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崔昂字怀远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字翻译

传来/传授/流传/流传的文字/传递这几个意思,我猜是流传

全乡

自是:从此

指着东西写诗

余嘛,不是“我”就是剩余、其余

从一般不会叫你解释的吧!?就写“自”吧。。。。

还嘛肯定是回,返回的意思咯。。。

返回/再,又/免除赋税/回答/恢复/重复 常用的复的意思

自嘛,一般也不会出这种题的,我想不出来,一般是 自己 或者 从 的意思

“此 ”字用文言文翻译有哪几种意思?

(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1. 代词,这, 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后汉书》

这样,这般。 天何为而此醉。庾信《哀江南赋》

这里,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

2 副词,相当于“乃,则”。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礼记》

此 大多翻译为 这。

不过略有差异, 比如 “此所以 ......也” 这就是.....的原因。

转字的文言文翻译

转字的文言文翻译:

[ zhuǎn ]

1.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2.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

3.改换方向:~弯。向左~。

4.改变位置:~移。

5.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 zhuàn ]

1.旋转:车轮飞~。

2.使旋转:~动地球仪。

3.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

4.量词,旋转一圈为一转:绕了几十~。

5.量词,古代勋位每升一级称“一转”:“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 zhuǎi ]

[转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邱濬文言文翻译,字

《明史》邱浚传

【原文】

邱濬,字仲深,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举乡试第一,景泰五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濬既官翰林,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古成化成化元年,两广用兵,濬奏记大学士李贤,指陈形势,纚纚数千言。贤善其计,闻之帝,命录示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雍等破贼,虽不尽用其策,而濬以此名重公卿间。秩满,进侍讲。与修《英宗实录》,进侍讲学士。《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祭酒。时经生文尚险怪,濬主南畿乡试,分考会试皆痛抑之。及是,课国学生尤谆切告诫,返文体于正。寻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主濬以濬以真德秀《大学衍义》于治国平天下条目未具,乃博采群书补之。孝宗嗣位,表上其书,帝称善,赉金币,命所司刊行。特进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弘治四年,书成,加太子太保,寻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尚书入内阁者自濬始,时年七十一矣。濬以《衍义补》所载皆可见之行事,请摘其要者奏闻,下内阁议行之。帝报可。知明年明年,濬上言:“臣见成化时彗星三见,遍扫三垣,地五六百震。迩者彗星见天津,地震天鸣无虚日,异鸟三鸣于禁中。《春秋》二百四十年,书彗孛者三,地震者五,飞禽者二。今乃屡见于二十年之间,甚可畏也。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谨好尚不惑于异端,节财用不至于耗国,公任使不失于偏听。禁私谒,明义理,慎俭德,勤政务,则承风希宠、左道乱政之徒自不敢肆其奸,而天灾弭矣。”因列时弊二十二事。帝纳之。六年以目疾免朝参。主濬在濬在位,尝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顾性褊隘,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言官建白不当意,辄面折之。与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六年大计群吏,恕所奏罢二千人。濬请未及三载者复任,非贪暴有显迹者勿斥,留九十人。恕争之不得,求去。太医院判刘文泰尝往来濬家,以失职讦恕,恕疑文泰受濬指,而言者哗然,言疏稿出濬手。恕竟坐罢,人以是大不直濬。给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交章劾濬不可居相位,帝不问。逾年,加少保。八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文庄。斋濬廉濬廉介,所居邸第极湫隘,四十年不易。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至修《英宗实录》,有言于谦之死当以不轨书者。濬曰:“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事久论定,诬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赐祠于乡。曰“景贤”。

【译文】

丘浚,字仲深,海南琼山人。幼年失去父亲,母亲李氏教他读书,他看一遍就能背诵。家贫无书,曾经走数百里路借书,必定将书借到才罢休。考取乡试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职。丘浚在翰林院任职后,见闻更加广泛,尤其熟悉国家典故,以经国济民自负。

成化元年(1465),两广有战事,丘浚向大学士李贤上书,指明陈述形势,井井有条数千言。李贤对他的谋划很欣赏,向皇帝禀报,宪宗命将丘浚的谋划抄写下来,让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看。韩雍等攻破贼军,虽然不完全是用丘浚的计谋,然而丘浚因此在朝臣中颇有威望,任职期满,晋升为侍讲。参与撰写《英宗实录》,升为侍讲学士。《续通鉴纲目》成书,提升为学士,调任国子祭酒。当时学习经义的书,好尚奇险怪异之文,丘浚在主持南畿的乡试时,在分考和会试中他都痛切地抑制这种文风。丘浚任职国子监后,他督促国学生时,尤为恳切地告诫他们将文体返归正道。不久晋为礼部右侍郎,掌管祭酒事务。

