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黥布谋反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

在线翻译,一般是指在线翻译工具,如百度翻译,阿里翻译1688或Google翻译等。这类翻译工具的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其原理是依托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数百万篇文档中查找各种模式,以求解最佳翻译。在线翻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依然存在。就已有的成就来看,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p>

意译:刘繇一向以华丽严格的作风著称,喜欢褒贬世人。至于在乱世中聚集大量兵士拥兵自重(指谋反),这倒不是他一贯的作风(所擅长的)。

陶丘洪说:“假如有英明的使君先启用了公山(人名),又启用了(正礼),这就是所谓的在长路中驾御双龙,在千里中驰骋良马,不也是可以的吗?”

基一向命运多舛,隐身山林钻研黄老道术,并不为自己的困顿感到难过。他与自己的弟弟们住在一起,常常晚睡早起,连妻妾都很少见到他。他的弟弟们都很敬重畏惧他,待他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他不喜欢乱交朋友,家里登门的没有品行不端的闲杂人。而且长相俊秀,孙权非常喜欢也敬重他。

那时袁术在淮南,刘繇对他非常忌惮,所以不敢到州上去。他想要南渡长江,吴景、孙贲迎接到他并把他安置在曲阿(地名)。袁术有心谋反,已经攻下了周围数个郡县。刘繇派遣樊能、张英在江边屯兵用来抵御袁术。因为吴景和孙贲是袁术的人,所以不得不把刘繇从曲阿赶走了。于是袁术就私自置下扬州刺史的官位,与吴景、孙贲一起合力攻打樊能和张英,一年多没攻下来。汉朝廷下令加封刘繇为州牧(官名)、振武将军(官名),率领数万人。那时孙策从江东渡水而来,攻破张英、樊能的防线。刘繇不得不逃往丹徒县。

袁纪(字宏汉)说:刘繇肯定要由此到会稽去。许子将(人名)说:会稽是富足之地,孙策一向贪图此地,而且地处海边,不便前往。不如刘豫章(刘备),北边连着河南,西边连着荆州。如果让治下的官民纳入他的管辖,并且派遣使者纳贡,再与曹兖州(曹操?)互相联系,虽然有袁术(字公路)隔在中间,但他有狼子野心,为人凶残,必不能成事。您如果接受王命,曹孟德、刘景升必定会从左右相帮。”

刘繇听了他的话。于是逆江而上到了江南保刘豫章,驻扎在彭泽一带。笮融先抵达会稽,(笮音壮力反这句是对笮字的注意,不是原文里的。)杀了太守朱皓。

汉献帝的史官说:这年,刘繇屯于彭泽,又派遣笮融帮助朱皓讨伐刘表分封的太守诸葛玄。许子将对刘繇说:“笮融出兵是不顾名义的。朱皓(字文明)一向对人推心置腹,最好能让他提防笮融。”笮融到后果然使诈杀死朱皓,代理了郡里的大小事务,并住在郡衙里。

刘繇于是进而讨伐笮融,被笮融攻破,又再招募了下属地县的军队,攻破笮融军。笮融大败逃进山里,被当地山民所杀,刘繇不久也病死了,死时四十二岁。

以上均为意译,但求意会了。。

刘繇一向以华丽严格的作风著称,喜欢褒贬世人。在乱世中聚集大量兵士拥兵自重,倒不是他一贯的作风。

陶丘洪说:“假如有英明的使君先启用了公山(人名),又启用了正礼,这就是所谓的在长路中驾御双龙,在千里中驰骋良马,不也是可以的吗?”

基一向命运多舛,隐身山林钻研黄老道术,并不为自己的困顿感到难过。他与自己的弟弟们住在一起,常常晚睡早起,连妻妾都很少见到他。他的弟弟们都很敬重畏惧他,待他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他不喜欢乱交朋友,家里登门的没有品行不端的闲杂人。而且长相俊秀,孙权非常喜欢也敬重他。

那时袁术在淮南,刘繇对他非常忌惮,所以不敢到州上去。他想要南渡长江,吴景、孙贲迎接到他并把他安置在曲阿(地名)。袁术有心谋反,已经攻下了周围数个郡县。刘繇派遣樊能、张英在江边屯兵用来抵御袁术。因为吴景和孙贲是袁术的人,所以不得不把刘繇从曲阿赶走了。于是袁术就私自置下扬州刺史的官位,与吴景、孙贲一起合力攻打樊能和张英,一年多没攻下来。汉朝廷下令加封刘繇为州牧(官名)、振武将军(官名),率领数万人。那时孙策从江东渡水而来,攻破张英、樊能的防线。刘繇不得不逃往丹徒县。

袁纪(字宏汉)说:刘繇肯定要由此到会稽去。许子将(人名)说:会稽是富足之地,孙策一向贪图此地,而且地处海边,不便前往。不如刘豫章(刘备),北边连着河南,西边连着荆州。如果让治下的官民纳入他的管辖,并且派遣使者纳贡,再与曹兖州(曹操?)互相联系,虽然有袁术(字公路)隔在中间,但他有狼子野心,为人凶残,必不能成事。您如果接受王命,曹孟德、刘景升必定会从左右相帮。”

