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王豹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急用呀!!!!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通“戮”,引申为有罪)人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着)知是山之特立

2.颓然(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就醉

3.游于是(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乎始

三、一词多义

【穷】1.穷(动词,走到尽头)山之高而止 2.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梦】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名词,梦境,梦中)亦同趣

【始】1.而未始(副词,曾经)之西山只怪特 2.始(副词,才)指异之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心中所想到的,梦中也同样梦到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聚,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

【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三国演义全卷文言文翻译

第一回----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老百姓的日子非常困苦。巨鹿人张角见人民怨恨官府,便与他的弟弟张梁、张宝在河北、河 南、山东、湖北、江苏等地,招收了五十万人,举行起义,一起向官 兵进攻。

没有几天,四方百姓,头裹黄巾,跟随张角三兄弟杀向官府,声 势非常浩大。汉灵帝得到各地报告,连忙下令各地官军防备。又派中 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率领精兵,分路攻打张角兄弟的黄巾军。

张角领军攻打幽州地界,幽州太守连忙召校尉邹靖商议,邹靖说 幽州兵少不能抵挡。建议写榜文到各县招募兵马。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一名英雄,这人姓刘名备,字玄德。因家里 贫寒,靠贩麻鞋、织草席为生。这天他进城来看榜文。

刘备看完了榜文,不觉感慨地长叹了一声。忽听身后有个人大声 喝道∶“大丈夫不给国家出力,叹什么气?”

刘备回头一看,这人身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的胡须像 钢丝一样竖着,声音像洪钟,样子十分威武。那人对刘备说他姓张名 飞,字翼德,做着卖酒、屠宰猪羊的生意。他愿意拿出家产作本钱, 与刘备共同干一番大事业。

刘备、张飞两人谈得投机,便一起到村口的一家酒店饮酒叙话。 这时,一推车大汉进店饮酒。刘备留神一看,这人有九尺高,胸前长 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长一双丹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 威武雄伟。刘备连忙起身,邀他过来同坐,并请问姓名。

那人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因乡里恶霸仗势欺人,我一怒 杀了恶霸,逃到外乡避难已有五、六年了。”刘备、张飞听了都很敬 佩,也将自己的志愿告诉了关羽。关羽听了也非常高兴。

酒后他们一同来到张飞的庄上,只见庄后有一座桃园,园中桃花 灿烂,景色很美。第二天,三人在园中焚香礼拜,宣誓结为异姓兄弟 ,三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 弟弟。

三人请来铁匠打造兵器。刘备打造了双股剑,关羽打了把八十二 斤的青龙偃月刀,张飞造了一支丈八点钢矛,各人又造了一身铠甲。 他们聚集乡中壮士五百多人,浩浩荡荡到涿郡去应募。

三人在涿郡打败了黄巾军将领程远志。刘备听说他从前的老师中 郎将卢植在广宗和张角作战,便领了本部人马到广宗助战。卢植令刘 备三兄弟前往颍川帮助官军作战。刘备、关羽、张飞引军连夜奔赴颍 川。

再说张梁、张宝在颍川连胜几阵,这天正在追赶官军,忽然被一 队打着红旗的队伍拦住去路。为首一将姓曹名操,字孟德。张梁、张 宝打不过这支队伍,领兵败走。

刘备见黄巾军退走,便引军返回广宗。半途中,忽见一支军马押 着囚车而来。上前一看,车中犯人竟是卢植,慌忙下马询问原因,才 明白左丰因卢植未奉送金银,便在皇帝面前使坏。张飞一听大怒,拔 刀要杀押送囚车的官兵救出卢植。刘备急忙拦住,说朝廷自有公论。

三人便一齐回涿县去。正进间,见黄巾军把董卓领导的官军杀得 大败。三人冲入阵中,救出了董卓。不料董卓一听三人并无官职,立 刻把三人丢在外边,下马进帐去了。张飞顿时火冒三丈,便拔刀进帐 要杀董卓,又被刘备劝住。三人于是领着人马,连夜去投朱隽。