丘浚认为真德秀著的《大学衍义》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条目叙述得不完备,丘浚就博采群书补充了这些内容,写成《大学衍义补》。孝宗继位,他向孝宗呈上此书。孝宗认为该书不错,赏赐黄金纸币奖励丘浚,并命令有关部门刊印发行。特别提升为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的事务。充任修撰《宪宗实录》的副总裁。弘治四年(1491),此书完成,加封丘浚为太子太保,不久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尚书入内阁任职从丘浚开始,丘浚当时七十一岁。他认为《大学衍义补》所撰述的都可见之行动,请求摘其要点奏报皇帝,并下内阁商议付诸实行。孝宗批准他的请求。

第二年,丘浚上言道:“臣在成化年间见到彗星三次出现,遍扫三垣,方圆五六百里大地发生地震。近来彗星出现在天河,每天地震天鸣不已,怪鸟在宫中鸣叫三声。《春秋》二百四十年,记载出现彗星三次,地震五次,飞禽两次。现在却在二十年之间屡次出现,非常令人害怕。希望陛下体会上天的仁爱,想到祖宗创业的艰难,修身清心以立根本,而适应政事的需要,谨慎对待自己所喜好、崇尚的东西,而不被异端所迷惑,节约财物,不至于耗费国家财富,公正地使用人才,不偏听偏信,禁止以私事谒见请托,明确义理,保持节俭的品行,勤于政务,那么,阿谀求宠、邪门旁道的乱政之徒就不敢为非做歹,天灾就可以清除。”接着列举二十二种时弊,孝宗都接受他的意见。六年(1493)由于眼病免去上朝。

丘浚在位时,曾经用宽大为怀启发孝宗,以忠厚来改变士风。只是生性偏狭,曾与刘健在商议事情时,因意见不合,竟把帽子摔下地。言官说话不中他意,丘浚总是当面驳斥。他与王恕关系紧张,以至于不说话。六年(1493)考核群吏,王恕上奏章要罢免二千人。丘浚则请求未满三年的仍任原职,无特别贪婪残暴劣行的官吏仍留任,留下九十人。王恕争辩无结果,要求离职。太医院判刘文泰曾经与丘浚家有过来往,刘揭发王恕失职,王恕怀疑刘是受丘浚指使,而舆论大哗,说疏稿是丘浚写的。王恕竟由此事被罢官,人们由此对丘浚很有看法。给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纷纷上奏章弹劾丘浚不能位居相位,孝宗不理睬。过了一年,加封丘浚少保职。八年,丘浚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文庄。

丘浚清廉不苟取,所居府第低下狭小,四十年不换。生性嗜好学问,年老右眼失明,仍手不释卷。所发议论好偏激,听者感到惊骇。到修撰《英宗实录》,有人说对于于谦之死应该按不轨判罪来记载,丘浚说:“土木堡之变,如果没有于谦,国家就很危险。事情久已有了定论,于谦所受的冤枉不能不辩白清楚。”他如此主持正义。正德年间,明武宗采纳巡按御史的建议,赐在丘浚家乡为丘浚建立祠堂起名叫“景贤”。

翟汝文,字公文言文翻译

翻译:

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

北宋末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济世之才。大观年间,朝臣举荐翟汝文入朝为官,擢议礼局编修官。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卓荦,“召对”后,觉得果然才华超群,嘉勉一番后,便授予秘书郎之职。后监宿州税,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他为皇太子讲学,除中书舍人。后来,因为有人说他“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济州、庙州、陈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视百姓为父母,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对受灾地区,则常常奏请朝廷减赋,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召拜中书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学国史》,迁给事中。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扑扬州。高宗赵构从扬州仓惶渡江,继续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区完全失守。翟汝文与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亲眼看见大批从北方逃亡而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无不痛心疾首。一年多来,朝廷被投降议和的乌云所笼罩,反对议和、上疏论政的宰相李纲被解职;力主北伐,请求还都汴京的好友、同乡太学生陈东惨遭杀害;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的宗泽忧愤而逝……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并没有使翟汝文的豪气丧尽,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不灭的复兴之志,期待着能有一天,身着戎装,横戈跃马,挥师北上,“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绍兴元年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第二年四月的一天,从北方传来了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

翟汝文在密州时,秦桧为郡文学,翟汝文曾向朝廷荐举其才。但是秦桧到朝廷之后,培植党羽,结党营私,翟汝文很看不惯。绍兴二年六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在谈到用人问题时,两人发生了争执,秦桧竞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翟汝文性情刚直,不为秦桧所屈,当即回应说:“浊气!”因此得罪秦桧。秦桧上奏高宗赵构进谗言,说翟汝文“擅以私意治吏事,伤国体,不可施行”。翟汝文毫不示弱,力陈其故,并直言秦桧“私植党羽,谗害善良”,“乞治堂吏受赂者”。秦桧为此大怒,弹劾翟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奏翟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不久,翟汝文被迫去职。可见,翟汝文是一位嫉恶如仇、风骨凛然的良臣!

