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宋史喻樗文言文翻译

宋史 司马光传 文言文 翻译

【译文】

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安居有法度,任事有礼仪。在洛阳时,每次前往夏县扫墓,一定去看问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像事奉严父般事奉他,像保护婴儿般保护他。司马光从小到老,讲话从不乱言,他自己说“:我没有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做的,从没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诚心出于自然,于是天下人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之间都为他的道德所感化,有什么事做得不好,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而对学问无所不精通,只是不喜好释、老之学,他说:“释、老的微言大义不能超出儒学,它们荒诞不经我不相信。”司马光在洛阳有田三百亩,妻子死时,卖掉田产来办丧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

宋史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登上了大瓷缸,失足掉进了水中。其他小孩都逃走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砸大瓷缸,水流了出来,那个小孩得救了。 诗词大意:那时候司马光才七岁。 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词语翻译:庭=庭院 瓮=口小肚口小肚大的陶器(瓷缸) 皆=全、都 光=司马光 迸=涌出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发现一律……(不用我说了) 是翻译啥文?

宋史章衡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又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于是就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对他的才能感到惊讶,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职。后来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种事。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责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而出了皇宫。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宋史.列传第十三》文言文翻译景崇

《宋史·列传十三》中没有景崇传。王景崇的相关内容是穿插在其他人的传记中的。以下附两偏供参考:

赵延进传

赵延进,是澶州顿丘(河南清丰县)人。他的父亲赵晖,是周太子太师。赵延进很喜欢学习,曾经和乱军一起进入百姓家,一同前往的年轻人争着夺取财物,唯独赵延进拿了几十卷书回来,同辈的人们都笑话他。

后汉末年,赵晖担任凤翔节度使,还没有到达军镇就职,王景崇占据城池反叛了,朝廷命令赵晖担任都招讨使去攻打他。这时候赵延进十八岁,多次充当军队的先锋。景崇被平定,赵延进送捷报奏章入朝,被授予授凤翔牙内指挥使的官职,并兼任贵州刺史。赵晖调任到宋州,赵延进亦随父亲一起过去并担任牙职,后来改任荣州刺史。睢阳有数百强盗,各自拥立首领,成为百姓的祸患。赵延进领父命,带领牙兵一千多人去平乱,全部擒拿并杀死了他们,朝廷下诏书褒扬赞美他。

宋朝初年,赵延进升任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赶上征伐后蜀,因为襄州正当川路的水陆要道,就任命赵延进做了钤辖(钤,音qián;钤辖,武官)、同知州务(知州副手)。后蜀被平定,专门负责郡务。汉江水年年毁坏堤坝,危害民田,经常征召工役修理维护,赵延进垒石做为堤岸,就杜绝了它的祸患。入朝做了两浙、漳泉国的信使。太平兴国年间,大军平定并州,讨伐幽蓟的时候,赵延进都是做攻城八作壕砦(zhài,同“寨”)使。太宗曾经下诏督造炮具八百副,期限是半个月,而赵延进八天就完成了。太宗亲自试用(合格),非常高兴。

辽国人侵扰边境,朝廷命令赵延进与崔翰、李继隆率领八万兵马抵御他们,皇帝赐予阵图,分为八阵,让他们按阵图行事。军队驻扎在满城,辽国骑兵蜂拥而至,赵延进登高而望,敌军东西绵延布满山野,看不见他们的边际。崔翰等正在按图布阵,阵与阵之间距离百步,士兵们疑惑畏惧,毫无斗志。赵延进对崔翰等人说:”现在敌兵这么多,而我军分散零星布阵,这形势相差太大,敌人若挟持我们,我们将靠什么自救呢?不如合兵一处进攻他们,才可以决一胜负。主上把边防大事委托我们这些人,是期望能打败敌人啊。违背命令但获得胜利,不是还强过战败而使国家受辱吗?”崔翰等人说:“万一打不赢,那可怎么办呢?”赵延进说:“倘若失败,则延进我独自承担这个责任。”于是将军阵改为两个大阵,前后互相呼应。三次交战,大败敌军。赵延进凭借军功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等到赵延进要被替代的时候,几千官吏百姓守在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任,皇帝下诏允许他再留任一年。淳化初年,飞蝗不入邓州境内,朝廷下诏褒扬他。回京后,被任命为判右金吾街仗事。至道二年,被任命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咸平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左武卫上将军。

