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枕戈待旦文言文翻译

写出20个成语的文言出处及翻译

1.出奇制胜

出处:《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故: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例子: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2. 亘古奇闻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

典故: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3.奇货可居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典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例子: 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4. 奇葩异卉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典故: 珍奇难得的花草。

例子: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丛林中,有许多~。

5.百步穿杨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例子: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6. 百感交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典故: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例子: 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7.百家争鸣

出处: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典故: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例子: 没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8.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典故: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例子: 测绘工作常是~,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9. 发引千钧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典故: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

10. 东方千骑

出处: 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典故: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例子: ~从骊驹,岂不下山逢故夫。(梁·简文帝《采菊篇》诗)

11. 横扫千军

出处: 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典故: 横扫:扫荡、扫除。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例子: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如卷席。(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

12.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出处: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典故: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13.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典故: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例子: “~”,是错觉的一例。(毛泽东《论持久战》)

14.跋山涉水

出处: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典故: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例子: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15. 逼上梁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典故: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例子: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16.调虎离山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典故: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例子: 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17.笔下生花

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例子: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18.闭月羞花

出处: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典故: 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例子: 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子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之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19.柳暗花明

出处: 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典故: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例子: 十二月十三日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谁知眼前有这种~的美景。(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

20.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出处: 元·无名氏《大战邳彤》:“主公,便好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典故: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例子: 常言道:“~”,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得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 )

如有疑问问我。给我百度空间信箱发信息也行。加我百度HI也行。我大二,语文从小是我强项。我长期在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阐述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不能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阐述的道理:告诉我们迷信教条而不顾实际是不会成功的。(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可靠,依据实际需要大胆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韩非子•五蠹》)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阐述的道理: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按图索骥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K

出自历史故事的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回答者:wahhltt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2-7 11:49

--------------------------------------------------------------------------------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1、鹤立鸡群 ( hè lì jī qún )

【解 释】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 处】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之概。”

【近义词】

出类拔萃、超群绝伦

【反义词】

相形见绌、滥竽充数

2、 三思而行 (sān sī ér xíng)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示例:终身大事也应该~。 ★欧阳山《三家巷》三0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反复考虑后再做。

3、 视死如归 ( shì sǐ rú guī )

解 释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归:回家

出 处 先秦·管仲《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邹韬奋《劲儿多好》:“东北民众义军之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亦为显着之事实。”

近义词 :舍生忘死、舍生取义

反义词 :贪生怕死

歇后语 :董存瑞炸碉堡

4、 所向披靡 ( suǒ xiàng pī mǐ )

解 释 靡:倒下。披靡:草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 处 《梁书·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惮之。”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郭小川《矿工不怕鬼》:“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因而每一战必能~。”

成语典故: 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成语例句: 遂与其友鲜伯等百余人,直犯秦阵,所向披靡,杀死秦兵无数。(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

近义词 :所向无敌、一往无前

反义词 : 强弩之末、畏缩不前

5、 天经地义 ( tiān jīng dì yì )

【解 释】 经:规范,常规,原则;义:正理,准则。绝对正确,不能改变也不容质疑的道理。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 指绝对正确。

【示 例】 浩然《艳阳天》第95回:“不劳动不得食,这是新社会的章程,也是~的道路。”

【近义词】 理所当然、千真万确

【反义词】 天理难容、岂有此理

6、 鸡犬升天 ( jī quǎn shēng tiān )

解 释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出 处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常与一人得势连用

7、 词目 环堵萧然

发音 huán dǔ xiāo rán

释义 环堵:玶着四堵墙;萧然: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

(环:四面; 堵:墙壁)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8、 养尊处优 ( yǎng zūn chǔ yōu )

【解 释】 养:生活;尊:尊贵;处:居于;优:优裕。指处于尊贵地位,过优裕生活。

【出 处】 宋·苏洵《上韩枢密书》:“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与天下为喜乐者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① 清·李绿园《歧路灯》:“到了别驾公,就有膏粱气了,~之中,做下些不明不暗事儿。”

②清 李汝珍《镜花缘》:“父亲孤身在外,无人侍奉,甥女却在家中~,一经想起,更是坐立不宁。”

【近义词】 纸醉金迷、花天酒地、娇生惯养

【反义词】 含辛茹苦、节衣缩食、艰苦卓绝

9、 引而不发 ( yǐn ér bù fā )

解 释 引:拉引;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指待机而动

示 例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跃如也'。”

近义词 枕戈待旦

反义词 盘马弯弓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0、毛骨悚然 拼音:máo gǔ sǒng rán

解释

悚(通“耸”)然:惊惧不安的样子,感觉很恐怖。

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出处

《东周列国志》97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儒林外史》25回:几句话说的两个书办毛骨悚然。

清·李渔《比目鱼·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枕戈待旦原文翻译。谢谢了

唐·房玄龄《枕戈待旦》原文: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觑郗,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白话释义:

刘琨年少而有志气,有纵横的才能,喜欢结交朋友,有些浮夸。和范阳的祖逖是朋友,听到祖逖被任用,些信给亲人朋友说:“我(每天晚上)枕着刀剑等到天亮,志在剿灭叛逆的贼虏,常常害怕祖逖比我先用了他的鞭子。”他们的意气如此接近。

在晋阳,常常被几重的胡骑(这里应该是指匈奴)围住,城里窘迫没有对策,刘琨乘着月色登到高楼上发出啸声,贼人听了,都神色凄然地长叹。到了半夜,又弹奏起胡笳,贼人听了又流泪唏嘘,深切的想念起家乡。到了快天亮的时候又吹,贼人就都放弃围城逃走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

