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
兰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 修:高高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重点:(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也是几乎一样的
阿房宫赋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 重点考察:钩心斗角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4)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重点:(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呼 累死了,楼主要给我分哦~
一、文字
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
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上、中、下、本、末、亡、元、旦、刃、丹、引、寸、兮、凶、朱、亦、勺、血、玉、牟、
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
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演变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
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鸣(鸟叫)
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气味)
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
2、词的本义、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基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基本义。
比喻义: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词的比喻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3、偏义复词(偏义词):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明哲保身、复辟、爪牙、衣冠禽兽、乖、谤、祥等。
5、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
1、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时①译为状语+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③相当于一个动宾短语。例如:许子冠(戴帽子)乎?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即不作状语,文言文作状语其实是译
作一个介词短语(介词+名词)。例如: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2、动词
使动用法:一般句子是主语发出动作,使动句是主语使(让)宾语而发出动作。
①动词的使动:一般是不及物动词。例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形容词的使动: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的状态。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名词的使动:谓语是名词。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谓语)例如:尔欲王我乎?
意动用法:
①形容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例如:渔人甚异之。
②名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 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为动用法:翻译格式——主语给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文赢请三帅。
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
主语对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泣之三日。(“之”代病梅)
动词作状语:
区别:①状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还在进行。例如:立而饮之。
②连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早已结束。例如:切而啖之。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作适当的动词。例如:安敢轻吾射?
4、数词
①活用作动词: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先秦文学没有量词。例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不用“二”。
例如: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④“三”“九”和它们的倍数是表示虚指的多数。例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数的表示方法:两个相邻的数表约数。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两个数相连表相乘。例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分子和分母相连,中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例如:死者十六七。
中间用“有”“又”连接两个数表示相加。例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代词
①人称代词:
常见第一人称代词——吾 余 予 我 朕(先秦时是一个大众性的,秦始皇据为己有)
第二人称代词——女 汝 尔 而 若 乃
第三人称代词——之 其 彼(古汉的“他”是旁指代词,如“他日”“此无他”)
②指示代词: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 是 兹 斯 然 尔
远指代词:常见的有——彼 夫 其
③疑问代词:常见的有——谁 何 曷 安 焉 奚 恶 胡 孰
6、副词:(加粗的是现代汉语常用词)
程度副词:常见的——最 极 甚 殊 至 尤 良 大 颇 很 非常 特别 十分(程度很深)
愈 益 弥 更加 越发(表示更进一层)
略 少 稍 稍微 略微(表示程度浅)
范围副词:常见的——悉 皆 尽 咸 毕 备 俱 举 全 都(范围大)
但 徒 止 直 特 唯 独 只 仅(范围小)
时间副词:常见的——尝 既 既已 已 已经(已经, ……后)——过去时
方 适 会 正在(正在,正碰上)——现在时
将 且 行将 欲 将来(将要,将近)——将来时
敬谦副词:常见的——请 谨 敬 幸 敢 窃——没有实词意义。
语气副词:常见的——表肯定——必 诚 信 固 果(一定 实在 果真)
表否定——弗 勿 毋 无 莫 未 非 不 否 靡 亡 未尝(不 没有)
表反问——“岂 宁 独 庸 其”,它们后边有“乎 邪 哉”搭配
表推测——其 殆 盖 庶 或 其 得无 无乃 庶几
7、介词:
放在名、代、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方向、对象等。
常见的有——于 以 为 与
8、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句子的词。
常见的有——而 以 则 且 虽然 与 及
结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9、助词: ①结构助词——之 者 所
②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 矣 焉 耳
疑问语气——乎 与(欤) 邪(耶)
感叹语气——哉 夫 矣
句首语气——唯 夫 盖
10、兼词:①诸(之于,之乎) ②盍(何不) ③焉(于此,于之,于是)
11、叹词:常见的有——嗟乎 呜呼哀哉 呜呼 嘻 唉
12、特殊副词“相”“见”:
相:①互相。例如:四人相视而笑。
②递相,只能一对一、上对下、大对小等。
例如: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③起指代作用,在某种程度等于一个代词。
相当于第一人称。例如:本是同根生,相煎(煎我)何太急。
相当于第二人称。例如: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负你)。
相当于第三人称。例如: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救济他们)?
见:①相当于第一人称。例如:府吏见叮咛(叮咛我),结誓不别离。
有何见教(有什么教导我的吗?)
