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畴若念民方艰食,取任内县用钱三千余缗为民代输两年。
出处:《宋史·黄畴若传》
黄畴若,字伯庸,隆兴丰城人……淳熙五年举进士,授祁阳县主簿……州常以六月督畸零税,畴若念民方艰食,取任内县用钱三十余缗为民代输两年。诸司举为邑最官,召赴都堂审察,差监行在都进奏院。
注释:缗,读mín,绳子的一种,用于将物品串联起来。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一缗钱就是一贯钱。 古代的铜钱用绳穿方崐孔,一一重叠。一千个方孔铜钱用绳穿连在一起,就是一贯。
输:送给,捐献:~纳。捐~。~将(jiāng)。
翻译:黄畴若考虑到百姓正生活艰难,食不果腹,在两年里拿任期内县里的三十多贯余钱捐献给百姓。
文言文《刘恕传》翻译
翻译:刘恕,字道原,筠州的人。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望采纳,谢谢!!!
翻译:
刘恕,字道原。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恕 ① ,字道原,筠州 ② 人。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 ③ ,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 ④ ,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③,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④,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⑤,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⑥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⑦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无以给旨甘⑧,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⑨,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⑩,悉封还之。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
①刘恕(1032~1078):《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历数:历史典故。地里:地理。族姓:家族名姓。公府案牍:公案文书。④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南侧,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⑤宋次道知毫州:宋次道担任毫州知州。⑥馔(zhuàn):饮食,吃喝。⑦殊废:不要打扰。⑧无以给旨甘: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⑨故茵辱:旧褥子。⑩颖:颖州,即今安徽阜阳市。
刘恕,字道原,筠州的人。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本来想自己翻译的 但衡量了一下 并没有比人家百度百科更好的自信 遂抄过来
http://baike.baidu.com/item/%E5%88%98%E6%81%95%E4%BC%A0?fr=aladdin
文言文翻译
翻译: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认识,第三要持之以恒。有志向就不甘心为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满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门,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没有认识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
扩展资料:
文言文翻译要点:
1、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
原文出自《曾文正公全集》
出自曾巩的 与王介甫第二书
古之人有行此者,人皆悦而恐不得归之。
古时候的贤人有这样的操行的,
老百姓都心悦诚服,唯恐不能归附于他。
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见之,而岂至于谤且怒哉!
即使贤人的政事已经终止,人们都还会怀念他,
并且因为见不到而深以为憾,
又怎么会迁怒而去毁谤他呢?
比懒作书,既离南康,相见尚远,故因书及此,足下以为如何?
我一向懒得写信,既然已经离开了南康,
相见还远,因此就写到这了,您认为怎样?
《素书》安礼章:见已失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
【张氏注曰】已失者,见而去之也;将失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鏱,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原文的意思是:见到损失,要警惕再次发生,见到(之前的)劣迹,应该预先(采取措施)去避免。
你这段话是后人对《素书》的注解。看到已经失去的,见到(损失)就让它过去吧。而对于将要损失的,(应该)警惕并且消除(隐患)。厌恶前人的事迹,急着前行而犯错,不如停下脚步不前行。轻举妄动不如笨拙的(探索着)行动,即使没有什么成果。
我感觉这后人的注解太过复杂,毕竟读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中恶鏱,因为鏱字没有具体释义所以是猜测翻译的,希望有帮到你。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刘观传》文言文翻译
在明成祖朱棣所用诸臣之中,颇有些不甚可取者,或无所远见,或晚节不克,或有才无德,或贪墨不道。刘观便堪称贪墨之典型。史书中将他与成祖时另一贪墨之臣并录于一卷之中,称:“吴中、刘观之墨,又不足道矣。”(《明史》卷一五一《赞曰》)明初吏治尚严,自成祖永乐(1403—1424)后期渐有贪纵之风,但瑟明中叶后之贪黩不可同日望。不过刘观这个人在明初可算甚者,而且因此被罢官,明初的风气也因此而得少肃。故此选译,以飨读者。
刘观是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太谷县丞,因受到推荐升任监察御史。洪武三十年升掌左金都御史之事。后由于出事被捕入狱,不久获释。出任嘉兴知府,值父亲去世,守丧去职。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尚未赴任而行,又拜官户部右侍郎。永乐二年,调任左副都御史。当时左都御史陈瑛为人残刻,右都御史吴中为人宽和,刘观应付二人之间务求全都满意。永乐四年,在北京营造宫殿,刘观奉命浙江督办采木,不久还京。第二年冬天,成祖因山西发生旱灾,命刘观火速前往,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永乐六年,礼部尚书郑赐病逝,于是升刘观为礼部尚书。同年十二月,又与刑部尚书吕震互换官职。刘观曾因有过失而遭到监国的皇太子谴责。成祖在北京听到这情况,按照大臣有小的过失,不应当就给予折振的原则,特地赐书诏谕皇太子。永乐八年,都督佥强费(王献)率师征讨凉州卫叛乱的羌族,命刘观参赞军事。回师后因有过失之事,刘观又被滴贬为本部(刑部)的吏员。永乐十三年,他官复原职,又改任左都御史。永乐十五年他奉命督办通浚漕河。十九年又受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明仁宗即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太子太保衔,给两份俸禄。当时大理寺少卿七谦多次上书育事,仁宗对弋谦繁琐言事感到厌烦。