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翻译
庆历中,劫盗张海横行数路,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海悦径去,不为暴。事闻,朝廷大怒。时范文正公在政府,富郑公在枢府,郑公议欲诛仲约以正法,范公欲宥之,争于上前。富公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不能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也;不诛,郡县无复肯守者矣。闻高邮之民疾之,欲食其肉,不可释也。”范公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又赂之,此法所当诛也。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小民之情,得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理必喜之,而云欲食其肉,传者过也。”仁宗释然从之,仲约由此免死。
既而富公愠曰:“方今患法不举,方欲举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它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终不以为然。及二公迹不自安,范公出按陕西,富公出按河北,范公因自乞守边。富公自河北还,及国门,不许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徬徨不能寐,遶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宋仁宗庆历年间,强盗张海横走了路,将经过高邮。知军晃仲约度不能抵御,对军队中富户出金帛,买牛酒,派人迎接慰劳,并且送给他。海高兴就走,不算残暴。事情上报,朝廷非常愤怒。当时范仲淹在政府,富弼在枢密院,郑先生提议处死晁仲约用正方法,范公想原谅他们,争夺在皇上面前。富弼说:“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守不住,而使百姓凑钱给他,法所要杀的;不杀,郡县不再肯守的了。听说高邮的人民憎恨的,想要吃它们的肉,不可放弃的。”范公说:“郡县的兵力足以防御,遇上贼不到,然后又给他,这种方法所要杀的。现在没有军队和武器高邮,虽然仲约的意义应当努力战斗,但事情有可宽恕,杀了他恐怕不是法律意思。小民的感情,得到凑钱出财物,而免于杀掠,管理一定会很高兴的,但说要吃它们的肉,传授的人错了。仁宗释放地跟着走了”,仲约因此免于一死。
不久,富弼生气地说:“现在患法不举,正想举法,而多方阻挠的,如何整部?”范公私下告诉他说:“祖宗以来,从来没有轻易杀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事,为什么要轻易破坏的?并且我与您在这,同事之间,同心的人有多少?虽然上面的意思也不知道所确定的,而轻引导君主诛杀臣子用,其他天手滑,虽然我们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富公始终不这样认为。等到二公事迹不安,范公出京巡按陕西,富公外出视察河北,范公就自己请求守边。富公从河北回来,到建国门,不允许进入,不知道朝廷的心意,不能入睡整夜彷徨,遶床叹息说:“范六丈,圣人的!”
1.十三岁时就能够织白布,十四岁就做了裁缝
2.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流倒影在水中
涕;
3.(我)面对这张纸留下了眼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4.眼里留下了眼泪,(哭的)鼻涕流了一尺长
王;
1.(如果我)三十天之后还没回来,就请立太子为国君
3.妃子,小人,王子,皇孙
4.等到政府的军队平定了中原,在祭拜我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
小编就这个能力了,希望能帮上你!!
宋朝时,强盗张海带大批人马快要到高邮了,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且很优厚地对待他。张海很高兴,直接离去没有施加暴行。
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当时范仲淹在政务府办公,富郑公在中枢府办公,富郑公商议着想要诛杀仲约,范文正公想要饶恕他,为了争议而进见仁宗。
富公说:“盗贼公然行动,守城的大臣不抵抗,不防守,却要百姓捐出金钱去慰劳贼兵,按律法应当诛杀;不杀,郡县将没有愿意守卫的人了。听闻高邮的百姓忌恨晁仲约,想吃他的肉,难以消除恨意。”
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即使晁仲约按道义应当抵抗或者防守,但是情有可原,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而且百姓的常情,只要捐出金钱食物,可以避免杀戮抢劫,按理说一定很高兴。传言百姓想吃晁仲约得肉,是谣传的人的过错。”仁宗听后,消除嫌隙接受范仲淹的意见,晁仲约因此免掉死罪。
不久,富公生气地说:“如今担忧法度不能推行,却又多次破坏它,要凭什么治理民众?”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况且我和你在这里,同僚之间,同样心意的人有多少?虽然圣上的意思还不知道怎么决定,但是轻率地引导圣上诛戮大臣,他日手滑(就是诛杀大臣手顺了),即使是我们也不敢自保啊。”
富公到底不认为是对的,等到二公的功绩不安稳,范公出使去巡视陕西,富公出使去巡视河北,因为范公自己请求戍守边疆,富公从河北返回(京城),到了国门,被拒绝进入,不能揣测到朝廷的心意,连续几晚彷徨着无法入睡,围着床转,叹息着说:"范仲淹是圣人啊。"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级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
过去很早的时候,(天地)四方的柱子倒塌了,九州裂分开来,苍天不能全部盖住(大地,古谓天圆地方,天似穹庐遮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完承载地上的万物;大火猛烈燃烧而不熄灭,洪水四处泛滥而不停息,凶猛的野兽吞吃善良的人类,阴狠的禽鸟捕杀老人和小孩。正因为这样,女娲烧炼五色彩石来修补青天,砍断大龟的腿来重树(天地)四方的柱子,杀死黑色的巨龙来拯救冀州(的百姓),积攒芦苇烧成的灰来平息肆虐的洪水。苍天修补好了,(天地)四方的柱子整治好了;肆虐的洪水干了,冀州(的祸乱)平息了;凶狠的野兽死了,善良的百姓由此繁衍生息了。
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
-----
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
今者臣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原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2、译文:
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面朝着北方驾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北方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走啊?”他说:‘因为我的马好。’我说:“马即使不错,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可我的路费多。’我说:“即使路费再多,但这也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路。”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罢了!”
