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文言文翻译?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 析结构
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文言文如何翻译(技巧)
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不必翻译。
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崤之战》)
译文:夏天四月十三日,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获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
★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一:大阉之乱,晋绅(古代大臣上朝讲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例二: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过秦论》)
例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又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等,就得按现在的说法翻译,“官吏刚到任”“任职”“告老离职还乡”
★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崤之战》)
★调序法。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
例一: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例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译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指导三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o汤问》)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
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4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9.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5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2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0. '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7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28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21.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29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2.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0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3.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1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怎样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要在平时多掌握一些实词虚词的翻译
+++++++++++++++++++++++++++++++++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20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20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20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应该怎么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定要注意个别实词的翻译,在老师看你的翻译时会先看看那些重要的实词的翻译是否正确,找到这些实词叫靠你自己了,在读一句文言文时把你感觉重要的实词都好好的翻译,实词大部分是书上的文言文中都有的,你还可以特别记忆些诗词的意思
然后就是文言文的整体意思和句子的通顺程度了,千万不要小看手上的文言文,再出考试题时大部分是按书上的类似的文言格式和用法出的,记住了,也就不难了。
风呼呼地挂着,漫天的飞雪飘落着。
仿佛是在梦中一样,不知道岁月的流逝。在遥远的山峰里,是谁在那朦胧的风雪中攀登着?
夜晚铺天盖地,炊烟袅袅地升起。
一切的对错和真假,在那孟婆桥过后,经过了轮回变换,一切都将遗忘掉了。
姑且按我的意思解释一下吧,希望LL满意
恰好是风雪之日,从窗外望去,北风轻轻吹起飞扬的雪花,远远望去另一头是茫茫的雪
人生犹如一场梦,梦里不知岁月流逝,各自老去,梦中朦胧,犹见谁又登上万人之上的高峰
夜色来袭,一切显得虚无缥缈,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
是非也好真假也罢最後免不了要过一回奈何桥,轮回多少次,不过是人间少了一个人
大概有出尘的意味吧,就是无论今生如何都逃不过死亡,而死亡对活在世上的人来说不过少了一人,不会有任何影响
怎样翻译古文
基本方法:直译和。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 析结构
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怎样可以轻松的把文言文翻译出来?
首先,字词落实的翻译。
在平常的学习中掌握“之”“以”此类词的多种意思,在翻译的时候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意思。实在不会翻译的字词做出标记,结合文章大意以及句子大体意思思考。
最后将翻译大体润色使句子通顺。
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考试时,一定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阅卷时速度快,而这些就是得分点。
平常学习的时候对于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多做积累,熟记易出现的字词。
上课仔细听讲,多阅读文言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成功!
首先,一定要积累文言文的知识,像背英语单词一样,把关键词的意思记下来这是个基础
其次,所有的词都被下来是不可能的,根据一整段话的意思分析,这个过程很重要,根据文章主题 意思判断特定语句的表达内容
第三,应该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多看看历史电视剧,百家讲坛,这样对你学文言文帮助很大。
例如:《六国论》 “六国弊 四海一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问你: 你要是不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 怎么能够准确的翻译这几句话?
还有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尽天下三分" 如果你知道三国的内容,明白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出师表,那么这段文字是不是就很好翻译了?
文史不分家 与你分享!
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相比简练一些,然后就是一些字、词、语法不一样。语文课本上每篇文言文都有注释,是一些字词的意义解释。要想轻松地翻译文言文,1.是要熟记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2.自己练习把课本文言文全文翻译。多加熟练,以后基本上看到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再翻译其他的文言文时自然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