刘繇听了他的话。于是逆江而上到了江南保刘豫章,驻扎在彭泽一带。笮融先抵达会稽,(笮音壮力反这句是对笮字的注意,不是原文里的。)杀了太守朱皓。

汉献帝的史官说:这年,刘繇屯于彭泽,又派遣笮融帮助朱皓讨伐刘表分封的太守诸葛玄。许子将对刘繇说:“笮融出兵是不顾名义的。朱皓(字文明)一向对人推心置腹,最好能让他提防笮融。”笮融到后果然使诈杀死朱皓,代理了郡里的大小事务,并住在郡衙里。

刘繇于是进而讨伐笮融,被笮融攻破,又再招募了下属地县的军队,攻破笮融军。笮融大败逃进山里,被当地山民所杀,刘繇不久也病死了,死时四十二岁。

刘繇一向以华丽严格的作风著称,喜欢褒贬世人。至于在乱世中聚集大量兵士拥兵自重(指谋反),这倒不是他一贯的作风(所擅长的)。

陶丘洪说:“假如有英明的使君先启用了公山(人名),又启用了(正礼),这就是所谓的在长路中驾御双龙,在千里中驰骋良马,不也是可以的吗?”

基一向命运多舛,隐身山林钻研黄老道术,并不为自己的困顿感到难过。他与自己的弟弟们住在一起,常常晚睡早起,连妻妾都很少见到他。他的弟弟们都很敬重畏惧他,待他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他不喜欢乱交朋友,家里登门的没有品行不端的闲杂人。而且长相俊秀,孙权非常喜欢也敬重他。

那时袁术在淮南,刘繇对他非常忌惮,所以不敢到州上去。他想要南渡长江,吴景、孙贲迎接到他并把他安置在曲阿(地名)。袁术有心谋反,已经攻下了周围数个郡县。刘繇派遣樊能、张英在江边屯兵用来抵御袁术。因为吴景和孙贲是袁术的人,所以不得不把刘繇从曲阿赶走了。于是袁术就私自置下扬州刺史的官位,与吴景、孙贲一起合力攻打樊能和张英,一年多没攻下来。汉朝廷下令加封刘繇为州牧(官名)、振武将军(官名),率领数万人。那时孙策从江东渡水而来,攻破张英、樊能的防线。刘繇不得不逃往丹徒县。

袁纪(字宏汉)说:刘繇肯定要由此到会稽去。许子将(人名)说:会稽是富足之地,孙策一向贪图此地,而且地处海边,不便前往。不如刘豫章(刘备),北边连着河南,西边连着荆州。如果让治下的官民纳入他的管辖,并且派遣使者纳贡,再与曹兖州(曹操?)互相联系,虽然有袁术(字公路)隔在中间,但他有狼子野心,为人凶残,必不能成事。您如果接受王命,曹孟德、刘景升必定会从左右相帮。”

刘繇听了他的话。于是逆江而上到了江南保刘豫章,驻扎在彭泽一带。笮融先抵达会稽,(笮音壮力反这句是对笮字的注意,不是原文里的。)杀了太守朱皓。

汉献帝的史官说:这年,刘繇屯于彭泽,又派遣笮融帮助朱皓讨伐刘表分封的太守诸葛玄。许子将对刘繇说:“笮融出兵是不顾名义的。朱皓(字文明)一向对人推心置腹,最好能让他提防笮融。”笮融到后果然使诈杀死朱皓,代理了郡里的大小事务,并住在郡衙里。

刘繇于是进而讨伐笮融,被笮融攻破,又再招募了下属地县的军队,攻破笮融军。笮融大败逃进山里,被当地山民所杀,刘繇不久也病死了,死时四十二岁。

黥布列传文言文翻译,,,

黥布,是六县人,姓英。秦朝时是个平民百姓。小时候,有位客人给他看了相说:“当在受刑之后称王。”到了壮年,犯了法,被判处黥刑。黥布愉快地笑着说:“有人给我看了相,说我当在受刑之后称王,现在,大概就是这种情形了吧?”听到他这么说的人,都戏笑他。黥布定罪后不久被押送到骊山服劳役,骊山刑徒有几十万人,黥布专和罪犯的头目、英雄豪杰来往,终于带着这伙人逃到长江之中做了群盗。

陈胜起义时,黥布就去见番县令吴芮,并跟他的部下一起反叛秦朝,聚集了几千人的队伍。番县令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章邯消灭了陈胜、打败了吕臣的军队之后,黥布就带兵北上攻打秦左、右校的军队,在清波打败了他们,就带兵向东挺进。听说项梁平定了江东会稽,渡过长江向西进发,陈婴因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将军,就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归属了项梁,向南渡过淮河,英布、蒲将军也带着军队归属了项梁。

项梁率师渡过淮河向西进发,攻打景驹、秦嘉等人的战斗中,黥布骁勇善战,总是列于众军之首。项梁到达薛地,听说陈王的确死了,就拥立了楚怀王。项梁号称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项梁在定陶战败而死,楚怀王迁都到彭城,将领们和英布也都聚集在彭城守卫。正当这时,秦军加紧围攻赵国,赵国屡次派人来请求救援。楚怀王派宋义担任上将军,范曾担任末将军,项籍担任次将军,英布、蒲将军都为将军,全部归属宋义统帅,向北救助赵国。等到项籍在黄河之畔杀死宋义,怀王趁势改任项籍为上将军,各路将领都归属项籍统辖。项籍派英布率先渡过黄河攻击秦军,英布屡立战功占有优势,项籍就率领着全部人马渡过黄河,跟英布协同作战,于是打败了秦军,迫使章邯等人投降。楚军屡战屡胜,功盖各路诸侯。各路诸侯的军队都能逐渐归附楚国的原因,是因为英布指挥军队作战能以少胜多,使人震服啊!

