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论的文言文翻译

商於子论治国 文言文翻译

商於子,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翻译: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里很穷,没有牛耕地,于是就牵一头猪去耕地。商君是商国的国王,到乡村微服私访,路过看到这一幕,就责备商於子说:“你搞错了,耕地应该用牛,牛的力气大可以翻起泥土,蹄子有力可以站在烂泥里。猪就算再大,又怎么能耕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有理他。

商君又说:“现在你用猪代替牛来耕地,是弄错了吧?”

商於子说:你认为我错了,我还认为你错了呢。我怎么不知道耕田要用牛,就像管理百姓要用贤能。不用牛,虽然耕不好田,但是其害处不大;而不用贤良的人来管理百姓,祸害的是天下,害处大。你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官吏呢?

商君愣一会,露出惭愧的神色,对身边的随从说:你们要通过这件事来推敲其中的道理。一个农民,能知道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国的人却很糊涂。论治国之道,我都恨自己远远不如他啊。

商君回到都城后,就开始革除旧敝,施行新政,广招天下贤能的人当官。几年后,国富民安,这原来都是商於子的功劳。

商於子,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翻译: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里很穷,没有牛耕地,于是就牵一头猪去耕地。商君是商国的国王,到乡村微服私访,路过看到这一幕,就责备商於子说:“你搞错了,耕地应该用牛,牛的力气大可以翻起泥土,蹄子有力可以站在烂泥里。猪就算再大,又怎么能耕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有理他。

商君又说:“现在你用猪代替牛来耕地,是弄错了吧?”

商於子说:你认为我错了,我还认为你错了呢。我怎么不知道耕田要用牛,就像管理百姓要用贤能。不用牛,虽然耕不好田,但是其害处不大;而不用贤良的人来管理百姓,祸害的是天下,害处大。你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官吏呢?

商君愣一会,露出惭愧的神色,对身边的随从说:你们要通过这件事来推敲其中的道理。一个农民,能知道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国的人却很糊涂。论治国之道,我都恨自己远远不如他啊。

商君回到都城后,就开始革除旧敝,施行新政,广招天下贤能的人当官。几年后,国富民安,这原来都是商於子的功劳

《魏征论炀帝》的文言文及全文翻译

文言文第一句是”戌子,上谓侍臣曰……“其他的部分没有问题,就不重发了。

戊子年的一天,皇上对陪从在身边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觉得)(这部书的)文意深奥,辞藻丰富,也知道肯定尧、舜(的作为),否定桀、纣(的暴行)。但是做事时却为什么恰恰相反?”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即使圣明贤哲,仍应该(保持)自己谦虚,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有智慧的人(才会)出谋划策,勇敢的人(才能)竭尽全力。隋炀帝仰仗自己才能卓越,骄傲自夸,刚愎自用,所以嘴里说着(奉行)尧舜(的做法),却做着桀、纣做的坏事,竟然自己没有察觉,因此导致颠覆灭亡。”皇帝说:“前人的教训不远,确实是我们这些人的警示。”

博:丰富

是:形容词作动词。认为……是对的

非:形容词作动词。认为……是错的

虽:即使

犹:仍,还

俊才:才能卓越

骄矜:骄傲自夸

曾:副词,表示出乎意料。

属:类,等辈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翻译:戌子这一日,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虽然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这个人,却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他没有自知之明,结果遭到覆亡的下场。”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

《论友》文言文翻译

翻译为: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扩展资料:

孔子论结友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1)也日益(2),赐也日损(3)。曾子曰:“何谓也?”孔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4)处,赐好说(5)不若己者处,不知其子视(6)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7)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8),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

注释:

(1)商:与后文的“赐” ,都是孔子的学生。商即子夏,赐即子贡。

(2)益:长进。

(3)损:减损。

(4)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

(5)说:谈论。

(6)视:看,比照。

(7)化:融合。

(8)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论结友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

人生不可无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论马翻译: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奇。每天窥视它食豆数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清洁干净的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象不是很快。等到跑了将近一百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象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杨么(不知这个是不是地名),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条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收紧缰绳就开始不安,跃跃欲试,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四去的样子.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文言文《唐太宗论弓矢》的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翻译;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小时侯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却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文言文翻译 陆贽论人才

【翻译】

人的才华和能力,从以前开始就很少有全才的,如果有所擅长的,就一定有弱的地方.如果能取长补短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拘泥于短处放弃自己的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应被舍弃的人.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 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不能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就会道废,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就道消。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①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②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③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不士。加以情有爱憎,趣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⑤,贤如墨、杨⑥,求诸物议⑦,孰免讥嫌⑧?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⑨,何如?”子曰:“未可也⑩。”“乡人皆恶⑪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注释】

①苟:如果

②录:录用

③责:苛求

④趣:志趣

⑤伊、周:指伊尹、周文王

⑥墨、杨:指墨翟、杨朱

⑦求诸物议:从众人的议论去要求他们。

⑧孰免讥嫌:谁免得了(众人的)嫌弃和讥讽

⑨好之:赞扬他

⑩未可也:还不能肯定

⑪恶:讨厌

【作者介绍】

陆贽(754年~805年)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 文章原称《人之才行,自昔罕全》。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不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翻译

