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原文】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争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宫,从复道上见诸将往往耦语,以问张良。良曰:”陛下与此属共取天下,今已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过失及诛,故相聚谋反耳。”上曰:”为之奈何?”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计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三月,上置酒,封雍齿,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罢酒,群臣皆喜,曰:”雍齿且侯,吾属亡患矣!”
【译文】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您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令我困窘羞辱。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封,这样一来,群臣也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们赴宴之后,都很高兴,说:”雍齿尚且被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望采纳噢
~
姓王的一位义士,他的名字已经流失(没有记载)了,是泰州如皋县(地名)的差役。虽然是差役,但自身注重气节,行侠仗义。
甲申年(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国家被灭亡以后,同县的平民许德溥(字元博)不愿意剃去头发,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妻子要被流放。王义士正好赶上当值押解犯人,对许德溥的行为感到崇敬,打算放掉许德溥的妻子却没有办法,于是一整夜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问什么如此辗转反侧呢?”王义士不回答。妻子又说:“你为什么辗转反侧呢?”王义士说:“这不是妇道人家应该知道的。”妻子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女人就轻视我,你告诉我,或许我能替你出主意。”王义士告诉了她事情缘故。妻子说:“你崇敬许德溥打算放掉他的妻子,这是豪杰之人的行为,能弄到一个人代替她就可以了。”王义士说:“对。但是到哪里找个人呢?”妻子说:“我应该成全你的义举,一议替她流放。”王义士说:“真的吗?还是玩笑话?”妻子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王义士于是跪在地上磕头感谢他的妻子。随后把计划告诉了许德溥的妻子,让他藏匿在娘家。
王义士夫妇于是就上路了,每当经过地方馆驿接受检验身份时,俨然就像官差押解罪犯。经过了好几千里,到达了流放目的地,虽然风霜雨雪非常艰苦,他们却很乐意不觉得难熬。于是如皋县的人都很感动,集资赎回了王义士的妻子,王义士夫妇都在家里去世。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其父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的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投诉说踩了他的田,
他老爸怒了,狠狠地揍他,完了还是不改。
他娘说:“他这么执著,你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了寺庙旁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却完全不怕。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很惊讶,便把他收作弟子,学儒学。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其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越城去奉养。后来想念母亲而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拖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古时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帮忙翻译文言文把
大路上,一个背着盐袋子的和一个挑柴草的结伴进城。中午时,两人在树下歇息,下面铺着背盐人带的一张羊皮,担柴人歇了一会后,准备赶路,扭头一看,发现背盐人睡着了。担柴人于是便起了贪心,把羊皮偷走上路了。
背盐人醒来,发现羊皮不见了,便认定是担柴人所偷,急步赶上去。但担柴人见此,反问道:“明明是我的羊皮,怎么说是你的呢?”
为争羊皮,二人告到了县衙。
县令听了二人的诉讼后,立即令两名衙役拷打羊皮。
打了一会儿后,县令喝住了衙役,令二人到羊皮跟前看一看,结果,背盐人高兴了,但担柴人吓得浑身发抖,只得如实地交代偷羊皮的经过。
原来,衙役用木棍拷打羊皮后,从羊皮里散落不少盐末,证明这张羊皮是背盐人的。
曹操许下屯田
自从遭受慌乱,到处都缺乏粮食。各地豪强同时起兵,没有最终的收成的计算,饥饿了就入侵掠夺,饱了就放弃剩余的,各个豪强的军队瓦解奔流离散,没有敌人自己就破灭的数不胜数。袁绍在黄河的北面,军队靠着吃桑果活命。袁术在江、淮,捞取水草螺肉。百姓相互进食,州里很荒凉。曹操说:“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使军队强大使大家吃饱,秦国人凭快速的农业发展兼并天下,孝武凭利用士兵和农民耕种荒田鋡 鋢给鋣 锄 平定西域,这些是先前祖先的良好的方式。”这年于是就募集百姓在许都周围利用士兵和农民耕种荒田而取得给养的办法,得到许多的稻谷。于是州郡按规定设置田官,在所在的地方积累粮食。在各地出征讨伐,没有运送粮食的劳累,于是歼灭了各个豪强势力,攻克平定了天下。
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您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令我困窘羞辱。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封,这样一来,群臣也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们赴宴之后,都很高兴,说:“雍齿尚且被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焦急万分)看样子相当仓皇。
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奔跑嚎叫象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死了。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文言文《曹参为相》全文翻译是什么?