13、特别指示代词“者”“所”(一般语法认为是助词):
者:不能单独使用。“者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①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的“者字短语”表示“……的人”“……的事”
“……的情况” 例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放在数词后组成“者字短语”。 例如:此三者皆人杰也。
③“似……者”“如……者”“若……者”: 译作“象……样子”
例如: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fú)者。
④放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的“者”:除了表示判断以外,还表示因果或停顿。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不能单独使用。“所+动词(形容词)=所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所:指示或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后面有宾语就是指示,无宾语就是代替。
①所+及物动词+宾语:所字短语+宾语=定语+中心词。例如:取武阳所持图。(指示)
②所+及物动词+者:例如:所言者,国之大事。(指示)
③所+及物动词:例如:可汗问所欲。(指代,代替)
④所+形容词:例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⑤所+介词:介词也不能单独使用,其实是“所+介词(名词、代词不出现)+动词”
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以:A、译作“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译作“……原因”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例如:强秦所以不敢加于兵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⑥无(有)+所+及物动词=动词+名词短语=动宾短语。例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⑦何+所+及物动词=疑问句宾语前置。 例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说明:《考纲》规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句法
1、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古汉语里判断句多数都不用“是”,特点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①“……者,……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君者,舟也(比喻性判断)。
它的变形“……,……也”“……者,……”“……,……”也表示判断:
例如:a、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b、天下者,高祖天下。c、刘备,天下枭雄。
②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用副词“乃、亦、即、皆、必、非、则、”等帮助判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但这里的名词作谓语了。这些副词本身不当“是”讲,只是帮助判断。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环村皆猎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注意:1、代词“是”作主语时,不应和判断句混淆。例如:是(这)吾剑之所从坠。
2、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例如:问今是何世?
2、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受事者,叫主动句。
主语是受事者,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叫被动句。
①动词前加“被”“见”“为”“受”:
例如——(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②动词后加“于”: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③“见……于……”: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为……所……”:例如——为仲卿母所遣。
⑤“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施(主动)受(被动)同辞:和主动句的形式相同。例如——帝感其诚。 屈原放逐。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客何为者?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用“是”、“之”、“唯(惟)……是……”、“唯(惟)……之……”、“唯(惟)……
之为……”作前置标志。
例如:将虢guó是灭,何爱于虞?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惟余马首是瞻。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奕秋之为听。
④一般叙述句宾语前置:例如: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
⑤方位词作宾语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定语后置:
①中心词﹢之﹢定语: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中心词﹢定语﹢者(助词):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③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④中心词﹢而﹢定语﹢者: 例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介词结构(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例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赵氏求救于齐。
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于)东西,隳突乎(于)南北。
③何不试之以足。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D、主谓倒装:例如: ①谁与(欤),哭者? ②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③甚矣,汝之不惠(慧)!
4、省略句:(括号里的词是省略的)
A、主语的省略:
①对话省:例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②承前省: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③蒙后省:例如——(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
B、谓语的省略:较少
①承前省:例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斯可矣。”
②蒙后省:例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③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知。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更不可除)。
七八个星(在)天外,两三点雨(在)山前。
C、宾语的省略:
①动词的宾语省略:例如——交戟之士欲止(哙),不内(哙)。
②介词的宾语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
衣食所安,不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D、兼语的省略:例如——①公为我呼(他)入,我得兄事之。
(使 令 让 请) ②以相如功大,拜(他)为上卿。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扶苏)外将兵。
E、介词的省略:
①省略“于”: 例如——沛公军(于)霸上。 舍相如(于)广成传舍。
《陈情表》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
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
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55.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靠(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 3、即使
64. 居: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如何学高中文言文翻译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
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
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关键还是 要平时积累文言知识
高中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1、范仲淹有志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
都学舍读书。(他)白
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
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
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
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
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
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
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
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
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
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
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
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
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
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
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
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
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
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
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所
以没有被乡亲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
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
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
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
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
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后,大家
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
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
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
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
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
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
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
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
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
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
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
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
广的手笔
----------------------由绿色蚕排长搜索整理----------------------------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
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
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
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
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
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来吃。他拄着汉廷
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
休息,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
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
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
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受雇给人家种地,怎
么能发迹富贵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
呢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
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
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
其中意思的时候,又不愿意深入学下去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
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
