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全

高中文言文翻译有哪些?

1、

原文: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译文: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2、

原文: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译文: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

3、

原文: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在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4、

原文: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译文: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这是离开守门人的生活条件和奴隶的辛苦啊。

5、

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文:现在项庄拔出剑起舞,他的目标总是在刘邦身上的。

6、

原文: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译文: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啊,但是曹操都冒险使用这些计策。

7、

原文:亚父者,范增也。

译文: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8、

原文: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v原文: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译文: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原文: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在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原文: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译文: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这是离开守门人的生活条件和奴隶的辛苦啊。

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文:现在项庄拔出剑起舞,他的目标总是在刘邦身上的。

原文: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译文: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啊,但是曹操都冒险使用这些计策。

原文:亚父者,范增也。

译文: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原文: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原文: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译文: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原文: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译文: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

原文: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在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原文: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译文: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这是离开守门人的生活条件和奴隶的辛苦啊。

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文:现在项庄拔出剑起舞,他的目标总是在刘邦身上的。

原文: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译文: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啊,但是曹操都冒险使用这些计策。

原文:亚父者,范增也。

译文: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原文: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应该是吧

高中语文 文言文求翻译

孔戣,字君严,高中进士。郑滑人卢群征召他为判官,卢群死后,摄揔继续担任职务。监军杨志谦一向放纵任意,众人都很恐惧。孔戣邀请杨志谦到府上,与他对床睡卧起身,表示不疑之意,杨志谦非常忌惮不敢有所动。(后来孔戣)入京做侍御史,不断升迁做了谏议大夫。分条上疏四件事:一、多冗余的官员,二、官吏不守法,三、百姓田地不能完全开垦耕种,四、山泽的买卖为州县吏人控制成弊。宪宗对他的上疏感到很奇怪。内臣刘希光受贿二十万缗,被判死罪,吐突人承璀因为与他交好,被贬为淮南监军。太子舍人李涉了解皇帝的心意,就向皇帝上疏说承璀有功不可弃。孔戣看到了他奏章的副稿,不肯接受,当面质问责备他。李涉于是通过皇帝身边的近臣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于是孔戣上书弹劾李涉结交皇帝的近臣,迷惑欺骗皇上。于是皇帝有诏令斥责李涉辖制州司马,于是宦宠侧目自危,人人自危,孔戣从此以后释放自己的心志,很是得意。不就兼任太子侍读,改任给事中。江西观察使李少和因为收受赃款,但是案件废止不下达;博陵人崔易简杀了叔父假的兄长,被告发到县里。京兆尹控制案情审理,翻了案。孔戣情绪激昂地论正,贬谪了李少和,杀了崔易简,侵夺了尹京兆三个月的俸禄。两次升迁担任了尚书左丞。信州刺史李位喜欢黄老之道,屡次设祠祷祝,部将韦岳告发李位集结方士图谋不轨,监军高重谦上书说他会很快发动事变,于是抓捕李位弹劾他并囚禁起来。孔戣上奏说:“刺史有罪,不能囚禁在署内,请把这案件交给有关官署(审查)。”于是诏令发还御史台(审理)。孔戣与三司一同审理,结果证实李位没有谋反的情形。韦岳因为诬陷罪被判死刑,贬李位为建州司马。内臣更加生气,所以出京做华州刺史。

明州每年上贡淡菜蚶蛤之类的东西,孔戣以为从海上到达京城,在路上役使的人一共要四十三万人,上奏停止这件事。历任大理寺卿、国子监祭酒。适逢岭南节度使崔咏死了,皇帝对裴度说:“曾经说要停止蚶菜上贡京城的人,是谁呢?他现在在哪里?这是可以前往任职的人,替朕找来这个人。”裴度回答说是孔戣,就授予他岭南节度使之职。至任以后,免去了所属州内所拖欠的十八万缗钱、八万斛米、内年的黄金税八百两。在这之前,所属的刺史俸禄大都是三万,又常常不能按时兑现,都从部内的俸禄来提供衣食。孔戣给他们俸禄加倍,约定对待百姓不能贪婪暴虐,并逐渐用法制来约束控制他们。南方(流行)买卖人口,抢掠人为奴婢,孔戣峻禁止此类习俗。亲近的官吏在路上见到婴儿,收留养育他们,孔戣就判他们死罪,因此乡里相互约定不敢触犯。

