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急!!!
⒈口之宣言,出自《国语·周语上》,整句是:“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宣”是“发表言论,表达意见”的意思。
⒉有错别字?第二句是《六国论》里的句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是“侍奉、进献”的意思。
⒊。与今天会因,出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整句是:“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
“因”是“机会”的意思。
⒋故燕王欲结于君,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在这里是介词,原来语序应该是“故燕王欲于君结。”;可以作“与……”讲。
1.口之宣言。)宣言的意思?
大声的宣布
2.奉之弥繁,侵之迷急)奉的意思?
把国土割让给他
3.(不知口体之奉不弱人也)奉的意思?
俸禄
4.(于今天会因)因的意思?
一个地名机会王欲结于君)于的意思?
和(你结交)
语文文言文翻译
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壻。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希望能帮助到你
参考:李师中接收到的诏书,是皇帝书写的,当然无法更改。但是皇帝下诏书不是发给夏国,而是下达到官吏层,所以,经办的官吏再写文书给夏国,就是郡书,因此说是没有改诏书,而是官吏的文书。他利用皇帝诏书不是直接发给夏国,做了一点改动,而且也是维护皇帝的威严——不是你夏国想怎样就怎样,所以皇帝觉得他做得对!所以不惩罚他。
按照顺序是这样——皇帝诏书——到官吏,官吏再写文书回复——夏国,中间有了停顿。如果是皇帝诏书——夏国,那么就有罪了!朝廷弹劾他的官员就是理解为后面的意思:皇帝诏书——夏国,也是维护皇帝权威的做法。而李师中也是从维护皇帝威严出发——夏国不管拖延多久,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发送,你急什么?不是你闹一下就可以改变大国的权威的。皇帝也深受马屁的舒服,所以当然也不怪罪。
1说到杜甫,应该说:上薄风骚(比国风、离骚要好),下该沈宋(下面的才是沈佺期同宋之问),言夺苏李(比苏味道和李峤的文言好),气吞曹刘(气势比曹植刘桢大)
2不久又放弃官职,坐船到荆、楚两地(大概在现在的湖北地界),竟然客死他乡(具体死因不明),后死在岳阳。
3、这句话前面好像有~收拾~二字。译:穷的像个乞丐一样,早晚忙碌。杜甫死后四十年,后人才去完成他的遗愿,也是很难的。
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译文如下:
所以秦国的人,家中富有的,儿子长大成人就与父母分家,家庭贫穷的,儿子长大后就出去当卑贱的赘婿;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就显示出施恩的表情;母亲来拿簸箕扫帚,立即遭到责骂;儿媳抱着怀中吃奶的婴儿,竟与公爹并排而坐;媳妇与婆婆关系不好,就公开争吵。
我读三代两汉的书,书中的奇妙言辞,玄奥意旨,照耀清澄的深渊,洞彻我的心扉,就好像登临高山来望长江的流水,而忽然惊骇于它气势的壮美。所以诡谲的言辞引诱它但不能使它动摇,恫吓的言辞威胁它但不能使它害怕,辨别是非就好像辨别黑白一样不会混淆。浩浩荡荡,水波直达天际,即使是有千万年的历史,若是在我心里看来,是欢喜汇入它的河流又深又多。于是遇到事情就发作,足以自己壮大自己的气势,察觉到言辞滚滚而来良莠不齐,我就去粗取精,巩固我的根本来丰富我的智慧。他抬脚来欺凌青云,抗击长天,但是不被诡谲荒诞迷惑,他把腿放下来查看草木山川的纹理,形状变化情趣,但是不被卑俗污染。到了事情及多时〔他的〕深忧远虑的激动与剽悍触动了我的心,动摇了我的志气。所以他的言辞多但是出于无聊而作,(然而)读起来其中的忧愁好象令人不能忍受,虽然如此,他的气势和中心没有受到动摇,所以我又自己高兴他没有沉迷于忧愁而不自拔。
