荐的人审察。刘沈当中正,亲自执事铨选之事。他陈述霍原隐居厉志,厚古好学,求学不为获利,行事不求美名,隐迹于深山,致力于道艺,外表不显露入世之容,内心有隐逸山林之节,操行修成美名树立,缙绅士大夫仰慕他,执礼求学的人千里响应,确实有荀况与孟轲的风范、严君平和郑子真的节操。当初举荐霍原,事先征询侍中、领中书监张华,前州大中正、后将军婴,河南尹华轶的意见。离开三年,各州的人还朝,幽州刺史许猛特地报上霍原的名字,把他比作子夏,请求加级征召聘用。正如刘沈所列,州郡同行的评议已经举荐,又有刺史表疏推举,像这样还说民间赞誉不多,德行礼义不为人知,舍弃考核验证的事实,又没有正大光明的理由,却要废除刘沈的推荐。再说委任二品,并非要求完备。只是霍原立志在深山,修述儒家学说,其义值得嘉奖。如果又废弃,将会违背幽州的期望,伤害仁德的政教。按诏书要求的旨意,应为二品。”下诏同意。

李重和李毅都是吏部郎,当时王戎是尚书,李重以高尚的节操见称,李毅以渊博的知识见长,虽然二人所持不同,但都身居要职,王戎以识鉴对待他们,各得其所。李毅字茂彦,旧史书缺少他的行踪事迹。当时朝官权力大,地方官权力小,外加等级烦多,李重评论此事,见于《百官志》。他又上疏说:“凡是山林躲避圣恩的隐士,虽然违背时世,出入不合法度,但先王却允许他们这样的原因,是嘉许他们内心的高尚道义。以前先帝担心风俗凋弊,想恢复纯朴,便咨询朝臣,访求隐逸之士。咸宁二年(276)首先征召安定的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四年(278)又征召朱冲为博士,太康元年(280)又征召朱冲为太子中庶子,虽说他们都因疾病未到任,但朝廷内外都心悦诚服。陛下您远远超过先帝的礼贤下士,我寻访朱冲所在的州邑,人们说他虽然年事已高,而志向气节仍然弘大,沉醉于大道,穷究其奥秘。到老了而更有新意,节操纯正,所居之地风俗为此改变,这的确是栖身山林德高望重的人,足以为世人表率而使风俗敦厚。我以为应该赐圣恩,趁他还活着,加赠优厚的赏赐任命。”当时朝政混乱,最终也没实行。出任行讨虏将军,平阳太守,崇尚德行教化,修建学校,表彰忠厚的品行,选拔贤能,清正简朴没有私欲,自身品行端正,率领下属,在任三年,弹劾罢免了四县官长。弟弟李嶷死后,上表离官。

永康初年(300),赵王司马伦任他为相国左司马,因忧虑成疾而死,时年四十八岁。家中贫穷,房屋狭小,没有出殡的地方,下诏在典客署治丧。追赠为散骑常侍,谥号叫成。儿子李式,有美好的名声,官至侍中,咸和初年(326)死去。

《李》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