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今天我遇见的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吗?”
扩展资料:
一、相关故事背景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今者臣来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二、主人公简介
1、季梁,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是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
2、魏王,战国时代大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正式称王,更改元年,至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今者臣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辕北辙
原文: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太行山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北方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走啊?”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即使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罢了!”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吗?
以上这个故事现在概括为成语:南辕北辙。
驾:车。
欲:想。
善:技术好,善于,擅长。
御者:车夫。
中道:半路。反: 通假字,同“返”,返回。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数:频繁。
用:资用,指路费。费用,这里指钱财,资产。
为:为什么。
举:举动
信:信用。
广:扩大(土地)。
尊名:抬高声望。
王:指建立王业。
恃:仰仗。
方:正在。
之:到……去。
奚:为何。
.焦:皱褶。
“申”:通假字,同“伸”,伸展。
大行:即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离王愈远耳”:“王” wàng称王,指成为天下的共主。
季梁:魏国人。
犹:如同。
魏:战国时代国名,疆城在现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地区。
伸:伸张,这里指扩展势力。
邯郸:音汉丹,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在现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一带。
太行:就是太行山,坐落在山西与河北两省的交界处。
良:好。
吾:我。
文言文翻译 急用呀!!!!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wǎng)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编辑本段]单字解释 〔景气〕气候。
〔饭讫(qì)〕吃完饭。讫,完。
(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曩昔nǎng xī 〕从前;过去。
〔仄径〕狭窄的小路。
〔矫翼〕张开翅膀。矫,举。
〔是中〕这里。
(殊)很。
(过)拜访,此指参观
(猥)谦词,表示谦卑
(辄)就
(沦涟)水面泛起的波纹
(曩)以往,过去
(鲦)小白条鱼
(皋)水边的地
(雊)野鸡鸣叫 [编辑本段]译文 现在接近十二月末,景色、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我知道你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归途中)往北渡过灞水,(这时)清朗的月亮已经映照着城郭。在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wǎng川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冬天远处的山火在树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晚上村中舂chōng米的声音,与庙宇传来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此时)僮仆都已入睡,只有我独自静坐,常常回忆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等到来年春季,草树蔓延生长,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绿,白鲦tiáo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早晨野鸡鸣叫,这不太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性情高远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闲事相邀呢?然而,这里可是有着浓厚的情趣啊!不要忽略。托运送黄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能一一尽言。山中人王维说。 [编辑本段]背景资料 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编辑本段]赏析 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 , 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 , 写了许多诗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 . 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 , 同朋友饮酒赋诗 , 与山僧谈经论道 . 在这些人中 , 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 . 早在移居辋川之前 , 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 ,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 , 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 , 弹琴赋诗 , 啸咏终日” . 《辋川集》就是他二人的唱和诗集 , 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逸兴雅趣 . 写这封信时 , 裴迪已回家去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了 , 王维深感寂寞 , 只得独自去游山赏景 .
