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司马朗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 司马朗传》的意思

原文译注供参考: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司马朗传》翻译

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

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

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

扩展资料

司马朗的早年经历:

司马氏是汉末河内世族,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父司马防年轻时担任地方官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之后转任为骑都尉,他对司马兄弟的管教相当严格,“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相处时态度很严肃。

司马朗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其父的字,司马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光和五年(182年),在司马朗十二岁时,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但是当时的监考官觉得司马朗身体高大强壮,怀疑他匿报年龄,便质问他。司马朗回答说:“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来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

我虽然年轻幼弱,却没有急功近利向上层攀援的习气,从而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监试官因此觉得司马朗品行才能果然异于常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朗传

二、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

三、点评: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司马朗九岁的时候,有人直呼他的父亲的字,他说:“轻慢别人父亲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于是那人向他道歉。九岁时,司马朗经过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看他身材高达健壮,怀疑他虚报了年龄,就审问他。司马朗说:“我的内外亲戚,每代都长得高大健壮,我虽稚弱,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折损自己的年龄以求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听罢认为他与众不同。后来关东兵起,共讨董卓。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靠近山中险要地势,想迁往温县。司马朗劝阻,称敌人未到而先迁徙,会动摇民心导致动乱。李邵不听,山边的百姓果然动乱,有的向内迁徙,有的成为盗贼进行抢劫。

建安22年,司马朗被曹操辟为司空属官,又被任命为成皋令,因病离职,又复出任堂阳长。司马朗治理宽大仁厚,不施行鞭杖这类的刑法,而百姓也不违背法令。司马朗又升任兖州刺史,大力推行教化,被百姓称颂。司马朗虽在军旅,也经常粗衣恶食,为部下做出简朴的表率。建安22年,司马朗与夏侯敦、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179年,司马朗九岁的时候,有人直呼他的父亲的字,他说:“轻慢别人父亲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于是那人向他道歉。

182年,司马朗经过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看他身材高达健壮,怀疑他虚报了年龄,就审问他。司马朗说:“我的内外亲戚,每代都长得高大健壮,我虽稚弱,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折损自己的年龄以求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听罢认为他与众不同。

190年,关东兵起,共讨董卓。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靠近山中险要地势,想迁往温县。司马朗劝阻,称敌人未到而先迁徙,会动摇民心导致动乱。李邵不听,山边的百姓果然动乱,有的向内迁徙,有的成为盗贼进行抢劫。

当时,董卓将汉献帝迁往长安,自己仍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为治书御史,跟随西迁,因为四方都很混乱,就让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老家。有人告发说司马朗想逃窜,于是他被捉住带到董卓面前。董卓对他说:“你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年,为何要背叛我?”司马朗称如今四处交战,天下动荡,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四处流窜,虽严罚不能禁止,劝董卓考虑一下这些事情,会成为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董卓表示理解,没有惩罚他。司马朗知道董卓一定会灭亡,唯恐会被留下,于是用财物贿赂董卓身边的人,请求离开,回到了故乡。到家后,他对乡亲们说温县会遭战乱,宜迁往黎阳。乡亲恋守旧土,都不肯离开,仅同县赵咨带领家属和司马朗一起迁走。几个月后,关东军数十万汇聚在荥阳、河内。诸将不团结,各自纵兵抄掠,百姓死亡过半,很久兵才散去。后来,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司马朗又将家属送回老家,教导各位弟弟,不要因为世道衰败而放弃了学业。

192年,司马朗被曹操辟为司空属官,又被任命为成皋令,因病离职,又复出任堂阳长。司马朗治理宽大仁厚,不施行鞭杖这类的刑法,而百姓也不违背法令。早先,有些百姓被迁徙到京都附近,后来司马朗的县接受任务造船,迁徙出去的百姓担心他不能完成任务,于是纷纷结伴相还来帮助他造船,其受百姓爱戴达到如此地步。后来,司马朗升任元城令,又到中央任丞相主簿,他建议在各州郡设置部队,又建议恢复“井田制”,这些建议虽未能施行,但后来实行州郡置兵都是出自司马朗本意。司马朗又升任兖州刺史,大力推行教化,被百姓称颂。

司马朗虽在军旅,也经常粗衣恶食,为部下做出简朴的表率。司马朗还十分喜欢伦理方面的典籍,同乡李觌虽有盛名,司马朗却时常贬议他,后来李觌果然败落,人们都佩服司马朗的见识。钟繇、王粲发表论述:“非圣人不能致太平。”司马朗则认为:“伊尹、颜回都不是圣人,也能使数世相承,达到太平。”曹丕赞赏此论,命秘书抄录其文。

217年,司马朗与夏侯敦、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司马朗死前吩

咐薄葬,州里人都很思念他。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封其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 (求采纳)

《少年司马郎》的文言文翻译有哪些?