朱隽那时正在与黄巾军作战,便令刘备为先锋去攻打张宝。刘备 一箭射中张宝左臂,关羽、张飞一齐出马助战,打败了张宝。朱隽便 领大军去攻打宛城。

这时,张角兄弟先后战死,黄巾军只剩下数万人屯住宛城一带。 朱隽在刘备、关羽、张飞和吴郡人孙坚的帮助下,占了宛城,打败了 黄巾军。朱隽回到京城,被封为车骑将军、河南尹。

朱隽表奏了孙坚、刘备的功勋。刘备因朝中无人说情,被封为中 山府安喜县县尉。不久,督邮来到安喜。刘备因没有向督邮送钱被督 邮陷害。刘备几次到馆驿求见督邮,都被看门人拦住,拒于门外。

消息传到张飞耳中,张飞气得两眼圆睁,冲进馆驿揪住督邮的头 发,扯到县衙前,绑在马桩上,用柳条使劲抽打,一连打断十几根柳 条,打得督邮杀猪般叫喊求饶。

刘备遭督邮欺辱,便取出县尉官印,挂在督邮脖子上,弃官而去 。兄弟三人依旧带了几十名亲随,离开安喜县城,前往幽州投靠刘恢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街上郁闷地闲逛,正好碰上郎中(汉代官制)张钧的车马前来。刘备见过张钧,自己吧剿杀黄巾军的功绩呈报给张钧。张钧听后大惊,就到朝堂上求见(汉灵)帝,说:“当时黄巾军造反,究其根源,都是因为十常侍买官卖官,只要是亲人就重用,只要是仇人就诛杀,导致天下大乱。当今最好将十常侍斩首,将其首级挂在(京城)南郊,派使者布告天下人民,重赏有功之人,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十常侍(向汉灵帝)奏报说:“张钧欺骗皇上。”(汉灵)帝命令武士逐出张钧。十常侍议论道:“这必然是剿破黄巾军有功的人得不到官职升赏,因此口出怨言。我们可以暂时让人给他安排一个小小的功名,等到以后再去处理(这事)也不晚。”因此刘备得以授衔中山府安喜县县尉。刘备当天就去上任了。

刘备把兵勇遣散回家,只带亲信随从20多人,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安喜县里上任。刘备署理(安喜)县事务一个月,与(当地)人民秋毫无犯,(当地)人民都(因)感动(而)归化。(刘备)到任之后,与关羽、张飞(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如果刘备在人多的地方,关羽、张飞就站(在旁边)服侍,(即使)整天整天也不(显出)疲倦(的神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北史皮豹子传(高三摸底文言文翻译)

皮豹子,渔阳人。 少年时代即有军事才能。 (北魏)泰常年间,任中散。 魏太武帝(拓跋

焘)时,任散骑常侍,赐爵新安侯,又授官选部尚书。 后来又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晋爵淮阳