译文:

人的才华和能力,从以前开始就很少有全才的,如果有所擅长的,就一定有弱的地方.如果能取长补短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拘泥于短处放弃自己的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应被舍弃的人.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 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不能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就会道废,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就道消。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译文】

当初,范仲淹病重,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赐给药慰问,他死后,皇帝哀伤悲叹了很久。又派使者去慰问他的家人,下葬以后,皇帝亲自写碑文,称为“褒贤之碑”,碑文的内容如下: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世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所以)后来虽然他做了高官,但不是家中除非来了客人从不吃两样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对别人却乐善好施,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博爱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门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一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老实,所至之处都对百姓有很大的恩惠,邠州、庆州两个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肖像为他建立祠庙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数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领,都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范仲淹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注释】

1、常:通“尝”,曾经。

2、存问:慰问;慰劳。多指尊对卑,上对下。《史记·高祖本纪》:“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路之父老负担壶浆,远近迎谒,上皆亲加存问,受其献馈。”宋李纲《论唐三宗礼遇大臣》:“光弼畏祸不敢入朝,代宗犹辇致其母,存问甚渥。”《清史稿·穆宗纪》:“传旨存问疫疾将士。”

3、嗟悼:哀伤悲叹。晋潘岳《杨荆州诔》:“圣王嗟悼,宠赠衾襚。”唐韩愈《荐士》诗:“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红楼梦》第1回:“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

4、重肉:谓两种以上的肉食。《北齐书·杨愔传》:“汝辈但如遵彦谨慎,自到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明唐顺之《王母缪孺人墓志铭》:“诸子有进重肉者輙不食,至奉宾客,未尝不丰洁。”

5、自充:自足。

6、施予:也作“施与”。给予,以财物周济人。《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怨。”《后汉书·张奋传》:“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清昭连《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家甚豪富,喜施予,乡人感其惠。”郁达夫《过去》:“有时候因为想受她这一种施与的原因,故意地违反她的命令,要她来打。”

7、义庄:旧时族中所置的赡济族人的田庄。《宋史·范仲淹传》:“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清冯桂芬《复宗法议》:“惟宋范文正创为义庄,今世踵行,列于旌典。”

8、里中:指同里的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清袁枚《新齐谐·卖浆者儿》:“西邻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东岳帝,唐主其事。”

9、泛爱:亦作“氾爱”。犹博爱。《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汉书·游侠传序》:“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多情乃佛心,泛爱真君子。”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给琰光》:“启芳说我是泛爱者,劳生说我是兼爱者,但我自己却以为我是困爱者。”

10、乐善:乐于做好事。《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清顾炎武《山阳王君墓志铭》:“虽不学古而闇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11、里巷:犹街巷。《墨子·号令》:“吏卒民无符节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断。”《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宋苏洵《苏氏族谱亭记》:“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其人在当时,已不免姗笑於里巷,而见侮於褒衣博带之俦,何况后世!”叶圣陶《穷愁》:“阿松所识,不出里巷鄙夫。”

12、尚:推崇;追求。

13、忠厚:忠实厚道。《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杨倞注:“忠厚,忠心笃实。”《史记·郑世家》:“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长子 元一 ,朴直忠厚。”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凡作传奇者,先要涤去此种肺肠,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办事正派,待人忠厚,一个心眼看人,从不计算别人,也很少想到别人对他耍花招。”

14、属羌:众多的羌部族。

15、画像:画肖像。《后汉书·蔡邕传》:“邕遂死狱中……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年八十二薨”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汝南闻其死也,悲之,既为画像,又就为立碑铭。”唐李白《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清袁枚《随园随笔·画像不始于勾践》:“《事物纪原》以画像始于句践铸范蠡,不知殷高宗梦傅说已有图形以求之说矣。”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哥哥会为人画像,借此谋生。”

16、生祠:为活人建立的祠庙。《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唐颜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君表墓碑铭》:“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观察使。”清赵翼《陔馀丛考·生祠》:“《庄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盖已开其端。《史记》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聂绀弩《关于哀悼鲁迅先生》:“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全国都有他的生祠。”

17、羌酋:羌族部落头领。

18、斋:即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37回:“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

这是《宋史·查道传》的一部分。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翻译:

查道,字湛然,安徽翕欠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后来,陪伺母亲由长江以北迁到长江以南居住,以孝闻名于天下。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市场上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凿开坚冰,得到一条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吃不久,母亲的疾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寇准推荐他有才干,被提拔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强盗反叛朝廷,朝廷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将查道的政绩上报朝廷,皇上下诏书优厚地嘉奖了他。接着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强盗们在山间岩洞据险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头目何彦忠聚集200多党徒,盘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剑拔弩张,(势与朝廷为敌)。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苟延残喘。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不带一尺兵器,只带几个仆人,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们惊慌害怕,拉满弓严阵以待。查道(到后)镇定自如,盘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招安的意图。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果州知州,听说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强盗们随即抛下兵器罗列跪拜在查道脚下,大声呼喊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当农民。

