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则哲>>翻译
贪婪的人有时会显得廉沽,淫邪的人有时会显得贞洁,奸佞的人有时会显得正直,但并非是他们的本来面貌,不过是企图借助于这样做来达到某种目的罢了。王莽封侯的时候,推辞印信不受,篡位称帝以后,拿到了传国玉印就十分高兴,这是借用清廉的伪装来满足更大贪欲的例证.晋王杨广谋求当太子时,乐器封存不用 .都蒙上了灰尘,继承帝位以后,却沉溺于声色亡了国,这是用沽身的假象来达到更加荒淫日的之例证,郑注一讲起治国的大道理,表情言词都很慷溉激昂,从皇上到百姓都屏气静听,依靠他来安定天下,却终因奸邪而失败,这是用正直的模样来掩盖奸按本性的例证.哎呀.‘善于识别人就是聪明,当帝王可难哪’,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啊.
最近翻古文快吐血了--!
这道题c选项叙述错误..哲学也有好坏之分。
d与题意不符。
来看a和c。
a是说哲学的产生,也与题意不符,
而b则是哲学的作用。
知人则哲,当一个人拥有一定的世界观(也可以说是哲学)才能知人,达到知人才会变得有智慧即为哲。
我们也刚学到这里哟。
"知"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知
zhī
<动>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know]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彻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懂得,了解,理会 [understand]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韩愈《杂说》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主持;管理 [administer]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识别;区别 [distinguish]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赏识 [appreciate]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要好 [be close friends]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感到,感觉,察觉 [perceive]
[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参与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
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知
zhī
<名>
知识 [knowledge]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知觉 [consciousness]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知己 [bosom friend]
绝宾客之知。——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又如:知心腹(亲信)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刘开《问说》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金山词霸
文言文翻译啊!!
【原文】
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因迁从简太子洗马,知简奉礼郎。蒙正至洛,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子孙环列,迭奉寿觞,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后,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过洛,两幸其第,锡赉有加。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
【注释】
1、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过都,留判尚书都省,请知郓州。陛辞论天下事。”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六:“翰林院侍读学士武周文致仕陛辞。成祖赐坐与语。”2、肩舆:亦作“肩轝”“肩舁”。轿子。《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唐白居易《东归》诗:“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荆公道:‘要往江宁,欲觅肩舆一乘,或骡或马三匹,即刻便行。’”这里是动词,乘坐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布,肩舆径至扬州听事。”《新唐书·李叔明传》:“(叔明)后朝京师,以病足,赐锦辇,令宦士肩舁以见。”《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五》:“帝举族出封丘门,肩轝至野。”宋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3、掖:叉着人的胳膊。4、升殿:登殿。《新唐书·礼乐志九》:“应升殿者诣东、西阶,至解剑席,脱舃,解剑,升。”《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帝自端门入,升殿,群臣顿首谢罪。”5、因:趁机。6、远人:远方的人;关系疏远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国人。《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安宾客,以说远人。”《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元稹《授入朝契丹首领达于只枕等二十九人果毅别将》:“朕闻德教加于四海,则远人斯届。”《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帝谓蛮众攻夺常事,执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远人心。”7、请和:求和。《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执之。”清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而所征国都有各不相下之心,无割地请和之说,交涉之道犹未起也。”8、弭兵:平息战事;停止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宋陆游《南唐书·元宗纪》:“及福州、湖南再丧师,知攻取之难,始议弭兵务农。”明钱嶪《悯黎咏》:“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9、省财:节省财用。10、惟愿:只希望。11、以百姓为念:把百姓放在心上。12、嘉纳: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敞(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饬如敞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祝太史芷塘以诗集见示,予小献刍荛,太史深为嘉纳。”13、因:于是。14、迁:升迁。15、亲旧:犹亲故。亲戚和故交旧友。《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新唐书·崔祐甫传》:“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旧,何耶?’”16、环列:围绕布列。《隋书·音乐志中》:“九关洞开,百灵环列。”金元好问《李参军友山亭记》:“九山环列,颍水中贯。”清严遂成《孱陵吊孙夫人》诗:“妹也女中一人杰,侍婢明妆剑环列。”17、奉寿觞:即称觞举寿,同“称觞上寿”。 举杯饮酒,表示祝寿。汉崔寔《四民月令》:“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陈书·侯安都传》:“明日,安都坐于御坐,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北史·宇文护传》:“每四时伏腊,武帝率诸亲戚,行家人礼,称觞上寿,荣贵之极,振古未闻。”18、而后:以后。