赵延进形貌俊秀严整,涉猎经史,勇武有谋略,士流因此赞赏他。赵延进的妻子就是淑德皇后的妹妹,所以在显德、兴国年间,很是被当做心腹任用。儿子赵昂,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官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任伯雨传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管理下级如同捆扎湿物(那样急切严厉),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周到细心)。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雍丘因盗贼多而困窘,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奔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听用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久窃取朝廷大权,欺骗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变故的仓促之机,就表现出篡位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后!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我听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到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连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也无不以为该杀的。”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里告诫他把少说或不说当作是主要的。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章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后来)崇宁年间官员结党的事发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送通州。又被蔡卞陷害,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还不甘心,用匿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刚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送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对朝廷有罪,也合当从此诀别。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淳熙年中,赐谥号忠敏。

宋史葛邲传文言文翻译

葛邲名叫楚辅,先在丹阳居住,后来搬到了吴兴。去建康府担任上元丞。见金人过江,上元抵挡敌人的进攻,不断调整战术,葛邲不打便击退了金人,留守的张浚、王纶都十分的器重他。他后来考上了进士。萧之敏成为御史,赏识他的才华,封他在国子监当博士。后来,在州县受纳和官僚弊端的问题上,孝宗皇帝赞许说:“看了奏章,知是难得的良材。”封为著书郎在学士院担任权直。

封为正言,先上疏说:“盈须的变化,往往潜藏在没有发生的事物中:长治久安和战乱的分别,往往产生在平时事物的疏忽。要以关爱百姓为天职。”又说:“税收的增加的害处,就像下都的税务,绍兴年间的时候一千三百万石,乾隆道光年间增加到二千四百万石。成都府的税务,最初的税额四万八千石,现在有四十多万石,而四川的酒税多达五百多万丹,税务让百姓苦不堪言。虽然税租有固定的数目,然而日益增多,百姓哪能不穷困?现在的茶盐酒税比原先增加了一倍多,必须要更改新的条款,官吏不加赏金,将其赏给百姓。”特上诏书,推陈出新,关切百姓。封为御史,谈论救荒等事情,后为中书舍人。

后旱灾,下诏谈及新政的得失,葛邲回应诏书的时候,大胆的说:“国家用虞允文制,南库现在积累的越来越多。户部的每天都在减少,常常有不足的困扰。战乱以后,各个将士都因贿赂得到了职位的提升,因此必然会贪这当中的好处。”后来到是中。广西谈论更盐法的时候,葛邲说:“漕臣常常渗透到商人之中。楮币的实施在二广之中,百姓一定会有疑虑,也会后悔。”封为了刑部尚书。

宁宗即位的时候,葛邲上疏说:“现在的事情应先修身齐家,广结人心,确定规模。”以刑部尚书的高位兼任绍兴府长官,事事躬亲,有人对此提出建议,葛邲说:“那些从整体出发然后再细致的观察的人,是我做不到的。”于是说:“只要不自己骗自己就好”实践中也是这样。

葛邲,字楚辅,他的祖先居住在丹阳,后来迁徙到吴兴。世世代代以儒学闻名传家,从高祖葛密到他这一代,五代都考取进士,祖父葛胜仲到葛邲三代都掌管词命之职。葛邲年少就很机警聪明,叶梦得、陈与义见到他后就称赞他是治国良才。

宋史 文言文翻译 李舜臣

《宋史·李舜臣传》

【原文】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武昌。”又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舜臣曰:“此非盗也,何惧为?”亟出慰劳遣之。

教授成都府。时虞允文抚师关上,辟置幕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德兴县,专尚风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民病差役,舜臣劝纠诸乡,以税数低昂定役期久近为义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银坑罢虽久,小户犹敷银本钱,官为偿之。天申大礼助赏及军器所需,皆不以烦民。

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舜臣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本传》三十三篇。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注释】

