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如何》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乡下人,因为极其吝啬而致富,有一天病得很重但是迟迟不断气,哀求妻子和儿女说:“我一生贪婪吝啬,和亲戚们断绝关系,现在家业富足,死后可以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肉割下来卖给屠夫,把我的骨头刮下来卖给漆店。”一定要妻子和儿女答应了,才绝气而死。死了半天,又醒了过来,嘱咐妻子和儿女说:“现在世道不好,人情浅薄,切记给他们不要赊帐!”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其实文言文的翻译很简单,下面只是我的一点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副词等等,这些有什么都相当于现代文章中的感叹词,有时候不需要翻译,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文言词的用法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文言词其实就那么几个,你只要记住了它经常的用法以及意义差不多就可以了,一楼有朋友说买文言文字典边查边翻这也是一个办法,但是有时候长篇的话就不适合去翻字典了,记住文言词的用法可以在翻译的时候省事很多。多读几遍就能顺下来了!
文言文的翻译这块急不来,但是还需要多努力,应付考试的话是没问题的!
“死”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根据人的死因。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
(四)根据人的宗教信仰。和尚死谓之“圆寂”、“示寂”;喇嘛死谓之“涅盘”;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等等。
(五)民间对死的敬称(礼貌用语)。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殒”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与世长辞)、“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称死者有不同说法。如“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儿叫唤去了(言已人土与秋虫为伴了)”,“嗝儿屁着凉了”、“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但多具有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求韩非之死的文言文翻译
韩非之死
王闻其贤①,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②愿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③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④,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⑤,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注释:
①王闻其贤:秦王嬴政听说韩非贤能。王,此处指秦王嬴政。其,此处代指韩非(韩
国国君之子)。
②昧死:鲁莽地冒死。昧,冒昧、鲁莽;死,冒死。
③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
反对秦国的联盟。
④举:攻下,占领。
⑤陈:陈述。
译文:
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想约见他。韩非正好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就趁机写信呈给嬴政,劝说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而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是想说一说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略。您若真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您如果不能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不能令秦国确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邻国的国君前来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诚的人。”嬴政读后,心中颇为喜悦,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李斯很崐忌妒韩非,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秦王政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不久,秦王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解释如下:
韩非之死:
韩非来到秦国,秦始皇马上召见,但由于两地语言之差,加之韩非口吃,两人很难交流,只靠李斯翻译,秦王表达了对韩非爱慕,和真心向韩非求教之意,韩非应允作答。交流片刻,李斯提出,如此交谈费劲,莫不如让韩非回去书写成文,秦王应允。
韩非回到住所,欣然命笔,写下“圆天纲”一文,又深知李斯心胸狭窄,在文后书下:“我乃韩国王子,不宜秦国为官,只求在师弟李斯帐下做一名谋士,为秦国效力。”交由李斯呈王。
秦王观后,拍案叫绝,李斯见状,进言道,韩非之才确过人,但用一纲字,不用策或略字,显然轻视秦国君臣,有钢绳牵引之意,太过了!
秦王应道,他文末只求在你帐下做一谋士,并非狂士?李斯答对,世人皆知韩非乃一孝子,来秦之后,已向我表明只求将来我看在同门之谊,帮他回国尽孝,是他最大愿望了。秦王听后,沉吟片刻,突然怒下旨意:将韩非打入大牢,示他,若不明为秦臣,只有一死!
韩非入狱,知李斯不容,写下半篇“制方策”,并在后面书下无全策,秦无长六字,以求暂时保命。请李斯呈上。李斯见王,告曰,韩非应我之求,写治国良策,但只写半篇,后书,无全策,秦无长六字,便当我面大笑掷笔,显侮秦之君臣无能,狂极也!并将竹简打至最后,展六字于秦王观。秦王大怒,立下旨意,赐韩非死,李斯领旨急行。
李斯走后,秦王稍透闷胸,打开“制方策”细观,渐感心如畅流,至末意犹未尽,此时再看末尾六字,突然似明,此乃韩非求生,忙下新旨,毒下留人!然士片刻捧旨回,告知,晚矣!