19、后土: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玄注:“后土,土神也。”《礼记·檀弓上》:“君举而哭于后土。”郑玄注:“后土,社也。”《汉书·武帝纪》:“朕躬祭后土地祇,见光集于灵坛,一夜三烛。”唐张说《大唐祀封禅颂》:“(陛下)前年祈后土,人获大穰。”20、第:府邸;住宅。21、锡赉:赏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旧唐书·郭暧传》:“大历中,恩宠冠于戚里,岁时锡赉珍玩,不可胜纪。”明张四维《双烈记·策封》:“享千钟厚禄,锡赉天厨。”清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念其远道输忱,从优锡赉。”这里指赏赐之物。《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既居相位……所有锡赉,皆缄封不启。”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之三:“又知夫美其德,纪其旬宣,颂其燕喜福禄,而侈大其受命于王,车旗之庶、锡赉之多者,古之宾客,用拜辟席,择言之所言也。”22、有加:又增加。这里指很多。23、由是:从此。24、见知:受到知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王逢原见知王荆公,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谀,初不及文字间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嵩阳守重庆,铜梁大司马张襄宪公佳胤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25、廷评:亦作“廷平”。即廷尉平。官名,汉时为廷尉属官。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廷尉平四人:称左右平,秩六百石。东汉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决诏狱事。魏晋以后不分左右,直谓之廷尉评。北魏、北齐及隋各设廷尉评一人。隋文帝开皇三年罢。至炀帝及唐太宗时复置评事,属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评”称之。《汉书·刑法志》:“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晋潘岳《闲居赋》序:“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北史·元顺传》:“时三公曹令史朱事录书高阳王雍,雍欲以为廷尉评,频烦托顺不为用。”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廷评近要津,节制收英髦。”唐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吐彩凤。”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二》、《通典·职官七》。26、名位:官职与品位;名誉与地位。《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沉溺流俗,眩惑名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人皆谓其寒薄,独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极,但禄气不丰耳。’”27、勋业:功业。《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唐李颀《赠别张兵曹》诗:“勋业河山重,丹青锡命优。”清管同《〈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于身,勋业皆其末迹也。”28、供给:以物资、钱财等给人而供其所需。《管子·地图》:“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供给军之求索。”《史记·封禅书》:“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叶法差》:“诏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给所须。”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这里指指生活所需之钱物。唐杜甫《有客》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满大哥官人供给,只管照常支应。’”清焦循《忆书》六:“自备供给,而以应用之费分给诸生饭食。”29、入相:入朝为宰相。《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唐崔颢《江畔老人愁》诗:“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清梅曾亮《原仕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惟公与兄子文瑞公,相继皆以是入相,天下以为荣。”30、致仕: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31、知人: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史记·宋微子世家》:“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宋曾巩《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清钱谦益《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32、类:大抵;大都。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走卒类士服。”
【译文】
景德二年(1005)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到朝廷辞别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轿子到东园门,命两个子叉着他的胳膊扶着他上殿,趁机说:“外族人求和,停止战争节省财用,这是从古到今治理国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升迁(吕蒙正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升迁吕知简为奉礼郎。吕蒙正回到洛阳,(他的府邸内)有园亭花木,每日与亲友宴会,子孙环绕,轮着向他举杯祝寿,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后,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祭祀土神,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之物很多。皇帝对吕蒙正说:“您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重用啊?”(吕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都不值得重。(不过我)有个侄子吕夷简,(现在)担任颖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受到皇帝的礼遇。
富言是吕蒙正的门客。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儿子十来岁,想让他进人书院,在廷评、太祝身边做事。”吕蒙正答应了。等到后来见到了富言的儿子,大惊道:“这位小儿将来有一天的官职与品位与我相似,而功业则会远远超过我。”于是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钱物非常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入朝为宰相,最后也以司徒的身份辞去官职。他(吕蒙正)能够识鉴人才大都像这样。
所以圣人办事从来不谋私利,教人总是以身做则,对待万物乃是顺应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去看待而不是按主观愿望去折腾它们,有所作为也不去大做文章,取得成功也不把功劳居为己有。事实上,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功劳也离不开他们,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君王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景德二年(1005)春天,吕蒙正上表请求辞官回洛阳。到朝廷告辞那天,坐轿到东园门,命令他的儿子扶着他到宫殿,对皇上说:“对远方的人要和平共处,停止战争节省财用,是古往今来的治国上策,希望陛下经常替百姓着想。”皇上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于是升任他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吕知简为奉礼郎。
