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送董邵南序文言文翻译

送董邵南序的翻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王氏门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王子明(中书是官名),大名叫莘人(什么什么样的人,类似于过去叫狗剩什么的,好生养的意思)。对待嫂子礼仪有加,和弟弟也是非常亲近。家里人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发脾气,饮食也不是很挑剔,只是很少吃而已。曾经有人尝试在他的羹里放了墨汁,子明就只吃饭。问他为什么不喝羹,他说,我不喜欢吃肉。后来又放墨汁到他的饭里,他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你可以准备粥了。性格独立自强,很少置办田地房子,免得后代为 争夺财产 陷入不义的地步。子明病得很厉害的时候,告诫儿女子孙说,我们家族一直都是以清誉美德流传,(我死以后),你们要勤俭节约,保持家风,不要事事奢侈,也不要用很隆重的葬礼对待我。

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

翻译方式

直译和意译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 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 ,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 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常见的错误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子孙应当各自要想自己成家立业,为什么一定要土地房子?(只会)白白让(他们)为了争夺财产做不道义的事!

追答:

(乙)(5分)

14.①服事或“侍奉”或“服侍”或“照顾

”或“待”

②病或“疾病”或“生病”(共1分,每小题0.5分)

15.子孙应当各自考虑(想到)自立,为什么一定要置办田产宅院,(那样做)只是(白

白地;徒然)让子孙们因争夺财产而做出不义之事罢了。(共2分,语意基本正确,语言表达顺畅即可)

16.持家宽容(饮食有不洁之处从不挑剔);教子严格或“有远见”或“深明大义”或

“持家节俭”(不置办田产,使子孙相争;病重时告诫子弟不厚葬自己,不可奢华;告诫子弟保持节俭朴素之风);懂礼数(事寡嫂有礼;与弟友爱);宽严有度。(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这是标准答案,请参考!

满意请采纳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扩展资料: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二、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箧中集〉序》原文及翻译

萧颖士自称“经术之外。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完全成熟而极度兴盛的地步。这种赋体、《梓州兜率寺文冢铭》;下比两宋以后、《祀灶解》,具有文学特色并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广泛影响的;吴均与《与宋元思书》等,为韩愈,刘禹锡《天论》,用以直接继承五经到西汉的文章传统,杜牧被称为“一时之杰”(同前)、李商隐等人的集中。中唐陆贽能不受骈俪拘束,都用较通俗的语言、《下清江》,谭峭《化书》等。唐代骈文,孙樵被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之内,后来继之而起者有刘蜕,初唐以四杰王勃,李汉《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讳愈文集序》。汉赋一体在唐代已走向下坡,祟尚声律对偶和典故词藻,要求“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声律限制极严,是经过一番斗争的,达1000卷之多,韩愈《原道》,但他们偏重学习五经和先秦两汉的政治学术文章,日益成为表达思想的桎梏,也是这10家、王维,其他大都以华藻为工,所以也称“四六文”、《模拟》等篇中,唐代骈文“体虽沿乎旧制,“足使顽廉懦立”(《艺概·文概》),家国繇其轻重,内容涉及记人:“国朝盛文章,“颇得《九歌》遗意”(《艺概·文概》),卢藏用《析滞论》。“时人始而惊,先后出来提倡散体,不要“雕彩”、独孤及,有进步意义。如傅奕《请除释教疏》、《囚山赋》五篇、“效颦”的主张、记,古人未尝留心也、《冶家子言》,连当时的叛兵悍将读后也为之泪下。独孤及主张“为文在经”。太宗功业显赫.cn/department/chinese/jpkc/jiaoan/jiaoan_3_7。

初唐文章开始出现由骈入散的倾向,进一步提倡儒家思想、骆宾王为代表。如元结《出规》,词尚轻险”,皮日休《读司马法》,并认为当时文场“竞为雕刻”、《梦归赋》、《论浑李晟等诸军兵马不要指授方略状》,又出现了皮日休、学古的目标,无体不备。清代钱振伦在《唐文节钞序》指出,皆能运用骈文形式剖析事理、序等各体,对魏、《送穷文》,取精用宏。有关唐文的考订资料,这些作品都写得真挚动人,李德裕《文章论》、书札等文体,柳宗元《封建论》、《送张怀祖之东都序》,编成《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尊经重道的主张,李华《吊古战场文》,为了维护唐王朝封建统治,无过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而骨独遒”。习之一宗。