礼部尚书吕震、大理寺卿虞谦按照仁宗心思弹劾弋谦,刘观又让十四道监察御史上疏劾论弋谦所言为诬妄之词,他因此被上大夫中舆论所鄙视。当时没有禁用官妓的规定。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均以奢侈相尚,歌妓满于宴席之上。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宣德三年六月一天罢朝后,宣宗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召到文华门,对他们说道:“祖宗那时,朝臣们都谨慎自守,近来却贪浊成风,这是什么原因呢?”杨士奇回答道:“永乐末年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如今更为严重。”杨荣说道:“永乐时,没有超过方宾的。”宣宗问道:“今天谁是最严重的?”杨荣回答说:“刘观。”宣宗又问:“谁可以代替刘观的职务?”杨士奇、杨荣推荐了通政使顾佐。宣宗于是将刘观外派去巡视河道,任用顾佐为右都御史。御史张循理等人趁此机会纷纷上奏章弹劾刘观,并且涉及到刘观之子刘辐许多贪赃枉法之事。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父子,拿出弹劾他们的奏章给他们看。刘观上疏为自己辩解。宣宗更加恼怒,又出示廷臣们先后送上的密奏,其中有枉法受贿赂达千金的情况。刘观这才认罪,于是将他下到锦衣卫狱中。次年将要处以重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就将刘辐滴戌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刘观后来竟客死于辽东。宣德七年,杨士奇奏请命令掌风宪的官员们考察奏兔各官吏中贪污之人。宣宪说道:“可以这样办。当初如若不罢免刘观,风纪宪纲又怎能得以整肃。”(商传 译)
[原文]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为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其繁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之,今为甚耳。”荣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
刘观是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太谷县丞,因受到推荐升任监察御史。洪武三十年升掌左金都御史之事。后由于出事被捕入狱,不久获释。出任嘉兴知府,值父亲去世,守丧去职。
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尚未赴任而行,又拜官户部右侍郎。永乐二年,调任左副都御史。当时左都御史陈瑛为人残刻,右都御史吴中为人宽和,刘观应付二人之间务求全都满意。永乐四年,在北京营造宫殿,刘观奉命浙江督办采木,不久还京。第二年冬天,成祖因山西发生旱灾,命刘观火速前往,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永乐六年,礼部尚书郑赐病逝,于是升刘观为礼部尚书。同年十二月,又与刑部尚书吕震互换官职。刘观曾因有过失而遭到监国的皇太子谴责。成祖在北京听到这情况,按照大臣有小的过失,不应当就给予折振的原则,特地赐书诏谕皇太子。永乐八年,都督佥强费(王献)率师征讨凉州卫叛乱的羌族,命刘观参赞军事。回师后因有过失之事,刘观又被滴贬为本部(刑部)的吏员。永乐十三年,他官复原职,又改任左都御史。永乐十五年他奉命督办通浚漕河。十九年又受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明仁宗即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太子太保衔,给两份俸禄。当时大理寺少卿七谦多次上书育事,仁宗对弋谦繁琐言事感到厌烦。礼部尚书吕震、大理寺卿虞谦按照仁宗心思弹劾弋谦,刘观又让十四道监察御史上疏劾论弋谦所言为诬妄之词,他因此被上大夫中舆论所鄙视。
当时没有禁用官妓的规定。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均以奢侈相尚,歌妓满于宴席之上。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宣德三年六月一天罢朝后,宣宗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召到文华门,对他们说道:“祖宗那时,朝臣们都谨慎自守,近来却贪浊成风,这是什么原因呢?”杨士奇回答道:“永乐末年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如今更为严重。”杨荣说道:“永乐时,没有超过方宾的。”宣宗问道:“今天谁是最严重的?”杨荣回答说:“刘观。”宣宗又问:“谁可以代替刘观的职务?”杨士奇、杨荣推荐了通政使顾佐。宣宗于是将刘观外派去巡视河道,任用顾佐为右都御史。御史张循理等人趁此机会纷纷上奏章弹劾刘观,并且涉及到刘观之子刘辐许多贪赃枉法之事。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父子,拿出弹劾他们的奏章给他们看。刘观上疏为自己辩解。宣宗更加恼怒,又出示廷臣们先后送上的密奏,其中有枉法受贿赂达千金的情况。刘观这才认罪,于是将他下到锦衣卫狱中。次年将要处以重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就将刘辐滴戌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刘观后来竟客死于辽东。宣德七年,杨士奇奏请命令掌风宪的官员们考察奏兔各官吏中贪污之人。宣宪说道:“可以这样办。当初如若不罢免刘观,风纪宪纲又怎能得以整肃。”(商传 译)
[原文]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为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其繁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之,今为甚耳。”荣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
刘观是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太谷县丞,因受到推荐升任监察御
史。洪武三十年升掌左金都御史之事。后由于出事被捕入狱,不久获释。出任嘉兴
知府,值父亲去世,守丧去职。
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尚未赴任而行,又拜官户部右侍郎。永乐二
年,调任左副都御史。当时左都御史陈瑛为人残刻,右都御史吴中为人宽和,刘观
应付二人之间务求全都满意。永乐四年,在北京营造宫殿,刘观奉命浙江督办采木,
不久还
文言文《陈藩传》的翻译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 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 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 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 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 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 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 与众不同。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 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 ,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 世志,甚奇之。
(是这个?)