公,镇守长安。 后因盗取官家财产,被流放到统万。 (太武帝)真君三年(442),(南朝)宋的

将领裴方明等人侵犯南秦王杨难当的辖地,攻陷仇池。 太武帝征召皮豹子,恢复其爵位,不

久,拜授他为使持节、仇池镇将,督领关中诸路军马,与建兴公古弼等人分统诸将,兵分十路

并进。 太平真君四年(443)正月,皮豹子进击乐乡,大破敌军。 宋派遣秦州刺史胡崇之镇守

仇池,(胡崇之军马)到汉中,听说魏军已向西而来,心生恐惧,不敢前进。 皮豹子与司马楚

之到了浊水,击败擒拿了胡崇之,尽俘其部下,仇池被平定。 没多久,众氐人又推举杨文德为

首领围攻仇池,古弼讨伐并平定了叛乱。

当时皮豹子驻扎在下辨,听说围势已解,想回师。 古弼派使者对皮豹子说:“敌人以其

负败为耻,必定要寻求报复,不如现在就派兵与之对阵。冶皮豹子觉得有道理。 不久被任命

为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仇池镇将、持节、公爵等照旧。

宋又派杨文德、姜道盛侵犯浊水,另派将领青阳显伯据守斧山以迎击皮豹子。 浊水城士兵射

死姜道盛,皮豹子到了斧山,斩杀青阳显伯,全部俘虏了他的士兵。

当初,南秦王杨难当归顺朝廷,(皇帝)下诏送杨氏子弟到京城。 杨文德以行赂得以留

下,逃亡汉中。 宋封杨文德为武都王,让他据守葭芦城,招诱氐、羌人入伍。 是武都、阴平

五部氐民反叛响应杨文德,皇帝下诏让皮豹子讨伐,杨文德领兵固守天险以阻挡皮豹子。 杨

文德将领杨高前来投降,杨文德弃城向南逃走,(皮豹子)俘虏了杨文德的妻子儿女、僚属以

及嫁给已故的武都王杨保宗为妻的(北魏)公主,并将他们送往京城。 宋朝的白水太守郭启

玄率部解救杨文德,皮豹子大破敌军。 郭启玄、杨文德败逃汉中。

兴安二年(453),宋朝派其将萧道成等人进入汉中,又令杨文德、杨头等率领诸路氐、羌

人马围攻武都。 皮豹子分兵准备救援,听说宋人增加了兵力,皮豹子上表请求援助。 皇帝下

诏让高平镇将苟莫干率领突骑二千人前往,萧道成等人才撤退。 帝诏征皮豹子为尚书,出任

内都大官。 宋派将领殷孝祖在清水以东修两当城以威胁魏之南境。 天水公封敕文攻打他

们,没有取得胜利。 皇帝诏皮豹子与给事中周丘等人助其攻击。 宋朝的瑕丘镇派五千步兵

帮助戍守两当,皮豹子大破敌军。 皮豹子追到城下,免 死难的只有千多个人而已。 不久皮

豹子班师。 在此之前,黄河西部几个胡人部落,遁逃避命,皮豹子追讨他们,无功而还,又因

此而被免官。 不久又因为前后所立的战功,重新被提拔为内都大官。

去世时,魏文成皇帝追挽他,追赠他为淮阳王,谥号为襄。 儿子皮道明承袭他的爵位。

谁能给我《狮子王与豺》(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曩有狮子王,于深山攫一豺,将食之.豺曰:“请为王月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喜.豺以时而进,已亦攫得狸、兔自存.期年,鹿尽,豺无可送者.狮子王遇豺,曰:“汝杀众生亦多矣!今次至汝,汝其图之!”

豺无以对,遂为狮所食.

译文

以前有一只在山上当王的狮子,一天在深山中抓到了一只豺狼,准备吃掉它.

豺狼说:“我请求为大王每月送来两只鹿来赎回我的小命.”狮子王很高兴.豺狼按照约定时间每月给狮子王送去了鹿,自己也靠捕获狐狸、兔子等为生.一年之后,鹿都被吃光了,豺狼没有什么可以送给狮子的了.狮子遇到豺狼,对它说:“你杀了太多生命了!今天轮到你了.你还考虑怎么办吧!”

豺狼无言以对,于是被狮子吃掉了.