翟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书画。因为他与苏轼、黄庭坚是好友,其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苏、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沉着、苍劲、豪放的艺术风格。

翟汝文存世书法作品有行楷《书札》、《宣抚帖》等,其中《宣抚帖》收录于乾隆十二年时摹勒刻石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第三十六册内,共计14行,106字。此帖中,翟汝文学苏轼笔意,酷似苏字,通篇“妩媚中藏刚劲,古拙里显灵秀”,充分表现出苏字“绵里裹铁,藏巧于拙”的艺术特色。

翟汝文一生著作颇丰,后人称他的文章“有熙宁、元占遗风”。他还谙熟先秦史、汉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礼器、礼仪。政和三年,他曾“奏乞编集新体,改正《三礼图》以示后世”,但却没有实现。他刊行于世的著作除《东汉通史》50卷外,还有《圃学》5卷、《广闻》3卷、《人物志》5卷、《忠惠集》30卷。

绍兴十一年(1141),翟汝文带着满腔的幽愤和壮志未酬的心愿,悄然离开了人间,门人私谥为“忠惠”,将其遗体葬于丹阳九灵山。

原文: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辅。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建炎改元,上疏言:“陛下即位赦书,上供常数,后为献利之臣所增者,当议裁损。如浙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如杭州岁起之额盖与越州等,杭州去年已减十二万匹,独越州尚如旧,今乞视户等第减罢。”杨应诚请使高丽,图迎二帝,汝文奏:“应诚欺罔君父,若高丽辞以大图假道以至燕云,金人却请问津以窥吴越,将何辞以对?”后高丽果如汝文言。上将幸武昌,汝文疏请幸荆南,不从。

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汝文语桧,宜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惩之。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

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

拓展资料:

翟汝文(1076—1141) ,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初为礼局编修官,宋徽宗嘉之,除秘书郎。后责监宿州税,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高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兼侍读,升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在职仅二个月。绍兴二年(1132年)携子定居临海,初寓巾子山景德寺(今茅庵),曾为建观音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翟汝文

翻译:

南宋绍兴年间,在临安(今杭州市)西子湖畔,一位年愈60的长者独自伫立,仰天长叹。他痛恨秦桧任人唯亲,培植党羽,觉得自己决不能与秦桧同流合污,因此下定决心辞官归隐。他就是南宋初期的爱国重臣翟汝文。

翟汝文,字公巽,宋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1075)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1098),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

北宋末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济世之才。大观年间,朝臣举荐翟汝文入朝为官,擢议礼局编修官。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卓荦,“召对”后,觉得果然才华超群,嘉勉一番后,便授予秘书郎之职。后监宿州税,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他为皇太子讲学,除中书舍人。后来,因为有人说他“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济州、庙州、陈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视百姓为父母,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对受灾地区,则常常奏请朝廷减赋,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召拜中书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学国史》,迁给事中。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采纳。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扑扬州。高宗赵构从扬州仓惶渡江,继续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区完全失守。翟汝文与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亲眼看见大批从北方逃亡而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无不痛心疾首。一年多来,朝廷被投降议和的乌云所笼罩,反对议和、上疏论政的宰相李纲被解职;力主北伐,请求还都汴京的好友、同乡太学生陈东惨遭杀害;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的宗泽忧愤而逝……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并没有使翟汝文的豪气丧尽,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不灭的复兴之志,期待着能有一天,身着戎装,横戈跃马,挥师北上,“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绍兴元年(1131)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第二年四月的一天,从北方传来了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

原文: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辅。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建炎改元,上疏言:“陛下即位赦书,上供常数,后为献利之臣所增者,当议裁损。如浙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如杭州岁起之额盖与越州等,杭州去年已减十二万匹,独越州尚如旧,今乞视户等第减罢。”杨应诚请使高丽,图迎二帝,汝文奏:“应诚欺罔君父,若高丽辞以大图假道以至燕云,金人却请问津以窥吴越,将何辞以对?”后高丽果如汝文言。上将幸武昌,汝文疏请幸荆南,不从。