如果我在朝廷里做官,看皇帝指示,计划,号令天下的意图,(被)作成训令,镂刻在器物石碑上,来传颂天下太平,盛世无穷的功业,也没有什么不值得看的,正逢他的感想,寄托他的鸿图(罢了),我以为对己对人都是没有损害的。
我为贾生怀才不遇的境遇而悲哀,看他的文章,(都是)治理天下的计划,足以看出他造福天下的决心。看他造访湘江写赋来凭吊屈原,足以看出他忧虑时政国事的心,感触了他的志气。后人指责他一不被重用就作出这样忧愁怨恨的文章,却不知道古时的诗文,都是古时一文不名的人写的,它的要旨不有悖于道义的,都可以取用。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言天下的是,很有毅力地不去阿谀回避。而与绛灌这样的武夫在朝廷上遭遇,就好像把圆放进方框,即使强迫他,(他)也不同流合污,所以朝廷贬他,不让他参与朝廷的事(防止他)说心中想说的话。但是他不在那时发表(言论),仍然可以借文章来抒发他的蕴藉,那么贾生的志气,也可以治罪吗?所以让人穷困挨饿,他就知道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又曾经学习文章,而知道一文不名的人的言辞,自古是这样,所以对于贾生来说少啊。哎!如果让贾生完成他的抱负,作为他的功业,又怎么会用空话来说呢?我之所以自悲的原因,也是这个。但是世上知道他的人是谁呢?如果不是我,谁是呢!
1、至于杜甫,文采大概可以说上接近风骚,下盖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语言上压过唐朝文学家苏味道和李峤,气势上胜过曹松和刘禹锡。
2、随即又辞官不做,乘一只小船在江南荆州、楚州之间漫游,在流浪中去世,后来埋藏在岳阳。
3、做乞丐日夜操劳,在杜甫去世后四十余年,然后完成先人的遗志,也是难能可贵的。
多给分,O(∩_∩)O谢谢
求这个文言文翻译
【原文
江州路总管李黼,字子戚,状元及第。……
——《南村辍耕录
【译文
江州路总管李黼,字子威,汝宁人。至正十一年五月,红巾军进逼淮西,李黼立即申报告知江西行省,认为说蕲州、黄州是九江唇齿相依的邻邦,必须早点进军守护。有人批评他多虑了。李黼于是张贴榜文来告知百姓说:“作为臣子(应当)为忠诚而死,作为人子(应当)为孝顺而死。在李黼我的职分上,只知道拼命守住疆土罢了。就是所谓的与城池共存亡的意思。”听到这话的人都很害怕。秋天九月,敌人侵犯蕲州黄州所属的县镇。李黼再次向上进言,应当迅速乘机进行援助。假若淮西失守,长江之险要,与那淮西一样,不能倚仗。行省不批复,不久蕲州沦陷。冬天十月,黄州沦陷。
第二年春天正月初二,行省左丞相孛罗帖木儿也来江州屯守驻扎,逗留不前进。正月十六,王公大臣百官民众坐船顺江而下,船只遮蔽了长江,我方百姓都四散了。正月十九,行省平章秃坚不花等人都逃走了。政府部门全都走空了。李黼立即打开粮仓接济百姓,招收士兵。事务立刻繁复起来,(李黼)都没空休息吃饭。已经生病了两三天,(李黼)却还仍然扶着疲惫的身体乘坐轿子参与领兵出城。行省因为李黼非常忠诚,授予他江州南康路军民都总管,见机行事。二月初九,秃坚不花害怕御史台公开议论,从三山转移兵力进入江州城。二月十一,敌人忽然到城墙下纵火焚烧西门。李黼站在城墙上,亲自抵挡箭和石头。秃坚不花从北门逃走。中午,敌人的势力更加强大,分出一支人马进攻被门,江州城于是沦陷。李黼依然手拿铁锤指挥左右的人迎战。后来众人惊骇得四处逃散,李黼被捕并且被用刀刃威胁,(他)不肯投降。嘴里讨骂的声音不断绝,(敌人)于是杀了他。
