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太宗悔斩张蕴古文言文翻译
原文: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①。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译文:
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有个名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疯癫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诏令治罪。张蕴古说:“李好德患疯癫病证据确凿,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并和他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对张蕴古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便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唐太宗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悔,对房玄龄说:“你们吃了君主的俸禄,就要替君主分忧,事无大小,都得留心。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事情都不谏诤,这怎么能称作辅弼呢?比如,张蕴古身为法官,和狱囚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虽说罪状严重,但如果按正常的法律量处,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盛怒,立即下令处死,你们竟然不说一句话,主管部门又不复奏,就把他处决,这难道合乎道理吗?”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虽下令立即处决,都还得五次复奏。”唐代五复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遵照律文定罪,也可畿有冤情。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奏报。”
① 指张与囚犯狱中对弈
贞观政要 刑法第三十一 吴兢
节选
以上
文言文李好义全文翻译
李好义,下邽人。祖师中,建炎间以白丁守华州,积官忠州团练使。父定一,兴州中军统制。好义弱冠从军,善骑射,西边第一。初以准备将讨文州蕃部有功,开禧初,韩侂胄开边,吴曦主师,好义为兴州正将,数请出精兵袭金人,曦蓄异谋,不纳。未几,关外四州俱陷,金人长驱入散关,曦受金人说,以蜀叛。好义自青坊闻变亟归,与其兄对哭,谋诛之。会曦遣李贵追杀宣抚程松,贵语其徒曰:“程宣抚朝廷重臣,不可杀。”好义知其赤心,可以所谋告之。贵遂约李彪、张渊、陈立、刘虎、张海等,好义又密结亲卫军黄术、赵亮、吴政等。女弟夫杨君玉亦与知,好义戒言曰:“此事誓死报国,救四蜀生灵,慎毋泄。”留其母以质。好义兄弟谋曰:“今日人皆可杀曦,皆可为曦,曦死后,若无威望者镇抚,恐一变未息,一变复生。”欲至期立长史安丙以主事,盖曦尝授丙伪丞相,而丙托疾不往,故兄弟有是谋也。既而君玉与李坤辰者来,坤辰因言丙亦与合江仓杨巨源阴结忠义欲图曦。好义遂遣君玉偕坤辰约巨源以报丙。丙大喜曰:“非统制李定一之子乎?此人既来,断曦之臂矣。”遂与好义约二月晦举事,见《巨源传》。乃约彪、术、贵等七十有四人及士人路良弼、王芾。好义夜飨士,麾众受甲,与好古、好仁及子姓拜决于家庙,嘱妻马氏曰:“日出无耗,当自为计,死生从此决矣。”马氏叱之曰:“汝为朝廷诛贼,何以家为?我决不辱李家门户。”马氏之母亦曰:“行矣,勉之!汝兄弟生为壮夫,死为英鬼。”好义喜曰:“妇人女子尚念朝廷不爱性命,我辈当如何?”众皆踊跃。既行,小将禄祎引十卒来助,各以黄帛为号。好义誓于众曰:“入宫妄杀人、掠财物者死。”时伪宫门洞开,好义大呼而入曰:“奉朝廷密诏,安长史为宣抚,令我诛反贼,敢抗者夷其族。”曦护卫千兵皆弃梃而走,遂至伪殿东角小门,入世美堂,近曦寝室。曦闻外哄,仓皇而起,露顶徒跣,开寝户欲遁,见贵复止,以手捍内户,贵前争户,户纽折。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引众拥曦首出伪宫,亟驰告丙宣诏,军民拜舞,欢声动天地,持曦首抚定城中,市不改肆。好义请乘时取关外四州,巨源赞之,丙大喜。巨源辅行,王喜忌其能,沮之。好义曰:“西和乃腹心之地,西和下,则三州可不战而复矣。今不图,后悔无及。愿得马步千人,死士二百,赍十日粮可济。”丙从其请,忠义响应,次独头岭,进士王荣仲兄弟率民兵会合夹击,金人死者蔽路。十战至山砦高堡,七日至西和。好义率众攻城,亲犯矢石,人人乐死,以少击众,前无留敌。金西和节使完颜钦奔遁,好义整众而入,军民欢呼迎拜,籍府库以归于官。
文言文;李好文,下…
元史李好文传
【原文】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之东明人。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大名路浚州判官。丁内忧,服阕,起为监察御史。时复以至元纪元,好文言:“年号袭旧,于古未闻,袭其名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因言时弊不如至元者十余事。录囚河东,有李拜拜者,杀人,而行凶之仗不明,凡十四年不决,好文曰:“岂有不决之狱如是其久乎!”立出之。王傅撒都剌,以足蹋人而死,众皆曰:“杀人非刃,当杖之。”好文曰:“怙势杀人,甚于用刃,况因有所求而杀之,其情为尤重。”乃置之死,河东为之震肃。
