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具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濂具以实对》的具的意思

“具”是“全部,详细的”的意思。

【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释】

1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2 朕 (zhèn):皇帝自称。

3 尝:曾经

4密:秘密,这里作动词

5具:详细的

6惟:只

7方:正

8恶:同“勿”。

9诚:果真

10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

11馔:饭菜

12间召问: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

13臧否(zāng pǐ ):善恶

14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15或:有的人

16因:于是

17既而:不久

18足:值得

19悉:全,都

20对:回答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具:全部、详细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文言文翻译

【原文】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凃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再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何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释】

1见:拜访。

2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3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4涂:同 “途”。即路。

5若:你。

6然:是的。表应答。

7所存:所在的地方。

8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

9非徒:不但,不只。

10为天下:治理天下。

11辞:谢绝。

12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

13稽首:叩头。

14适:碰巧,正好。

15再:两次

【译文】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原文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 昌寓骖乘,张若、褶朋前马, 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凃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余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余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事,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翻译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文言文中"具"什么时候翻译成"详尽的"

副词具

完备;详尽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

“具”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

①<名>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

②<动>供应、备办酒食。《肴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③<动>置办;准备。《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④<动>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

⑤<名>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⑥<名>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具。”

【又】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⑦<名>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

⑧<副>通“俱”,全,都,尽。《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草】拟稿。

【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

【具眼】识别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见识。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

文言文翻译(具体)

疱夫原文:昔有疱夫,甚迂。于市市鸡记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疱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其似不闻,啮之愈甚。疱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疱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已乃是。"

译文:从前有个厨子,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就进房中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子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子很着急,对猫狗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吃的更凶了。厨子又说:“我平日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你们今天想欺负我不成?”过了一会儿,满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头,猫狗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子,真是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啊。” 治驼原文

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治管保早上治好晚上就像箭一样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就马上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啊!

一生之计在于勤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时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知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对贤不若彼者乎?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张浦与“七录斋”【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1) 嗜学: 酷爱学习(2)名:命名,题名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借鉴学习,不过对自己也不要太狠,要劳逸结合。 用力多着收功远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背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释文:司马光少年时,记忆和提问都不如人家。大伙儿在一起听讲学习,兄弟们都能熟读背诵了,外出游玩休息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坐在屋里,放下窗帷反复读诵,直到都能背熟才算数。肯多用功夫的人所得到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他能够多遍准确无误地背诵,记得牢固,才能终身不会忘掉。司马光曾经说过:“读书不可以不能背诵。有时骑马外出途中,有时深夜不能入睡(失眠)时,就不妨回忆某些文章,研究其意义,能这样,所得的好处是很多的。”

为者常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所以就达到了。" 望梅止渴魏武行役,矢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1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

译文2: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具”的文言文解释

①<名>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

②<动>供应、备办酒食。《肴之战》:“居则~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③<动>置办;准备。《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卒乘,将袭郑。”《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

④<动>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情态。”

⑤<名>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赤壁之战》:“船、粮、战~俱办。”

⑥<名>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又】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也。”

⑦<名>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

⑧<副>通“俱”,全,都,尽。《鸿门宴》:“私见张良,~告以事。”《陈情表》:“臣~以表闻,辞不就职。”《桃花源记》:“问所从来,~答之。”

【具草】拟稿。

【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

【具眼】识别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见识。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

①<名>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

②<动>供应、备办酒食。《肴之战》:“居则~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③<动>置办;准备。《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卒乘,将袭郑。”《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

④<动>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情态。”

⑤<名>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赤壁之战》:“船、粮、战~俱办。”

⑥<名>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又】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也。”

⑦<名>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

⑧<副>通“俱”,全,都,尽。《鸿门宴》:“私见张良,~告以事。”《陈情表》:“臣~以表闻,辞不就职。”《桃花源记》:“问所从来,~答之。”

【具草】拟稿。

【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

【具眼】识别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见识。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

具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