项籍带领着军队向西到达新安,又派英布等人领兵趁夜袭击并活埋章邯部下二十多万人。到达函谷关,不得入,又派英布等人,先从隐蔽的小道,打败了守关的军队,才得以进关,一直到达咸阳。英布常常担任军队的前锋。项王分封将领们的时候,封英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县。

汉元年(前206)四月,诸侯们都离开项王的大本营,各回到自己的封国。项王拥立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却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在半路上偷袭他。这年八月,英布派将领袭击义帝,追到郴县把他杀死。

汉二年,齐王田荣背叛楚国,项王前往攻打齐国,向九江征调军队,九江王托辞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将领带着几千人应征。汉王在彭城打败楚军,英布又托辞病重不去辅佐楚国。项王因此怨恨英布,屡次派使者前去责备英布,并召他前往,英布越发地恐慌,不敢前往。项王正为北方的齐国、赵国担心,西边又忧患汉王起兵,知交的只有九江王,又推重英布的才能,打算亲近他、任用他,所以没有攻打他。

汉三年,汉王攻打楚国,在彭城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失利后从梁地撤退,来到虞县,对身边亲近的人说:“像你们这些人,不配共同谋划天下大事。”负责传达禀报的随何近前说:“我不理解陛下说的是什么意思。”汉王说:“谁能替我出使淮南,让他们发动军队,背叛楚国,在齐国把项王牵制几个月,我夺取天下就万无一失了。”随何说:“我请求出使淮南。”汉王给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到达后,因为太宰作内主,等了三天也没能见到淮南王。随何趁机游说太宰说:“大王不召见我,一定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使我得以召见,我的话要是说的对呢,那正是大王想听的;我的话说的不对呢,让我们二十人躺在砧板之上,在淮南广场用斧头剁死。以表明大王背叛汉国亲近楚国之心。”太宰这才把话转告淮南王,淮南王接见了他。随何说:“汉王派我恭敬地上书大王驾前,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大王为什么和楚国那么亲近。”淮南王说:“我面向北边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随何说:“大王和项王都列为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项王攻打齐国时,他亲自背负着筑墙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应当出动淮南全部人马,亲自率领着他们,做楚军的前锋,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帮助楚国。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本来是这个样子吗?汉王在彭城作战,项王还未曾出兵齐国,大王就应该调动淮南所有的人马,渡过淮河,帮助项王与汉王日夜会战于彭城之下。大王拥有万人之众,却没有一个人渡过淮河,这是垂衣拱手地观看他们谁胜谁败。把国家托付给人家的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吗?大王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却想扎扎实实地依靠自己,我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可是,大王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楚国的军队即使强大,却背负着天下不义的名声,因为他背弃盟约而又杀害义帝。可是楚王凭借着战争的胜利自认为强大,汉王收拢诸侯之后,回师驻守城皋、荥阳,从蜀、汉运来粮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兵把守着边境要塞,楚国要想撤回军队,中间有梁国相隔,深入敌人国土八九百里,想打,那么又打不赢,攻城又攻不下,老弱残兵辗转运粮千里之外;等到楚国军队到达荥阳、成皋,汉王的军队却坚守不动,进攻又攻不破,退却又逃不出汉军的追击。所以说楚国的军队是不足以依靠的。假使楚军战胜了汉军,那么诸侯们自身危惧,必然要相互救援。一旦楚国强大,恰好会招来天下军队的攻击。所以楚国比不上汉国,那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大王不和万无一失的汉国友好,却自身托付于危在旦夕的楚国,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疑惑。我不认为淮南的军队足够用来灭亡楚国。只要大王出兵背叛楚国,项王一定会被牵制,只要牵制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我请求给大王提着宝剑归附汉国,汉王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大王,又何况还有这淮南,淮南必定为大王所有啊。因此,汉王严肃地派出使臣,进献不成熟的计策,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淮南王说:“遵从你的意见。”暗中答应叛楚归汉,没敢泄露这个秘密。

这时,楚国的使者也在淮南,正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布出兵,住在宾馆里。随何径直闯进去,坐在楚国使者的上席,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出兵?”英布显出吃惊的样子。楚国使者站起来要走。随何趁机劝英布说:“大事已成,就可以杀死楚国的使者,不能让他回去,我们赶快向汉靠拢,协同作战。”英布说:“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国罢了。”于是杀掉使者,出兵攻打楚国。楚国便派项声、龙且进攻淮南,项王留下来进攻下邑。战争持续了几个月,龙且在淮南的战役中,打败了英布的军队。英布想带兵撤退到汉国,又怕楚国的军队拦截杀掉他,所以,和随何从隐蔽的小道逃归汉国。