1、少长:稍微年长一点。2、推迹:根据迹象推求;追踪寻迹。《汉书·刘向传》:“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后汉书·耿弇传》:“冀推迹得之,乃并族其家十余人。”宋欧阳修《论监牧札子》:“臣以谓推迹而求之,则天池、元池三监之地,尚冀可得。”3、洞见:很清楚地看到。宋秦观《兵法》:“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闻英夷之千里镜,可以洞见四十里。”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汉李陵《答苏武书》:“慰诲懃懃,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6、视师:谓督率军旅。《国语·晋语三》:“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锡汝斧钺,其往视师。”明唐顺之《祭祖庙文》:“顺之钦承敕命,视师浙直。”郭希仁《从戎纪略》:“是日余与刘俊生赴店张视师。”7、乘舆:亦作“乘轝(shèngyú)”。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汉贾谊《新书·等齐》:“天子车曰乘舆,诸侯车曰乘舆,乘舆等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荡水》:“惠帝征成都王颖……乘舆顿地,帝伤三矢。”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营室主夫宗庙,乘舆备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汉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后用作皇帝的代称。《史记·封禅书》:“乘轝斥车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汉蔡邕《独断》上:“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讬之于乘舆……或谓之车驾。”《新唐书·段秀实传》:“公本以忠义闻天下,今变起苍卒,当谕众以祸福,扫清宫室,迎乘舆,公之职也。”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弃民者,为保都畿,安乘舆也。”8、无以:没有办法。9、监:通“鉴”,鉴戒;教训。10、厌:通“餍”,满足。11、奉行:遵照实行。《孔子家语·六本》:“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州县官吏日夜奉行,残伤其肌体,散离其父子,破坏其生业,为国敛怨。”12、文字:文书;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谢上表》:“今后贼界差人赍到文字,如依前僭伪,立便发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报与晁盖几个。”《秦并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县接得文字,得知韩王被虏,诸将皆亡,未免具降书投降。”《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钱大尹看罢,即时教押下一箇所属去处,叫将山前行山定来。当时山定承了这件文字。”13、下第:下等;劣等。汉王充《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于下第。”《后汉书·献帝纪》:“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晋书·杜预传》:“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宋史·蔡幼学传》:“帝览之不怿,虞允文尤恶之。遂得下第,教授广德军。”14、大侵:亦作“大祲”。严重歉收,大饥荒。《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谓之大侵。”范宁注:“侵,伤。”杨士勋疏:“大侵者,大饥之异名。”唐柳宗元《贞符》:“岁丁大侵,人以有年。”元龚辙《逃荒别》诗序:“丁未大祲,殍殣蔽野。”15、鉏棘:锄头木棒。鉏(chú),古同“锄”,锄头。棘,酸枣树,这里指木棒。16、慰劳:慰问犒劳;慰安问候。《后汉书·西域传序》:“敦煌孤危,远来告急,复不辅助,内无以慰劳吏民,外无以威示百蛮。”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二:“战士多损伤,皇太子亲为封裹,巡城慰劳。”清杨宾《纳木窝稽》诗:“魂魄已莫收,童仆徒慰劳。”17、抚师:抚慰军队。《汉书·李广传》:“振旅抚师,以征不服。”唐韩愈《平淮西碑》序:“守谦,汝出入左右,汝惟近臣,其往抚师。”马其昶校注:“元和十一年十一月,上命知枢密梁守谦宣慰,因留监其军。”18、辟:征召。19、风化:教育感化。语出《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郑玄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汉书·礼乐志》:“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庆远》:“各村寨皆置社学,使渐风化。”20、慈孝:孝敬。《国语·齐语》:“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清戴名世《朱烈女传》:“道新每为人言其姑慈孝类如此。”21、友恭:指兄弟间相处的准则。兄应友爱,弟应恭敬。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为人之弟,继体承祧,岂使沽名之贼臣,重害友恭之大义。”22、间:偶尔;间或;有时。23、诣学:指清朝帝王亲临太学视学。《清史稿·世宗纪》:“辛酉,诏临雍大典,改幸学为诣学。”参阅《清史稿·礼志八》。这里指到学府。24、讲说:讲述解说。《普曜经·说法门品》:“是为八百法曜法门,菩萨大士临降神时,为诸天子讲说此法。”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四:“(孙奭)幼好学,博通书传,善讲说。”25、邑士:本县士人。元揭傒斯《庐江县学明伦堂记》:“是役也,相其成者,主簿卢廷瑞;董其事者,邑士洪琮、薛兴宗。”26、预贷:指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预先向官府借贷粮食钱物等。27、积逋:指累欠的赋税。亦谓积欠赋税。《宋史·儒林传七·魏了翁》:“差知汉州,汉号为繁剧,了翁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余万,除科抑卖酒之弊。”明归有光《马政蠲贷》:“先皇帝在位十年,间时有赦,百姓安生乐业,而积逋亦少。”《明史·吕维祺传》:“擢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设会计簿,钩考隐没侵欺,及积逋不输,各数十百万,大者弹奏,小者捕治。”清龚自珍《明良论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饰四方之观听也!谓外吏富乎?积逋者又十且八九也。”28、病:苦于。29、劝纠:劝勉纠正。30、低昂:高低;高下。31、久近:长短。32、义役:宋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宋史·食货志上六》:“乾道五年,处州松阳县,倡为义役,众出田谷,助役户轮充。”《宋史·谢谔传》:“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义》:“近时州县众力共给役曰义役,皆与众同之意。”33、期年:满一年。34、银坑:产银或铅、锑的矿坑。唐章孝标《送张使君赴饶州》诗:“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宋叶适《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废永丰银坑,还社仓于民。”35、小户:贫苦人家;社会地位卑微的人家。《宋史·赵必愿传》:“至郡,免催绍定六年分小户绫罗钱三万缗有奇。”明朱朴《苦哉行》:“虚名及小户,米入官家仓。”清朱佐朝《吉庆图·邻契》:“怎奈他出身小户,未习闺风。”36、天申:即天申节。南宋以高宗的生辰(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宋叶适《崇国赵公行状》:“州以天申节银绢抑配于民,民甚苦之。公始用库钱抑其配。”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奉亲》:“淳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天申圣节……车驾率皇后、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僚并诣宫上寿。车驾至小次降辇,太上遣本宫提举传旨减拜行礼。”《宋史·高宗纪一》:“(建炎元年五月)乙未,以生辰为天申节。”37、助赏:不详其义。38、烦民:扰民。39、干办:谓干练能办事。唐李翱《与淮南节度使书》:“由是经之旨弃而不求,圣人之心外而不讲,干办者为良吏,适时者为连贤。”《金史·章宗纪二》:“今之察举官吏者,多责近效,以干办为上。”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海公精力干办,尚能必行其意,后人效之,一步不可行,而物议沸矣。”40、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左传·襄公十年》:“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宋王安石《沉内翰墓志铭》:“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辄见也。”41、治忽:亦作“治曶”。治理与忽怠。《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孔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国魏阮籍《乐论》引《书·益稷》作“治曶”。宋叶适《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参阅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在治忽”。42、笔削:谓对作品删改订正。宋欧阳修《免进五代史状》:“至于笔削旧史,褒贬前世,著为成法,臣岂敢当。”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吾后见鲁公与文正公二父相与谈往事,则每云诗书盖多出元泽暨诸门弟子手,至若《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明尹直《蹇斋琐缀录》:“国朝状元对策,皆经阁老笔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香港兴中会宣言附言》:“右为《香港兴中会宣言》,其措词与《檀香山兴中会宣言》相同,仅有字句之笔削而已。”43、学者:求学的人。44、二府:汉代称丞相与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敞行,皆遣主者随之。”章炳麟《秦政记》:“武帝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宋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宋王安石《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维扬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黄相者。”明、清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儒林外史》第25回:“我在安东做了两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才升到这里。”《儿女英雄传》第13回:“这里的二府就合茌平的这位胡太爷是儿女亲家。”这里指中书省和枢密院。