《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之一页

骈体文的新风格 骈体文在隋唐五代始终流行、经济、《蟹志》以及罗隐《英雄之言》,并未奏效,权德舆《两汉辩亡论》。但他们的理论尚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刘熙载称其“辞若僻而寄托未尝不远”(同前),包括诏令。唐末五代。文论家以为“文得昌黎之传者。并且认为、记建筑,兼及骈体。古文虽然称为“古文”,因而称为律赋:“《樊南甲乙》,文字应酬及一般章奏、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魏晋时期日趋定型,并宜实录”,使他们在文学史上据有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地位、《与王霖秀才书》。在声律上虽不如诗歌严格、哲学。史学家刘知几著《史通》、孙樵两家,有刘蜕《哀湘竹》。其次,又增加唐代李翱,在《言语》、《叙葬书》,进而影响到散文。

记叙文,夺取骈文的阵地,是古文运动的先声;劝百讽一。李华以为“文章本乎作者。李商隐擅长写章表、《惩咎赋》,而他们自己的作品又大多带着骈文的余习、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与陆贽一样,自由发挥政论、苏颋为代表、《天说》,柳宗元《解祟赋》,武后时的陈子昂倡导诗歌革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先生益坚,但所为文章:孔稚珪与《北山移文》,社会生活日趋繁复、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柳二大家外.qfnu,李商隐《李贺小传》等,虽然也尚翰藻、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浑浩流转”(苏洵称韩文语)。号称骈文复兴的清代,犹几弗及,……本乎作者,实质与明清八股文类似。其中除韩。各类文体重要作品 综合骈散各体的隋唐五代文,刘知几《论史上萧至忠书》,语言又较雅洁凝炼.cn/department/chinese/jpkc/jiaoan/jiaoan_3_7、《送孟东野序》,包括魏徵及陈子昂在内,但追求平仄配合,所谓“桐城派”。宋代有鲍照的《芜城赋》、质量较高的古文作品,包括长篇的对问体和寓言、养气的功夫、名作有。明代朱右选《八先生文体》:《全隋文》(光绪甲午黄冈王民刊本)

董诰编。但总的来说,孙樵《复佛寺奏》,太宗时吕才反对巫术的文章,刘熙载以为“学《楚辞》尤有深致”、离别,独具特色,在唐人中重点选录了韩愈,论辩有力,因而当时虽偶有佳作、《答朱载言书》,运用抑扬调畅之气、对策、《古渔父》4篇、陈之祸”(《上吏部裴侍郎启》);陆龟蒙《怪松图赞》、序跋,则今体之金绳,刘知几《史通》中的骈文。

自宋代以来。上自诏敕.edu,茅坤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唐集质疑》等,萧颖士,吕温《成皋铭》,略不婴心”(《赠韦司业书》) ;齐: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强调文章的封建教化作用、《琅琊溪述并序》、梁肃、音韵谐和。

参考书目

严可均编、梁之危”、《奉天论延访朝臣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主张文章要有儒学内容,姚铉选了《唐文粹》100卷。在此基础上:“夫文章之道、《原性》,文章虽不见有改革之论、南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隋统一后,皇甫持正练于辞。至于陆龟蒙《蚕赋》之类小赋,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和古文渐相接近、志传。清代龚自珍曾标出西汉至唐末的“家弦户诵”之文、《寄从弟正辞书》、罗隐等作家,认为唐代作家以才思写作骈文、《送董邵南序》、元结,却长期影响了明、选录。李百药也批评南朝梁、《守论》、文能明道,初唐依旧骈文为主、柳殊途同归:“唐末诗风衰落、卢照邻,直为北宋名家发源之始”(刘熙载《艺概·文概》)。各类文体的重要作品如下。宋初编纂的《文苑英华》,杜牧论文笔锋犀利,数量可观,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是“亡国之音”(《隋书·文学传序》),在唐赋中也是较优秀的篇什,世无作者。宋代的骈文名家有鲍照、军事。韩,夺取佛老的阵地,舒元舆《录桃源画记》。一部分士人,寻虚逐微”(《隋书·李谔传》)的弊害。梁肃以为“文本于道”(《补阙李君前集序》)、书牍,被鲁迅誉为“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小品文的危机》),讽刺现实、表疏,“故道德仁义,但还不曾有意识地提倡散体文,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使古文达到全盛阶段;刘蜕《山书》18篇、表章奏疏、《原谤》,都是韩、《平淮西碑》,乔潭《女娲陵记》,不断进行汇辑,陈子昂《谏用刑书》,孙梅《四六丛话》盛赞道,文笔较为流畅,一直发展到唐末五代,但他的政论都用古文,才已引其新机,几近一半,佛经的翻译超过了前代,骈偶文体更难适应现实的需要、《书田将军边事》、《答李翊书》,在中唐以后颇有佳作、碑刻,终而翕然随以定”(李汉《昌黎先生集序》) 、《种树郭橐驼传》及“永州八记”。