淮南王到时,汉王正坐在床上洗脚,就叫英布去见他。英布见状,怒火燃胸,后悔前来,想要自杀。当他退出来,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汉王那么豪华,英布又喜出望外。于是就派人进入九江。这时楚王已经派项伯收编了九江的部队,杀尽了英布的妻子儿女。英布派去的人找到当时的宠臣故友,带着几千人马回到汉国。汉王又给英布增加了兵力一道北上,到成皋招兵买马。汉四年七月,汉王封英布为淮南王,共同攻打项籍。

汉五年(前202),英布又派人进入九江,夺得了好几个县。汉六年,英布和刘贾进入九江,诱导大司马周殷,周殷反叛楚国后,就调动九江的军队和汉军共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于垓下。

项籍一死,天下平定,皇上置酒设宴。皇上却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迂腐保守、不合时宜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任用这样的人呢。随何跪在皇上面前说:“当陛下带兵攻打彭城时,项王还未曾出兵去齐国,陛下调动步兵五万,骑兵五千,能凭这点兵力夺取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陛下派我和二十人出使淮南,一到,陛下就如愿以偿,这是我的功劳比步兵五万,骑兵五千还要大呀。可是陛下说我是迂腐保守不合时宜的读书人,这是怎么回事呢?”皇上说:“我正考虑您的功劳。”于是就任用随何为护军中尉。英布就剖符做淮南王去了,建都六县,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都归属英布。

汉七年,英布到陈县朝见皇上。汉八年,到洛阳朝见。汉九年到长安朝见。

汉十一年(前196),高后诛杀了淮阴侯,因此,英布内心恐惧。这年夏天,汉王诛杀了梁王彭越,并把他剁成了肉酱,又把肉酱装好分别赐给诸侯。送到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看到肉酱,特别害怕,暗中使人部署,集结军队,守候并侦察邻郡的意外警急。

英布宠幸的爱妾病了,请求治疗,医师的家和中大夫贲赫家住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爱妾在医家饮酒。爱妾侍奉淮南王时,安逸舒缓、不慌不忙地谈话之间,称赞贲赫是忠厚老实的人。淮南王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呢?”爱妾就把相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他。淮南王疑心她和贲赫有yín乱关系。贲赫惊惧,借口有病不去应班。淮南王更加恼怒,就要逮捕贲赫。贲赫要告发英布叛变,就坐着驿车前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变,说英有造反的迹像,可以在叛乱之前诛杀他。皇上看了他的报告,对萧相国商量,相国说:“英布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恐怕是因结有怨仇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验证淮南王。”淮南王见贲赫畏罪潜逃,上书言变,本来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布署的情况,汉王的使臣又来了,有了相当的验证,就杀死贲赫的全家,起兵造反。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皇上就释放了贲赫,封他做了将军。

皇上召集将领们问道:“英布造反,对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汝阴侯滕公召原楚国令尹问这事。令尹说:“他本来就当造反。”滕公说:“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反呢?”令尹说:“往年杀死彭越,前年杀死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了。”滕公把这些话告诉皇上说:“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可以问他。”皇上就召见了薛公。薛公回答说:“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皇上说:“什么是上策?”令尹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皇上再问:“什么是中策?”令尹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庾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皇上又问:“什么是下策?”令尹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没事了。”皇上说:“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令尹回答说:“选择下策。”皇上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令尹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皇上说:“说的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皇上就调动军队,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对他的将领们说:“皇上老了,厌恶打仗了,一定不能够亲自带兵前来,派遣将领,将领们只害怕淮阴、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的将领没什么可怕的。”所以造反了。果真如薛公预料的,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出逃,死在富陵。英布劫持了他所有的部队,渡过淮河攻打楚国。楚国调动军队在徐、僮之间和英布作战,楚国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有人劝告楚将说:“英布擅长用兵打仗,百姓们一向畏惧他。况且兵法上说:‘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和敌人作战,一旦士卒危急,就会逃散。’如今兵分三路,他们只要战败我们其中的一路军队,其余的就都跑了,怎么能互相救援呢!”楚将不听忠告。英布果然打败其中一路军队,其他两路军队都四散逃跑了。

英布的军队向西挺进,在蕲县以西的会甀和皇上的军队相遇。英布的军队非常精锐,皇上就躲进庸城壁垒,坚守不出,见英布列阵一如项籍的军队,皇上非常厌恶他。和英布遥相望见,远远地对英布说:“何苦要造反呢?”英布说:“我想当皇帝阿!”皇上大怒,骂他,随即两军大战。英布的军队战败逃走,渡过淮河,几次停下来交战,都不顺利,和一百多人逃到长江以南。英布原来和番县令通婚,因此,长沙哀王派人诱骗英布,谎称和英布一同逃亡,诱骗他逃到南越,所以英布相信他,就随他到了番阳,番阳人在兹乡百姓的民宅里杀死了英布,终于灭掉了黥布。

皇上册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封贲赫为期思侯,将领们大多因战功受到封赏。

太史公说:英布,他的祖先难道是《春秋》所载被楚国灭亡的英国、六国皋陶的后代吗?他自身遭受黥刑,为什么他能兴起发迹的那么疾速啊!项氏击杀活埋的人千千万万,英布常常是罪魁祸首。他的功劳列于诸侯之冠,因此得以称王,也免不掉自身遭受当世最大的耻辱。祸根是由爱妾繁衍出来的,因妒嫉而酿成祸患,竟使国家灭亡。