注释

1、其:作语气副词用,相当于“还是”

2、曩(nǎng):以前

3、于:在

4、攫:抓

5、月:每月

6、以时:按时

7、存:生存

8、尽:抓尽

9、汝:你

10、亦:也

11、次至:轮到

12、其:还是

13、图:考虑

14、遂:就,于是

15、为:被

解释加点的词

①于深山攫一豺 攫:抓

②已亦攫得狸、兔自存 存:生存

③汝杀众生亦多矣 亦:也

④遂为狮所食为:成为

4个字概括豺的行为:

害人害己

翻译文言文的练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译:从前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耻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译:触龙进去的时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而慢慢地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以致连快走也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更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枝,自谓尽之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仅学到秦青歌艺的一些皮毛,就自以为学到家了。

讴 ōu〔动〕

(1) (形声。从言,区(ōu)声。本义:无伴奏;齐声歌唱)

(2) 同本义 [sing the praise of]

讴,齐歌也。——《说文》

齐讴楚声。——曹植诗

皆讴歌思东归。——《楚辞·大招》

筑者讴曰:“泽门之皙,实兴我役。”——《左传·襄公十七年》

薛谭学讴于秦青。——《列子·汤问》

昔日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孟子·告子下》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荀子·议兵》

(3) 又如:讴者(讴歌的人);讴咏(讴歌吟咏);讴诵(歌讼);讴谣(唱歌)区

(4) 歌颂;赞颂 [eulogize;praise]

民讴思之。——《苗防备览·李瑜》

薛谭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好想并无可取之处,学习一点都不虚心。不过,可能在某些偏激的观点看来,薛谭很有个性。

补充:未 wèi

不,不曾,没有:~必。~曾(c唍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秦青弗止

“秦青弗止”全句是怎样的啊?要根据前后的文字来看“止”字取何义。以下是“止”的所有含义: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语气助词>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枝,自谓尽之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仅学到秦青歌艺的一些皮毛,就自以为学到家了。

讴 ōu〔动〕

(1) (形声。从言,区(ōu)声。本义:无伴奏;齐声歌唱)

(2) 同本义 [sing the praise of]

讴,齐歌也。——《说文》

齐讴楚声。——曹植诗

皆讴歌思东归。——《楚辞·大招》

筑者讴曰:“泽门之皙,实兴我役。”——《左传·襄公十七年》

薛谭学讴于秦青。——《列子·汤问》

昔日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孟子·告子下》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荀子·议兵》

(3) 又如:讴者(讴歌的人);讴咏(讴歌吟咏);讴诵(歌讼);讴谣(唱歌)区

(4) 歌颂;赞颂 [eulogize;praise]

民讴思之。——《苗防备览·李瑜》

薛谭身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好想并无可取之处,学习一点都不虚心。不过,可能在某些偏激的观点看来,薛谭很有个性。

补充:未 wèi

不,不曾,没有:~必。~曾(c唍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秦青弗止

“秦青弗止”全句是怎样的啊?要根据前后的文字来看“止”字取何义。以下是“止”的所有含义: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语气助词>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遭纷浊而迁逝○17兮,漫逾纪以迄今○18.情眷眷○19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20?凭○21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22.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23.路逶迤以修迥○24兮,川既漾而济深○25.悲旧乡之壅隔○26兮,涕横坠而弗禁○27.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8.钟仪幽而楚奏○29兮,庄舄显而越吟○30.人情同于怀土○31兮,岂穷达而异心○32?

惟日月之逾迈○33兮,俟河清其未极○34.冀王道之一平○35兮,假高衢而骋力○36.惧匏瓜之徒悬○37兮,畏井渫之莫食○38.步栖迟以徙倚○39兮,白日忽其将匿○40.风雷瑟而并兴○41兮,天惨惨而无色○42.兽狂顾以求群○43兮,鸟相鸣而举翼○44.原野阒其无人○45兮,征夫行而未息○46.心凄怆以感发○47兮,意忉怛而憯恻○48.循阶除而下降○49兮,气交愤于胸臆○50.夜参半而不寐○51兮,怅盘桓以反侧○52.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实显敞而寡仇 寡仇:少于匹敌,很少与之相比

B、路逶迤以修迥兮 修迥:又长又远

C、冀王道之一平兮 冀:希望

D、循阶除而下降兮 除:除去,离开

2、对下列加点“之”“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登兹楼以四望兮 ②漫逾纪以迄今

② 揽斯宇之所处兮 ④惟日月之逾迈兮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3、对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B、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回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

C、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呢?

