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10篇
1.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驾车的人)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妻观其出,志念(志向)深矣,常有自以为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是,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3.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因为(有)神童(的美誉)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在这期间童科一度被废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复后又逐渐恢复了,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4.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5. 邴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乃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译: 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 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6.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译: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若捉到李光一定要带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7.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前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陆遇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译: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8. 越工善为舟,越王用之良,命廪人给上食。越之造舟者宗之。岁余,言于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越人皆怜之。郁离子曰:“是画蛇而为之足者之类也!人无问智愚,惟知止则功完而不毁。”
译: 越国的工匠善于造船,越国国王用他造的船觉得很好,命令管粮官供给他上等的食物,越地的造船者都尊崇他。做了一年多,他对越王说:“我不只能造船,并且能驾船。”越王相信了他。在隽李战役中,风在五湖刮起,他被淹死了。越国人都很可怜他。郁离子说:“这人和那画蛇添足的是同一类啊。
9.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译: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10.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11.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有的现象、看成是一种必然规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据和十分轻率的。一个人如果那样去看问题,就会做出像这个宋国人一样的蠢事来。
沉思同鞋上面的1~10篇是我真的一字不落写在本子上.至于第11篇您自选,因为上面有几篇我觉得挺长的~~
满意的话给我一点分把!~
1.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驾车的人)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妻观其出,志念(志向)深矣,常有自以为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是,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3.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因为(有)神童(的美誉)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在这期间童科一度被废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复后又逐渐恢复了,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4.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5. 邴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乃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译: 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 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6.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译: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若捉到李光一定要带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7.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前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陆遇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译: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8. 越工善为舟,越王用之良,命廪人给上食。越之造舟者宗之。岁余,言于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越人皆怜之。郁离子曰:“是画蛇而为之足者之类也!人无问智愚,惟知止则功完而不毁。”
译: 越国的工匠善于造船,越国国王用他造的船觉得很好,命令管粮官供给他上等的食物,越地的造船者都尊崇他。做了一年多,他对越王说:“我不只能造船,并且能驾船。”越王相信了他。在隽李战役中,风在五湖刮起,他被淹死了。越国人都很可怜他。郁离子说:“这人和那画蛇添足的是同一类啊。
9.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译: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10.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11.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有的现象、看成是一种必然规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据和十分轻率的。一个人如果那样去看问题,就会做出像这个宋国人一样的蠢事来。
1.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驾车的人)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妻观其出,志念(志向)深矣,常有自以为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是,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2.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3.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因为(有)神童(的美誉)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在这期间童科一度被废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复后又逐渐恢复了,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4.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5. 邴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乃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译: 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 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6.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译: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若捉到李光一定要带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7.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前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陆遇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译: 明朝有一位陆公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经在市集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馆了,差使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不像原来的砚台感到惊讶。仆人说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者砚台有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它有一点凸,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陆庐峰大为惋惜。
8. 越工善为舟,越王用之良,命廪人给上食。越之造舟者宗之。岁余,言于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王信之,隽李之役,风于五湖,溺焉,越人皆怜之。郁离子曰:“是画蛇而为之足者之类也!人无问智愚,惟知止则功完而不毁。”
译: 越国的工匠善于造船,越国国王用他造的船觉得很好,命令管粮官供给他上等的食物,越地的造船者都尊崇他。做了一年多,他对越王说:“我不只能造船,并且能驾船。”越王相信了他。在隽李战役中,风在五湖刮起,他被淹死了。越国人都很可怜他。郁离子说:“这人和那画蛇添足的是同一类啊。
9.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译: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10.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11.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有的现象、看成是一种必然规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据和十分轻率的。一个人如果那样去看问题,就会做出像这个宋国人一样的蠢事来。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求十篇30字以内的文言文翻译
《论语》里很多,如卫灵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释】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释】
(1)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短篇文言文加翻译共十篇
1《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2《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3《精卫填海》
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16 按图索骥
《汉书•梅福传》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
[译文]
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