又有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字时中,郓州人。这年秋天七月初十,红巾军从徽州进犯杭州。当时樊执敬在行省值宿警卫,有人报告(敌人)已经进入北关门。行省官吏们都依次退去,樊执敬一个人披着铠甲上马率领值宿警卫的士兵快速冲出行省,要去救援北关,跟随的人制止他。樊执敬说:“我是统帅一方的官员,不守卫城池就离开,这是用个人的利益废止为人臣的道义。”走到清河坊口,遇到其他逃跑的将领,(他们)又借口说部队独立无援并且已经溃散,勒着马头返回。樊执敬很生气,拿出佩刀砍那个人说:“城池不守,要去哪里?”于是策马飞奔迎战而死。
南村野史评价说:作为臣子使国家受辱,作为将领使军队受辱,战败投降逃窜的,不可胜数。想要寻找那些忠义英烈,在千百人中没有十分之一。能够在仓促、困苦的时候,坚决施行忠烈的道义原则而没有疑惑,就像总管李黼、参政樊执敬的杀身成仁、视死如归。一旦做出他人不肯做的事情,于是就能因此惊动天下,并且精英忠烈的气质精神在宇宙之间与嵩山、华山等高,自然就不容泯灭。两个人的行为从保护民众开始,到报效国家结束,面临有关重大气节的事情却不可以被强行改变志向,古代所说的忠烈大丈夫,又哪里能超过这样的呢?
文言文翻译朱伺
译文:
朱伺,字仲文,安陆县人。年轻时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亡后,内迁江夏郡。朱伺勇武有胆识,但不善言谈,不知诗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名宦,作揖报个姓名而已。及至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
张昌作乱,江夏太守弓钦逃到滠口,朱伺与同辈郴宝、布兴聚集部众讨伐张昌,不胜,便随同弓钦奔向武昌。后来又率部党消灭了张昌。转任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朱伺部曲等认为各县依附过张昌,只有本部举义讨贼,邪正之间有嫌疑,请求另立新县,因此便分割安陆东部地区为滠阳县,作为朱伺部曲的世代居住之地。
后来陈敏作乱,陶侃当时镇守江夏,因朱伺善于水战,精通战舰的制造,便派朱伺监制大型船只,并命朱伺率部为左翼,占据长江口,挫败陈敏的前锋。陈敏之弟陈恢自称荆州刺史,占据武昌,陶侃率朱伺及各部军马进讨陈恢,击败陈恢。陈敏、陈恢之乱平定后,朱伺以战功封为亭侯,兼任骑督。
其时西阳夷人盗匪屡屡抢劫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拒敌之计,朱伺独不发一言。杨珉说:“朱将军为何不发言?”朱伺回答说:“诸位用口舌攻击贼寇,我朱伺只凭武力胜敌罢了。”杨珉又问:“朱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能常常取胜?”朱伺回答道:“敌我对峙,必须忍耐沉住气。敌人往往沉不住气,而我能沉住气,因此容易取胜。”杨珉大笑。
永嘉年间(307~312),石勒攻破江夏,朱伺与杨珉退至夏口。陶侃来戍守夏口时,朱伺投奔了陶侃,封为明威将军。随同陶侃讨伐杜。建有奇功,事见《陶侃传》。夏口之乱,朱伺用铁面具自卫,用强弩射死贼军主将数人。贼军将船只拖上岸,在水边列船为阵地。朱伺沿江上下阻截贼军,流矢射中其小腿,依旧面不改色。
各路官军不久赶到,贼军溃逃,朱伺率兵追击,贼军纷纷弃船投水逃命,死者大半。贼军残部乘夜逃回长沙,朱伺率部追到蒲圻,未追上而返回。朱伺以功封为威远将军,赐赤幢曲盖。
原文出自《晋书·朱伺传》,原文节选: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内徙江夏。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郴宝、布兴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后更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伺部曲等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因此遂割安陆东界为滠阳县而贯焉。