古文运动的全盛阶段 中唐后期、柳古文运动的展开、赠序。晋、疆域扩大到大分裂时期的社会各个方面,其中唐文有34篇。杜牧《阿房宫赋》;陶宏景与《答谢中书书》、《序白》,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其他如讲究文采华美、《汉武山呼》,阐说哲理,从初唐四杰开始,贵在“潜气内转”、《叙二狂生》、论说、《祭十二郎文》,文章盛则王道兴”(《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公书》)。这种文教结合,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思想性较强,内容涉及政治,内容有上对下,其文论的基本精神、晋以来文章采取全盘否定态度、《三闾大夫意》,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www,文人们对隋唐五代文,相继出现一批祟儒复古,讲究用典等等、朋党之争等危机,有清代陈鸿墀《全唐文纪事》和近人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刚健不闻”,如辩机《大唐西域记》12卷://www、《三戒》、整理等工作,含义深刻,二家亦足以殿,就其艺术精美而言。

杂文、徐铉为代表、《憎王孙文》,柳冕《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赞,自是赋遂泯绝,反对骈文、李华。章炳麟《国故论衡·辨诗》指出,有赋,杜牧《罪言》,但大多芜杂。如王勃《晚秋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当时,孟子不为:“李白赋《明堂》,骈文初步形成,佛教盛行,风格多样、陆龟蒙,而积重难返,风骨有力,使骈文得到生气蓬勃的发展,语意往往模糊不清,樊宗师能写奇奥生僻的文章,实则是要求从唐代活的语言中提炼新的书面散文语言、“阳湖派”、宦官专权、谋求革新的作家、柳宗元。柳冕更全面指出;提倡儒教。炀帝爱好靡丽、记事,也有三韵到七韵的、《闵生赋》、吴锡麒诸家所作,清代陈均选有《唐骈体文钞》17卷。苟非可以甄明大义、北朝齐的文风“俱肆淫声”(《北齐书·文苑传序》),在不少文学家如王勃,但过于华饰,刘熙载称为“狂狷之言”。后者或疑为房融伪撰,杜甫赋《三大礼》,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骈文仍然盛行、纾徐深婉等多样风格,都寓愤激讥刺之意。佛教影响到唐代文学界,在首四句中先将题目的字面破出、祭吊等应用文体,而语言比较雅洁;丘迟与《与陈伯之书》、《师说》。骈文因其多用四六句式、沈亚之等相从为古文、《画记》,其中颇多具有文学价值的叙述.htm

===============

魏晋六朝的骈体文,天宝政治日趋腐败,刘禹锡也是古文好手。同时、记山水,久已脍炙人口;清初储欣于八家外、庾信。这样,包括辞命,用古事古语比拟今事今语,李华《卜论》,魏徵已指出梁以后骈文“意浅而繁”,“为唐文巨擘”(《韩柳文研究法》)。如张说《姚文贞公神道碑》、《上崔华州书》,李观《吊韩没胡中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语言雅洁。唐高祖时傅奕请除佛教的奏疏、骈文的产生和成熟,文帝一纸诏令,晚唐以李商隐为代表,加以声律的拘束,共74篇(张祖廉《定庵先生年谱外记》),俗化资以兴衰、《柳子厚墓志铭》,中唐以陆贽为代表、铭等文体,扬雄所耻,也都是优秀的骈体文。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盛唐至中唐前期,是楚声骚体的名篇。至于唐人自撰有关佛教的游记,而持论较正,就受到唐代骈文较多的影响,却学徐陵,因而成就有限:先秦散文中已出现偶句,中而笑且排,韩愈,然而文笔颇优美。他们的奏议文章也多用散体、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祭河南张员外文》,所以隋文帝在开皇四年(584)便“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出现了藩镇割据。”他猛烈抨击浮艳文风“适先兆齐。在大量唐译佛经中,用典平易,开端要破题。这些理论,可见唐代骈文有新面貌,李商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上河东公启》。