士人贬斥的南去之后不能北归和有罪的后人一百多族,才能可以用的,孔戣就任用他们,粮食无处求告的,女子就替他们嫁掉。蕃船停靠此境的要收取下碇税,刚到时有验货的宴会,所安排的饮食丰盛到有犀牛琲,向下延及到官府的衙役,孔戣都禁止了,没有什么所求的。按照旧制,死了的行海商人,官府就没他们的赀,满三个月没有妻子儿女到官府认领,就没收入府。孔戣以、认为海路行商内年一次往来,如果有验货的不设时限,全都推延时间给他们。

自从贞元年间以来中,黄洞诸蛮族反叛,长久不能平定。容、桂二州的官员以虏掠为利,幸而有功,就请求合兵讨伐他们。孔戣坚决上谏说不可,皇帝不听,大规模地征派江、湖部队,会同二官员入境讨伐。士兵遭受瘴毒而死的数不胜数,安南乘机杀了都护李象古,而桂管裴行立、容管阳旻都无功,忧惧而死;唯独孔戣不邀一旦之功,交州、广州平安无事,境内安然。穆宗即位,以吏部侍郎征召孔戣,改任右散骑常侍,回任左丞,因年老自求去职。一向与韩愈交好,韩愈对他说:“您还年轻,皇上再三挽留您,您为何离职之心如此果决呢?”孔戣说:“我难道是要挟皇帝吗?我的年龄,是第一点应当去职的;我做左丞,不能提拔贬退郎官,是第一点应当去职的。”韩愈说:“您没有留职的资历,靠什么离职回家呢?”孔戣说:“我有这两条应该离职的理由,还会考虑您的话吗?”韩愈感叹不已,就上疏说:“我与孔戣同在南省,多次与孔戣相见,他为人守节清苦,议论正直公平。年龄七十岁,筋力耳目没有衰退,忧心国事忘了家事,用心极其周到。像孔戣这样的人,在朝廷内不超过三五个人,陛下不应当顺从他的求辞,不留下他来帮助自己。《礼记》上说:大夫七十岁退职,如果不能去职,就赐给他几杖和安车,不一定七十岁就都答应他们退职。如今孔戣根据礼仪请求退职,陛下若不答应,也不会伤害礼仪,反倒有爱贤才的美名。”(韩愈的上书)没有得到回复。孔戣以礼部尚书之职退休,每年按照汉朝征士的礼仪赐予他羊、酒。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加赠兵部尚书,谥号为贞。

注:

原文参考《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 列传第八十八的孔巢父传后附孔戣传。

高中课外全部文言文的正文和翻译

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战国策》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有很多也是论文。在现存的文献中,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过秦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

论说文的写作特点,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做到说理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理、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心里想得正确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深刻、没有漏洞破绽;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

一、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论说文,风格不同。

自汉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铺排,或着意对偶,而其论述的展开往往是层层推理,沿着一条线索直贯而下,层次比较简单。

唐代自韩、柳起,就很讲究文章的波澜起伏、回转曲折,其变化奇诡多端,使人莫测;而作者的结论,就在这中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到了宋代,以苏轼为代表,除了继承前代遗风之外,又有了通畅明快、气势浩然的特色。试以贾谊《过秦论》和韩愈《杂说一》作一简单比较,看一看这种区别。

《过秦论》一般被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叙述:秦从孝公起日益强大;其他诸侯网罗人材、合纵缔交以攻秦,反为秦所败;延至始皇帝,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此后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传业万世;但陈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结论:秦之速亡,是由于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后却不能施仁义以守业。

中篇承上篇继续论述秦不能安民的过失:首言处于战国动乱之后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为暴虐,以致国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得出结论:“故先王见终始(事情的开头与结尾)之变,知存亡之机(关键),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可以说:上篇以述代论,从事实中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命题;中篇才做了系统的推论,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其论述如千丈瀑布一泻而下,较少纡徐曲折。

再看《杂说一》。这是一篇不过一百一十几字的短论: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灵于龙:比龙还“灵”。茫洋:即汪洋,浩瀚无际的样子。玄:玄冥,指广大空间。薄:迫,接近。伏:等于说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动词,指其变化很神奇。水:动词,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题是论云、龙关系,借以喻指君、臣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文章虽短,却富于变化。先说云“弗灵于龙”;“然龙乘是气”句一转,得出“云亦灵怪”的结论;说到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处又是一个波折;“然龙弗得”句却又把意思扭转回去。然后发出“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的感叹,最末从《周易》引出“云从之矣”以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全文如沿路盘山,时进时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进,步步深入,循环上升,极尽奇宕变幻之能事。在韩愈的那些长篇论文如《原道》、《原毁》等篇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更为典型。

