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尔、卿、公、若、子、女、你、君、彼
一、尔拼音:ěr
释义:
1、你,你的:尔父。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
2、如此:偶尔。不过尔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
4、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词尾,相当于“地”、“然”:卓尔。率尔(轻易地)。
二、卿拼音:qīng
释义:
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6、姓。
三、公拼音:gōng
释义:
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3、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4、让大家知道:公开。公报。公然。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6、敬辞,尊称男子: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7、雄性的:公母。公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9、姓。
四、若拼音:ruò
释义:
1、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2、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3、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约计:若干(gān )。若许。
5、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顺从:“曾孙是若。”
7、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10、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五、君拼音:jūn
释义:
1、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2、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3、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
“你”是第二人称,而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若”、“而”、“乃”。
1、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女:用法同“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若: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而:古同“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6、乃:可译作“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注: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而、乃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7、子:在古代专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相对而言,称“君”比较宽泛。
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8、乃:可译作“你”、“你的”。
“你”在文言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梳理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第二人称代词;一大类是对话中形成的对人的敬称,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固定的说法,一种是约定俗成的专用称呼。
具体分列如下:
1、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
(1)汝: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2)女(“汝”的通假字):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3)尔: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而: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国语·鲁语》)
(5)若:无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6)乃: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
2、对人的敬称:
(1)君:君知其一,不知其二。(诸葛亮《答法正书》)
(2)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3)公: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4)先生:
(5)夫子: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唐李朝威《柳毅传》)
3、常用的其他对人的敬称:
(1)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杜预注:“言执事,不敢斥尊。”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明史·徐一夔传》:“仆素谓执事知我,今自审终不能副执事之望。”
(2)足下:《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于颖川,吾常谓之知言。”唐韩愈《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3)殿下:
(4)陛下:
(5)阁下:
4、另外的有规律性的对人的敬称:
(1)称对方的字、号
(2)称对方的籍贯
(3)称对方的官职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你对应文言文:
尔:文章教尔曹;
汝(女):吾与汝毕力平险;
卿:卿卿我我;
君:君自故乡来;
足下:有害足下之义。
我需要你 用文言文翻译
在文言文中,“帮”和“助”是同义词,而且“助”的本义就是“帮助”。像这类同义词连用的短语,在中古文言文中逐步演化成了词汇,所以“帮助”短语,后来又成为了文言文的复音实词,犹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例如:宋 宗泽《乞回銮疏》之十四:“凡勤王人,例遭斥逐,未尝有所犒赏,未尝有所帮助。”
另及:
原文“我需要你的帮助”是一句表认定的主谓句,主语由代词“我”充当;谓语则由述宾短语“需要你的帮助”充当,其中:定中短语“你的帮助”充当谓词“需要”的宾语。由此可见,原文的文言文可作如下转换:
我,转换成自称代词“吾”;需要,转换成动词“需”,因为文言文“需”原本就有“需要”的义项;定中短语“你的帮助”,可以转换成“尔助之”,也就是“你帮助我”之意。
所以“我需要你的帮助”的文言文大意是:吾需尔助之也。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你在干什么呢”用文言文中怎么说?
“你在干什么呢”用文言文来说就是“汝于何?”。“你”在文言文中的用词有很多,不过最多的用法就是“汝”,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何”常常用来表示做什么,什么事情之类的。所以这句话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就是“汝于何?”。
扩展资料:
文言文常用的句子翻译:
1、哀莫大于心死一-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一一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3、爱 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一一加诸膝: 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4、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一一喜 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5、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一一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1、特点上的不同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2、概念上的不同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话文
汝于何?
这是文言文的翻译,现在写作很少用文言文的形式,基本都是用标准汉语结构进行写作,文言文目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言文
“你在干什么呢”用文言文中表示为:“汝何干?”或者“君何为?”
汝何干?
汝 rǔ <代>你;你们;你(们)的。《愚公移山》:“吾与~毕力平险。”
何 hé 什么。《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自托于赵。”
2.君何为?
君 jūn <名>对对方尊称。《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
你的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你(的):汝(女)、而、尔、若、乃
比如说,“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这些人称代词的作用就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是文章更简洁~~
用文言文翻译 我喜欢你依旧如初
https://www.baidu.com/s?wd=%E7%94%A8%E6%96%87%E8%A8%80%E6%96%87%E7%BF%BB%E8%AF%91%20%E6%88%91%E5%96%9C%E6%AC%A2%E4%BD%A0%E4%BE%9D%E6%97%A7%E5%A6%82%E5%88%9D&ie=utf-8
对你的祝福用文言文翻译成什么?
近日提及,不胜唏嘘.掐指算来,始察椿萱不惑之年又过二;还记孟东野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情之所及,潸然泪下.圣人训,尤在耳:父母在,不远游.今日虽未远隔千里,却也城分东西,恐不得忠孝两全,承欢膝下,效彩斑衣.父母华发已升,然家中大小诸事,皆躬亲之,儿竟不能分担些许,实愧不能语.所幸父母身体康健,和睦安乐,儿或可放心一二,聊以自慰.桃觞之上,不见儿踪;寿城之前,诚恳互敬.身虽两地,只得各自平安;思属一脉,寄予北雁啼去.
十余载匆匆,儿将及笄;匆匆十余载,母却杖家;青丝白发,流年偷换.重读“胡茄”,哀感同如身受;又闻“三迁”,叹用心皆良苦.父母育我,十余载如一日,教理习诗,舐犊情深.悔当日顽劣,有负双慈.大恩未酬,中兴再造,如履薄冰;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且待他日.前次一别,寥寥数日,数日虽短,分秒如年;梦牵魂系,音容历历.所捎物品,莫不珍惜;万望珍重,任君快乐。
注:生我者父母,人生在世“安安乐乐就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本文谨献给辛勤育我之父母,恭祝老人们身体安康,福寿双全.
近日提及,不胜唏嘘.掐指算来,始察椿萱不惑之年又过二;还记孟东野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情之所及,潸然泪下.圣人训,尤在耳:父母在,不远游.今日虽未远隔千里,却也城分东西,恐不得忠孝两全,承欢膝下,效彩斑衣.父母华发已升,然家中大小诸事,皆躬亲之,儿竟不能分担些许,实愧不能语.所幸父母身体康健,和睦安乐,儿或可放心一二,聊以自慰.桃觞之上,不见儿踪;寿城之前,诚恳互敬.身虽两地,只得各自平安;思属一脉,寄予北雁啼去.
十余载匆匆,儿将及笄;匆匆十余载,母却杖家;青丝白发,流年偷换.重读“胡茄”,哀感同如身受;又闻“三迁”,叹用心皆良苦.父母育我,十余载如一日,教理习诗,舐犊情深.悔当日顽劣,有负双慈.大恩未酬,中兴再造,如履薄冰;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且待他日.前次一别,寥寥数日,数日虽短,分秒如年;梦牵魂系,音容历历.所捎物品,莫不珍惜;万望珍重,任君快乐.
【解答】谓君之愿祝
【注释】
谓:对
君:你
愿祝:祝愿,祝福
【延伸】“君”可替换为“尔”(尔:你)
“祝福”用文言文表示可以翻译为“吉言”、“嘉言”,但这两个是站在收到祝福的人的角度的用词,例如“谢您吉言”(感谢您的祝福)
***参考资料:http://dict.baidu.com/s?wd=%E5%90%89%E8%A8%80&ab=12(百度词典--吉言)
(百度百科--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