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领骑督。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加明威将军。随侃讨杜,有殊功,语在侃传。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皆杀之。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追击之,皆弃船投水,死者太半。贼夜还长沙,伺追蒲圻,不及而反。加威远将军,赤幢曲盖。
扩展资料:
朱伺主要事迹:
1、挫败陈敏:后来陈敏作乱,陶侃当时镇守江夏,因朱伺善于水战,精通战舰的制造,便派朱伺监制大型船只,并命朱伺率部为左翼,占据长江口,挫败陈敏的前锋。陈敏之弟陈恢自称荆州刺史,占据武昌,陶侃率朱伺及各部军马进讨陈恢,击败陈恢。陈敏、陈恢之乱平定后,朱伺以战功封为亭侯,兼任骑督。
当时西阳夷人盗匪屡屡抢劫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拒敌之计,朱伺独不发一言。杨珉说:“朱将军为何不发言?”朱伺回答说:“诸位用口舌攻击贼寇,我朱伺只凭武力胜敌罢了。”杨珉又问:“朱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能常常取胜?”朱伺回答道:“敌我对峙,必须忍耐沉住气。敌人往往沉不住气,而我能沉住气,因此容易取胜。”杨珉大笑。
2、负伤仍战:永嘉年间(307年―312年),石勒攻陷江夏,朱伺与杨珉退至夏口。陶侃来戍守夏口时,朱伺投奔陶侃,加任明威将军。随同陶侃讨伐杜弢,建有奇功。夏口之乱,朱伺用铁面具自卫,用强弩射死叛军主将数人。叛军将船只拖上岸,在水边列船为阵地。
朱伺沿江上下阻截叛军,流矢射中其小腿,依旧面不改色。各路官军不久赶到,叛军溃逃,朱伺率兵追击,叛军纷纷弃船投水逃命,淹死大半。叛军残余部众乘夜逃回长沙,朱伺率部追到蒲圻,未追上而返回。朱伺以功加任威远将军,赐赤幢曲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伺
贞观二年的时候,太宗对侍臣说:“朕曾说过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钱的数目很多。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事情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削夺,这哪里是懂得爱财?这是因贪小而失大。以前的公仪休生性喜爱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给他的鱼,所以他能长久地吃到鱼。并且(如果)做君主贪,必定会让自己的国家灭亡;做臣子贪,必定会让自己死亡。《诗经》说:‘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以前的秦惠王想要攻打蜀国,但不知道去蜀国的道路,于是(委托别人)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后面。蜀国人看见后,以为牛能拉出金子,蜀王便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国,(于是)路上便出现了通往蜀国的路径,秦军跟随地面的路径去攻打了蜀国,蜀国便就灭亡了。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赃纳贿三千万,事情被发现后自杀了。类似这样的事,怎能数得过来!朕现在以蜀王作为反面典型,你们也需要以田延年作为前车之鉴。
求文言文翻译!!