三、以《师说》为例,从内容上赏析论说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论说文中对事物和事件做判断的语句,互相联系起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

《师说》旨在透过一系列的论据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方面的道理。当时世俗人不知古之学者必有师,只以为年纪不是大于自己的话,他的贤能一定不及自己,韩愈看到此点,借李蟠拜自己为师、跟从自己学习,发表议论,韩愈的构想是以十七岁那么年轻的学子从自己学习,而自己年纪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长自居贤位,而说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说话,足见师的重要及师其道而非师其年长的道理。而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颖,将师之角色具体定义,使当时老师作为「授其书而习其句读」的普通层次提升到授儒家之业、解儒家之惑之新高点,立意高远。

好的论说文一定有强大的说服力,要学会发掘作者的论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认为师的角色是传承儒家道统、讲授儒家经典、解决学生面对的学问及人生困感,师的作用的确如此重要,令人难于辩驳。韩愈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道理,人学习的是道理,最先能领略道理的人就可以为师,这与年纪、贵贱都无关系,能力优胜者自可在某一范畴为师,这更是难于质疑的提法。接着,韩愈举出古之圣人亦有师、今之愚人竟谓可以无师,今之士大夫择师教子、而自身却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们都以从师为耻三项论据,有力地证明师之不可或缺,以及不从师之愚。作者进而引伸,以圣人孔子转益多师为例,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以万世师表为例,说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后说明本文写作动机,引师事自己的十七岁少年为例,证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师道者。在全文对比、衬托论证手法下,通过层层推进,「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核心论题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附:徐汇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20_8_1/ehjrt.html

目 录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勾践灭吴(节选)

《国语》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败,又郊败之。遂灭吴。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

w

高中文言文翻译,跪求

项王在垓下筑壁垒驻扎军队,兵员短缺,粮食已尽,汉军和诸侯的军队把垓下围了好几重。夜里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项王于是大惊道:“汉军难道把楚国都占领了?为何有这么多楚国人呢?”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个名叫虞姬的美人,经常得到项王的宠幸而跟随在他身边;还有一匹名叫骓的骏马,项王经常骑着它四处征战。于是项王便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好几遍,美人作诗应和。项王哭着流下了几行热泪,左右的人都跟着哭泣,悲伤得抬不起头来。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大量文言文翻译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读解】

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不过,真正能做到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

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高中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1、范仲淹有志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

都学舍读书。(他)白

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

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

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

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

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

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

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

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

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

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

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

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

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

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

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

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

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

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

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所

以没有被乡亲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

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

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

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

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

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后,大家

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

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

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

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

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

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

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

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

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

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

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

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

广的手笔

----------------------由绿色蚕排长搜索整理----------------------------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

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

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

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

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

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来吃。他拄着汉廷

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

休息,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

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

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

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受雇给人家种地,怎

么能发迹富贵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

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

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

其中意思的时候,又不愿意深入学下去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

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

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我没有夸耀长处,也没有表白功劳。”

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孔子的志向。”孔子说:“希望由于我活着,能让老人

过得安适,能得到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

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

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

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书

仔细认真的查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

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

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

离去

----------------------由绿色蚕排长搜索整理----------------------------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

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

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

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

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

书这样入迷,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

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

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

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

通的儒生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

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

,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

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

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

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

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

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

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

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

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

说:“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

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

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

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

(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

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

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

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

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

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

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

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

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

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

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

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

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

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

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

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由绿色蚕排长搜索整理----------------------------

23、叶廷珪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

,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

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

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

,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

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

,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

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

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

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

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

,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

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不

久)就广泛地搞通了众多流派的各家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由绿色蚕排长搜索整理----------------------------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对官府中的下属官员

说:(我)平生只喜欢读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各类杂记,上厕所的时候

就读小辞,都从未有片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也说,宋公垂一样在史院,每当去厕

所,一定夹着书前往。背诵的声音琅琅,远近都能听见,他的好学就像这样。我

所以告诉希深说:“我生平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上时,床上时,厕

所里时。只有这时才可以构思罢了。”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

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

,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

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

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

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

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

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

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

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 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

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全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