文言文翻译 片言解祸

自古将相大臣,遭罹谮毁,触君之怒,而以一人片言,转祸为福。然非遭值明主,不能也。

自古以来的奖项大臣,遭到诬陷诋毁(罹:不幸遭遇。谮:说别人坏话。),触怒君主,但是可以凭借某个人的只言片语转祸为福。然而没有遇到明主,这样就不行了。萧何为民请上林苑中空地,高祖大怒,以为多受贾人财物,下何廷尉,械系之。王卫尉曰:“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相国守关中,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上不怿,即日赦出何。

当年萧何向高祖刘邦请求上林苑(汉朝皇家园林)中的空地作为民用,高祖大怒,以为萧何收了很多商人的财务才这样的。所以把萧何交给廷尉(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员),绳索捆拿于萧何。这是,王卫尉说:“陛下当时与项羽相距数年,陈豨、黥布造反,当时萧相国守卫关中,他那时都没有从中取利,更何况一些商人的钱财??”刘邦稍有缓和,当天就放了萧何。

绛侯周勃免相就国,人上书告勃欲反,廷尉逮捕勃治之。薄太后谓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帝即赦勃。

绛侯周勃免除丞相去自己的封地,有小人上书诬告周勃谋反,文帝让廷尉逮捕萧何并治罪。这是薄太后和文帝说:“当时绛侯掌握皇帝印玺,统帅北军(汉初守卫长安皇宫北面的军队),那个时候都没有谋反,现在在一个小县城里面,还反什么反??”汉文帝马上赦免周勃。

此二者,可谓至危不容救,而于立谈间见效如此。

上述两个人,真可谓危不容救,而在只言片语之间就能如此见效。

萧望之受遗辅政,为许、史、恭、显所嫉,奏望之与周堪、刘更生朋党,请“召致廷尉”,元帝不省为下狱也,可其奏。已而悟其非,令出视事。史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于是免为庶人。

萧望受先帝遗命为辅政大臣,被许、史、恭、显嫉妒。他们向皇上报告说萧望与周堪、刘更生为朋党,请求皇上下召让廷尉处理它。汉元帝没有醒悟,将萧望下狱,批准许、史、恭、显所奏。不就元帝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萧望出狱办公。但是这时史高说:“皇上刚刚即位,并没有让天下见到自己德化,反而先把自己的师傅治罪,既然机已经吧九卿大夫下狱,就不要将他赦免了,权宜之计将他免职最好。”于是将萧望罢相成为庶民。

高祖、文帝之明而受言,元帝之昏而遂非,于是可见。

汉高速,汉文帝明治,能够接纳意见,元帝昏聩,不改过反而将错就错,由此可见。

全手打,加粗的是原文

朱建受金丧名节的文言文翻译

朱建悲剧的启示 文 / 听雨声

Zhu Jian accepted the bribe money and lost his honour.

初读《汉书<朱建传>》,朱建的一生给我的印象是太悲惨了。一生几祸其身,最终死于非命。然而论其悲惨,并不在此。在封建社会里突遭横祸的事并不鲜见。享有安刘氏天下之功的周勃,也曾因汉文帝疑其谋反而下狱,何况他人呢?朱建的悲惨在于他“始名廉直,不终其节”,以自己不洁的行为,断送了半世英名。朱建的堕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认真研究朱建堕落的原因,防止朱建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对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应该是很有益处的。

朱建是西汉高祖、文帝时人。黥布做淮南王时,他出任淮南相。汉高祖十一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面对如此大逆不道的行径,面对曾夜坑秦降卒二十万,杀人不眨眼的黥布。不同流合污,就有被杀的危险。何去何从,生命攸关。然而这时的朱建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权贵,不惧淫威,置生命于不顾,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竭力谏止。黥布失败被诛后,汉高祖刘邦有感于朱建的高风亮节,赐其为平原君,并将其全家接到长安居住。朱建遂以“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美名享誉朝野。

在以后的宦海生涯中,朱建表现的十分不俗。不媚权贵,不枉公理,不谋私利。世人无不称其“刻廉刚直”。其母去世时,他因家贫而无力为母亲发丧。一个封建官吏,在官场中如果稍徇私情,家境也不会如此贫寒。由此可见,朱建做官是多么的清正廉洁。不仅如此,他对行为不端的人还十分鄙视,从不与他们交往。辟阳侯审食其无德无才,靠献媚邀宠和扶持吕氏势力得幸于吕后。对这位权重势大的人物,很多人巴结犹恐不及,岂敢得罪。朱建非但不主动交结,当审食其屈尊欲与其交往时,朱建避而不见。耻于与审食其及吕氏集团人物为伍。这时的朱建,品德是多何等高尚、做人是何等正直、行事是何等廉洁。他确实没有辜负“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美名。

如果朱建能把“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奉行终身,他不难成为一代廉臣。然而他做不到。他到底没能过得去金钱与人情合筑的关口。他败下了阵,而且败得很惨。

