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孟子的故事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的全篇翻译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编辑本段]【释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从此,孟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寓 意】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空间应该适应、助益人的生长。在人们脱离不了市,不能任意选择栖居的。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故事为历代所称述。如,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风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宋代苏拭作《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元代关汉卿《蝴蝶梦》:“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等等。“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孟母教子

孟母教子有三个故事: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3、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学奕 文言文翻译(选自《孟子》)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是孟子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这则故事说明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专心致志和思想老开小差,学习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学习下棋,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一直认为天鹅会从头顶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前一个人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效果却不如前面的人好。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 教诲 俱学 弗若 曰 矣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 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 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说明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成功

谁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带翻译)

2、不禽不兽

冯梦龙所编《笑府》有云: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凰相会,语及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译文: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3、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 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楚王刚拉开弓要射 ,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4、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 游!” 《吕氏春秋》

译文 有一个在江边上过路的人,看见一个人正领着一个小孩儿要把他投入江里,小孩儿正在啼哭。那个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领小孩儿的人说:“这孩子的父亲很擅长游泳。”

那小孩儿的父亲虽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

5、陶母戒子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世说新语》

译文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6、两虎相斗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史记》

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撕咬一头牛,便想挺身与虎搏斗。他的同伴把他按住,说:“别忙。牛肉味道鲜美,两只老虎分食不匀,会争斗起来的。结果必然是,力气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气大的老虎被咬伤。到那个时候,你再去刺杀伤虎,岂不是事半功倍!”卞庄子听从了同伴的劝告。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争枪一条牛腿咬起架来。结果,一只老虎被咬死了,另一只老虎也被咬得一瘸一拐的。这时候,卞庄子纵身一跃,举剑就向伤虎刺去。没有几个回合,就把老虎刺死了。这样,卞庄子等于一举杀死了两只老虎。

7、按图索骥

【原文】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艺林伐山》

伯乐《相马经》里有这么两句话:“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子大眼睛,蹄子象摞起来的酒曲块一般。”

他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他走出门外,看见一只大癞蛤蟆,连忙带回家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和你《相马经》上所说的大致相同,只是蹄子不象摞起来的酒曲块儿罢了”。伯乐知道他的儿子笨,本来很生气,但又转怒为笑:“这种马好跳,不能骑啊”。

8、关尹子教射箭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教师。列子跟他学射箭。有一次,列子接连几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兴地跑去问关尹子:“老师,我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 关尹子反问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那我可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不行,你还不能算是学会射箭了,回去再学!” 列子回去以后,认真琢磨射箭的道理,又苦练了三年,箭术进步得非常快, 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他又去向关尹子报告自己的学习成绩。关尹子还是问他:“现在你知道能够射中靶心的道理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高兴地鼓励列子:“好!这样你可以算学会射箭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它包含的道理。学射箭应该这样,治理国家和做人更应该这样。”

9、喜鹊搬家

[原文]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人过之则探觳,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

喜鹊很早就预料到今年多风,它把自己原来筑在树顶上的鹊窝搬到下面的枝丫上来了。这一来,大人经过这里,伸手就把小喜鹊摸走了,小孩子经过这里,也用竹竿挑窝里的鹊蛋。(喜鹊)只知道防备远难,却忘了防备近患。

10、乘凉避露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郑国有个人,白天很怕热,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树荫随着太阳移动,他便随着树荫挪动席子。

当天黑以后,他把席子放回树下。等到月亮出来了,树荫随着月亮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席子,怕露水打湿身体。可是他越是往树荫下躲,离树越远,身上就被露水打得越湿。

这个人白天的举动是聪明的,晚上却变成糊涂的了。

《太平御览》

11、常羊学射

[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常羊拜屠龙子朱为师学习射箭。屠龙子朱问:“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常羊说:“请您指教。”屠龙子朱没有正面回答,却给常羊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他让手下人把豢养的禽兽全部驱赶出来,供自己射猎。一时间,天空禽鸟齐飞,满地野兽奔逐。几只梅花鹿在楚王的马左蹦跳,一群麋鹿在楚王的马右追逐。楚王举弓搭箭,一会儿对准鹿,一会儿对准麋,正想放箭,一只天鹅又扇动两只大翅膀从楚王的头上掠过,馋得他又把弓箭指向空中。就这样,楚王瞄了半天,一箭没放,不知道该射哪个好了。这时候,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 “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常羊听了,连连点头,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12、对牛弹琴

[ 原文 ]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出自《牟子》)

[ 译文 ]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13、画熟最难

[原文]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工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 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