天禧元年,查道被调到虢州任知州。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灾,百姓歉收。查道不等朝廷的答复,打开官府粮仓赈救灾民,又设粥棚施粥救民,并拿出种麦4000斛作为百姓开春的种籽。老百姓多亏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万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讣告传到京师,真宗十分痛惜,下诏书让其子奉礼郎官赵循之坐传车前去治办丧事。

【原文】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译文】

当初,范仲淹病重,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赐给药慰问,他死后,皇帝哀伤悲叹了很久。又派使者去慰问他的家人,下葬以后,皇帝亲自写碑文,称为“褒贤之碑”,碑文的内容如下: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世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所以)后来虽然他做了高官,但不是家中除非来了客人从不吃两样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对别人却乐善好施,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博爱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门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一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老实,所至之处都对百姓有很大的恩惠,邠州、庆州两个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肖像为他建立祠庙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数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领,都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范仲淹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注释】

1、常:通“尝”,曾经。

2、存问:慰问;慰劳。多指尊对卑,上对下。《史记·高祖本纪》:“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路之父老负担壶浆,远近迎谒,上皆亲加存问,受其献馈。”宋李纲《论唐三宗礼遇大臣》:“光弼畏祸不敢入朝,代宗犹辇致其母,存问甚渥。”《清史稿·穆宗纪》:“传旨存问疫疾将士。”

3、嗟悼:哀伤悲叹。晋潘岳《杨荆州诔》:“圣王嗟悼,宠赠衾襚。”唐韩愈《荐士》诗:“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红楼梦》第1回:“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

4、重肉:谓两种以上的肉食。《北齐书·杨愔传》:“汝辈但如遵彦谨慎,自到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明唐顺之《王母缪孺人墓志铭》:“诸子有进重肉者輙不食,至奉宾客,未尝不丰洁。”

5、自充:自足。

6、施予:也作“施与”。给予,以财物周济人。《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怨。”《后汉书·张奋传》:“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清昭连《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家甚豪富,喜施予,乡人感其惠。”郁达夫《过去》:“有时候因为想受她这一种施与的原因,故意地违反她的命令,要她来打。”

7、义庄:旧时族中所置的赡济族人的田庄。《宋史·范仲淹传》:“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清冯桂芬《复宗法议》:“惟宋范文正创为义庄,今世踵行,列于旌典。”

8、里中:指同里的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清袁枚《新齐谐·卖浆者儿》:“西邻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东岳帝,唐主其事。”

9、泛爱:亦作“氾爱”。犹博爱。《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汉书·游侠传序》:“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多情乃佛心,泛爱真君子。”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给琰光》:“启芳说我是泛爱者,劳生说我是兼爱者,但我自己却以为我是困爱者。”

10、乐善:乐于做好事。《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清顾炎武《山阳王君墓志铭》:“虽不学古而闇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11、里巷:犹街巷。《墨子·号令》:“吏卒民无符节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断。”《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宋苏洵《苏氏族谱亭记》:“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其人在当时,已不免姗笑於里巷,而见侮於褒衣博带之俦,何况后世!”叶圣陶《穷愁》:“阿松所识,不出里巷鄙夫。”

12、尚:推崇;追求。

13、忠厚:忠实厚道。《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杨倞注:“忠厚,忠心笃实。”《史记·郑世家》:“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长子 元一 ,朴直忠厚。”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凡作传奇者,先要涤去此种肺肠,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办事正派,待人忠厚,一个心眼看人,从不计算别人,也很少想到别人对他耍花招。”

14、属羌:众多的羌部族。

15、画像:画肖像。《后汉书·蔡邕传》:“邕遂死狱中……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年八十二薨”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汝南闻其死也,悲之,既为画像,又就为立碑铭。”唐李白《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清袁枚《随园随笔·画像不始于勾践》:“《事物纪原》以画像始于句践铸范蠡,不知殷高宗梦傅说已有图形以求之说矣。”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哥哥会为人画像,借此谋生。”

16、生祠:为活人建立的祠庙。《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唐颜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君表墓碑铭》:“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观察使。”清赵翼《陔馀丛考·生祠》:“《庄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盖已开其端。《史记》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聂绀弩《关于哀悼鲁迅先生》:“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全国都有他的生祠。”

17、羌酋:羌族部落头领。

18、斋:即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37回:“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

原文: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韦延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延,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静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物,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  翻译:魏国的钟繇,字元常,少年的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了三年书法,然后和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书法家)讨论书法技巧。钟繇向韦诞借蔡伯喈的真迹,韦诞很吝啬,不给钟繇。钟繇(气愤地)捶打自己的胸部,直至吐血。曹操用五灵丹救钟繇,钟繇才得以活命。直到韦诞去世,钟繇让人盗掘了韦诞的坟墓,这才得到了蔡伯喈的真迹。于是钟繇用笔更加的奇妙了。钟繇专一考虑书法,躺在床上,被子被手(练字)写穿了,去厕所去一天也忘记回房。看到世间万物,都书写下来。钟繇善于写楷书,行书,草书,写的八分字最为巧妙。

论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