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叟登泰山 翻译
文言文《二叟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早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巴蜀,但未登泰山,心以为恨,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陡峭,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十,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渡长江,徒步鸸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
原文
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渡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1,昔:从前
2,里:乡
3,妻子:妻子和子女
4,去:离开
5,而:罢了
6,携:携带
7,第:宅第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
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从前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我
35.自:从
36.至:到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释“相” “相”的含义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词用,常指代我、你、他。上文“无需相扶”,意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驴》:“莫相知”,意为老虎不知道它(驴子)是什么东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为狼瞪大眼睛看着屠户。贺知章《回乡偶书》中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意为孩子们看见我不认识我。
[编辑本段]思想
表现了乐观,奋进的精神。
[编辑本段]中心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心中有目标,那就一定能成功!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旧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门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2天,两个老人都取乐,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阴.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
文言文翻译
(一) 中国古代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
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
子兵法》,13 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
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
,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
,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
)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
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
、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
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
、无为。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
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
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
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
,“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
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 篇,《新书》10 卷58 篇;代表作有《吊屈
原赋》、《鹏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
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
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
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
《两都赋》最著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
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
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
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
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陈寿,字承祚(zu ò),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
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
酒》。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
搜神记》。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乐羊子妻》、《张衡传》选自他的《
后汉书》,“后汉”即“东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
自他的《后汉书·列女传》。
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这是一部
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
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
河”等。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50 篇,涉及到创作的许多问题。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40 卷,是富有文学价
值的地理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
集为《临海集》。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
诵名篇。
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
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晓》(五绝
)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
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
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
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
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
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适,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对当时的边境形势、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
表作《燕歌行》、《别董大》(七绝)。
崔颢,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所作边塞诗慷慨豪迈。《黄鹤楼
》(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巩县
(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
,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
任剑南节度参军,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
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组诗“三吏”、“三别”。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嘉州人,官至嘉州刺史。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
,有《岑嘉州诗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
张志和,字子同,唐代诗人,多写隐居闲适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渔
歌子》(词)。
韩愈,字退之,河阳(河南)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
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与
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
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选自《
全唐文》。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深寓哲理,脍炙人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陕西)人,唐
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是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
。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
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论说文《天说》、《封建论》,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
捕蛇者说》,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
句形式讽咏时事,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代
表作有《无题》、《隋宫》、《贾生》、《夜雨寄北》等。
5.宋代作家作品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著有《乐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溢号文正。名词《渔家傲》反
映了边塞生活。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文《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
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
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载,对后世
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 集》。《六国
论》选自《嘉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
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
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花十九年
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与《史记》一起被誉为
“史学双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
王文公。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
,“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节选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字存中,钱塘(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的《梦溪笔谈》(26
卷)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其文明白畅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另有《
李清照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
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作《关山月》、
《书愤》、《农家叹》、《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诉衷
情》、《钗头凤》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词,文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剑
南诗稿》、《渭南文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江西)人,南宋词人,其词多为写景咏物、
记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江西)人,南宋大臣,爱国政治家
。文学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气歌》、《指南录》、《酹江月》、《
〈指南录〉后序》皆为后人传诵。
6.元明清作家作品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
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所作杂剧达60 多种,今存14 种,以《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王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5 本,21
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 种,代表
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
》,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曾
共同从事创作。传有17 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全书120 回。
于谦,字延益,钱塘(浙江)人,明朝大臣、爱国将领。官至兵部尚书,溢忠肃
,诗人。有《于忠肃集》。《石灰吟》为作者12 岁所作,选自《古代诗歌选》。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人,明代小说家。四十多岁中贡生
,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晚年著成我国
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是积极浪漫主
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江苏)人,后徒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
,60 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
生集》。《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代表作《
牡丹亭》(又称《还魂记》)。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辑有话本集《
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灌园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恒言》,改编为影片《秋翁遇仙记》。
徐宏(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江苏)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质学家
和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记》,该书是日记形式的游记散文,是我国第
一部日记体游记。书中作者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被
称作“古今纪游第一”,《游黄山记》出自本书。(黄山,在安徽省境内,有四
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芙蕖》节选
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种植部”。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山东)人,清代文学家。
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礼部右侍郎。为桐城派
创始人。散文多为经说、序跋、书信、应酬之作。
吴敬梓,字敏轩,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
部长篇讽刺小说,55 回。
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丰润(河北),生于南京,清代小说家,以
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又名《金玉缘》)的创作,全书未成
,病而卒,后四十回为高鹗(è)所续,全书120 回,属于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
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
曾任知县,辞官后于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自号仓山居士。《祭
妹文》选自他的《小仓山房文集》,还著有《随园诗话》。
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继方
苞、刘大木魁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须以“考据”、“词章”为
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
集》,其中“雪中观日”一段,尤为后世称道。
龚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官至礼部主事,后辞职南
归。深于经学、文学和史地学,为“今文学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运动先驱之
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归途中写了315 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表达
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
刘鹗,字铁云,笔名(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镇江)人,清末小说家,
通数学、医术、水利等,他的《老残游记》是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吴趼(ji ǎn)人,号沃尧,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广州)人,因居佛山
镇,又自称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说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晚
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泰山》文言文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文言文/古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文言文翻译/解释]: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文言文/古文原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文言文翻译/解释]: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文言文《泰山之力》原文及译文
语出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译文:
唐明皇要封禅泰山,命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迁升一级.只有郑镒靠了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同时赐给红色官服.在分发祭品的程序上,唐明皇看到郑镒一下子升了几级,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黄幡绰又来调侃,他说:“这是因为靠了泰山之力”.
“泰山”一语双关,既指封禅一事,又指岳父,因为中国向来有称岳父为“泰山”的.
古文 泰山翻译
[文言文/古文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文言文翻译/解释]: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文言文/古文原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文言文翻译/解释]: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泰山闻见录 文言文翻译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当日离开兖州、曹州,与几个友人登泰山祠庙祭祀。为了登到顶峰,走了四十多里路到一山民的茅草屋,夜宿于此。屋前屋后遍植中草药,有鬼箭、天麻、元参等。将要敲第五声鼓的时候,我们各用木杖拔开杂草向东行去,只一二理路,到了太平顶,丛木中有宋真宗到东岳泰山封坛的遗址。在黑暗笼罩中坐下,来等待日出。不久之后,星光稀疏下来,向东望去如平地一般,天空已经明亮起来了,泰山之下还是暗的。又过了一会儿,几座山峰也明亮起来了,想是倒下的牛车盖子的形状。星星全都不见了,泰山之下依旧是暗的,最开始以为,太阳应当从明亮的地方升起。又过了一会儿,从黑暗深处太阳升起,红彤彤的,光芒射得有几十丈远,(那些山峰)只有一半至于日光中的,只有一半有光,全部至于日光中的则全部有光,但它们下面也是暗的。太阳渐渐升得更高,渐渐变了颜色,猜测差不多有五更了。经过真宗庙住宿的地方,石头的上方有很多柱状的小洞。又经过龙口泉,大石上有条缝隙,像是龙张开了口,水从其中流出。又经过天门十八盘,山峰挺拔秀丽高耸,向北望去山峰排列整齐,每一座山都能清楚数出,实在是天下的雄伟奇观啊。
纯手工,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