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我没有夸耀长处,也没有表白功劳。”
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孔子的志向。”孔子说:“希望由于我活着,能让老人
过得安适,能得到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
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
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
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书
仔细认真的查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
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
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
离去
----------------------由绿色蚕排长搜索整理----------------------------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
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
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
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
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
书这样入迷,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
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
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
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
通的儒生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
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
,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
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
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
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
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
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
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
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
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
说:“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
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
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
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
(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
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
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
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
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
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
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
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
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
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
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
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
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
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
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
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由绿色蚕排长搜索整理----------------------------
23、叶廷珪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
,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
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
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
,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
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
,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
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
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
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
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
,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
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不
久)就广泛地搞通了众多流派的各家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由绿色蚕排长搜索整理----------------------------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对官府中的下属官员
说:(我)平生只喜欢读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各类杂记,上厕所的时候
就读小辞,都从未有片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也说,宋公垂一样在史院,每当去厕
所,一定夹着书前往。背诵的声音琅琅,远近都能听见,他的好学就像这样。我
所以告诉希深说:“我生平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上时,床上时,厕
所里时。只有这时才可以构思罢了。”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
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
,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
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
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
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
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
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
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
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 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
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高中生应该用什么文言文翻译资料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各路军马。
为了除去丞相兼枢密使,却动用了各路军马。
除了由丞相兼枢密使,都督有很多军马。
把由丞相和枢密使出了,和都督的各路军马。
我要让大丞相和枢密使去统帅各路军马。
我辞去由丞相兼枢密使,做了各路军马的督察。
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我虽然无所羞愧,然而用写文章来与你亲近。
我虽然没有什么好的作为,但可以写文章给君亲。
我虽然无愧,但很少写文章给自己的亲人。
我虽然问心无愧,但我知道和你是亲戚。
我虽然没有什么好的作为,但我与你情投意合。
3.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撼哉!
我真的不想返回故土,做只小狐狸。
然而早晚都没死,多可惜啊!
我真的没想到能重新回到朝廷,又做了官,使晚年有了事做,有什么遗憾的呢!
我不希望回到父母身边,重见日月,只希望回到家乡,又有什么遗憾呢!
并不介意把我的衣帽给我,使我重见日月,能够旦夕得到恢复。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分为以下两点
一: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读文言文要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他曾说,读书须是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前边的没有学会,决不急于求后边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起来,它们在词义和上有很大的不同。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就是要搞清楚这种变化,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别。
例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古代汉语常用的是“丢失”,“逃跑”等意思,现代汉语常用的是“死”的意思。还有一词多义,因为文言字词比较少,往往一词多义,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现在把用嘴说话叫做“说”,文言文里写作“曰”(yuē)。我们现在说“下雨”文言文就用一个“雨”字来表示下雨的意思。我们现在说“他的儿子”,文言文用“其子”两个字来表示。白话文里的“父”是指“父亲”,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文言文里的数量词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现在把十个中的九个,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却写成“十九”。还有,因为古代字词比较少,有时古人写文章时,就用一个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这个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碰到通假字的。另外,文言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也很多,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或动词,……词性变了,词义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以上这些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在阅读时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是不难掌握的。
二:
熟读背诵,总结规律。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好办法学好的。多读多背,就会有语感,才能迅速领会文章内容。而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咏诵,背诵。有人说,学习文言文没有别的窍门,就是读背二字。熟背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写文言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小时候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曹植在十岁时,背诵诗赋十万言。除了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以外,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多总结,多归纳。
语文这个东西,我算是总结出来了,前期就是背诵课文,你不能理解也要先给背下来,然后最好也去课外拓展读一些古文诗词,还有就是多做一些练习,再者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逼自己慢慢爱上文言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好高中语文文言文,首先要把课本内的文言文弄懂,注意积累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先看要翻译的句子是几分,一般来说分值是几分就有几个得分点,在翻译是可分三步:一先标出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看有无省略成分;二是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在草稿纸上先写一遍;三是翻译完毕之后,读一遍,看有无错别字和不妥之处,若没有,再抄写在试卷上。
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是怎样的,必须掌握文章翻译吗?
高中课本内文言文在高考中是不做文言文要求的都是课外的
但是默写中会出现
但是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要好好掌握,做到随时迁徙,并且有些省市专门会出一道虚词考察(之,乎,者,也等),每个选项既有课内也有课外,所以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像文句翻译 找到感觉就行(做到信达雅)
文言文还是比较重要的
我觉得很难
当然只是我觉得啊
你不要怕它
平时呢,注意积累重要实虚词,特别是老师强调的高考高频考点,平时多问自己,反复记忆,学会迁移,敢于猜测词义,不要怕,还有就是多了解历史,不要出现把人名都翻译出来的这种笑话。哎,当初可怜的我啊,平时老师阅卷不会太严格,所以要yange yaoqiu z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