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潜移默化文言文翻译

潜移暗化文言文翻译

“潜移暗化”出自于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中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原文大意:

人在少年时代,品性还没有形成、固定,和别人玩耍,受到别人的熏陶,说话、喜笑、举动,虽然无意学习别人,但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就像别人了;更何况那些要明确学习的技能呢?因此和好人一块居住,就像进入培育芝兰的房子,时间长了自己也芳香了;和坏人一块居住,就像进入屠宰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臭了。墨子见到染丝线就发出悲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君子一定要谨慎交友。

由上可见,“潜移暗化”是指人或事物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变化。后来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古语后,其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进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翻译这句文言文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认为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人所立之“心”,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

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 “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2)、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有以安立。"。"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3)、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我认为当前教育制度是不可能出现所谓“圣人”,学生们成了考试的奴隶,学历就是一道门槛,我发现“绝学”其实很多都是掌握在一些所谓社会非主流人士手里,这些人没有很好途径可以发挥,最后就这样沉沦了。据调研,小学生都几十斤书包,到了五年级很多都是戴眼镜,很沉重。对于偏才,往往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总是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在北大“校长推荐制”引发的热议还未退去之时,日前公布的四川大学2020年自主招生方案又有新的玩法:将对“奇才”、“偏才”、“怪才”进行“校长推荐”。对于分数未上线的“双特生”们,如果专业能力经测试出类拔萃,将报教育部批准后破格录取。这些举措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北大本来也想通过“校长推荐制”吸纳一些奇才、偏才、怪才,但这三“才”的标准仓促间很难确定,再加上公众对校长推荐的公平性和纯洁性充满疑虑,校长们在压力之下放弃了对奇偏怪才的遴选,而采取了最保险的办法:以传统的学业成绩为主来设计排名表,又按照这类排名表来确定被推荐的人选,最终脱颖而出的都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优秀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学生本来就对高考稳操胜券,校长的推荐有些多此一举,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只希望有关部门不要来虚的,北大所指的偏才、怪才,要比人们普遍认为的偏才、怪才整体高出一个档次。公示被推荐学生绝大部分品学兼优,鲜有"偏才",更无"怪才"。那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最后沦为炒作,不谈也罢。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4)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从中看出超于常人的抱负。

文言文翻译21~25

1.庠序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田猎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3.曰以为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沮遏 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5.扶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6.仕宦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

7.危笃 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

8.室屋 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

9.馈遗 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10.耿介 造诣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11.盟誓 申之以盟誓。

12.脂膏 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辛苦耳。

13.此若 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

14.何谁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15.逾越 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

16.崔嵬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7.猝遽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

18.宾客 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

19.仇雠 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20.民氓 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21.寂寥 弦诵之地,寂寥无声。

22.独唯 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

23.故往 曩昔妖娆成故往,雪拥巫峡。

24.妩媚 我性不妩媚,与君合沦谪。

25.槽枥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6.渐染 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27.劳勤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8.尊显 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

29.诟骂 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

30.垄墓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31.窥伺效慕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2.高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3.谦冲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4.造为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35.藉第令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6.追蹑 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

37.秩俸 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38.商估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

39.叛畔 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40.惩艾 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惩艾。”

文言文同义复词练习(40例)

答案

1.学校 2.打猎“用”通“畋” 3.说

4.阻止 5.扶持 6.官员

7.严重 8.房子 9.送赠

10.正直 11.盟约 12.喻财富

13.这样 这种情况 14.谁 15.超越

16.高大 17.仓猝突然 18.随从人员

19.仇敌 20.劳动者民众 21.寂静

22.只 23.过去 24.非常美丽

25.喂牲口用的食器 26.渍染;沾染 27.辛勤、不辞劳苦地

28.尊贵显贵 29.辱骂 30.坟墓

31.窥伺:偷看 效慕:效仿 32.高危:高 33.谦冲:谦虚

34.制作 35.假使 36.追赶跟踪

37.俸禄俸薪 38.商人,“估”通“贾”

39.反叛,“畔”通“叛” 40.严惩惩办“艾”通“刈”

21.寂寥 弦诵之地,寂寥无声。

22.独唯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

23.故往曩昔妖娆成故往,雪拥巫峡。

24.妩媚 我性不妩媚,与君合沦谪。

25.槽枥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潜移默化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