有个客人给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客人说:“画狗和马最难。”齐王又问:“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客人说:“画妖魔鬼怪最容易。”

狗、马天天出现在人们眼前,大家都很熟悉,不能不画得很象,所以难。妖魔鬼怪没在一定的形状,谁也没见过,所以画起来就容易了。

14、丁氏穿井

《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经常到别处汲水。后来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一个人。”听到这话的人就传播消息的人说:“丁氏挖井挖出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找丁氏询问,丁氏回答说:“打井得(需要)一个人,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后人用“丁氏穿井”比喻以讹传讹、听而不察、盲目相信谣言。

15、鬼 怕 恶 人

〔原文〕 艾子①行水②,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③。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④庙中,而辄取大王象,横于沟上,履之而去。

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象直⑤有如此亵慢⑥!”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

须臾⑦,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⑧祭祀,反为愚民所辱,何不施祸以谴⑨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者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⑩祸之?”

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注释〕 ①艾子:人名。②行水:渡河。③严:庄严。④顾:回看。⑤直:竟。⑥亵慢:侮辱、冒犯。⑦须臾:片刻,一会儿。⑧里人:乡里之人。⑨谴:惩罚。⑩安:怎么。

翻译: 艾子出门去,在路上看到一座庙,很矮小但装饰得很严整。庙门前有一条小水沟,有个人走路来到沟前,过不去,四下看看,看见小庙,便进去把神像搬下来,横放在沟上,踩着走过去。 后面又来了一个过路的,看见神像,叹息再三,说:“对神像竟有人如此轻慢无礼!”说着把神像扶起来,用衣服擦拭干净,恭敬地搬进庙里,放到座上,然后拜了两拜才离去。 过了一会儿,艾子听到庙里的小鬼说:“大王坐在这里为神,享受村人的祭祀,反而被愚民污辱,为何不施灾祸报复他?”王说:“要施灾祸,只能施给后面来的那个人。” 小鬼问:“前面那人把大王踩在脚下,这是莫大的污辱,您却不对他施灾祸;后面来的人,很尊敬大王,您反而对他施祸,这是为什么?” 王说: “前面那人已不相信我这个神了,又怎能施祸给他?”

16、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7、揠苗助长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该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秧苗后,便希望快快成长。一天他到田里时,发觉那些秧苗长得非常慢。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秧苗长得高、长得快呢?他终于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秧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呢!”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8、南橘北枳

【原文】《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讲的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结出枳子。橘子和枳子,叶子差不多,但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啊。

19、买椟还珠

【原文】《韩非子·外储》: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就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说的是: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若还需要,请追问

故事一: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NFDA3其夫〔1〕。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2〕。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3〕。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4〕。”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5〕。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1〕 御,驾驭车马的人。 门间,门缝。 NFDA3(kuī),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看。

〔2〕 拥,持。 大盖,大的车盖。 策,马鞭,用作动词,挥鞭赶车。

〔3〕 去,离开,离去。 志念,思虑。 自下,使自己处于别人之下。

〔4〕 乃,却。

〔5〕 抑损,谦卑。 怪,感到奇怪。

【译文】 晏子做齐国宰相,有一天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只见她的丈夫给宰相驾车,支起车上的大伞盖,挥鞭赶着驾车的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离去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思虑深沉,常常表现出谦卑的神态。而现在你身高八尺,却给人家做车夫,可是你的心意反倒自以为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的丈夫自己就谦虚谨慎了,晏子觉得很奇怪,便问他,车夫如实相告。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故事二【原文】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1〕。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2〕。晏子G91DD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3〕?”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4〕。”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注释】 〔1〕 越石父,齐国的贤士。 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 左骖(cān),马车左边 的马。

〔2〕 弗谢,没有告辞,主语“晏婴”省略。谢,告辞。 闺(guī),内室的小门。 久之,很长时间,“之”是助词,凑足音节。 绝,断绝交往。

〔3〕 G91DD(jué)然,惊异的样子。 摄,整理。 谢,道歉。 厄(è),危难。

〔4〕 诎(qū),屈;信,通“伸”。 感寤,有所感而觉悟。寤,通“悟”。

【译文】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他因犯罪而被绳索捆绑押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他,晏子就解下车子左边驾车的马为他赎罪,同他一起坐车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好长时间,越石父就请求同他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急忙整好衣冠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可是我把您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提出绝交这么快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屈辱,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到尊重。当我处在绳索捆绑之中时,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你既然觉悟到了并赎我出来,这就是我的知己;知己而待我无礼,那我还不如被捆绑好呢!”晏子于是就请他进来待为上客。

孟子的故事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