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治文言文翻译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译文】

管理官员就像治理家庭一样,古人经常有这样的训诫。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是缓是急,是大是小,都是应当知道的;有所不知道的,就有治理不到的地方。何况管理百姓的长上官,是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的,如学校教育工作,如驿站转运工作,如粮食和草料的储运工作,如刑狱司法工作,如农田水利工作,如道路桥梁和边防城堡建造工作等,一应分管的事情太多了。要观察时机,估计力量,有弊端就修葺改造,有被污染的就清洁它,有堵塞的就疏通它,有缺少的就补足它,原先所没有的就从头规划营治。如果(有人)说他不勤心治事,干我什么事啊,人的一生一瞬间就过去了,为何要如此难为自己呢?这种念头一旦萌生,各种政务就会荒废了。年辈长、资历深的人(曾经)说过:“国家的事务,如果一丝一毫也不尽心,(作为官员)就是无功受禄,就会老天的惩罚。”

【注释】

1、牧民:治民。《国语·鲁语上》:“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晋葛洪《抱朴子·百里》:“莅政而政荒,牧民而民散。”明宋濂《送王明府之官序》:“余闻昔子游氏之为武城也,以礼乐为教,而圣人喜之,此千载牧民之良法。”清姚鼐《咏史》:“牧民岂谓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2、百责:各种责任。百:形容很多。

3、丛:聚集。

4、若:连词,表示列举。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旧唐书·儒学传上·萧德言》:“自隋氏版荡,庠序无闻。”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

6、传置:本指驿站。《汉书·文帝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王先谦补注引宋祁云:“传,传舍;置,廏置。”《宋史·礼志七》:“出廏马,增传置。”这里指驿站转运。唐元稹《李立则知盐铁东都留后》:“勑李立则:国有移用之职曰转运使,每岁传置货贿于京师。”清钱谦益《明故光禄大夫成公神道碑》:“自时厥后,国势日蹙,上心益困,登拜如践更,罢免如传置。”

7、仓廥(kuài):贮藏粮食和草料的仓库。《史记·平准书》:“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新唐书·宋庆礼传》:“不数年,仓廥充,居人蕃辑。”清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朝廷遽下蠲租之诏,虚郡邑仓廥以振之。”

8、囹圄:监狱。《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颖达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汉书·礼乐志》:“祸乱不作,囹圄空虚。”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的几种论调》:“拘后则审讯无期,又不开释,致令久禁囹圄,呼吁无门。”

9、沟洫:本指田间水道。《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郑玄注:“主通利田间之水道。”晋左思《蜀都赋》:“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我们要开沟洫。”这里借指农田水利。《论语·泰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10、桥障:道路桥梁和边防城堡。

11、所司:所主管的。司:主管;主持。

12、相时度力:观察时机估计力量。唐司空图《题东汉传后》:“君子救时虽切,必相时度力,以致其用。”

13、经营:规划营治。《诗·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史记·项羽本纪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宋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故臣欲经营濒淮沿汉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毛泽东《论持久战》五五:“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

14、自苦:自己受苦;自寻苦恼。《书·盘庚中》:“尔惟自鞠自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后汉书·仲长统传》:“而清洁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何其不一干圣主,効智出奇,何栖栖默默,自苦若斯?”清谭嗣同《别意》诗:“为君歌,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

15、奚为:为何;为什么。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式。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为:介词,表原因,因为。

16、庶务:各种政务;各种事务。 晋 陆机 《辩亡论下》:“百官苟合,庶务未遑。”《宋史·司马光传》:“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红楼梦》第一一○回:“老爷是一味的尽孝,庶务上头不大明白。”

17、堕(huī):荒废;废弃。

18、前辈:称年辈长、资历深的人。汉孔融《论盛孝章书》:“今之少年,喜谤前辈。”唐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宋史·田昼传》:“议论慷慨,有前辈风。”鲁迅《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

19、公家:指朝廷、国家或官府。《汉书·食货志下》:“(商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尝辱不次之举,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水浒传》第一○八回:“萧嘉穗道:‘……萧某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20、苟禄:指官吏无功而受俸禄。金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明宋濂《遁耕轩记》:“受民之佣而无功以报之,则为苟禄。”清朱琦《感事》诗:“忠义乃在民,苟禄亦可耻。”

21、获罪于天:从老天那里获罪。即受到老天的惩罚。获罪:得罪;遭罪。《国语·晋语二》:“夫孺子岂获罪于民?”《史记·孔子世家》:“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宋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辠,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说。”《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在左拾遗任内,以疏救废相房琯获罪。”

原文:《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释义:《治官如治家》

做官就像治家,古人曾经有这样的教导。因为治理家事,无论轻重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晓的事,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的地方。更何况管理百姓的长官,众多的职责集于一身,像学校、驿站、仓库、监狱、水道沟渠、桥梁堤防,大凡此类,需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观察时机,估计力量,破旧的修整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修建它。如果说,那个东西不修建,关我什么事?转眼就任满辞官而去,为什么要劳烦自己呢?这个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众多的事务也就都荒废了。前人说:公家的事务,(官员)如果不尽一点心思,就是无功受禄,上天会降罪于他的。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华佗治病文言文翻译(原文见下)

译文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要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正载着他想要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喝,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所说的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想要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华佗的儿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像是遇到了我的父亲,车边的“病”就是证明。”病人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大约有几十条。

原文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佗归,”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华佗(约公元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汉族东汉末医学家,身高约合现今1.61米。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三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在后世医书中记载的华佗方剂不能都视为伪托华佗之名(聂文涛)。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自制了麻沸散麻醉病人。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死于曹操之手。

【译文】

华佗在路上行走,看见一人吃东西咽不下去。知道食管有毛病。他的家属正拉着他去找大夫。华佗听见呻吟声,停下来前去探视,对病者家人说:“前边道边卖饼的人家有醋泡蒜沫,买三升喝下去,病就好了。”病人家属按华佗说的去做,立即病人的嘴里吐出一条蛇(一种寄生虫)。他们把它悬挂在车边,想前往拜访华佗。华佗还未回来。孩子们在门前玩,迎面看见来人,相互说:“车边挂着蛇的病人,想是遇见我们公公了。”那位病人进屋坐,见华佗的北墙上悬挂着十几条这样的蛇。

文言文翻译(具体)

疱夫原文:昔有疱夫,甚迂。于市市鸡记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疱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其似不闻,啮之愈甚。疱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疱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已乃是。"

译文:从前有个厨子,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就进房中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子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子很着急,对猫狗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吃的更凶了。厨子又说:“我平日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你们今天想欺负我不成?”过了一会儿,满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头,猫狗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子,真是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啊。” 治驼原文

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治管保早上治好晚上就像箭一样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就马上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啊!

一生之计在于勤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时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知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对贤不若彼者乎?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张浦与“七录斋”【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1) 嗜学: 酷爱学习(2)名:命名,题名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借鉴学习,不过对自己也不要太狠,要劳逸结合。 用力多着收功远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背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释文:司马光少年时,记忆和提问都不如人家。大伙儿在一起听讲学习,兄弟们都能熟读背诵了,外出游玩休息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坐在屋里,放下窗帷反复读诵,直到都能背熟才算数。肯多用功夫的人所得到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他能够多遍准确无误地背诵,记得牢固,才能终身不会忘掉。司马光曾经说过:“读书不可以不能背诵。有时骑马外出途中,有时深夜不能入睡(失眠)时,就不妨回忆某些文章,研究其意义,能这样,所得的好处是很多的。”

为者常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所以就达到了。" 望梅止渴魏武行役,矢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1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

译文2: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治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