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猷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周书崔猷传
【原文】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汉尚书实之十二世孙也。祖挺,魏光州刺史、泰昌县子,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景。父孝芬,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为齐神武所害。猷少好学,风度闲雅,性鲠正,有军国筹略。释褐员外散骑侍郎,领大行台郎中。寻为吏部尚书李神俊所荐,拜通直散骑侍郎,摄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除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既退,帝目送之曰:“忠孝之道,萃此一门。”即以本官奏门下事。
太统初,兼给事黄门侍郎,封平原县伯,邑八百户。二年,正除黄门,加中军将军。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猷常以本官从军典文翰。五年,除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时太庙初成,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其郊庙祭官,多有假兼。猷屡上疏谏,书奏,并纳焉。迁京兆尹。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又廛里富室,衣服奢淫,乃有织成文绣者,猷又请禁断,事亦施行。与卢辩等创修六官。十二年,除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十四年,侯景据河南归款,遣行台王思政赴之。太祖与思政书曰:“崔宣猷智略明赡,有应变之才,若有所疑,宜与量其可不。”思政初顿兵襄城,后欲于颍川为行台治所,遣使人魏仲奉启陈之。并致书于猷论将移之意。猷复书曰:“夫兵者,务在先声后实,故能百战百胜,以弱为强也。但襄城控带京洛,实当今之要地,如有动静,易相应接。颍川既邻寇境,又无山川之固,贼若充斥,径至城下。辄以愚情,权其利害,莫若顿兵襄城,为行台治所,颍川置州,遣郭贤镇守。则表里胶固,人心易安,纵有不虞,岂能为患。”仲见太祖,具以启闻。太祖即遣仲还,令依猷之策。思政重启,求与朝廷立约:贼若水攻,乞一周为断;陆攻,请三岁为期。限内有事,不烦赴援。过此以往,惟朝廷所裁。太祖以思政既亲其事,兼复固请,遂许之。及颍川没后,太祖深追悔焉。十六年,以疾去职。属大军东征,太祖赐以马舆,命随军,与之筹议。十七年,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赐姓宇文氏。
魏恭帝元年,太祖欲开梁汉旧路,乃命猷督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凿山堙谷五百余里,至于梁州。即以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二镇获全,猷之力也。进爵固安县公,邑二千户。猷深为晋公护所重,护乃养猷第三女为己女,封富平公主。
世宗即位,征拜御正中大夫。时依《周礼》称天王,又不建年号,猷以为世有浇淳,运有治乱,故帝王以之沿革,圣哲因时制宜。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天下,请遵秦汉称皇帝,建年号。朝议从之。武成二年,除司会中大夫,御正如故。世宗崩,遗诏立高祖。晋公护谓猷曰:“鲁国公禀性宽仁,太祖诸子之中,年又居长。今奉遵遗旨,翊戴为主,君以为何如?”猷对曰:“殷道尊尊,周道亲亲,今朝廷既遵《周礼》,无容辄违此义。”护曰:“天下事大,但恐毕公冲幼耳。”猷曰:“昔周公辅成王以朝诸侯,况明公亲贤莫二,若行周公之事,方为不负顾托。”事虽不行,当时称其守正。保定元年,重授总管梁利开等十四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寻复为司会。
天和二年,陈将华皎来附,晋公护议欲南伐,公卿莫敢正言。猷独进曰:“前岁东征,死伤过半,比虽加抚循,而疮痍未复。近者长星为灾,乃上玄所以垂鉴诫也。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今陈氏保境息民,共敦邻好。无容违盟约之重,纳其叛臣,兴无名之师,利其土地。详观前载,非所闻也。”护不从。其后水军果败,而裨将元定等遂没江南。
建德四年,出为同州司会。六年,征拜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践极,以猷前代旧齿,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增邑通前三千户。开皇四年卒,谥曰明。
子仲方,字不齐,早知名,机神颖悟,文学优敏。大象末,仪同大将军、司玉下大夫。