D、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虽然(我)相信这里很美,但是却不是我的故乡,那么怎么值得在此地稍微逗留呢?

4、下列都能表现作者思念故乡的一项是( )

①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②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③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④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⑤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⑥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5、下列对文意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登楼所见。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显敞的地势、肥沃的原野、茂盛的庄稼,这些壮美的景观正反衬出作者深深的忧思。

B、文章第二段抒写怀乡之情,关山壅隔,路远济深,欲归不得,最后六句列举古代圣贤为例,言怀念乡土,人情所同,不因穷达而异。

C、第三段由对故乡的忧思转到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时光流逝,而清平无期,壮志难酬,报国无望。中间的景物写衬托出作者心情的凄怆。

D、此赋是王粲南依刘表时所作,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看到山川壮美之景时机发起的想建功立业的情怀以及壮志难酬是思念故乡的悲伤之情。

参考答案:

《指南录》后序 1、D(○2除:拜官,授官○3萃:聚集,会集);2、B;3、B(就当面诟骂元军统帅不讲信用,列举罪状指出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为。4、A(没有视死如归的精神)

《与陈伯之书》 1、A(因:顺着)2、B(①②“以”为连词,相当“而”,③“以”相当以致,④“以”和“为”搭配,把……当作……)3、B、4、C;5、D

《登楼赋》 1、D(除:台阶) 2、C (“以” ①而 ②到;“之”③④的 )3、D、即使(我)这里的确很美,但是却不是我的故乡,那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地稍微逗留呢?4、C;5、D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言文翻译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

不皇

,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

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

,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

已没,

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

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

,务法

,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

四海,泽臻草木,

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

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

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

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

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

皆其具也。故

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

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通,至今不绝。此

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

,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

入于

,有火复于

,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

”,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

以争

,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

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

,桀、纣行暴则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

,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

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

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

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

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

被润泽而

美,四海之内闻

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孔子曰:“

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

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

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

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

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

,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孰烂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

、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

,愈甚亡益也。窃譬之

,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

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

,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人。”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天子览其对而异焉,乃复册之曰: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

。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

,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盖俭者不造

之饰。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夫

岂异指哉?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亡以辅德,二端异焉。

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成、康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

。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

乌乎!朕夙寤晨兴,惟前帝王之宪,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今

缪,氛气

,群生寡遂,

未济,

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故详延特起之士,庶几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与?将所繇

,所闻殊方与?各悉对,著于篇,毋讳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称朕意。

仲舒对曰: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

,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

,万民皆

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

。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

而归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

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文王顺

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

等亦聚于朝廷。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

起海滨而即三公也。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民。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由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臣闻制度文采

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

也。然则官至

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然则

不瑑,

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

以文之,至于

之隆,

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

之说,憎

,以

为俗,非有

以教训于下也。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

,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又好用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导之以政,

,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

,施于方外。

,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来加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陛下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维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

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

,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

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

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

缪,氛气弃塞,群生寡遂,

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长吏多出于

、中郎,吏

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

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

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

,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

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

殊路,贤不肖异处矣。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

于是天子复册之。

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

,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

。”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仲舒复对曰:

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虖!”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

,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

之罪也。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

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

,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

长幼之施,

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

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之。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

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臣,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已,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

也。故尽小者大,

者著。《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胡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以其浸明浸昌之道也。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情性察乎

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

也。故桀、纣暴谩,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

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国十余年,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先

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

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

,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欲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举

之士,论议考问,将欲

谊之

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耳。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辅佐之职,

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

,上下和睦,习俗

,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

草木,

四海,

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

,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

,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

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

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

之意也;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着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

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

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春秋》

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王豹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