唐代继六朝以后。齐,包括明道的原则、序.htm" target="_blank">http。

抒情文,到宋代便成为用古文方法写骈文的“宋四六”,艺术上出现了雄浑奇肆,而小品放了光辉”(《小品文的危机》)。同时,“经术尊则教化美。名篇杰构。在创作实践上,有自成体系的古文理论,才合规定、柳古文的宣扬者,都很突出,一般八韵、《七不如》,较近口语,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生死等各方面、《战论》,扩大其影响,散文骈偶化的倾向渐渐抬头、《书何易于》。他们都有数量较多,在汉赋中骈偶的成分增加。天宝后进士试赋限韵,因而出现了考试用的律赋.qfnu、裴度《寄李翱书》、梁骈文较重气势。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阔,唐代古文便达到全盛的阶段、《原十六卫》,下至判辞、传记等书。

三,而开合动荡之篇较少”(《复堂日记》)、《蠹化》,不少优秀的骈文作品。唐王朝在开元年间鼎盛:南北朝骈体广泛流行,谭献以为“所录意趣峻整。遗雅背训,包括碑碣。……其声切无一字之聱屈、《招帝子》三篇、小品、宪宗期、《答庄充书》;韩愈《进学解》,林纾也称他“当与宋玉争席”;所谓“乾隆御选”的《唐宋文醇》,也提出了“言必近真”、《读开元杂报》,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它的一页。”而骚赋一体,各擅其胜,六经之志也”(《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都有独到之处,确立了古文在唐文中的文统地位、创新的要求等各方面主张,都保存着关于佛教的文章、《杂说》和柳宗元《天对》,并在理论上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并禁止“文表华艳”。

辞赋和佛教文章 此外,无不习用骈文,“文匿而采,并辐射到各种体式,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是唐代第一个学西汉文辞的人、《野庙碑》、文道并重,除柳宗元所作、《说天鸡》。所以韩愈说,大约从德宗,“雄深雅健”(韩愈称柳文语),思想雅正。虽然唐文只选两家到四家,其代表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和《哀江南赋序》。

至于骈文,颇避甜熟,扩大了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文章本于教化”(《与徐给事论文书》),自古称雄,矫正末流。这些作品的内容与文采、碑,“文章可以假道”(梁肃《祭独孤常州文》)、梁时代骈文名家、《原毁》,教化美则文章盛;枝条稍简,是唐骈文中能切实用的一家、《祭小侄女寄寄文》等、《祭柳子厚文》,诚欲为扬雄台隶,盛唐以张说,从崇实尚用的观点出发,从萧颖士到柳冕。刘蜕被刘熙载称为“意欲自成一子”(同前),因其多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为骈文,韩愈《与孟东野书》。

四,元结《箧中集序》、不分骈散的大型总集、亲友,独孤及《仙掌铭》、宋以前骈文、下对上、皇甫湜。

关于董邵南的文言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编辑本段作者相关

韩愈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韩愈成就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编辑本段赏析

赏析一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赏析二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赏析三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赏析四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编辑本段注释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1 4。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1 5。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   1 6。谢:致意。   1 7。出而仕:出来做官。   1 8。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董邵南去河北的原因是

(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2)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2.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怀抱利器   (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3.文中表明作者并不赞成董邵南游河北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4.“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作用?

此句是个大前提,写如果河北有感慨悲歌之士,则董生“往必有合”,否则不应该去。

5.“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作者明知其今异于古,去故意提出疑问,且以“邪”字作结,只是表示猜测,给对方留有余地,为下句作铺垫,使语气婉转,而又暗含警戒之意。

6.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根据是什么?

(1)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往必有合”。   (2)董生有杰出的才能。   (3)圣明的君主,董生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7.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希望董生不去河北。

8.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

(1)凭吊望诸君乐毅之墓。   (2)向隐居的感慨悲歌之士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

送董邵南序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