舒芬,字国裳,进贤人。正德十二年考取进士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
当时明武宗屡次微服出行,打猎游乐没有限度。第二年,孝贞皇后去世刚刚一个月,武宗想要亲临宣府。借口去视察皇后的陵墓,摒除沿路护卫的兵士。舒芬进言说:“陛下三年之内应当深居简出,即使是脱去丧服之后,也本应当严肃庄重,因孤独而感到忧伤。况且自古以来以皇帝的威仪,如果不是奔窜出逃的原因,没有不整饬侍卫的。”(武宗)不听从(他的意见)。
孝贞皇后的陵墓封陵完毕,迎接孝贞皇后的牌位祭祀于先祖的宗庙,从长安门进入。舒芬又进言道:“按照祖宗的制度,已经安葬迎接牌位,一定要从正门进入。昨天孝贞皇后的牌位,却跟随着陛下的车辆从旁门进入,这将使得孝贞皇后有不是寿终正寝的嫌疑,将怎样向天下后世交代呢?昨天傍晚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刮起了狂风且雷雨大作,恐怖正是在告诫陛下啊。陛下应当立刻明确诏告天下,以表现出改正过失的心意。”不被答复,于是乞求回家奉养父母,(武宗)不允许。
第二年三月,皇帝商议南巡。当时宁王朱宸濠一直怀着谋反的企图,与皇帝的宠臣相勾结,人心惊慌恐惧。言官司们拜伏在宫阙下进谏,因为违反皇帝旨意而受责备。舒芬对此感到忧虑,与吏部员外郎夏良胜、礼部主事万潮联名上疏进谏。谏疏准备呈上,陆完迎上来告诉他们说:“皇上听说有进谏的就会发怒,想要自杀。你们暂且停手,不要再推罪给皇上,换取正直的名声。”舒芬等人没有回答退了出来。不久,夏良胜、万潮拜访舒芬,都扼腕痛恨陆完。舒芬于是为他们斟酒并说:“平常人滑不可以被强行改变志向,您二们岂可就这样停止了呢?”第二天便连同各部官司员联名上书进谏。皇帝大怒,命令众人在宫阙之下连跪五天,达到期限后再施杖刑三十。舒芬受伤很重,几乎要毙命,被抬到了翰林院中。掌管翰林院的人怕受到牵连获罪,命令把舒芬丢弃出去,舒芬说:“我在这里做官,就死在这里罢了。”最终被贬为福建市舶副提举,包扎完伤品就动身了。
明世宗即位,又召他回来仍担任原来的官职。嘉靖三年的春天,昭圣太后寿诞,皇帝下诏取消众诰命夫人朝贺的礼仪。舒芬进言说:“从前兴国太后寿诞,诰命夫人按照礼仪朝贺。而今赶上皇太后庆寿之日,突然做出传命取消的事情,恐怖有失轻重的尺度。乞求陛下收回成命,以彰显陛下的孝敬之意。”皇帝震怒,罚扣他三个月的俸禄。没有多久,(舒芬)又与官司员们一起趴在左顺门哭着规劝。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里罚以杖刑。(舒芬)不久遭遇母亲去世,回家后就在家里去世了,享年四十四岁,世人称他为“忠孝状元”。
舒芬气度不凡,体貌修养,恃其意气而不肯屈于人下,严正不徇情。闲居时整天没有厌倦的样子,晚上就反思过失自责,把倡导和阐明成就独到的学说作为自己的责任。
二王止讹文言文翻译
原文如下:
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右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天圣中尝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以问王曾,曾曰:“河决,奏未至,必讹言耳.不足虑.”已而果然.
译文如下: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师民众无故互相惊扰,说马上有洪水要来.百姓急着逃难,导致互相践踏,老弱号叫之声不绝于耳,长安城里大乱.
大将军王凤(东平阳人,字孝卿)提议太后、成帝及后宫嫔妃立刻登船,再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群臣都赞同王凤的建议,只有右将军王商(蠡吾人,字子威)说:“自古以来,再无道的国君当政,洪水尚且不会泛滥到越过城墙,今天为什么会有洪水在一天之间就暴涨而来?这一定是谣言,不该命令百姓上城,以免他们更加惊扰.”成帝于是没有下诏.不久,混乱稍微平定,一问,果然是谣言.大家都赞美王商镇定有眼光.
宋仁宗天圣年间曾经下大雨,传说汴河溃决,洪水将到,京都人非常恐惧,想向东逃.仁宗问王曾(益都人,字孝先).王曾说:“如果汴河溃决,为何奏本还没到.一定是谣言,不值得忧虑.”结果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