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靠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参军。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

李渊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房玄龄因功进爵为邢国公。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的风格)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早起晚睡。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人们都称他为良相。

贞观九年(635年),房房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

贞观十三年(639年),加太子少师。他留守京师。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

刘琨年少而有志气,有纵横的才能,喜欢结交朋友,而颇浮夸。和范阳的祖逖是朋友,听到祖逖被任用,些信给亲人朋友说:“我(每天晚上)枕着刀剑等到天亮,志在剿灭叛逆的贼虏,常常害怕祖逖比我先用了他的鞭子.”他们的意气如此接近。在晋阳,常常被几重的胡骑(这里应该是指匈奴)围住,城里窘迫没有对策,刘琨乘着月色登到高楼上发出啸声,贼人听了,都神色凄然地长叹。到了半夜,又弹奏起胡笳,贼人听了又流泪唏嘘,深切的想念起家乡。到了快天亮的时候又吹,贼人就都放弃围城逃走了。

【释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成语:枕戈待旦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反义】醉生梦死、高枕无忧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连动式

【辨形】枕:不能写作“忱”或“沈”;待:不能写作“侍”。

【辨义】“枕戈待旦”和“严阵以待”都有“警惕性高,等待敌人”的意思。但“严阵以待”偏重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以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枕戈待旦”偏重在杀敌心切,指睡觉时仍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 枕戈待旦

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武。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国。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枕戈待旦,刻骨延坪。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

第一个,原意是睡觉时,都把兵器戈放在枕头下,只到天亮,表示时时刻刻的戒备着,随时出击,而刻骨延坪岛,这是韩国的说法,不是中国成语,几年前,在延坪岛,韩国和朝鲜发生炮战,韩国延坪岛居民有伤亡,这一次冲突,让自大的韩国,刻骨铭心

文言文翻译

刘琨从年少时就有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于交往,但比较浮夸。刘琨与范阳祖逖是好友,听到祖逖被重用,他在给亲朋故友的信中说:我天天枕戈待旦,志在收复中原,经常惶恐祖先生比我争先一步。其意气相期尚且如此。在晋阳,数万匈奴兵将城严严围住,城内粮草不济,士兵惶恐万状。刘琨在月夜登上城楼,发出阵阵清亮的啸声,匈奴兵将听了以后,都慨然地发出长长的叹息。半夜让军士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开始思念故土。天快亮时,再次吹起这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哭着离开晋阳城而回去了。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琨少有“俊朗”美誉,与范阳的祖纳(祖逖兄)都以雄豪闻名。当时任征虏将军的石崇在金谷涧有一处当时无比豪华的别墅,经常将宾客招至这里,天天饮酒赋诗。刘琨也参与其中,文才比较被当时的文人所赞许。刘琨从年少时就有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于交往,但比较浮夸。刘琨与范阳祖逖是好友,听到祖逖被重用,他在给亲朋故友的信中说:我天天枕戈待旦,志在收复中原,经常惶恐祖先生比我争先一步。其意气相期尚且如此。在晋阳,数万匈奴兵将城严严围住,城内粮草不济,士兵惶恐万状。刘琨在月夜登上城楼,发出阵阵清亮的啸声,匈奴兵将听了以后,都慨然地发出长长的叹息。半夜让军士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开始思念故土。天快亮时,再次吹起这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哭着离开晋阳城而回。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刘琨少年时,就有俊朗的称誉,与哥哥刘舆并称“洛阳奕奕,庆孙越石”。“八王之乱”中,刘琨击败司马颖,自长安迎晋惠帝至洛阳,以功封广武侯。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刘琨为并州刺史。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次年,败于石勒,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磾,相约共同扶助晋室。段匹磾的堂弟段末波暗通石勒,俘获刘琨的儿子刘群,迫使刘群作书约刘琨为内应,反对段匹磾。事泄,刘琨被段匹磾杀害。

寇戎,入侵的外族。

温峤,字太真,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司空刘琨的右司马。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外族横行,温峤跟随刘琨死守并州。后受刘琨派遣至江南,司马睿登基,除散骑侍郎。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晋成帝时,代应詹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镇武昌。拜骠骑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后,赠侍中大将军,谥曰忠武。

班彪,东汉史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汉成帝班婕妤的侄儿。班彪生了两儿一女,即班固、班超和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西汉末年,群雄割据,陇西隗嚣拥众割据于天水,班彪与从兄班嗣游学时,因避难而从之。后见隗嚣有窥觊汉室之心,故离去投奔河西窦融,劝窦融归顺刘秀政权,总河西以拒隗嚣。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闻其才名,召为司徒掾。

刘氏之复兴,指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后刘秀建立东汉,称光武帝,建都洛阳,汉室复兴。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马援辅佐刘秀,南征百战,屡建奇功,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晋阼,晋室的国统。

天命,封建统治者愚民的一种说法,认为皇帝是受上天的意志安排。

河北,黄河以北的地区。

延誉,传播美名。

桓、文,指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与晋文公。

姿,天资、才能。

匡立,辅佐帝室,扶助天子。

在吗?问你个语文问题,请帮我翻译一下《枕戈待旦》,以及告诉我它给我们的启示

成语资料

【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

【释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成语:枕戈待旦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反义】醉生梦死、高枕无忧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连动式

【辨形】枕:不能写作“忱”或“沈”;待:不能写作“侍”。

【辨义】“枕戈待旦”和“严阵以待”都有“警惕性高,等待敌人”的意思。但“严阵以待”偏重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以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枕戈待旦”偏重在杀敌心切,指睡觉时仍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 枕戈待旦

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武。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国。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枕戈待旦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