“景气和畅 , 故山殊可过” , 岁末寒冬的山间景致在王维眼中也是很优美动人的 . 故山景气如何和畅 , 他略而不述 , 专讲了饭后归来时所见到的一片晚景:灞水深沉、月照城郭;辋川在月光中涟漪起伏;山上灯火 , 透过树林明灭可见;村巷里的寒犬叫声、夜舂声和山寺里的疏钟声一并传来 . 作者所写的是夜景 , 那河水、城郭、远火 , 都是在月色朦胧中看到的 , 而那犬吠、夜舂和疏钟则是在黑夜里听到的 , 作者通过所见所闻 , 来写那寒夜的景物特色 , 这样就更切实、逼真 . 下面写他归家后的境遇和感触 . 当僮仆静默时 , 他却思绪不宁 , 感到十分孤独了!他不禁想到往日与裴迪一起走过仄径去寻幽访胜 , 对着清流赋诗论文的快乐 . 这一段所写是一天中游山的经历和感受 , 但从“猥不敢相烦”到“多思曩昔”却是写对裴迪的思念 , 这是信的本旨 , 目的是引起对方来同游故山的兴趣 .
下面便是正式的邀请了 , 王维希望裴迪来年春天能够前来 . 他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唤对方 , “草木蔓发”以下六个四字句 , 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 . 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 , 白鸥展开那矫健的翅膀掠空飞翔 , 野雉在麦陇中鸣叫 , 草木染绿了春山 , 露水滋润了堤岸 . 这一切与前面岁末景色的淡雅清冷恰成鲜明的对照 . 作者不但在寒冬夜色中保留着浓厚的游兴 , 还能敏锐地预感到春天不久就要降临 , 他已开始品味到未来的深趣 , 这说明山中人王维正是那种“天机清妙者” , 即对自然风光有浓厚的兴趣 , 对佳山丽水具有极强领悟能力的人 . 他既能发现岁末寒冬之夜朦胧可见、清晰可闻的景物 , 又能凭自己的经验想像出来年春光的优美动人 . 人们说王维“诗中有画” , 其实王维文中也是有画的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 , 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 , 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
王维与裴迪(陈铁民)
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他开元末在张九龄荆州幕府(孟浩然有《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诗,可证),后到长安,曾隐于终南,《唐诗纪事》卷一六云:“迪初与王维、兴宗俱居终南。”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新唐书·王维传》)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又《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云:“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过着隐逸的生活。裴迪《青雀歌》:“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他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这或许是他仕途失志、只得归隐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说:“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裴迪今存诗二十八首,都是同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维集中同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三十余篇,其数量超过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即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又从王维的宽慰裴迪(见《酌酒与裴迪》诗)和裴迪的冒险到菩提寺探望王维(时维被叛军拘于寺中),也可看出他们之间互相关心、患难与共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两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为基础的,用王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携手本同心”(《赠裴迪》)。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编辑本段]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编辑本段]翻译 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编辑本段]赏析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我认为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自余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结束。这里并没从“始得”二字落笔直接写游览西山。这部分没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内容,而是先写平日的游览,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览活动。
文章一开头,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余”,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杀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动中得罪了皇帝成为朝廷的罪人,被贬官到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是”,指代词,此,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这几句说,这是我成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常常恐惧不安。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当状语。“隟”,空隙,闲下,空闲。这是说,每当自己政务之余,偶有空闲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
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入”,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
下面写平日的宴游之乐。“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披”,分开,把草拨开。“倾壶”,把壶中酒倒光。“更”,更加,进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进了一步。所以说“更”。“枕”,用作动词,枕靠枕相济。“相枕”是动词“卧”的行为方式作状语。中间加“以”,连词,相当于“而”。“意”,内心活动,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梦。这就是“意有所极”,而“梦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趋”。“觉”,梦醒,相对上句梦而言。这几句说,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上句尾与下句头用的是同一个字)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以为凡是,皆我有也。”这是对第1段课文的总结。“以为”,认为。这两字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结论。而“以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内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领起第2段课文。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们从全文结构上来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写过去游览的情形好像与游览西山没有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段文字是否多余?笔者认为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这种写法古人称之为“反笔写法”。反笔即陪衬的手法。现在称之为“铺垫”“反衬”“侧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寻常。这“非同寻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状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览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独特,是过去从来未曾体验过的。这样的结构安排,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尽管第1段没有从正面入题,但和后面游览西山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第1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结构方面的匠心所在。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
(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6)为
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语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7、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
求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