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之力》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叔向:“当年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凭借自己的力量匡扶天下,我不知道这是大臣的能力,还是君主的能力?”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主宰天下事务,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修饰衣边,衣服做好以后,君主抬起手来把衣服穿好,这也是大臣的能力,君主有什么能力呢?”师旷趴在琴上笑起来。晋平公说:“太师笑什么呢?”师旷回答说:“我在笑叔向回答您的答案。凡是身为大臣的人,就像职掌庖厨烹调出各种美味而向君主进食的厨师一样,君主不吃,哪里敢强求?我想打个比方:君主就像是土壤,大臣就像是草木,必须要土壤肥美然后草木才可能壮硕高大,这也是君主的能力,大臣哪里有什么能力呢?”
君道古诗文文言文翻译
为君之道。
就是做君王、做一国之主的规律和道理。
君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文言文翻译: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我的回答为:起初,我以为君是天下最贤德英明的公子,现在,我从这件事后,我才知道原来公子不是天下最贤明的人
此文出自《战国策 赵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会有所帮助,望采纳
文言文翻译: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原文)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参考译文)为人之君统治别人的人,就务必要去除隐患,(您)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 来恐怕是不行的吧 ?
(此文载)《左传·隐公三年》:“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朕观古之王者,授命君人,兢兢业业,承天顺地。”
原文: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
今译:为人君者,一定要抛弃祸害,(现在)却要使祸害速来,(这)恐怕不可以吧?
注释:
君人者:意谓为人民之君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去:抛弃。
速祸:使祸害速来。速,动词,使动用法。(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说“速”为招致之意。此用杨伯峻说。台湾李宗侗《左传今注今译》也持此说。
是:助词,表示宾语提前。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祸是务去,乃务去祸之倒装式。”
无乃:恐怕。
文言文请君入瓮全文翻译
译文: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
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原文: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扩展资料:
一、成语详解
【解释】: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歇后语】:来俊臣的高招 ——请君入瓮
【近义词】以牙还牙、以毒攻毒
二、相关故事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
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
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请君入瓮
译文: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
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原文: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扩展资料:
请君入瓮的故事: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
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
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相关人物:
1、周兴
武则天朝著名酷吏。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他少年学习法律,入仕后在尚书省任都事,累迁司农少卿、秋官侍郎,执掌刑狱。他极力支持武则天当政,曾上疏要求取消李唐宗正属籍,因而受武则天重用,擢任尚书左丞。他“屡决制狱,文深峭,妄杀数千人”。
公元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以新兴政治势力的总代表,操纵了李唐王朝的最高权力。嗣圣元年(684)二月,她废了中宗李显,自己临朝称制,独揽朝政。为了巩固最高统治地位,武则天除了动用军队镇压武装反抗势力之外,又大兴告密之风。
大开诏狱,推行高压控制政策,“内纵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数十人为爪吻,有不慊若素疑惮者,必危法中之”。周兴正是在这种政治条件下,仗势横行,肆意滥杀的。他与别的酷吏相互勾结,揣测武则天之意,专以告密诬陷为事,捕将相,杀官吏,以致“朝野震恐,莫敢正言”。
2、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后世将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
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705年11月,武则天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译文编辑有人告密说文昌右丞周兴和邱神勣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有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炭火在周围烧(这个瓮),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承认罪行。
译文:大臣周兴与人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招来周兴.两人共饮论事.来俊臣问周兴:"囚犯多不认罪,有何办法?"兴说:"好办.取一口大缸来,四周用火烧,将罪犯投入,何罪不承认."来俊臣马上叫抬来一口大缸,四周点火如法刨制.站起来对周兴说:"老兄,有人告你谋反,请你进去吧."兴立刻低头认罪。
译文: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
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古人之君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是那篇文言文里的?顺便求翻译
|满意回答检举|2020-03-20 18:10原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②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④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⑤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⑥死马而捐⑦五百金!”涓人对⑧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⑨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⑩,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选自《战国策·燕策一》。题目是编者加的。②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良马。③涓(juān)人:指在君王左右担任洒扫的人。④请:请允许我。客气用语。⑤反:通“返”。⑥安事:怎么能够。⑦捐:舍去。⑧对:下级对上级的回答⑨市:买。“能市马”的意思是能够真心买马。⑩期(jī)年:满一年。
译文
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几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几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返回交给了国君。国君非常生气:“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把死马弄了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大家肯定认为您是真心买马,很快就会有人把马牵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
编辑本段寓意
提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招聘人才,不仅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诚心,要拿出实际行动。郭隗的聪明睿智令人佩服,他的勇于自荐,自我推销的方式也很有艺术性。 目的:以高价买马首,生马更不用说,以高价吸引千里马的到来。 启发: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
编辑本段相关典故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事,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是不过一年,有多匹千里马来了。
原句为“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出自《千金买马首》
道理:做事不一定要直达目的,曲折行事乍看荒诞,却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当思维进入死角的时候,不妨绕饶远道,用另类的思维来重新看待。五十步笑百步,笑到最后的人往往是先前被人嘲笑的人。
译文: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