至正三年,郊祀,召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帝之亲祀也,至宁宗室,遣阿鲁问曰:“兄拜弟可乎?”好文与博士刘闻对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帝遂拜。由是每亲祀,必命好文摄礼仪使。与修辽、金、宋史,除治书侍御史,仍与史事。俄除参议中书省事,视事十日,以史故,仍为治书。西蜀奉使,以私憾摭拾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事,文博死,兀马儿诬服,武不屈,以轻侮抵罪。好文曰:“奉使代天子行事,当问民疾苦,黜陟邪正,今行省以下,至于郡县,未闻举劾一人,独风宪之司,无一免者,此岂正大之体乎!”率御史力辨武等之枉,并言奉使不法者十余事。
帝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堂,命皇太子入学,而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力辞,上书宰相曰:“三代圣王,莫不以教世子为先务,盖帝王之治本于道,圣贤之道存于经,而传经期于明道,出治在于为学,关系至重,要在得人。自非德堪范模,则不足以辅成德性。自非学臻阃(kǔn)奥,则不足以启迪聪明。宜求道德之鸿儒,仰成国家之盛事。而好文天资本下,人望素轻,草野之习,而久与性成,章句之学,而浸以事废,骤膺重托,负荷诚难。必别加选抡,庶几国家有得人之助,而好文免妨贤之讥。”丞相以其书闻,帝嘉叹之,而不允其辞。
十六年,复上书皇太子,其言曰:“臣之所言,即前日所进经典之大意也,殿下宜以所进诸书,参以《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篇,果能一一推而行之,则万机之政、太平之治,不难致矣。”皇太子深敬礼而嘉纳之。后屡引年乞致仕,辞至再三,遂拜光禄大夫,仍以翰林学士禄终其身。(选自《元史·李好文传》,有删节)
【参考译文】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东明县(今山东东明)人。至治元年(1321)进士及第,被授予大名路浚州(今河南浚县)判官。赶上母亲去世,解职归家。守丧完毕之后,又被起用为监察御史。当时,朝廷又用“至元”年号纪年,李好文(上书)说:“年号袭用过去已经用过的,自古以来未曾听说。袭用过去的年号,却没有实行当时的措施,不见得会有什么好处。”就谈了现在比不上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的情况的十几条弊政。到河东(今山西南部)去审查(检录审验)狱中的囚犯,有一个叫李拜拜的囚犯,犯的是杀人罪,却未找到凶器,总共关押了十四年还没有判决。李好文说:“哪里有判决不了的案子拖延这么久的!”下令立即将其释放。王爷的师傅撒都剌用脚把别人踢死,许多人都说:“撒都剌杀人用的不是利刃,应该对他施以杖刑。”李好文说:“依仗(王爷的)势力而杀人,比使用凶器还恶劣,况且是因为向别人勒索而杀了人家,其情节尤为严重。”下令将撒都剌处以死刑。消息传出,河东为之震动而风气肃然。
至正三年(1343),朝廷举行郊祀之礼,又召李好文担任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元顺帝亲自祭祀,到元宁宗的庙中时,派阿鲁问李好文说:“哥哥可以向弟弟行拜礼吗?”(顺帝和宁宗同为明宗之子,顺帝是长子,宁宗是次子)李好文和博士刘闻回答说:“(即帝位)在别人的后面,就应该行后代之礼。”元顺帝便行了拜礼。从此以后,元顺帝每次亲自主持祭礼,必定命李好文充任礼仪使之职。参与编修《辽史》、《金史》和《宋史》,被授予治书侍御史之职。不久,命李好文参议中书省之事。工作十天后,因编修史书工作繁忙,仍回原职任治书。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今四川成都),使者因为私仇而罗织西蜀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和王武等人的罪名,曾文博被迫害死,兀马儿无辜而服罪,王武不屈服,被处以轻君侮上之罪。李好文说:“奉使代替天子巡行四方,应当察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处罚邪恶,伸张正义。而现在,从行省到各郡县,不曾听说检举揭发过一个人,惟独负责弹劾百官、纠正吏治的官吏,却没一个能够幸免的,这哪里符合正大光明的原则呢?”李好文便率领御史极力辨解王武等人的冤情,并谈了十几件奉使不法的事情。
元顺帝因为皇太子年龄逐渐增长,开设端本堂,令皇太子进入学习,就命李好文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兼任太子谕德(官职,掌对皇太子教育道德,随事讽谏)。李好文极力推辞,上书宰相说:“古代三代的圣明君主,没有不把教育太子作为优先考虑的事情的,帝王治理天下按照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存在于经书之中,而传习经书是为阐明圣贤之道,治理国家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关系重大,关键在于合适的人才。如果自身的品德行为不足为人楷模,便不能辅佐太子养成美好的品德。如果自身的学问不是臻于高深的境界,便不足以启发太子的聪明才智。应该选求品学兼优的鸿儒,依赖他成就国家的兴盛。而我天资本来就低下,在别人心目中的名望向来就很轻微,草野乡村的习气已积久成习,章句学问渐渐因为忙于俗事而荒废,突然肩负这样的重托,实在是难以担当。请一定另加选择(比我更好的人),希望国家有合适的人才辅助,而我也避免了妨碍贤人进身的指责。”丞相把李好文的书信呈献给了元顺帝,元顺帝对他表示赞叹,却不答应李好文的请辞。
至正十六年,李好文又上书皇太子说:“我所说的,就是以前进献的经典中所讲的大意,殿下应以我所进献的书籍,参考《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如果真能够一一推广应用,那么,处理国家政务,达到天下太平,就不难实现了。”皇太子非常恭敬高兴地接纳了李好文的建议。后来李好文屡次以年老归养为由请求退休,再三辞官,于是被授予光禄大夫之职,仍以翰林学士的俸禄来终养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