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

且请问孔明治理经典文言文翻译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政权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的异心,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尽意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种去施暴政。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犯人,即使去,犯人也不会埋怨被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霸主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的部下。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

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邦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虽然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表面上假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如果进军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反。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地方,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军士的军心。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军队,不凭诡诈的手段,不贪图微小的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计谋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

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军用兵进退制宜,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的手法,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

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谈论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

张养浩三事忠告 牧民而治 治官如治家翻译

张养浩《三事忠告》中“牧民而治,治官如治家”的翻译:把下辖的百姓当作牛羊来管理,把官员当作家庭成员来管理。

牧民而治

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有守护、治理之意。“牧民而治”就是指把下辖的百姓当作牛羊,把自己视为放牧者的一种管理方式,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政治生态。

简介张养浩《三事忠告》

《三事忠告》是元代名臣张养浩(1269—1329年)的三部文章集《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之合集。《牧民忠告》系张养浩任县令时著,二卷,分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居闲十章。《风宪忠告》为张养浩任御史时著,一卷,分自律、示教、询访、按行、审录、荐举、纠弹、奏对、临难、全节十篇。《庙堂忠告》为张养浩任参议中书省时著,分修身、有贤、重民、远虑、调变、任怨、分谤、应变、献纳、退休十篇。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御杜坚捕天鹅暴横,纮执杖其从者,坐下诏狱。

奉御杜坚捕天鹅突然横,王弦执杖跟从他的人,因此下诏狱。

2、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

而各地的镇守官员都不得擅自将军职,接受民众的诉讼,没有规定,请求严厉禁止。

3、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

下诏宽宥量死,剥夺爵位闲居,而弦也被罢官回家。

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残暴横行,秦纮捉拿并杖责了他的随从,(秦纮)也因为这件事被皇帝颁诏下狱治罪。

假如全国的镇守官员都能够任意利用(超出)军队职责,受理百姓诉讼,这是不合乎礼制的,请求严加禁绝。

皇帝下诏宽恕柳景死罪,削去他的官爵,让他在家中闲居,秦纮也因此被罢官回家。

秦纮(h6ng),字世缨,单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劾治内官傅锁儿罪。谏止江南采翠毛、鱼鹏(pì)等使。权贵忌之,蜚语闻。会考察。坐谪湖广驿丞。 天顺初,以御史练纲荐,迁雄县知县。(1)奉御杜坚捕天鹅暴横。统执杖其从者,坐下诏狱。民五千诣阙讼,乃调知府谷。宪宗即位,迁葭州知州,调秦州。母丧去官,州人乞借纮,服阕还故任。寻擢巩昌知府,改西安,迁陕西右参政。岷州番乱,提兵三千破之,进俸一级。 成化十三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罪。奇涧父庆成王钟镒为奏辩,且诬纮。帝重违王意,逮骇下法司治。事皆无验,而内官尚亨籍纮家,以爵得敝衣数事奏。帝叹曰:“统贫一至此耶?”赐钞万贯旌之。于是夺奇涧等三人爵,王亦削禄三之一,而改纮抚河南。寻复调宣府。 小王子①数万骑寇大同,长驱入顺圣川,掠宣府境。统与总兵官周玉等邀击,遁去。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未几,召还理院事,迁户部右侍郎。 弘治二年三月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奏言:“中官、武将总镇两广者,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2)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总镇府故有赏功所,岁储金钱数万,费出无经,宜从都御史勾稽。广、潮、南、韶多盗,当设社学,编保甲,以绝盗源。”帝悉从其请。恩城知州岑钦攻逐田州知府岑溥,与泗城知州岑应分据其地。纮入田州逐走钦,还溥于府,留官军戍之,乱遂定。 统之初莅镇也,劾新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②,卒无罪。(3)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 (《明史

文学 张养浩 的 《三事忠告》中的治官如治家 和 禁家人侵渔 的翻译 谢谢!

张养浩以及他的《三事忠告》

我国是具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对于民族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过卓越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元代张养浩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元代政治家、文学家。他做过地方官员,曾任堂邑(今山东聊城与冠县)县令;做过监察官员,曾任监察御史;做过中央政府的官员,曾在中书省(相当于行政院)任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以及礼部尚书等职。1329年,关中大旱,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在救灾工作中,积劳病逝,年仅60岁。

(二)

张养浩作为文学家,曾写过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曲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意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山势层峦,如人群聚集,河水波涛汹涌,似猛兽怒吼。关外的黄河与关内华山互为表里,地势险要。向西面望着长安,使人心起伏。秦皇和汉祖都在这里建过都城,可惜豪华壮丽的万间宫阙,都化成了泥土。每一个朝代的兴起,最受痛苦的是百姓;每一个朝代的灭亡,最痛苦的还是平民百姓。此曲在元曲中虽算不上宏篇巨制,但也算得上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就是今天读来,对我们也都颇有启迪。

(三)

在民国时期的蔡东藩(1877-1945)先生撰编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系列中的《元史通俗演义》,与其他王朝的演义篇幅相比是小多了。其中两次提到张养浩。一是,在第三十四回中,至治元年元旦过后,元宵将近。元英宗欲张灯禁中,迭成鳌山。时任礼部尚书兼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托左丞相拜住向英宗转呈奏牍,劝英宗不要浪费财力和人力搞元宵张灯活动。起初,英宗不接受,后经拜住劝说。英宗感到张养浩的谏议是对的,说:“非张希孟不敢言,非卿不能再谏,朕即命他停办吧!”英宗不仅接受了谏议,而且还宣布数万工役参建的万寿山大刹停建。这是第一次。“演义”中第二次提到的是在第四十三回。张养浩当了一段官之后,就辞官归隐。此期间,陕西有5、6年无雨,人自相食。朝廷起用张养浩为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命往赈饥。