吕蒙正在洛阳,有园亭花木,每天与亲戚朋友宴会,子孙环列,经常向他敬酒祝寿,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后,皇上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祀祠后土,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给他很多财物。皇上对吕蒙正说:“卿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臣有个侄儿叫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具有宰相的才能。”夷简从此被皇上知道。
有个叫富言的人,是吕蒙正的宾客。一天告诉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事奉廷评、太祝。”吕蒙正答应了他。见面后,惊叹说:“这个儿子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过我。”令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同学,供给很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任宰相,也是以司徒退休。吕蒙正善于识人才就是这样。
景德年间,第二年春田,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到朝廷辞别皇帝的那一天乘轿子来到东园门,命两个儿子搀着他的胳膊扶着他上殿,并说说:“外族人求和,停止战争并节省粮草,这是从古至今治理国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能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升迁吕蒙正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升迁吕知简为奉礼郎。吕蒙正回到洛阳,(他的府邸内)有园亭花木,每日与亲友宴会,子孙环绕,轮着向他举杯祝寿,很开心的样子。大中祥符以后,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祭祀土神,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之物很多。皇帝对吕蒙正说:“您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重用啊?”(吕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都不值得重。但是我有个侄子吕夷简,正担任颖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受到皇帝的礼遇。
富言是吕蒙正的门客。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儿子十来岁,想让他进人书院,在廷评、太祝身边做事。”吕蒙正答应了。等到后来见到了富言的儿子,大惊道:“这位小儿将来有一天的官职与品位与我相似,而功业则会远远超过我。”于是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钱物非常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入朝为宰相,最后也以司徒的身份辞去官职。他(吕蒙正)能够识鉴人才大都像这样。
【译文】
景德二年(1005)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到朝廷辞别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轿子到东园门,命两个子叉着他的胳膊扶着他上殿,趁机说:“外族人求和,停止战争节省财用,这是从古到今治理国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升迁(吕蒙正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升迁吕知简为奉礼郎。吕蒙正回到洛阳,(他的府邸内)有园亭花木,每日与亲友宴会,子孙环绕,轮着向他举杯祝寿,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后,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祭祀土神,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之物很多。皇帝对吕蒙正说:“您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重用啊?”(吕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都不值得重。(不过我)有个侄子吕夷简,(现在)担任颖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受到皇帝的礼遇。
富言是吕蒙正的门客。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儿子十来岁,想让他进人书院,在廷评、太祝身边做事。”吕蒙正答应了。等到后来见到了富言的儿子,大惊道:“这位小儿将来有一天的官职与品位与我相似,而功业则会远远超过我。”于是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钱物非常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入朝为宰相,最后也以司徒的身份辞去官职。他(吕蒙正)能够识鉴人才大都像这样。
文言文翻译,选自《新序·杂事》。谢谢~
魏文侯弟弟叫季成,朋友叫翟黄,文侯想选个丞相没法定,问李克怎么办,李克说:“你要选丞相,可以考他们,问乐商和王孙苟端哪个贤."文侯说:“好。”王孙苟端不贤,翟黄却推荐他。乐商贤,季成推荐他。最后季成被封相,所以说有知人之明的人是大智者,向国君推荐贤人,自己得到大封赏。季成有知人之明,所以魏文侯封他为相。季成、翟黄,是近臣亲信,根据他们推荐的人是否贤来辨别他们本身是不是贤能,所以李克说的太有道理了。
宋史,求翻译文言文, 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
【原文】
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因迁从简太子洗马,知简奉礼郎.蒙正至洛,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子孙环列,迭奉寿觞,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后,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过洛,两幸其第,锡赉有加.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
【注释】
1、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过都,留判尚书都省,请知郓州.陛辞论天下事.”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六:“翰林院侍读学士武周文致仕陛辞.成祖赐坐与语.”2、肩舆:亦作“肩轝”“肩舁”.轿子.《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唐白居易《东归》诗:“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荆公道:‘要往江宁,欲觅肩舆一乘,或骡或马三匹,即刻便行.’”这里是动词,乘坐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布,肩舆径至扬州听事.”《新唐书·李叔明传》:“(叔明)后朝京师,以病足,赐锦辇,令宦士肩舁以见.”《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五》:“帝举族出封丘门,肩轝至野.”宋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3、掖:叉着人的胳膊.4、升殿:登殿.《新唐书·礼乐志九》:“应升殿者诣东、西阶,至解剑席,脱舃,解剑,升.”《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帝自端门入,升殿,群臣顿首谢罪.”5、因:趁机.6、远人:远方的人;关系疏远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国人.