【译文】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是汉朝尚书崔萛的十二代孙。祖父崔挺,曾任魏国光州刺史,封泰昌县子,追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景”。父亲崔孝芬,曾任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任吏部尚书,被齐神武杀害。崔猷自小喜好学习,风度闲静文雅,性格刚直,能筹划大事。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兼大行台郎中。不久被吏部尚书李神鯭推荐,授通直散骑侍郎,代理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年,授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家中遇难,从小路入函谷关。朝见魏孝武帝时,哀号之声感动左右,皇帝也被他感动。退下时,皇帝目送他道:“忠孝之道,集中在这一家。”于是命他以原有官职上奏门下省诸事。
大统初年,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封平原县伯,食邑八百户。二年(536),正式任命他为黄门,加中军将军衔。在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等战役中,崔猷常以本官随军掌管文书。五年,授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衔。当时太庙刚刚落成,在四季祭祀时,还要安排优伶表演杂戏摔跤等活动,郊庙祭官也多是兼职。崔猷多次上书劝谏,意见都被采纳。升任京兆尹。当时婚姻礼制废弛,嫁娶之时,多有音乐。民间富家,衣服奢华,竟有在衣服上绣出图案的。崔猷又请求禁止,也下令施行。与卢辩等人创修六官之制。十二年,授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
十四年,侯景占据黄河以南,表示归附,派行台王思政前往。太祖写信给王思政说:“崔宣猷智略明达,有应变才能,如果有什么疑难,可与他商量决定。”王思政原来驻兵襄城,后来打算在颍川设立行台治所,派使者魏仲奉启上奏。又写信给崔猷,讨论移立治所。崔猷回信说:“行军打仗,必须先有声势,后有实力,才能百战百胜,由弱变强。襄城控制京师,实在是当今的险要之地,如有动静,容易接应。颍川既邻近敌境,又无山川屏障,敌人如果大举入侵,可一直抵达城下。权衡利害,不如屯兵襄城,作为行台治所,颍川置州,派郭贤镇守。这样就会内外牢固,人心安定,即使发生意外,也难以造成祸患。”魏仲见到太祖,汇报了上述情况。太祖当即派魏仲回去,命令依照崔猷的计策行事。王思政再次上启,请求与朝廷立下条件:敌军如果水攻,请求以水围周城为限;陆攻,请求以三年为期。在此期限内有事,无须救援。超过期限,由朝廷决定。太祖认为王思政亲任其事,又一再请求,就答应了他。后来颍川沦陷,太祖十分后悔。十六年,因病离职。适逢大军东征,太祖赏赐马匹车辆,令他随军行动,同他筹划谋略。十七年,升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赐姓宇文氏。
魏恭帝元年(554),太祖想打通梁汉旧路,命令崔猷督率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军开辟能通车辆的道路,凿山填谷五百余里,到达梁州。就任命崔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太祖驾崩后,始利、沙兴等州拥兵反叛,信、合、开、楚四州也反叛,只有梁州境内,百姓没有二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求援助,崔猷派兵六千人前往。信州粮尽,崔猷又送去大米四千斛。利州、信州得以保全,崔猷出了大力。晋封固安县公,食邑二千户。崔猷很被晋公宇文护器重,宇文护收养崔猷的第三个女儿为自己的女儿,封富平公主。
世宗即位,调他入朝,授御正中大夫。当时,君主依照《周礼》称为天王,又不建年号,崔猷认为世风有浅薄有淳厚,运数有清平有动乱,所以帝王由此承续,圣人因时制宜。如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慑天下,请求遵照秦、汉之例,称为皇帝,建立年号,朝廷议论,采纳了他的建议。武成二年(560),授司会中大夫,仍任御正。世宗驾崩,遗诏立高祖为帝。晋公宇文护对崔猷说:“鲁国公宽厚仁爱,在太祖的儿子中,年纪又最大。如今奉遵遗旨,拥戴他当君王,你认为怎样?”崔猷答道:“殷朝之道,尊其所当尊;周朝之道,亲其所当亲。如今朝廷既然遵守《周礼》,就不允许轻易违背这个原则。”宇文护说:“国家事情重大,只担心毕公年纪太小。”崔猷说:“从前周公辅佐成王,召见诸侯,况且您论血缘之亲,论贤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如果照周公那样行事,才算是不辜负先帝的托付。”崔猷的意见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当时人都称赞他正直。保定元年(561),又任命他为总管梁、利、开等十四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随即又重新担任司会。