《曹参为相》翻译: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
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
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那里。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
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把齐国的狱市拜托给你,要慎重对待它,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
狱市,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以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
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而治,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原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孝惠帝元年,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此文出自西汉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曹相国世家》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汉武帝天汉二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
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曹参为相》全文翻译是: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
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gě)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那里。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把齐国的狱市拜托给你,要慎重对待它,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以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zhuó)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认为自己年纪轻,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而治,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曹参
出处:《史记·曹相国世家》
作者:司马迁
原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
孝惠帝元年,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文言文《曹参为相》全文翻译: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
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gě)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那里。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把齐国的狱市拜托给你,要慎重对待它,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文言文《曹参为相》全文翻译
文言文《曹参为相》全文翻译: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
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gě)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那里。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把齐国的狱市拜托给你,要慎重对待它,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以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认为自己年纪轻,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而治,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急!!古文翻译--曹参不荐士
正好最近在看史记,希望能帮到你。我是中文系的,译文只代表我个人的理解,请勿见笑!至少能为你一解燃眉之急啦。
曹参代替萧何为汉朝(注意区别不是诸侯国)的相国,每天都喝酒不问政事,自己嘴上说:“高祖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严明,只要遵守而不要违反,不也是可以的吗(何必要我管理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但是考证一下当时的状况,(会发现)承接残暴的秦朝统治之后,高祖皇帝所创下的基业还不稳固,每天都(繁忙尚且)没有空闲,怎么可能没有一件事是值得关心的呢?他(曹参)从前在齐国(一个汉朝的诸侯国)做相国的时候,听说胶(地名)西的盖公善于黄老的学说(即汉朝初期极为盛行的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就请人用重金聘请他。盖公告诉他太平之道重在清静而使人民自然的得到安定。曹参于是就让他住在自己办公地点的旁边(方便及时请教),(曹参)行政期间主要采用黄老之术。所以在齐国做了九年的相国,齐国都非常的安定。然而入朝做了汉朝的想过以后,就从没有让盖公帮助他执政了。居住在齐国的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在深山里面,蒯彻是曹参的门客,有人对荆彻说:“您对于辅佐曹相国(这件事),帮助他提醒遗忘的事情,纠正他做错的事情,为他发现贤能的人才(都很尽心尽力),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常人所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不举荐给曹相国呢?”蒯彻就把这两个人举荐给了曹参,曹参把他们都奉为上宾。蒯彻与齐国人安其生交情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过计谋,项羽不能采纳他的见解。项羽要封他们两个人官爵,他们最终也不接受。像这些贤良的人,曹参都没有起用,如果不是史书中他们的事迹失传了,那么曹参不举荐的人才就太多了。
曹参代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每天从早到晚喝酒不做事,自己说:"高皇帝和萧何一起平定天下,法律律令都已经制定了,只须遵守而不必乱做以免招致过失,不就可以了吗?"这样确实是的,然而长期照这样下去,继暴秦之后,高帝创业根基还浅,每天都忙的没时间,难道没有事情值得关心吗?他起初在齐国做相国,听说胶西的盖公善于黄、老学说,派人以重金聘请他.盖公跟他说统治的方法在于清净无为而百信自己会安定.曹参于是把正堂让给他居住,他的统治也主要是黄老之道.所以曹参在齐国做相国九年,齐国就安定下来了.然而当他进入汉朝做相国时,没有用盖公来辅助了。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是曹参的门客,有人对蒯彻说:"您为曹相国补疏忽,修正过失,举荐贤人,这两个人世间无人能及,您为什么不向相国举荐呢?"蒯彻就向曹参举荐他们,曹参都以上等宾客对待他们.蒯彻和齐国人安其生交好,他曾经追随项羽,但是项羽并没有运用他的计谋.项羽想封赏他们两个,他们都不接受.这几个贤人,曹参都不任用他们,若不是史书遗失了他们的传记,那么曹参没有举荐的士人就太多了.
曹参取代萧何为汉朝的相国,每天从早到晚喝酒不问政事,自己说:“高祖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严明,只要遵守而不要违反,不也是可以的吗(何必要我管理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但是考证一下当时的状况,(会发现)承接残暴的秦朝统治之后,高祖皇帝所创下的基业还不稳固,每天都(繁忙尚且)没有空闲,怎么可能没有一件事是值得关心的呢?他(曹参)从前在齐国(一个汉朝的诸侯国)做相国的时候,听说胶(地名)西的盖公善于黄老的学说(即汉朝初期极为盛行的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就请人用重金聘请他。盖公告诉他太平之道重在清静而使人民自然的得到安定。曹参于是就让他住在自己办公地点的旁边(方便及时请教),(曹参)行政期间主要采用黄老之术。所以在齐国做了九年的相国,齐国都非常的安定。然而入朝做了汉朝的想过以后,就从没有让盖公帮助他执政了。居住在齐国的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在深山里面,蒯彻是曹参的门客,有人对荆彻说:“您对于辅佐曹相国(这件事),帮助他提醒遗忘的事情,纠正他做错的事情,为他发现贤能的人才(都很尽心尽力),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常人所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不举荐给曹相国呢?”蒯彻就把这两个人举荐给了曹参,曹参把他们都奉为上宾。蒯彻与齐国人安其生交情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过计谋,项羽不能采纳他的见解。项羽要封他们两个人官爵,他们最终也不接受。像这些贤良的人,曹参都没有起用,若不是史书遗失了他们的传记,那么曹参不举荐的人才就太多了。
速求此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译文】汉武帝采取高祖纷纷改变成规的办法,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天下,元帝更改孝宣帝时候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衰落。这样说来,祖宗之法是不能变改的。
原文载:司马光传
……迩英将上书进献诵读,当读到曹参代替萧何的事时,皇帝说:“汉朝一直遵守萧何之法不变,行得通吗?”回答说:“不仅是汉朝,三代的君主也常常固守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法则,这个法则即使保存到今日也没问题。汉武帝采取高祖纷纷改变成规的办法,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天下,元帝更改孝宣帝时候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衰落。这样说来,祖宗之法是不能变改的。”
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