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文言文是什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品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注译: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望采纳,谢谢。。。。
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注译
绝:断绝 善:擅长,长于。伯牙绝铉(2张)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语气词,表示“好啊”。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流过我的心中)!”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弄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原文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 伯牙子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子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一会,伯牙子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子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虽然有贤者,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能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要等待伯乐来之后才能变成千里马呀。
文言文通常都可以有多重释义,要想找到最佳的解释只有通读全文后,明了全文的梗概,所要阐述的是上门中心思想,然后根据作者写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来解释文章的意思,这样才是最佳的解释。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伯牙鼓琴》主题思想是“大才、大贤被发掘出来,都拥有至死不渝的忠心,可大用”。
文章先通过故事《伯牙鼓琴》,以事实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后举例说明道理!可谓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小典范!
(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说的是:
钟子期欣赏他的朋友伯牙子弹琴,伯牙子刚弹奏出泰山的意境,钟子期就能体会到:“太好了,琴声好像有泰山般巍峨屹立的气势!"不一会儿伯牙子又弹奏出流水的意境,钟子期听出意境又赞道:“弹的太棒了,琴声好似有江海的水浩浩荡荡奔流前进的壮观!”
钟子期死后,伯牙子就把琴毁了,弦收藏起来(贤与弦同音,所以古贤者毁琴一般不毁弦,因为自己是贤者嘛),再也不弹琴了,认为没有人在能听出他演奏的意境,不值得再为人演奏了。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解释为:
其实不只是弹琴的人需要知音的人听他演奏,贤能的人也需要有能够了解、任用他的本事。虽然贤能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人能发现和任用,所以这些人就因为失去了可以效忠尽力的对象儿被埋没了。就好像所有马匹不是本身就有千里马的本事,而是因为被伯乐发现了其中有优良的而被命名为千里马的!
译文-- 伯牙子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一会,伯牙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子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虽然有贤者,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能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要等待伯乐来之后才能变成千里马呀。
(ˇˍˇ)
译文 伯牙子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子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一会,伯牙子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子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虽然有贤者,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能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要等待伯乐来之后才能变成千里马呀。
伯牙子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子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一会,伯牙子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子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虽然有贤者,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能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要等待伯乐来之后才能变成千里马呀。
<<伯牙绝弦>>古文翻译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复弹琴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的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拍手击快,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5 伯 牙 绝 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案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 牙 学 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文言文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1]弦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绝:断绝。[2]鼓:弹。[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5]峨峨:高。[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本段注译:
绝:断绝 善:擅长,长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本段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我到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伯牙绝[1]弦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绝:断绝。[2]鼓:弹。[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5]峨峨:高。[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回答者: shouji7913 | 十四级 | 2020-10-4 22:15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我到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23910.html?wtp=tt回答者: zzy950327 | 五级 | 2020-10-4 22:25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本段注译:
绝:断绝 善:擅长,长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本段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我到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我到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