朱建的母亲死后,审食其赍百金为其母送葬。贫困的朱建再也经不起金钱的引诱了。他不再鄙视审食其的行为,不再以为审食其品行不端。他太需要金钱和朋友了。他放弃了多年奉行的“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行为准则,改变了不与品行不端的人为伍的立场,接受了审食其的重礼,同吕氏集团站到了一起,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奔波,为他们卖命。审食其因罪下狱,从汉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却以威胁和利诱的方式,逼迫汉惠帝的幸臣为审食其说情,开脱罪责。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审食其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汉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审食其。汉文帝听说审食其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自杀。

从清廉到贪婪,从反对黥布谋反到参与吕氏集团谋反,从不与恶人党同到与其狼狈为奸,朱建的变化太大了,也太突然了,简直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听完朱建的好友陆贾的一席话后,就不会茫然了。

朱建的母亲去世时,陆贾对审食其说:“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葬,则彼为君死矣。”

原来,朱建的半世英名并不是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坚定立场建立的,而是其母严格管教的结果。朱建的母亲大概是一位很不简单的老太太。她不仅对儿子管教甚严,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且深明大义,明辨是非。然而可悲的是,朱建的“行不苟合,义不取容”不过是其母亲的思想与品格在他身上的被动表现而已。朱建并没有把其母的思想与品格根植在心中,变成自己的思想与品格。其母严管甚于严教,规范了朱建的行为却规范不了朱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朱建享誉于其母生前,堕落于其母身后,是他人生的必然结局。失去了母亲的管教,又没能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并且是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这大概就是朱建堕落的原因吧。一个人在工作中有了一些成绩,在事业上有了一定的建树,或者是当了官、出了名,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没有问题了。一个人在某种监督之下,会做一些好事,一些有益的事。要一辈子做有益的事,不做有害的事,没有正确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是不行的,这就是朱建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严格的监督使人不敢越雷池半步,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人不愿越雷池半步,这应该是我们从朱建的悲剧中得到的一点启发吧。

注释

[1]朱建:西汉人,原本是刚直正廉洁之士,后因其母丧无钱,接受辟阳侯审食其馈赠,审本是奸党,文帝时被杀,朱建曾为审说情,受牵连自杀。平原君: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

[2]取容:取悦,讨人欢心。

[3]辟阳侯:审食其封号。

[4]裞(shuì):赠给死者的衣被。

[5]“故遇辟阳侯之难”二句:辟阳侯审食其曾得宠于吕后,汉文帝称帝后,排除后党,杀审食其,朱建因受过审食其赠金,曾为审开脱,因而受牵连。

译文

西汉朱建,史称正直刚强,品行高尚,不随便与人交结,坚持原则,不讨好别人。辟阳候想和朱建交往,但朱建不肯见他,朱建的气节可以说是很崇高的。朱建的母亲去世时,朱建为母亲居丧(守孝),穷得甚至不能置办办丧葬用的衣衾棺椁。辟阳候趁机赠送价值百金供死者丧葬用的衣被,朱建没有推辞就接受了。受人恩惠,就一定要有回报;接受不义的恩惠,其回报也一定处于不义。为小人干坏事,最后肯定会弄到自杀其身的地步。朱建既然接受了辟阳候的金钱贿赂,所以在辟阳候获罪,惠帝要处死他时,朱建不得不为辟阳候求情开脱罪名。后辟阳候因结交诸吕犯罪被杀,而朱建曾为他做说客说清,故在被捕之列,听说文帝要追查此案,朱建听到消息不得不自杀了。

唉!朱建受了不该接受的百余两金子的缘故,丧失了名节,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怎样对待拿取与付出这个问题呢?

原文

今夫弈之为教,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如今有人把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如果不用尽心志,就学不会。弈秋是全国很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起弓来去射它。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翻译 元行冲传

《旧唐书·元行冲传》

【原文】

元行冲,河南人,后魏常山王素连之后也。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纳言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九迁至陕州刺史,兼陇右、关内两道按察使,未行,拜太常少卿。

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柬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俄又固辞刑狱之官,求为散职。七年,复转左散骑常侍。九迁国子祭酒,月馀,拜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累封常山郡公。

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鄠县尉毋煚、栎阳尉韦述、曹州司法参军殷践猷、太学助教余钦等分部修检,岁馀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所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寻以衰老罢知丽正殿校写书事。

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之《礼记》,是前汉戴德、戴圣所编录,历代传习,已向千年,著为经教,不可刊削。至魏孙炎始改旧本,以类相比,有同抄书,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贞观中,魏征因孙炎所修,更加整比,兼为之注,先朝虽厚加赏锡,其书竟亦不行。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其词曰:

