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解释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含义是什么?
宫里太监来了,拿着文书说是皇家要征用这车炭,拉着牛车向北面的皇宫走去。(出自《卖炭翁》)
《卖炭翁》
唐代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体裁:乐府诗叙事诗、讽喻诗
现实意义: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的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深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1,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卖炭翁之中。
2,①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②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文言文敕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敕”的意思如下:
1.告诫;告谕。
2.君王的诏命,诏令。
3.整顿;整治。
敕拼音:chì,注音:ㄔˋ,简体部首:攵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1画,繁体部首:攴部
五笔86:GKIT,五笔98:SKTY,仓颉:DLOK,郑码:FJMO,四角:58940,结构:左右
电码:2406,区位:7523,统一码:6555,笔顺:一丨フ一丨ノ丶ノ一ノ丶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遵敕[zūn chì]
遵照皇帝的诏令。
2.敦敕[dūn chì]
督察敕戒。
3.修敕[xiū chì]
脩敕。
4.敕宪[chì xiàn]
教令。
5.谨敕[jǐn chì]
亦作“谨勅”。谨慎自饬。
6.脩敕[xiū chì]
谨慎不逾矩。
7.训敕[xùn chì]
亦作“训勅”。君上对臣下告谕、诫饬。
8.敕许[chì xǔ]
敕命准许。
9.诏敕[zhào chì]
亦作“诏勅”。皇帝下令。
文言文“敕”的意思:
敕chì
①<动>告诫;告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②<名>君王的诏命,诏令。《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③<动>整顿;整治。《韩非子·主道》:“贤者敕其才,君因而任之。”
【又】<形>同“饬”。严谨。《诫史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
居:停止;休息;止息。
居十日。——《韩非子·喻老》
数 shuò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敕
勅
chì
1.(形声。从攴(pū),束声。本义:告诫,嘱咐)。
敕,诫也。——《说文》
敕天之命。——《虞书》
又如:敕晓(告戒晓谕);敕谕天下(朝廷告谕全国);敕戒(警戒,教诫)
2.通“饬”。整治;整饬。
既匡既敕。——《诗·小雅·楚茨》
君子以明罚勅法。——《易·噬嗑》
敕身齐戒。——《汉书·礼乐志》
惧余身之未敕。——《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敕法(整饬法令);敕设(整饬周备)
3.委任,任命。
如:敕目(任命官员的名单)
4.皇帝下命令。
如:敕赐(皇帝命令赐与);敕许(敕命准许)
敕
chì
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敕书(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命(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符(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