在“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先是张养浩辞官家居,七征不起,至是闻命,登车即行,见道旁饿夫,辄施以米,沟前饿莩,辄掩以土,迨经华山,祷西岳祠,泣拜不能起。忽觉黑云四布,天气阴翳,点滴淅沥诸甘霖一降三日。及到官,复虔祷社坛,又复大雨如注,水盈三尺,始见天霁。陕西自泰定二定,至天历二年,其间更历五六载,只见日光,不闻雨声,以至四野槁裂,百草无生;这时遇了这位张中丞,泣祷天神,诚通冥漠,居然暗遣了风师雨伯,来救陕民,那时原隰润膏,禾黍怒发,一片赤地,又变青畴。”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天,昼则出赈,几乎日无暇晷,每念及民生痛苦,即抚膺悲悼,因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陕民如丧考妣,远近衔哀,后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在封建社会中,一个官吏能做到如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十分了不起的,得到后人的称赞和传颂是完全应当的。

(四)

张养浩在他的从政经历中,留下的不只是蔡东藩先生在《演义》中所述的两个颇有影响的事例。他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对从政的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三事忠告》。即:《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共计30节,每一节中又有若干条。“牧民”主要是从官员的德行和职事上来阐述,如何当好地方官员,管理和爱护百姓。“风宪”主要是官员的遵纪和守法上来阐述,如何当好监察官员,维护法纪,倡导良好道德。“庙堂”,即:宗庙与明堂,也就是朝廷的意思,是指如何当好中央官员,恰当用人,忠于皇上,修身立德。

《三事忠告》是用文言文写成,文字并不多,文思清晰,语句练达,含义深澈,读来很有兴味。尽管如此,但在此难以一一列举。只能列举一、两条,并依照有关注释,来理解《三事忠告》中的精辟之处。在此,列举《牧民忠告》“拜命第一”中的第一、三条“省己”和“戒贪”,加以理解,亦可知文中之精妙!

“省已”,命下之日,则咐心自省:有何勋阀行能,膺兹异数?苟要其禀禄,假其威权,惟济己私,靡思报国,天监伊迩,将不汝容!夫受人值而怠其工,儋人爵而旷其事,己则逸矣,如公道何?如百姓何?

《拜命》拜官任职。“省己”,检查自己。译文如下:任职的命令下达的时候,就扪心自问:有什么特殊功绩、品德和才能,得到这样不寻常的优遇?假如领取这个职位的俸禄,凭借这个职位的权势,只是满足自己的私利,不想报效国家,上天就在上头看得清清楚楚,将不会宽容你的!接受了工薪而对工作懒散松懈,承担了职位而将公务撂在一边,自己倒是安乐了,对公道怎么样?对百姓怎么样?

“戒贪”,普天率土,生人无穷也。然受国宠灵,而为民司牧者,能几何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消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阙心溪壑,适以自贼。一或罪及,上孤国恩,中贻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诟包羞。虽任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之苦。与其戚于已败,曷若严于未然?嗟尔有官,所宜深戒。

译文如下:戒贪,四海之内,人是无穷数的。但是受到国家的恩宠,而能当人民的官长的,能有多少人?既然承受职位来管理人民,却不能保持公正廉洁的心灵,这是不爱惜自己,难道就不会受到世人的责备吗?况且一个人是很微小的,所享用的东西能有多少呢?如果贪心象沟壑一样难以填满,这恰好毁了自己。一旦犯罪,上则辜负了国家恩宠,中则给亲人带来耻辱,下则使乡邻朋友蒙受羞耻。虽在任时积聚千金资财,不足以补偿一夕牢狱的苦楚。与其在败露时悲戚,何如在还没有成为事实时严于律己?有官职的人们,这是应该深以为戒的。

读一读张养浩的《三事忠告》和他的人生,使我们后人,从心底钦佩这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许多论断,在今天也是不失光焰。从中可以看出他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当然,张养浩受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环境的制约,是站在巩固封建阶级统治的立场上来阐述道理的。同时,他的世界观上也带有一些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倾向,这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现时社会的环境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了。

(五)

毛泽东主席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99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掌握科学技术、文化、管理知识和其他必要的知识,既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国外一切真正好的东西,而且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摈弃其糟粕,吸收其中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为此,我们的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不妨读一读张养浩的《三事忠告》,思考一下一位封建士大夫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员应当怎样来回答。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原文:《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释义:《治官如治家》

做官就像治家,古人曾经有这样的教导。因为治理家事,无论轻重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晓的事,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的地方。更何况管理百姓的长官,众多的职责集于一身,像学校、驿站、仓库、监狱、水道沟渠、桥梁堤防,大凡此类,需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观察时机,估计力量,破旧的修整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修建它。如果说,那个东西不修建,关我什么事?转眼就任满辞官而去,为什么要劳烦自己呢?这个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众多的事务也就都荒废了。前人说:公家的事务,(官员)如果不尽一点心思,就是无功受禄,上天会降罪于他的。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