资料拓展:

翟汝文(1076—1141) ,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初为礼局编修官,宋徽宗嘉之,除秘书郎。后责监宿州税,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高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兼侍读,升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在职仅二个月。绍兴二年(1132年)携子定居临海,初寓巾子山景德寺(今茅庵),曾为建观音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翟汝文

翻译:

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

北宋末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济世之才。大观年间,朝臣举荐翟汝文入朝为官,擢议礼局编修官。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卓荦,“召对”后,觉得果然才华超群,嘉勉一番后,便授予秘书郎之职。后监宿州税,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他为皇太子讲学,除中书舍人。后来,因为有人说他“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济州、庙州、陈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视百姓为父母,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对受灾地区,则常常奏请朝廷减赋,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召拜中书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学国史》,迁给事中。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扑扬州。高宗赵构从扬州仓惶渡江,继续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区完全失守。翟汝文与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亲眼看见大批从北方逃亡而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无不痛心疾首。一年多来,朝廷被投降议和的乌云所笼罩,反对议和、上疏论政的宰相李纲被解职;力主北伐,请求还都汴京的好友、同乡太学生陈东惨遭杀害;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的宗泽忧愤而逝……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并没有使翟汝文的豪气丧尽,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不灭的复兴之志,期待着能有一天,身着戎装,横戈跃马,挥师北上,“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扩展资料

①翟汝文(1076—1141) ,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初为礼局编修官,宋徽宗嘉之,除秘书郎。后责监宿州税,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②南宋绍兴年间,在临安(今杭州市)西子湖畔,一位年愈60的长者独自伫立,仰天长叹。他痛恨秦桧任人唯亲,培植党羽,觉得自己决不能与秦桧同流合污,因此下定决心辞官归隐。他就是南宋初期的爱国重臣翟汝文。

③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

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采纳。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绍兴元年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第二年四月的一天,从北方传来了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

翟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书画。因为他与苏轼、黄庭坚是好友,其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苏、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沉着、苍劲、豪放的艺术风格。

翟汝文存世书法作品有行楷《书札》、《宣抚帖》等,其中《宣抚帖》收录于乾隆十二年时摹勒刻石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第三十六册内,共计14行,106字。此帖中,翟汝文学苏轼笔意,酷似苏字,通篇“妩媚中藏刚劲,古拙里显灵秀”,充分表现出苏字“绵里裹铁,藏巧于拙”的艺术特色。

翟汝文一生著作颇丰,后人称他的文章“有熙宁、元占遗风”。他还谙熟先秦史、汉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礼器、礼仪。政和三年,他曾“奏乞编集新体,改正《三礼图》以示后世”,但却没有实现。他刊行于世的著作除《东汉通史》50卷外,还有《圃学》5卷、《广闻》3卷、《人物志》5卷、《忠惠集》30卷。

绍兴十一年(1141),翟汝文带着满腔的幽愤和壮志未酬的心愿,悄然离开了人间,门人私谥为“忠惠”,将其遗体葬于丹阳九灵山。

扩展资料

翟汝文

翟汝文(1076—1141) ,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初为礼局编修官,宋徽宗嘉之,除秘书郎。后责监宿州税,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简介

翟汝文(1076—1141) ,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初为礼局编修官,宋徽宗嘉之,除秘书郎。后责监宿州税,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高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兼侍读,升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在职仅二个月。绍兴二年(1132年)携子定居临海,初寓巾子山景德寺(今茅庵),曾为建观音殿。

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

北宋末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济世之才。大观年间,朝臣举荐翟汝文入朝为官,擢议礼局编修官。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卓荦,“召对”后,觉得果然才华超群,嘉勉一番后,便授予秘书郎之职。后监宿州税,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他为皇太子讲学,除中书舍人。后来,因为有人说他“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济州、庙州、陈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视百姓为父母,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对受灾地区,则常常奏请朝廷减赋,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召拜中书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学国史》,迁给事中。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采纳。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扑扬州。高宗赵构从扬州仓惶渡江,继续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区完全失守。翟汝文与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亲眼看见大批从北方逃亡而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无不痛心疾首。一年多来,朝廷被投降议和的乌云所笼罩,反对议和、上疏论政的宰相李纲被解职;力主北伐,请求还都汴京的好友、同乡太学生陈东惨遭杀害;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的宗泽忧愤而逝……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并没有使翟汝文的豪气丧尽,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不灭的复兴之志,期待着能有一天,身着戎装,横戈跃马,挥师北上,“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绍兴元年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第二年四月的一天,从北方传来了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

