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文言文翻译
【原文】仁⑴者见⑵之⑶谓⑷之仁⑸,知⑹者见之谓之知⑺,百姓日⑻用⑼而⑽不⑾知⑺,故⑿君子⒀之道⒁鲜⒂矣。
【译文】有博爱之心的人对《易经》发表见解时会说《易经》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观念,有智慧的人对《易经》发表见解时会说《易经》写的都是知识。《易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某一时间也实用,然而他们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个只有在位者或君王才能掌握的学说对其熟知的人很少。
注释:⑴“仁”博爱。《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⑵“见”见识,见解。张融《与豫章王嶷牋》:“区区短见,深有恨然。”
⑶“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⑷“谓”说。《广雅·释诂二》:“谓,说也。”
⑸“仁”古代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⑹“知”“智”的古字。智慧,才智。《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
⑺“知”知识。《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⑻“日”日子,某一时间。《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一之日、二之日:周历一月二月的日子。)
⑼“用”应用,实用。《荀子·解蔽》:“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⑽“而”表示转折关系。但,却,可是,然而。《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⑾“不”无,没有。《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⑿“故”因此,所以。《史记·留侯世家》:“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⒀“君子”《国语辞典》在位者或君王。《礼记·曲礼上》:“故君子式黄发。” 唐孔颖达《正义》:“君子谓人君也。”
⒁“道”学说,主张。《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⒂“鲜”少。《管子·大匡》:“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zhě jiàn zhì
〖解释〗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示例〗俗话说:~,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的看法应该理解。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①。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②。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③。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注释】
①鲜:少,这里指很少有人了解。②日新:不断更新。生生:变化不止.③极数:穷尽卦、交的变化。
【译文】
阴阳的交替变化就叫做道。相继不断就是善,成就万物的是性。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 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它表现出来就是仁,隐藏起来就是用,鼓动万物,不与圣人共同劳神忧虑,它的崇高品德和伟大业绩达到了顶点。拥有万物就叫伟大业绩。不断更新就叫崇高品德。变化不止就叫易。生成物象就叫乾。仿效乾而完成物象就叫坤。穷尽卦支而预知未来就叫占问。承接更新就叫事。阴阳交替不可把握就叫神奇。
也孰去而知之(楚辞里面的) 文言文翻译
正确的是: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译文:倘若不遏商汤周武齐桓秦缪,世间有谁知道他们的好处?
此篇是作者屈原在临终之前回忆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作者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遭到奸人的破坏,而未能使之实现,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顷襄王的最后觉悟。这是屈原的绝笔。
求《及之而后知》翻译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指责他的过失。邵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你的政令啦!”厉王大怒,找来个卫国的巫师,让他去监察指责他过失的人,只要他告发谁指责,就杀掉谁。国都里的人再也没有人敢说话,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色示意。厉王很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人们对我的指责了,他们竟然不敢再讲话了。”邵公回答说:“这只是堵住了百姓的嘴,堵百姓的嘴,比堵江河还危险。江河堵塞了就会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百姓的嘴的危害也像这样。因此治理江河的人要排除雍塞使水畅流,治理百姓的人要开导他们叫他们讲话。所以天子管理国政,先让公卿直到列士们献诗,乐官太师献纳乐曲,外史献纳史书,少师进献箴言,瞍者朗诵公卿列士所献的诗,蒙者朗读箴谏的话,所有百官分别谏诤,平民百姓把他们的意见辗转上达,左右近臣知无不言,宗室姻亲补过察偏,乐官太师和史官对王教诲,年老有德行的人对王劝戒,然后由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绝行起来才不致违背情理。百姓有嘴,就像大地上有山河一样;资财器物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像大地上有平原洼地平川沃野一样,衣服粮食都从这里产生出来。百姓发表的意见,是成功和败亡的起点,推行善政防范败亡,才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物、粮食的办法。百姓在心里思虑用嘴讲出来,成熟之后就要表现出来,怎么能堵得住呢?倘要堵住他们的嘴,能堵多长时间呢?”厉王不采纳他的劝告,于是国都里的人没有谁再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