《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安宾客,以说远人.”《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元稹《授入朝契丹首领达于只枕等二十九人果毅别将》:“朕闻德教加于四海,则远人斯届.”《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帝谓蛮众攻夺常事,执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远人心.”7、请和:求和.《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执之.”清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而所征国都有各不相下之心,无割地请和之说,交涉之道犹未起也.”8、弭兵:平息战事;停止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宋陆游《南唐书·元宗纪》:“及福州、湖南再丧师,知攻取之难,始议弭兵务农.”明钱嶪《悯黎咏》:“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9、省财:节省财用.10、惟愿:只希望.11、以百姓为念:把百姓放在心上.12、嘉纳: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敞(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饬如敞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祝太史芷塘以诗集见示,予小献刍荛,太史深为嘉纳.”13、因:于是.14、迁:升迁.15、亲旧:犹亲故.亲戚和故交旧友.《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新唐书·崔祐甫传》:“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旧,何耶?’”16、环列:围绕布列.《隋书·音乐志中》:“九关洞开,百灵环列.”金元好问《李参军友山亭记》:“九山环列,颍水中贯.”清严遂成《孱陵吊孙夫人》诗:“妹也女中一人杰,侍婢明妆剑环列.”17、奉寿觞:即称觞举寿,同“称觞上寿”. 举杯饮酒,表示祝寿.汉崔寔《四民月令》:“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陈书·侯安都传》:“明日,安都坐于御坐,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北史·宇文护传》:“每四时伏腊,武帝率诸亲戚,行家人礼,称觞上寿,荣贵之极,振古未闻.”18、而后:以后.19、后土: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玄注:“后土,土神也.”《礼记·檀弓上》:“君举而哭于后土.”郑玄注:“后土,社也.”《汉书·武帝纪》:“朕躬祭后土地祇,见光集于灵坛,一夜三烛.”唐张说《大唐祀封禅颂》:“(陛下)前年祈后土,人获大穰.”20、第:府邸;住宅.21、锡赉:赏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旧唐书·郭暧传》:“大历中,恩宠冠于戚里,岁时锡赉珍玩,不可胜纪.”明张四维《双烈记·策封》:“享千钟厚禄,锡赉天厨.”清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念其远道输忱,从优锡赉.”这里指赏赐之物.《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既居相位……所有锡赉,皆缄封不启.”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之三:“又知夫美其德,纪其旬宣,颂其燕喜福禄,而侈大其受命于王,车旗之庶、锡赉之多者,古之宾客,用拜辟席,择言之所言也.”22、有加:又增加.这里指很多.23、由是:从此.24、见知:受到知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王逢原见知王荆公,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谀,初不及文字间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嵩阳守重庆,铜梁大司马张襄宪公佳胤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25、廷评:亦作“廷平”.即廷尉平.官名,汉时为廷尉属官.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廷尉平四人:称左右平,秩六百石.东汉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决诏狱事.魏晋以后不分左右,直谓之廷尉评.北魏、北齐及隋各设廷尉评一人.隋文帝开皇三年罢.至炀帝及唐太宗时复置评事,属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评”称之.《汉书·刑法志》:“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晋潘岳《闲居赋》序:“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北史·元顺传》:“时三公曹令史朱事录书高阳王雍,雍欲以为廷尉评,频烦托顺不为用.”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廷评近要津,节制收英髦.”唐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吐彩凤.”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二》、《通典·职官七》.26、名位:官职与品位;名誉与地位.《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沉溺流俗,眩惑名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人皆谓其寒薄,独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极,但禄气不丰耳.’”27、勋业:功业.《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唐李颀《赠别张兵曹》诗:“勋业河山重,丹青锡命优.”清管同《〈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于身,勋业皆其末迹也.”28、供给:以物资、钱财等给人而供其所需.《管子·地图》:“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供给军之求索.”《史记·封禅书》:“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叶法差》:“诏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给所须.”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这里指指生活所需之钱物.唐杜甫《有客》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满大哥官人供给,只管照常支应.’”清焦循《忆书》六:“自备供给,而以应用之费分给诸生饭食.”29、入相:入朝为宰相.《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唐崔颢《江畔老人愁》诗:“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清梅曾亮《原仕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惟公与兄子文瑞公,相继皆以是入相,天下以为荣.”30、致仕: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31、知人: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史记·宋微子世家》:“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宋曾巩《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清钱谦益《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32、类:大抵;大都.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走卒类士服.”