翟汝文在密州时,秦桧为郡文学,翟汝文曾向朝廷荐举其才。但是秦桧到朝廷之后,培植党羽,结党营私,翟汝文很看不惯。绍兴二年六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在谈到用人问题时,两人发生了争执,秦桧竞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翟汝文性情刚直,不为秦桧所屈,当即回应说:“浊气!”因此得罪秦桧。秦桧上奏高宗赵构进谗言,说翟汝文“擅以私意治吏事,伤国体,不可施行”。翟汝文毫不示弱,力陈其故,并直言秦桧“私植党羽,谗害善良”,“乞治堂吏受赂者”。秦桧为此大怒,弹劾翟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奏翟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不久,翟汝文被迫去职。可见,翟汝文是一位嫉恶如仇、风骨凛然的良臣!

翟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书画。因为他与苏轼、黄庭坚是好友,其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苏、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沉着、苍劲、豪放的艺术风格。

翟汝文存世书法作品有行楷《书札》、《宣抚帖》等,其中《宣抚帖》收录于乾隆十二年时摹勒刻石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第三十六册内,共计14行,106字。此帖中,翟汝文学苏轼笔意,酷似苏字,通篇“妩媚中藏刚劲,古拙里显灵秀”,充分表现出苏字“绵里裹铁,藏巧于拙”的艺术特色。

翟汝文一生著作颇丰,后人称他的文章“有熙宁、元占遗风”。他还谙熟先秦史、汉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礼器、礼仪。政和三年,他曾“奏乞编集新体,改正《三礼图》以示后世”,但却没有实现。他刊行于世的著作除《东汉通史》50卷外,还有《圃学》5卷、《广闻》3卷、《人物志》5卷、《忠惠集》30卷。

绍兴十一年(1141),翟汝文带着满腔的幽愤和壮志未酬的心愿,悄然离开了人间,门人私谥为“忠惠”,将其遗体葬于丹阳九灵山。

万字的文言文翻译

万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万 wàn

部首笔画

部首:一 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五笔86:DNV 五笔98:GQE 仓颉:MS

笔顺编号:153 四角号码:10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07

基本字义

1. 数目,十个一千:~户侯(中国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高官)。

2. 喻极多:~物。~方(a.指全国和世界各地;b.指姿态多种多样)。日理~机。气象~千。

3. 极,很,绝对:~~。~幸。

4. 姓。

详细字义

〈名〉

1. (象形。“万”,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2. 虫名。蝎。[scorpion]

万,虫也。——《说文》

3. [数词]∶千的十倍;十个一千 [ten thousand]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唐· 元稹《遣悲怀》

4. 又如:万寿(称皇帝、皇后的生日);万劫(即万世。形容极长的时间);万井(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万夫(万人);万户(一万户);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万顷(百万亩。百亩为一顷)

5. 古代的一种舞名 [the name of an ancient dance]。如:万舞(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6. 古州名 [Wan prefecture]

7. 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

8. 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

9. 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10. 县名 [Wan county]。在四川省东部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羊渠县,蜀汉改南浦县,元入万州,明改万县

11. 倍 [fold]

悲苦之怀,必万常人。——宋· 苏轼《与滕达道二十三首》

12. 姓

〈形〉

1. 极言其多 [myriad;multitudinous]

高万仞。——《列子·汤问》

万里赴戎机。——《乐府诗集·木兰诗》

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之涣《凉州词》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又如:万几(指全国政务);万人敌(能敌万人的兵法或谋略);万生院(动物园);万乘(万辆马车);万机(万几);万仞(形容极高);万年草料(骂人话。饮食寿命);万国(各方诸侯。引申为全国各地;天下);万寿圣节(皇帝的生日);万剐凌迟(剐刑。将人断肢割喉,剔肉离骨);万乘之躯(指天子;帝王)

3. 极言各不相同 [various]

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韩愈《荐士》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 又如:万化(各种变化);万劫(种种灾难);万殊(各不相同。亦指各种不同的现象、事物)

〈副〉

1. 绝对;一定 [absolutely;certainly]。如:万无(绝无)

2. 另见 mò

1、数词,十千为万。《韩非子十过》步卒五万。

2、众多,极多。《周易 乾》万国咸宁。

3、绝对,完全。《韩非子 用人》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也。

4、古代一种大型舞蹈。《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

5、跳万舞。《左传 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

6、姓。

崔昂字怀远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