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购的文言文翻译

古代文言文中买东西,商店,交易分别怎么说?

shì

交易;商品买卖

出卖或购买也可用市来表达.市酒(卖酒);市食(市中售卖的食物;购买食物);市马

而花木兰诗中的"愿为市鞍马",又有买的意思.

买卖也可用沽来表达,如待价而沽.另,沽酒又有买酒的意思.

肆,指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店铺),如酒肆

shì

<动>

交易;商品买卖

出卖或购买也可用市来表达.市酒(卖酒);市食(市中售卖的食物;购买食物);市马

而花木兰诗中的"愿为市鞍马",又有买的意思.

买卖也可用沽来表达,如待价而沽.另,沽酒又有买酒的意思.

肆,指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店铺),如酒肆

买椟还珠的文言文翻译,急用!~~~~

这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专卖珠宝的商人。有一次,他带上一批珠宝到郑国去卖,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他想了一个招揽顾客的办法。

他选了一些上等的兰木,做成许多精美的小盒子,并在盒子外面雕刻上精致的玫瑰花纹,四周还镶嵌了许多彩色的羽毛。他想,把珠宝放在这样的精美而散发出奇香的小盒子中,郑国人就一定会被吸引而购买珠宝。

于是,这个珠宝商就满怀希望地带上这些货到了郑国。到达郑国之后,他来到最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展示他的珠宝。果然不出所料,马上有许多人围拢来驻足观看并欣赏。而有一个郑国人看见如此精美装饰的盒子,毫不犹豫买下一个,打开盒子后把里面的珠宝退还给珠宝商后,十分高兴地的走了。这

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善于卖珍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古文《购秘法者》的翻译

原文:杭州吴山有售秘法者,一人以三百钱购三条,曰“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固封慎重而与之,云:“此诀至灵,慎勿浪传人也。”归家视之,则曰“勤俭”、曰“早散”、曰“勤捉”而已。大悔恨,然理不可易,终无能诘难也。

译文:杭州吴山有卖秘法(秘技)的人,有个人拿了三百个钱买了三条秘技,分别是“持家必定发财”“饮酒不醉”和“灭虱子要术”。(老板把秘技)封得严严实实地很慎重地交给他,说:“这法子灵到了极点,千万不要胡乱传给别人啊。”(那人)回家一看,(秘技上)说:“勤俭”、“早散场”、“勤捉”而已。(那人)非常悔恨,但是这秘技说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到底还是无法责难卖秘技的人。

原文:杭州吴山有售秘法者,一人以三百钱购三条,曰“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固封慎重而与之,云:“此诀至灵,慎勿浪传人也。”归家视之,则曰“勤俭”、曰“早散”、曰“勤捉”而已。大悔恨,然理不可易,终无能诘难也。

译文:杭州吴山有卖秘法(秘技)的人,有个人拿了三百个钱买了三条秘技,分别是“持家必定发财”“饮酒不醉”和“灭虱子要术”。(老板把秘技)封得严严实实地很慎重地交给他,说:“这法子灵到了极点,千万不要胡乱传给别人啊。”(那人)回家一看,(秘技上)说:“勤俭”、“早散场”、“勤捉”而已。(那人)非常悔恨,但是这秘技说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到底还是无法责难卖秘技的人。

如果翻译得还可以~求采纳哦

原文:杭州吴山有售秘法者,一人以三百钱购三条,曰“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固封慎重而与之,云:“此诀至灵,慎勿浪传人也。”归家视之,则曰“勤俭”、曰“早散”、曰“勤捉”而已。大悔恨,然理不可易,终无能诘难也。 解析:简单地说,因为一个人用三百文钱买了三条众人皆知的空道理,家履方中说的,都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呀。他终于也没有找到理由责备人家,更不能去找人家卖秘法人的麻烦。“勤俭”必会“发家”;酒筵“早散”,少饮自然“不醉”;“生虱”只要日夜不停地捉,也有“断根”的时候。吴山上的老神仙一不鬼画符,二不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所宣传的都是“不可易”之“理”,虽不说一句顶一万句,至少一句顶得一句,也的确“不能诘难”,想反对也反对不了,平心而论,还算有点具体内容,不是纯粹空对空的百分之百骗人的鬼话。 但问题在于,道理虽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却代替不了勤俭发家的经验,代替不了醒酒石,甚至代替不了一抹灭虱膏但是,用于日常家中,空洞的大道理却是一文不值的。此人却花了三百文才买得三条,难怪回家拆开一看,要大呼上当,悔恨不已了却又无可奈何。 译文:杭州吴山有卖秘法(秘技)的人,有个人拿了三百个钱买了三条秘技,分别是“持家必定发财”“饮酒不醉”和“灭虱子要术”。(老板把秘技)封得严严实实地很慎重地交给他,说:“这法子灵到了极点,千万不要胡乱传给别人啊。”(那人)回家一看,(秘技上)说:“勤俭”、“早散场”、“勤捉”而已。(那人)非常悔恨,但是这秘技说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到底还是无法责难卖秘技的人。

