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以”字的翻译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以,可以做“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
http://hi.baidu.com/%D6%D0%D1%A7%CE%C4%D1%D4%CE%C4%D1%A7%CF%B0%CD%F8这个网站貌似不错
以
yǐ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凭借;仗恃〖depend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认为,以为〖consideras〗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做,从事〖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以
yǐ
【名】
原因,缘故〖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以色列的简称〖Israel〗。如:阿以战争
以
yǐ
【介】
把,拿〖using;taking;bymeansof〗——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在,于〖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
从,自,由〖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以
yǐ
【连】
为〖inorderto;soas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因为,由于〖because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和,而〖and;aswellas〗——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则,那么〖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才〖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表目的或结果等〖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以
yǐ
【助】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能以
文言文中,以在什么时候可以翻译为凭借?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规律,有所作为,有什么。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基本字义:
有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备无患。”
译文: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2、存在
出处:春秋战国老子·《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
3、取得,获得,占有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译文:如能占为已有,这将为称王打下基础。
4、相当于“或”,或许
出处: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
译文: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出自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以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2、凭借;仗恃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译文:如果要想使国家富裕就要依靠农业,如果要拒敌于国门之外就要依靠军队。
3、认为,以为
出处: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我以日始出。”
译文: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
4、做,从事
叶绍钧《倪焕之》:“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5、原因,缘故
《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译文: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表达。
6、把,拿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出处:南朝·佚名《世说新语·自新》:“俱以情告。”
译文:把所有的真实情况都告诉你。
7、依,按,凭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出处:清·龚自珍《病梅馆记》:“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
8、在,于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出处: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译文:于8月13日在街头斩首。
9、因为,由于 ——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以捕蛇独存。”
译文: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
10、和,而 ——表示并列关系
出处:清·周容《芋老人传》:“载以来。”
译文:多年以来。
11、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译文: (如果韩魏)战胜不了秦国,那么(秦国)将使他们后面的追随者灭亡
12、才
出处: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起当初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
13、表目的或结果等
出处: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列子·汤问》:“智叟无以应。”
译文:河曲智叟是那个嘲笑愚公的聪明人,即住在河的拐弯的地方的聪明老头。
14、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出处:清·姚鼐《登泰山记》:“日观以西峰。”
译文:在西峰观看日落。
扩展资料
一、以字形演变
二、以组词:以前、以为、以及、以便、以资。
1、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2、以外:[yǐ wài]
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以上的词义类似大于等于但不完全等同于大于等于;在程度,阶段这类无明显界限或界限不明显的使用场景,以上等同于大于等于。
4、严阵以待:[yán zhèn yǐ dài]
整饬阵容,做好战斗准备,以迎击来犯之敌。
有以……无以……,是文言文的一种句子结构,因句子的内容不同,意版思不完全一样。
总体来说,权有以、无以的“以”,是一个介词结构的省略形式,相当于:有……可用来、没……可用来。比如说“有以重报母”,意思是:有机会可用来报答大娘,可翻译为:将来我有机会重报大娘的。再如“无以为报”,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可用来报答。“以”作为介词,省略宾语,表示凭借某个条件。具体是什么条件,要根据前后文理解。
有以yǒu yǐ
1. 有道bai理;有规律。du
例:《诗·邶风·旄zhi丘》:「dao何其久也?必内有以也。」
2. 有所作容为。
例:《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3. 有什么。
例:《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
以
yǐ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
以
yǐ
<连>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
以
yǐ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在古文言文中,“所以”一词,一般怎么翻译?为什么有的时候用“所以”而不单用“以”?
“所以”一般翻译为:“……的原因”表原因。“用来……的办法(条件等)”表凭借。因为“所以”的用法比“以”广泛,所以有时不会被“以”所替代。
一、所以拼音:suǒ yǐ
释义:表示因果关系。
出处: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白话译文: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二、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予以[yǔ yǐ]
给以。
2、以外[yǐ wài]
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期[yǐ qī]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
5、借以[jiè yǐ]
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把上半句所说的内容作为凭借,以达到某种目的。
在文言文中,“所以”有两种用法:
1、表原因。可翻译为“……的原因”。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表凭借。可翻译为“用来……的办法(条件等)”或“用以”“用来”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你这里说的有时候“所以”而不单用“以”,问题不是问得很清楚。欢迎追问。
虽然单用“以”也可以表原因,但是这二者是有区别的:
“以”表原因的时候,它后面跟的是原因;
“所以”表原因的时候,它后面跟的更多的是结果。
在文言文中,“所以”有两种用法:
1、表原因。可翻译为“……的原因”。
2、表凭借。可翻译为“用来……的办法(条件等)”或“用以”“用来”
你这里说的有时候“所以”而不单用“以”,应该指的是第1种用法中的情况。
虽然“以”也可以表原因,但是这二者是有区别的:
“以”表原因的时候,它后面跟的是原因;
“所以”表原因的时候,它后面跟的更多的是结果。
例如:
1、《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 丘 ’。”
3、《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4、《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5、《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8、《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9、《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有单用“以”的吧?——句子通顺?古人的习惯?
祝你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以为在文言文中的翻译:作为和以之为的区别
1、作为,用作。
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左传·文公六年》
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帻费。——《后汉书·朱儁传》
源父子因共详议,判与为婚。璋之下钱五万,以为聘礼。——南朝·梁·沉约《奏弹王源》
我如今又不做官了,无处挣钱,作何生意以为糊口之计?——《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2、“以之为”的省略形式。犹言让他(她)做,把它作为。
长女选入掖庭,桓帝以为贵人。——《后汉书·窦武传》
《叙事解疑》一帙,珍之五十一年矣,以为枕中鸿宝,足佐千秋秘笈。——清·任安上《与吴拜经书》
文言文中以字怎么翻译?
动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
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以色列的简称。如:阿以战争
介词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词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