【译文】
景德二年(1005)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到朝廷辞别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轿子到东园门,命两个子叉着他的胳膊扶着他上殿,趁机说:“外族人求和,停止战争节省财用,这是从古到今治理国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升迁(吕蒙正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升迁吕知简为奉礼郎.吕蒙正回到洛阳,(他的府邸内)有园亭花木,每日与亲友宴会,子孙环绕,轮着向他举杯祝寿,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后,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祭祀土神,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之物很多.皇帝对吕蒙正说:“您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重用啊?”(吕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都不值得重.(不过我)有个侄子吕夷简,(现在)担任颖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受到皇帝的礼遇.
富言是吕蒙正的门客.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儿子十来岁,想让他进人书院,在廷评、太祝身边做事.”吕蒙正答应了.等到后来见到了富言的儿子,大惊道:“这位小儿将来有一天的官职与品位与我相似,而功业则会远远超过我.”于是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钱物非常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入朝为宰相,最后也以司徒的身份辞去官职.他(吕蒙正)能够识鉴人才大都像这样.
自己查呀
有些东西是网上有的
最佳答案
【原文】
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因迁从简太子洗马,知简奉礼郎.蒙正至洛,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子孙环列,迭奉寿觞,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后,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过洛,两幸其第,锡赉有加.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
【注释】
1、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过都,留判尚书都省,请知郓州.陛辞论天下事.”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六:“翰林院侍读学士武周文致仕陛辞.成祖赐坐与语.”2、肩舆:亦作“肩轝”“肩舁”.轿子.《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唐白居易《东归》诗:“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荆公道:‘要往江宁,欲觅肩舆一乘,或骡或马三匹,即刻便行.’”这里是动词,乘坐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布,肩舆径至扬州听事.”《新唐书·李叔明传》:“(叔明)后朝京师,以病足,赐锦辇,令宦士肩舁以见.”《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五》:“帝举族出封丘门,肩轝至野.”宋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3、掖:叉着人的胳膊.4、升殿:登殿.《新唐书·礼乐志九》:“应升殿者诣东、西阶,至解剑席,脱舃,解剑,升.”《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帝自端门入,升殿,群臣顿首谢罪.”5、因:趁机.6、远人:远方的人;关系疏远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国人.《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安宾客,以说远人.”《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元稹《授入朝契丹首领达于只枕等二十九人果毅别将》:“朕闻德教加于四海,则远人斯届.”《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帝谓蛮众攻夺常事,执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远人心.”7、请和:求和.《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执之.”清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而所征国都有各不相下之心,无割地请和之说,交涉之道犹未起也.”8、弭兵:平息战事;停止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宋陆游《南唐书·元宗纪》:“及福州、湖南再丧师,知攻取之难,始议弭兵务农.”明钱嶪《悯黎咏》:“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9、省财:节省财用.10、惟愿:只希望.11、以百姓为念:把百姓放在心上.12、嘉纳: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敞(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饬如敞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祝太史芷塘以诗集见示,予小献刍荛,太史深为嘉纳.”13、因:于是.14、迁:升迁.15、亲旧:犹亲故.亲戚和故交旧友.《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新唐书·崔祐甫传》:“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旧,何耶?’”16、环列:围绕布列.《隋书·音乐志中》:“九关洞开,百灵环列.”金元好问《李参军友山亭记》:“九山环列,颍水中贯.”清严遂成《孱陵吊孙夫人》诗:“妹也女中一人杰,侍婢明妆剑环列.”17、奉寿觞:即称觞举寿,同“称觞上寿”. 举杯饮酒,表示祝寿.汉崔寔《四民月令》:“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陈书·侯安都传》:“明日,安都坐于御坐,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北史·宇文护传》:“每四时伏腊,武帝率诸亲戚,行家人礼,称觞上寿,荣贵之极,振古未闻.”18、而后:以后.19、后土: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玄注:“后土,土神也.”《礼记·檀弓上》:“君举而哭于后土.”郑玄注:“后土,社也.”《汉书·武帝纪》:“朕躬祭后土地祇,见光集于灵坛,一夜三烛.”唐张说《大唐祀封禅颂》:“(陛下)前年祈后土,人获大穰.”20、第:府邸;住宅.21、锡赉:赏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旧唐书·郭暧传》:“大历中,恩宠冠于戚里,岁时锡赉珍玩,不可胜纪.”