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写关于竹的文言文翻译

我要写竹的文言文

文言文[画竹]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

翻译:竹子刚刚长成的时候,阴影只有一寸左右,但是竹节竹叶都已经具备了

清秋时节,落宿江边馆舍,早晨起来观赏竹子,只见竹林里迷蒙的烟雾,日影和露气交融在一起...

求写竹子的现代文言文 帮个忙啊 谢谢了

五月初至,春景宜人,和风徐徐,晴朗明媚。寻书香于众室,访风景于群芳。楼影如遮,骄阳犹隐。视彼道旁之小草,望其花园之幽径。临高耸之书馆,望洁净之餐厅,入宽盈之教室,出广阔之操场。白墙高矗,溢神工之优美;红幅横持,报一时之佳音。方圆十顷,极旷野之宽广;校室百间,尽教学之所需。

信步于顶楼,徘徊于长廊,景繁遂尽收。校园处处,书声阵阵,望墙凝神,瑕思神往。蛙鼓蝉鸣韵,伴诗书琅琅,舍喧闹而求宁静,弃纷繁而寻幽僻。步校园一角,葡萄薜荔,缘木攀墙,鸟鸣有平仄,花开抱志向,春则桃李芬芳,夏则金波绿浪,秋则果实累累,冬则瑞雪梅香。静坐远观,操场人声鼎沸,人追影逐,万语高歌竟自由。寂寞与孤独同栖,叹人生光阴之短,岁月如梭。廊宽道长,叹校园之宏大;师谈生论,感知识之奥妙。穷心智于所学,极愉游于斯景。 蓦然回首,心满天地。

自写一篇关于竹的文言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 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 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 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 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 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 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 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 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 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 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 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 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 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 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 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 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 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 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虚怀千秋功过,

笑傲严冬霜雪。

一生宁静淡泊,

一世高风亮节。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徐庭筠 《咏竹》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关于竹的古文

古诗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详见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1878886.html

古文详见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虚杯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世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第一句出自黄庭坚《咏竹》

第二句出自王贞白《洗竹》

第三句出自乐史《慈竹》

第五句出自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虚杯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世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第一句出自黄庭坚《咏竹》

第二句出自王贞白《洗竹》

第三句出自乐史《慈竹》

第五句出自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文言文[画竹]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

翻译:竹子刚刚长成的时候,阴影只有一寸左右,但是竹节竹叶都已经具备了

清秋时节,落宿江边馆舍,早晨起来观赏竹子,只见竹林里迷蒙的烟雾,日影和露气交融在一起...

文言文《竹子》翻译

白话释义: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

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竹子》,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唐·白居易《竹子》原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竹子》,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是白居易的早期作品,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时年作者三十一岁。白居易生长在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疾苦。他幻想着当权者能够选贤任能,治理关下,企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被重用,作出一番大事业,借养竹之事充分表达自己慕贤守道、坚贞不渝的志向。

文章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第二段写自己与竹相知相处的经过。那是自己借居已故相国府宅东亭时,有感于原先种的竹已“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经询方知其竹现状是与“他人假居”、无人爱惜竹子有关。

于是乎,作者“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爱惜并护理竹子将近一整天时间,他旋即感到,竹子以清光朗韵回报自己,付出真情。第三段借竹子前后不同际遇,谈人才的遭遇。竹子“似于贤”得到人之爱惜和培植,对“真贤”的人又怎么得不到爱惜和培植。竹子与草木,就像贤才与一般人;竹子是不能自我张扬优点,而是靠人赏识它;贤才不能自我张扬才干,而是要各级领导使用贤才者,才能发现贤才们的才干,重用之。因此,贤才被各级领导掌握着命运。

原文: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竹子,断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译文:

郑燮画竹我家有草房二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咚咚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的竹子,没有老师的传授,大多都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而画出来的。

作者简介:

郑燮郑燮(xiè),(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全文翻译: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郑燮画竹我家有草房二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咚咚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的竹子,没有老师的传授,大多都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而画出来的。

帮忙翻译下郑燮文言文《竹》

竹(其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

烟光日影露气,

皆浮动于疎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有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

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

意在笔先者,

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

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译文]

竹(其二)

秋天在江馆时早起欣赏竹子,

清晨的烟氲、旭日之影、露水蒸气等,

都浮动在零散的竹枝与茂密的竹业当中。

欣赏如此美景,

心胸不由得兴起强烈想要作画的灵感。

其实心里面想画出来的竹子,

并不是眼睛里面所看到的竹子,

所以当磨好墨、展开纸,

刚准备好要下笔,

画出来的总是忽然有所改变,

并不跟想像好的一样,

因为用手画出来的竹子,

也不是心里面想画的竹子。

总而言之,

想像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画的情像,

这是不变的法则。

表现在固定格式画法之外的意趣神韵,

是一种超脱俗世所能领悟的化外机度,

只有在画的世界才有这样子的表现哪!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几个阶段“变相”而成。

写关于竹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