望采纳..
《蚨版之死》的文言文翻译
应该是 蝜蝂之死
蝜蝂(fù bǎn)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疲惫到极点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蝜蝂)如果能爬行,又像早先一样抓取东西。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直到(从高处)摔下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望采纳 O(∩_∩)O谢谢
原文:
出自《柳河东集》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
译文:
蝜蝂(fù bǎn)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疲惫到极点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蝜蝂)如果能爬行,又像早先一样抓取东西。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直到(从高处)摔下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死,可以,不需要理由”翻译成文言文
卖蒜老叟 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②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
典型特征细心看,突出特点要记全
李白之死 文言文翻译
44.李白之死辩误
世间很多传言李白在当涂采石,因为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看见月亮的影子便弯下身子去取。于是便淹死了。因此当地有个“捉月亭”。我查阅李阳冰作的《草堂集序》说:“阳冰作地方官,李白的病很危急,草稿有万卷,手集还未编写,躺在床上写稿纸,让我为他作序。”后来李华写《太白慕志》也说:“写《临终歌》而死。”于是世间的谣传不能相信,大概与杜甫因为喝白酒牛灵而死是相同的。
http://www.xslx.com/htm/kjwh/yywx/2020-12-8-15619.htm你看看是不是找这个?
临路歌
作者: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临终歌。李白绝笔
【中天】半空
【摧】折断
【余风】遗风
【挂】喻腐朽势力阻挠
【得】知大鹏夭折半空
【仲尼】鲁国抓一条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世道将乱,大哭
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也是一个历代诗人心向往之的朝代,更是一个诗人非正常死亡最多的朝代。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杀死,刘希夷被人用土囊压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和逃匿不知所终等诸多传说。只有杨炯死于官,还算死得其所,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诗仙李白之死也是其中的一个。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众所周知,李白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碑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但是《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就有点让人费解。他自称“五岁诵六甲(道家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虽未免有自夸之嫌,但足以证明他从小就受过正规的教育;从他留下的一些不朽的诗篇,也可以佐证他曾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为李白日后妙笔生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开创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后来李白寓居安陆达十年之久,并成为安陆的女婿。此后十年间,他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流,写下不少诗文。传闻初至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
李白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唐朝,已经相当完善了。想“优而则仕”的士子,几乎都得通过科举以博取功名。封建统治者也通过此种途径,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但李白走的则是“终南捷径”。由于唐代李氏天子尊老子李耳为祖先,使得道教在唐代盛极一时。于是,一些追名逐利之徒,纷纷入居名山,扮成道士或隐士,等着当朝天子诏见。我们可以通过终南捷径典故的来历窥见一斑。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卢藏用想做官,就假装为隐士,住在京城附近的终南山里,希望被皇帝征召。后来果然被召去做了官。同时代的司马承祯也曾用同样的方法取得官位。一次,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回答说:“依我看来,不过是仕宦之捷径耳!”《旧唐书》说,李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也有人说,天宝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的荐举,李白才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但是不管是谁举荐的,都是因为道教的缘故,而不因为他的诗才,这对李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名的悲哀;对世道而言,则是一种莫大的嘲讽。只是当时的李白已无暇顾及这些,激动之情依旧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以为从此可以一展“辅弼天下” 的弘愿。其实,李白因为道教而进入宫廷,也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他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曾给当时以识拔后进而闻名的韩朝宗写过一封请求引荐的信,这就是有名的《与韩荆州书》。因为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为了能得到韩的引荐,孤傲的李白甚至不惜吹捧,说什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类肉麻的话。但是不知何故,结果心愿未遂。以至等到得以被人举荐时,李白已是四十有二,诗酒年华也流走了三分之二。