明张四维《双烈记·策封》:“享千钟厚禄,锡赉天厨.”清夏燮《中西纪事·通番之始》:“念其远道输忱,从优锡赉.”这里指赏赐之物.《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既居相位……所有锡赉,皆缄封不启.”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之三:“又知夫美其德,纪其旬宣,颂其燕喜福禄,而侈大其受命于王,车旗之庶、锡赉之多者,古之宾客,用拜辟席,择言之所言也.”22、有加:又增加.这里指很多.23、由是:从此.24、见知:受到知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王逢原见知王荆公,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谀,初不及文字间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嵩阳守重庆,铜梁大司马张襄宪公佳胤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25、廷评:亦作“廷平”.即廷尉平.官名,汉时为廷尉属官.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廷尉平四人:称左右平,秩六百石.东汉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决诏狱事.魏晋以后不分左右,直谓之廷尉评.北魏、北齐及隋各设廷尉评一人.隋文帝开皇三年罢.至炀帝及唐太宗时复置评事,属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评”称之.《汉书·刑法志》:“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晋潘岳《闲居赋》序:“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北史·元顺传》:“时三公曹令史朱事录书高阳王雍,雍欲以为廷尉评,频烦托顺不为用.”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廷评近要津,节制收英髦.”唐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吐彩凤.”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二》、《通典·职官七》.26、名位:官职与品位;名誉与地位.《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沉溺流俗,眩惑名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人皆谓其寒薄,独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极,但禄气不丰耳.’”27、勋业:功业.《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唐李颀《赠别张兵曹》诗:“勋业河山重,丹青锡命优.”清管同《〈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于身,勋业皆其末迹也.”28、供给:以物资、钱财等给人而供其所需.《管子·地图》:“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供给军之求索.”《史记·封禅书》:“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叶法差》:“诏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给所须.”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这里指指生活所需之钱物.唐杜甫《有客》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满大哥官人供给,只管照常支应.’”清焦循《忆书》六:“自备供给,而以应用之费分给诸生饭食.”29、入相:入朝为宰相.《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唐崔颢《江畔老人愁》诗:“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清梅曾亮《原仕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惟公与兄子文瑞公,相继皆以是入相,天下以为荣.”30、致仕: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31、知人: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史记·宋微子世家》:“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宋曾巩《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清钱谦益《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32、类:大抵;大都.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走卒类士服.”
【译文】
景德二年(1005)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到朝廷辞别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轿子到东园门,命两个子叉着他的胳膊扶着他上殿,趁机说:“外族人求和,停止战争节省财用,这是从古到今治理国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升迁(吕蒙正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升迁吕知简为奉礼郎.吕蒙正回到洛阳,(他的府邸内)有园亭花木,每日与亲友宴会,子孙环绕,轮着向他举杯祝寿,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后,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祭祀土神,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之物很多.皇帝对吕蒙正说:“您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重用啊?”(吕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都不值得重.(不过我)有个侄子吕夷简,(现在)担任颖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受到皇帝的礼遇.
富言是吕蒙正的门客.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儿子十来岁,想让他进人书院,在廷评、太祝身边做事.”吕蒙正答应了.等到后来见到了富言的儿子,大惊道:“这位小儿将来有一天的官职与品位与我相似,而功业则会远远超过我.”于是让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学习,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钱物非常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入朝为宰相,最后也以司徒的身份辞去官职.他(吕蒙正)能够识鉴人才大都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