陈蕃传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地名)人。他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有一天闲坐在一间屋子里,当时庭院里很脏乱。他父亲的同乡朋友薛勤来等候他的父亲,薛勤对陈蕃说:“年轻人为什么不打扫一下来招待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人生在世,应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做打扫房子的事呢?”薛勤看他有使天下清明的志向,认为他很奇特。
起初他在郡里做小官,举为孝廉。太尉李固上表推荐他,被任命为议郎,后来被提升为乐安太守。
陈蕃性情耿直,不喜欢接纳宾客。士人和百姓也畏惧他的清廉孤高。他被任命为尚书令从任所离开的时候,给他送行的人都不送出外城城门。做尚书令的时候,正赶上白马令李云给皇帝上书劝谏,惹怒了桓帝,被处以死罪。陈蕃上书救李云,因此被免官回家。
汉桓帝延熹八年,陈蕃代杨秉做太尉。大司农刘祐 、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都因为违逆皇帝旨意,要被治罪。陈蕃借上朝的机会,固执地谈起李膺等人的案子,请求皇帝加以宽恕。他的话说了很多遍,言辞恳切。皇帝不听,陈蕃流泪而起。永康元年,皇帝驾崩,窦太后临朝听政。当时因在国丧期间,新皇帝还没有即位,许多尚书畏惧一些人的权势,以生病为由推脱上朝。陈蕃给他们写信,指责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对待死去的君王,像他活着那样。现在新皇帝还没有即位,国家政事每天都很窘迫,各位怎么能够害怕吃苦,躺在床上呢?在义上做不够,怎么能谈得到仁呢?”各位尚书都很惭愧,都去上朝做事了。
汉灵帝即位后,窦太后又下诏起用陈蕃,陈蕃上书推辞,他的表章连上十多次,最终也没有接受封赏。灵帝的乳母赵娆,日夜在太后身旁,中常侍曹节、王甫与她勾结,对太后谄媚逢迎。太后很宠信他们,多次下诏,封赏他们,甚至包括他们的本家亲戚之人,做了了许多贪婪残暴的事情。陈蕃非常痛恨他们,立志要诛灭这些宦官,正赶上窦武也有这样的心愿。后来事情暴露,曹节等人假托皇帝的命令,诛杀窦武等人。陈蕃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听到消息,带领属下和学生八十多人,都携带武器冲入承明门,捋起袖子大喊:“大将军中心守卫国家,这些宦官反叛,怎么能说窦家不讲道义呢?”王甫正巧出来,与陈蕃不和,正听到陈蕃的话,就下令逮捕陈蕃。陈蕃持剑怒叱王甫,王甫不敢上前,就派了更多的人把陈蕃重重包围,逮捕陈蕃之后送到宦官掌管的北寺狱,当天就把他害死了。陈蕃的家人被流放到比景,族人、学生、下属很多人被免官或监禁。
是不是下面这一篇?请君参考,满意请采纳,谢!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文言文《宋史.刘恕传》翻译
元·脱脱《宋史.刘恕传》白话释义: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
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原文: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刘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
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
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黄河民工起义,镇压抗元红巾军。他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
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
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例如,从《宋史·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宋代高度发展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
一、译文: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二、原文(元末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刘恕传》):刘恕,字道原,筠州人。刘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刘恕 (liú shù)[公元1032-1078],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47岁。《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其父刘涣,精研史学。刘恕亦以史学擅名。
二、刘恕的成就
《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刘恕,字道原,筠州的人。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望采纳,谢谢!!!
翻译:
刘恕,字道原。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恕 ① ,字道原,筠州 ② 人。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 ③ ,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 ④ ,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③,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④,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⑤,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⑥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⑦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无以给旨甘⑧,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⑨,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⑩,悉封还之。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
①刘恕(1032~1078):《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历数:历史典故。地里:地理。族姓:家族名姓。公府案牍:公案文书。④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南侧,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⑤宋次道知毫州:宋次道担任毫州知州。⑥馔(zhuàn):饮食,吃喝。⑦殊废:不要打扰。⑧无以给旨甘: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⑨故茵辱:旧褥子。⑩颖:颖州,即今安徽阜阳市。
刘恕,字道原。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
文,
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
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
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
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
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
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
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
确实如刘恕所说。
宋次道
任亳州太守时,
家里有很多藏书。
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
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
刘恕说:
“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
还会耽误我的事情。
”
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
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
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
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
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
刘恕家里一向贫困,
无
法得到美食,
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
从洛南回来,
当时正是冬天,
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
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
他没有得到推辞
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