《少年司马郎》的文言文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  ,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

《少年司马朗》出自《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陈寿。

《少年司马朗》的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人。九岁时,别人有说他父亲名字的,司马朗说:“对别人的父母亲怠慢的,是对自己的父母亲也不恭敬。”客人谢罪道歉。十二岁时,通过经书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官员因为他身体强壮高大,怀疑他隐藏了年龄,追问他。司马朗说:“我的内亲、外亲,很多辈以来一直身材高大,我虽然年龄小,身体弱,没有追求身高的风气,但减小年龄,追求早日成名,不是我的志向所应该做的。”监考的官员认为他很不一般。后来关东诸侯率兵起事(讨伐董卓),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边险要的地方,想要搬迁到温县。司马朗对李邵说:“唇亡齿寒的比喻,难道仅仅是比喻古代的虞国、虢国吗?温县和野王就是这样。现在离开那里,搬到这里,是为了避开早晨灭亡的日期罢了。况且您,是国中人民的榜样,现在兵还没来,您先搬走了,靠近山边的各县一定会驻兵,这是动摇民心,开启奸邪作乱的源头啊。我为郡内的人担忧您这样做。”李邵不听。山边的老百姓果然乱了,开始向内地搬迁,有的背贼寇抄了家。二十二岁时,太祖曹操征用他为司空掾属,担任成皋令,因病辞官。又担任堂阳长。他的治理方法务求宽大惠民,不使用鞭杖刑罚,而老百姓却不违犯禁令。升任充州刺史,政令、德化得到极大推行,老百姓都称颂他。即使在军旅之中,经常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食物,用自己的俭朴以给手下的人做表率。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臧霸等人征伐吴国。到了居巢,军士很多感染了疫病,司马朗亲自巡查,探视,送医送药。遭遇疾病去世,时年四十七。

《少年司马朗》出自《三国志·司马朗》。

【个人简介】:司马朗(171 — 217年),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朗年少时就表现得很有见识,汉末动乱之际,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又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后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人物评价】:在该篇中可以看出司马朗是一个孝敬父母,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

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求译文

司马朗,京兆尹司马防之子,司马懿之兄。

179年,司马朗九岁的时候,有人直呼他的父亲的字,他说:“轻慢别人父亲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于是那人向他道歉。

182年,司马朗经过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看他身材高达健壮,怀疑他虚报了年龄,就审问他。司马朗说:“我的内外亲戚,每代都长得高大健壮,我虽稚弱,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折损自己的年龄以求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听罢认为他与众不同。

190年,关东兵起,共讨董卓。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靠近山中险要地势,想迁往温县。司马朗劝阻,称敌人未到而先迁徙,会动摇民心导致动乱。李邵不听,山边的百姓果然动乱,有的向内迁徙,有的成为盗贼进行抢劫。

当时,董卓将汉献帝迁往长安,自己仍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为治书御史,跟随西迁,因为四方都很混乱,就让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老家。有人告发说司马朗想逃窜,于是他被捉住带到董卓面前。董卓对他说:“你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年,为何要背叛我?”司马朗称如今四处交战,天下动荡,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四处流窜,虽严罚不能禁止,劝董卓考虑一下这些事情,会成为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董卓表示理解,没有惩罚他。司马朗知道董卓一定会灭亡,唯恐会被留下,于是用财物贿赂董卓身边的人,请求离开,回到了故乡。到家后,他对乡亲们说温县会遭战乱,宜迁往黎阳。乡亲恋守旧土,都不肯离开,仅同县赵咨带领家属和司马朗一起迁走。几个月后,关东军数十万汇聚在荥阳、河内。诸将不团结,各自纵兵抄掠,百姓死亡过半,很久兵才散去。后来,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司马朗又将家属送回老家,教导各位弟弟,不要因为世道衰败而放弃了学业。

192年,司马朗被曹操辟为司空属官,又被任命为成皋令,因病离职,又复出任堂阳长。司马朗治理宽大仁厚,不施行鞭杖这类的刑法,而百姓也不违背法令。早先,有些百姓被迁徙到京都附近,后来司马朗的县接受任务造船,迁徙出去的百姓担心他不能完成任务,于是纷纷结伴相还来帮助他造船,其受百姓爱戴达到如此地步。后来,司马朗升任元城令,又到中央任丞相主簿,他建议在各州郡设置部队,又建议恢复“井田制”,这些建议虽未能施行,但后来实行州郡置兵都是出自司马朗本意。司马朗又升任兖州刺史,大力推行教化,被百姓称颂。

司马朗虽在军旅,也经常粗衣恶食,为部下做出简朴的表率。司马朗还十分喜欢伦理方面的典籍,同乡李觌虽有盛名,司马朗却时常贬议他,后来李觌果然败落,人们都佩服司马朗的见识。钟繇、王粲发表论述:“非圣人不能致太平。”司马朗则认为:“伊尹、颜回都不是圣人,也能使数世相承,达到太平。”曹丕赞赏此论,命秘书抄录其文。

217年,司马朗与夏侯敦、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司马朗死前吩

咐薄葬,州里人都很思念他。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封其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

摘自 百度百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司马朗传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

小题1:B

小题1:B  C

小题1:①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②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4分。每句2分。有欠缺酌扣)

小题1:示例: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小题1:试题分析:B项中的“异”应译作“认为……奇特、奇异”,是文言文中的重点字,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小题1:试题分析:A中的第一个“以”作连词,解释为“因为”;第二个“以”作介词,解释为“把”。 B中的两个“而”都表转折关系,解释为“却”。C中的两个“虽”都表假设关系,解释为“即使”。D中的第一个“为”作动词,解释为“做”;第二个“为”作“介词”解释为“被”。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慢”“宽惠”‘而’等。“慢”是不尊重的意思,“宽惠”是宽厚仁惠意思,‘而’是表转折,译为“却”。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从第一段中的"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可知,表明他才思敏捷,少有才华;“劝告李邵”可见他有远见有头脑。从第二段可知,他宽厚仁慈、体恤下属。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评价要扣住人物的特点,且要有具体材料。

司马朗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司马朗传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