「注释」1.条:数量,指文中所说的秘法。 2.生:活的

原文:杭州吴山有售秘法者,一人以三百钱购三条,曰“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固封慎重而与之,云:“此诀至灵,慎勿浪传人也。”归家视之,则曰“勤俭”、曰“早散”、曰“勤捉”而已。大悔恨,然理不可易,终无能诘难也。

解析:简单地说,因为一个人用三百文钱买了三条众人皆知的空道理,家履方中说的,都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呀。他终于也没有找到理由责备人家,更不能去找人家卖秘法人的麻烦。“勤俭”必会“发家”;酒筵“早散”,少饮自然“不醉”;“生虱”只要日夜不停地捉,也有“断根”的时候。吴山上的老神仙一不鬼画符,二不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所宣传的都是“不可易”之“理”,虽不说一句顶一万句,至少一句顶得一句,也的确“不能诘难”,想反对也反对不了,平心而论,还算有点具体内容,不是纯粹空对空的百分之百骗人的鬼话。

但问题在于,道理虽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却代替不了勤俭发家的经验,代替不了醒酒石,甚至代替不了一抹灭虱膏但是,用于日常家中,空洞的大道理却是一文不值的。此人却花了三百文才买得三条,难怪回家拆开一看,要大呼上当,悔恨不已了却又无可奈何。

译文:杭州吴山有卖秘法(秘技)的人,有个人拿了三百个钱买了三条秘技,分别是“持家必定发财”“饮酒不醉”和“灭虱子要术”。(老板把秘技)封得严严实实地很慎重地交给他,说:“这法子灵到了极点,千万不要胡乱传给别人啊。”(那人)回家一看,(秘技上)说:“勤俭”、“早散场”、“勤捉”而已。(那人)非常悔恨,但是这秘技说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到底还是无法责难卖秘技的人。

买椟还珠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买椟还珠_百度百科

翻译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典故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扩展资料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买椟还珠词条

翻译: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反裘负薪。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扩展资料:

买椟还珠的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先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点缀上玉珠和玉片,装饰上名贵的红色宝石,再填上翠鸟的羽毛,看上去,珠光宝气,精美无比,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子和宝玉连结它,用美玉装饰它,用翡翠点缀它。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可笑,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

呵呵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楼主进步哈

原文:标题:买椟还珠作者或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或注释: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

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注释】

[1]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2]桂椒:香料。

[3]缀(zhuì):点缀。

[4]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5]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6]椟(dú):小盒。还:退回。

[7]鬻(yù):卖。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扩展资料:

启示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买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2.遂:于是。

23.曰:说。

24.宁(nìng):宁可。

25.无:不。

26.自信:相信自己。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买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2.遂:于是。

23.曰:说。

24.宁(nìng):宁可。

25.无:不。

26.自信:相信自己。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买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2.遂:于是。

23.曰:说。

24.宁(nìng):宁可。

25.无:不。

26.自信:相信自己。 赞同0| 评论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买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2.遂:于是。

23.曰:说。

24.宁(nìng):宁可。

25.无:不。

26.自信:相信自己。

买椟还珠,文言文翻译?

买椟还珠

【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示例】: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 ★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去粗取精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勤学好问 天天进步!

买椟还珠

韩非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通‘缉’缝边)以翡翠,郑人买其椟

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读音du二声,匣子)矣,未可谓鬻(读音yu四声,卖)珠也。

翻译:有个在郑国卖珠子的楚国人,用木兰木做匣子,薰上桂、椒(香料)的香味,用珍珠和玉石进行点缀,嵌

上玫瑰(红色美玉),在匣子的边缝上镶嵌翡翠,郑国人买他的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他。

这真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感:劳动创造财富啊!这才体现出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价值啊。何必管他是否卖的是珠子呢!就像现在的时装成品

是其布料的价值所能比较的吗?!

购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