但是唐代设翰林院,不过是养一批能做文章、懂经学、擅书法和会下棋的人以至卜祝、僧道之流,等待皇帝随时召唤,李白不过是其中的一名普通的待诏翰林罢了。只不过凭着“斗酒诗百篇”的诗才,依旧受到特殊礼遇,经常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诏见。但此时的李隆基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李隆基,一个杨贵妃早就让他神魂颠倒,长期不理朝政,大权早已旁落于杨国忠与高力士之流之手。李隆基诏见他,不外乎写写歌功颂德的应景文章和怜香惜玉的艳词,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其中一例。而此时的李白也是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是“倡优同畜”,“辅弼天下”的弘愿早已化为泡影。于是,他不再安于充当侍臣,整日与长安的文朋诗友在酒肆呼酒买醉,这其中就有四明狂客贺知章。由于不愿催眉折腰侍奉权贵,加上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促使他离开宫廷的一个直接原因则是,“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等放肆之举。后人又演绎成另一种传奇。说某国前来下战书挑衅,而且偌大唐朝只有李白一人识得该国文字(因为他出生在碎叶城,自幼精通外语)。于是他耍足了威风,玩够了味,让杨国忠给他戴帽,高力士为他穿靴,并由杨贵妃为他磨墨。结果,李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言词尽显大唐威严,导致该国从此俯首称臣,不敢造次。不言而喻,这是一些好事者为了突出李白非凡的能耐,而作的善意杜撰,只能姑妄读之。其实,李白做出让皇帝的宠臣脱靴的放肆之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李白虽然整天侍奉在皇帝老儿身边,但依旧不过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御用文人”,而杨氏兄妹的飞扬跋扈,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专权,等等,诸多官场黑暗,让“不得开心颜”的他早就想一走了之。于是文人那种自视清高的德性也就日益暴露无遗,为了自己一时的得意,不惜作忘形之举。
离开长安后,李白“浪迹江湖,终日沉饮”,足迹遍及梁宋、齐鲁、幽冀,并多次往返于东越、金陵、宣城。安史之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李璘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李璘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因此受牵连坐罪,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如果李白不接受李璘的邀请,他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至少可以寿终正寝的。李白接受李璘的邀请,足以证明其时他“辅弼天下”的弘愿还没有完全泯灭,以致归为永王幕下后,还抱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幻想。更为可叹的是,当李璘公然与肃宗对着干的时候,李白作为幕僚,居然还没有看清他的真实嘴脸,糊里糊涂地上了他的贼船,落得个让后人哀之的结局,实为可叹。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相信“白也诗无敌”,但是李白只适合做一个纯粹的诗人,而不是翻云覆雨的政治家。因为诗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的秉性根本不适合在尔虞我诈、欺上瞒下的官场混。历览前贤国与家,文人只要涉足官场,似乎注定没有好果子吃。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能通过科举考试,捞得一官半职,但是那官常常做得卑微,做得窝囊。陶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是明证。偶有位居显要的,只是此时的文人已不再是文人,经过官场的摸打滚爬,早已脱胎换骨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员。江淹为什么会才尽,不是因为传说中有人收回了他生花的妙笔,而是违背了“穷而后工”的定律。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场上实现“辅弼天下”的弘愿,又不愿改变自己狂放不羁的性格,结果也只能借诗抒怀,“痛饮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灵魂,了此一生。正如小他十一岁的好友杜甫所言,纵使能赢得“千秋万岁名”,那也不过是“寂寞身后事”了!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①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①弦歌:孔子的弟子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化之具,后“弦歌”即为出任邑(县)令。
社会上多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今安徽当涂县采石矶),在长江上行船因为喝醉了酒,见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俯身去捞取,于是淹死在水中,所以采石有捉月台。我考察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说:“我任当涂县令时,太白病重,有一万卷草稿,还没有修订,在床上交给我,让我作序。”还有李华作〈太白墓志〉也说:“太白写〈临终歌〉而死。“才知道社会上流传的那些话,实在不值得相信。大概和说杜子美由于吃了白酒、牛肉块,(饱胀)而死,是一样(的无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