客问主人曰:“小戴之学,行之已久;康成铨注,见列学官。传闻魏公,乃有刊易;又承制旨,造疏将颁。未悉二经,孰为优劣?”主人答曰:“小戴之礼,行于汉末,马融注之,时所未睹。卢植分合二十九篇而为说解,代不传习。郑絪子干,师于季长。属党锢狱起,师门道丧,康成于窜伏之中,理纷拿之典,志存探究,靡所咨谋。而犹缉述忘疲,闻义能徙,具于《郑志》,向有百科。章句之徒,曾不窥览,犹遵覆辙,颇类刻舟。王肃因之,重兹开释,或多改驳,仍按本篇。又郑学之徒,有孙炎者,虽扶玄义,乃易前编。自后条例支分,箴石间起。马伷增革,向逾百篇;叶遵删修,仅全十二。魏公病群言之错杂, 众说之精深。经文不同,未敢刊正;注理睽误,宁不芟砻。成毕上闻,太宗嘉赏,赍缣千匹,录赐储籓。将期颁宣,未有疏义。圣皇纂业,耽古崇儒,高曾规矩,宜所修袭,乃制昏愚,甄分旧义。其有注遗往说,理变新文,务加搜穷,积稔方毕。具录呈进,敕付群儒,庶能斟详,以课疏密。岂悟章句之士,坚持昔言,特嫌知新,欲仍旧贯,沉疑多月,摈压不申,优劣短长,定于通识,手成口答,安敢铨量。”

客曰:“当局称迷,傍观见审,累朝铨定,故是周详,何所为疑,不为申列?”答曰:“是何言欤?谈岂容易!昔孔安国注壁中书,会巫蛊事,经籍道息。族兄臧与之书曰:‘相如常忿俗儒淫词冒义,欲拨乱反正而未能果。然雅达通博,不代而生;浮学宋株,比肩皆是。众非难正,自古而然。诚恐此道未申,而以独智为议也。’则知变易章句,其难一矣。

“汉有孔季产者,专于古学;有孔扶者,随俗浮沉。扶谓产云:‘今朝廷皆为章句内学,而君独修古义,修古义则非章句内学,非章句内学则危身之道也。独善不容于代,必将贻患祸乎!”则知变易章句,其难二矣。

“刘歆以通书属文,待诏官署,见《左氏传》而大好之,后蒙亲近,欲建斯业。哀帝欣纳,令其讨论,各迁延推辞,不肯置对。刘歆移书责让,其言甚切,诸博士等皆忿恨之。名儒龚胜,时为光禄,见歆此议,乃乞骸骨;司空师丹,因大发怒,奏歆改乱前志,非毁先朝所立。帝曰:“此广道术,何为毁耶?”由是犯忤大臣,惧诛,求出为河南太守,宗室不典三河,又徙五原太守。以君实之著名好学,公仲之深博守道,犹迫同门朋党之议,卒令子骏负谤于时。则知变易章句,其难三矣。

“子雍规玄数十百件,守郑学者,时有中郎马昭,上书以为肃缪。诏王学之辈,占答以闻。又遣博士张融案经论诘,融登召集,分别推处,理之是非,具《呈证论》。王肃酬对,疲于岁时。则知变易章句,其难四矣。

“卜商疑圣,纳诮于曾舆;木赐近贤,贻嗤于武叔。自此之后,唯推郑公。王粲称伊、洛已东,淮、汉之北,一人而已,莫不宗焉。咸云先儒多阙,郑玄道备,粲窃嗟怪,因求其学。得《尚书注》,退而思之,以尽其意,意皆尽矣。所疑之者,犹未喻焉。凡有两卷,列于其集。又王肃改郑六十八条,张融核之,将定臧否。融称玄注泉深广博,两汉四百馀年,未有伟于玄者。然二郊之祭,殊天之祀,此玄误也。其如皇天祖所自出之帝,亦玄虑之失也。及服虔释《传》,未免差违,后代言之,思弘圣意,非谓扬己之善,掩人之名也。何者?君子用心,愿闻其过,故仲尼曰:‘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是也。而专门之徒,恕己及物,或攻先师之误,如闻父母之名,将谓亡者之德言而见压于重壤也。故王劭《史论》曰:‘魏晋浮华,古道夷替,洎王肃、杜预,更开门户。历载三百,士大夫耻为章句。唯草野生以专经自许,不能究览异义,择从其善。徒欲父康成,兄子慎,宁道孔圣误,讳闻郑、服非。然于郑、服甚愦愦,郑、服之外皆仇也。’则知变易章句,其难五也。

“伏以孔安国《尚书》、刘歆《左传》,悉遭摈于曩叶,见重于来今。故知二人之鉴,高于汉廷远矣。孔秀产云:‘物极则变。比及百年外,当有明直君子,恨不与吾同代者。’于戏!道之行废,必有其时者欤!仆非专经,罕习章句,高名不著,易受经诬。顷者修撰,殆淹年月,赖诸贤辈能左右之,免致愆尤,仍叨赏赍,内省昏朽,其荣已多。何遽持一己之区区,抗群情之噂?沓褷,舍勿矜之美,成自我之私,触近名之诫,兴犯众之祸?一举四失,中材不为,是用韬声,甘此沉默也。”

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后魏常山王素连的后代。少年时死了双亲,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抚养。博闻多学,尤其擅长音律和训诂的写作。考取进士,多次转为通事舍人,狄仁杰非常器重他。元行冲性情耿直,多次进言规诫,曾经对仁杰说“:下奉事上,就好比用自己积蓄来充实皇上的积蓄。如贵家的积蓄,脯腊月奚胰作为饭食用,参术芝精作为预防疾病用。我想门下宾客,可以充作好味者多,希望用小人备做一种药物。”仁杰笑着说“:这是我的药中宠物,怎么可以一日没有呢?”九次迁为陕州刺史,兼陇右、关内两道按察使,又授予太常少卿。