天和二年(567),陈国将领华皎前来归附,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朝臣们不敢当面劝阻。只有崔猷上言道:“前年东征,死伤大半,近来虽加安抚,而元气未复。近日彗星出现,当是上天的警戒之象。应当完善德政,以此祭祀上天,使其消除异变,怎么能一味讨伐,而使上天加重谴责?如今陈国保境安民,共同促进睦邻关系。不允许再度违背盟约,接受其叛臣,不应毫无道理地兴师动众,只不过是贪图对方的土地。仔细看看历史,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宇文护不听。后来水军果然失败,裨将元定等人沦落江南。
建德四年(575),出任同州司会。六年,调任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衔。隋文帝登基,由于崔猷是前代老臣,授他为大将军,晋封汲郡公,食邑增至三千户。开皇四年(584)去世,谥号为“明”。
儿子崔仲方,字不齐,很早就有名气,机智颖悟,长于文献经典。大象末年,任仪同大将军、司玉下大夫。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
8、A
9、A
10、C
11、(1)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
(2)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
8.A(辞,推辞)
9.A(此句无因果关系)
10.C(“因忧虑母亲而请求解职”有误,“母忧”即母亲去世)
11、(10分)
(1)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6分)
(2)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4分)(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杨坚把持北周朝政后,一向了解高颎精明能干,又熟悉军事,足智多谋,想把他请入相府做幕僚。派邗国公杨惠去说明这一心意,高颎听后欣然应允,说:“愿意效力。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于是高颎就被任命为相府司录。当时相府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皇上疏远,高祖杨坚更加信任高颎,把他视为心腹。尉迥起兵叛乱,派他的儿子尉迟惇率领八万步兵、骑兵,驻军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出兵讨击,军队行进到河阳,不敢先出兵进击。高祖因为各位将领不能统一,派崔仲方去监军,仲方借口父亲在山东不想前行。当时高颎又见刘昉、郑译也没有前去的意思,就自己请求出征,(这)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于是(高祖)派遣高颎监军。高颎接受命令后即刻出发,派人向母亲告辞,说忠孝不能两全,抽咽着上了路。到达军中,在沁水上建造桥梁,叛军在河的上游放火筏,高颎预先准备了堵水的土袋来抵挡。军队过河后,便焚毁桥梁与叛军交战,大败叛军。于是进军邺下,与尉迟迥交战,又和宇文忻、李询等人共同筹划计谋,因此平定了尉迥的叛乱。官军班师回朝,高祖在内宫设宴,撤下帷帐,犒赏高颎。
高祖接受禅让后,拜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廷中没有人能比,皇上常常都是称呼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字。高颎极力退避权位势力上表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皇上想成全他的美意,允许他解除仆射之职。几天后,皇上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因此,命令高颎官复原职。不久,封任左卫大将军,原官职不变。高颎经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处理政事,那些槐树不成行列,有关官署想砍伐。皇上特意命令不要砍去,留下此树以昭示后人。高颎就是这样被皇上重视的。又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其他官职不变。(高颎)遇到母亲去世而(要求)解职,才二十天就命令他返职处理政事,高颎流泪推辞,高祖优诏不允。
适逢商议讨伐辽东,高颎坚持规劝不能兴兵。皇上不听,任命高颎为元帅长史,随汉王杨谅征伐辽东,遇上大雨成灾,疾病流行,未能获胜就返回。皇后对皇上说:“高颎起初就不愿出兵,你强行派遣了他,我就知道他一定不会成功。”此外,皇上因为汉王杨谅年轻,军务完全委托高颎,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杨谅所说的大都不被采用,他就非常忌恨高颎,等到回朝,杨谅哭着对皇后说:“儿子侥幸没有被高颎杀死。”皇上听说后,更加愤怒不平。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在审问核实之时,有宫禁中的事,说是从高颎那里得到的。皇上本想罗织高颎的罪过听说此事大为震惊。当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证明颎无罪,皇上更加发怒,把他们都交给主管官吏处理。从此,朝臣中没有人再敢进言,高颎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