元行冲认为本族出于后魏,但没有编年史,于是撰写《魏典》三十卷,事情详细而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跟在马后的形象,魏收旧史认为晋元帝是牛氏的后代,冒姓司马,用来应证石文。行冲追根究底,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元帝后受命,考正谣谶,特著论以明确这件事。

开元初年(713),自太子詹事出朝任岐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己认为书生不可以担负搏击责任,因此辞去按察使。让宁州刺史崔琬代替。不久又入朝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志目柬同父异母的哥哥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审问之下,被迫承认了自己的不实之罪,就关进狱中等待判罪,十多人受牵连,行冲察明此事是冤案,一起将原情上奏。四次迁为大理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遭侍御史王旭陷害,皇上命令由大理卿评判,行冲认为李杰从政期间清白正直,不应该白白地被谗言陷害,又上奏请求按分列条目来从轻处理。当时虽不被采纳,却深为一时的舆论所赞誉。不久又坚持辞去刑狱官,求为散职。七年(719),又转为左散骑常侍。九次迁为国子祭酒,一月后,被授予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多次被封为常山郡公。

先时,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来接续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成而马怀素、诸无量就死了,皇上下令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县尉毋..、栎阳尉韦述、曹州司法参军殿践猷、太学助教余钦等分部修检,一年多后书成,献给皇上。皇上又特令行冲撰御所注《孝经》疏义,在学馆陈列。不久因为衰老缘故停止主持丽正殿校写书的事务。

当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上奏请求通用魏征所注《类礼》,皇上即令行冲召集学者撰写《义疏》,准备陈列在学馆。行冲于是召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研讨削减,缩成五十卷,十四年(725)八月献给皇上。尚书左丞相张说反驳说:“今天的《礼记》,是前汉戴德、戴圣编录,历代传习,已近千年,为经典著作,不可刊削。到了魏代孙炎开始改旧本,以类相比,有同抄书,与先人所编的不同,终究没有采用。贞观年中,魏征根据孙炎所致,使之更加有秩序,并为之注解,先朝虽厚加赏赐,但书终究也不予采用。现在行冲等人去除魏征所做注解,缩成一家,然而与先人比较,章句隔绝,如果要采用,我担心不行。”皇上认为张说是对的,于是赐给行冲等人二百匹绢,将书贮存在内府,最终不得在学馆陈列。行冲不满众儒排挤自己,辞去官职,著论以排解郁闷,名为《释疑》。

元行冲不久又多次上书请求做官,皇上应允了。十七年(729)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文言文翻译:李靖为歧州刺史,或告其谋反

(明)冯梦龙《智囊全集》 第三部察智

369、唐朝某御史

【原文】

李靖为岐州刺史,或告其谋反,高祖命一御史案之。御史知其诬罔,〔边批:此御史恨失其名。〕请与告事者偕。行数驿,诈称失去原状,惊惧异常,鞭挞行典,乃祈求告事者别疏一状。比验,与原状不同,即日还以闻,高祖大惊,告事者伏诛。

【译文】

李靖任岐州刺史时,有人告他谋反。唐高祖李渊命令一位御史来审判。御史知道李靖是被诬告的,就请求和原告同行。走过几个驿站后,御史假装原状丢了,非常恐惧,鞭打随行的官吏,于是请求原告再另外写一张状子,然后拿来和原状比对,内容果然大不相同。当天就回京师报告结果,唐高祖大惊,而原告则因诬告而被判死罪。

这是这个故事的始末:一日,唐高祖李渊在朝中审阅批文。忽见有一份密告,赫然写着歧州刺史李靖欲图谋反,而且列举罪行数条。唐高祖似信非信,觉得自己一向将李靖视作亲信,况且李靖政绩显赫,忠心耿耿,怎会忽然谋反?唐高祖左思右想,甚为疑惑,当即选定一名能干的御史前往审理此案。 御史觉得惊诧,他平时掌管各要员的动态,从没发现过李靖有谋反的蛛丝马迹,相反一直认为李靖是朝中数得上的忠臣之一。临行,御史请求唐高祖为方便审案,希望与告发李靖的那位官吏同往,以便作证。唐高祖准许。 御史日夜兼程直赶歧州,到了目的地,御史命众人住在不为人注意的驿站。第二天一早,御史忽然惊恐万状地从房中冲出,说状子失落,难以交差。众人目瞪口呆。丢失皇上所交的东西,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御史火冒三丈地 命人将担夫及一名掌管文件的典吏捆起来。那两人吓得面如上色,直喊冤枉。 御史审问了好一会,毫无结果,怏怏地步入房中,将那密告李靖的官吏唤入道:“本官不慎将你的状子失落,此案难以办理不说,叫我如何向皇上复命?只得劳驾你重写一份了。” 那官吏面露难色,但怯于御史的威严,便重写了一份状子。御史接过一看脸色大变,喝道:“大胆狗官,居然敢诬陷李大人。来人!给我拿下。” 那官吏浑身发抖,但仍嘴硬说:“我犯何罪,请大人道明。” 御史哈哈大笑道:“凭你的本事能瞒过我的眼睛?你前后所写的两张东西不相同的地方甚多。分明你在胡编乱造!” 官吏无言可说,经审讯,果是诬告。

文言文的翻译

黥布谋反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