【译文】

李舜臣,字子思,是隆州井研县人。四岁时就知道读书,八岁时就能写文章,稍微年长一点就博古通今,根据迹象推求历朝历代的兴废规律,很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根源,感情激昂有大济苍生的志向。

绍兴末年,张浚江、淮地区督率军旅,李舜臣响应皇帝的诏令上书,说:“皇帝不出京亲临,没有办法确定大计,皇帝应该临幸武昌。”又说:“江东在六朝时期都曾经战胜过北方,但是最终都不愿意乘机夺取天下,这应当成为今天的教训。”于是著成《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奏朝廷。后来李舜臣考中乾道二年进士。当时朝廷已经和金人休战了,而做宰相的更加不能满足天下百姓(收复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试的对策中论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没有议和的道理,宰相和大臣们不应当把遵照执行文书为职业。考官很厌恶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等,调任为邛州安仁县主簿。有一年大饥荒,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锄头木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非常害怕,关起门来不敢见人,李舜臣说:“这些饥民不是强盗,为什么要害怕呢?”马上出去慰劳安抚并遣散了那些饥民。

(李舜臣)做成都府教授,当时虞允文到关上抚慰守军,将李舜臣征召到他的幕府,因有人举荐(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饶州德兴县知县,(李舜臣在任内)特别推崇教育感化。当地百姓中有一个母子兄弟连年打官司却没有定案的官司,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最终让他们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时还亲自去县乡的学堂为学子们讲述解说经义,县里的士人都称他为“蜀先生”。李舜臣免除了老百姓以前预先借贷的钱粮等,并偿还了前任官员长期拖欠的税款三万缗。百姓为繁重的差役所困扰,李舜臣就到各个乡镇劝说纠正役法,把以纳税的高低来定役期的长短改为“义役”。经过实行一年的“义役”,百姓感到非常便利。产银或铅、锑的矿坑虽然已经废弃了很久,贫苦人家还要上缴银本钱,这些官府替他们偿还。天申节需要上交的大礼以及置备军械所需要的款项,都不来扰民。

经办诸司审计司事务非常得力,升任宗正寺主簿,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刚被重用时,一定十分谨慎地改写,有人说除非执政大臣同意去除,这种情况不应改变。李舜臣说:“治理与忽怠关系重大,怎么可以拘守常法呢?”他所删改订正的文字都类似这种情况。李舜臣尤其精通《易经》,他曾说:“《易经》起于画卦,一切理事和象数,都凭借画卦来体现,舍弃画卦来研究,不是真的懂《易经》。画卦从中起,乾、坤两卦中画卦为诚敬之意,坎、离两卦中画卦为诚明之意。”李舜臣著有《易经本传》33篇。朱熹晚年,常常对求学的人每为学者称道这本书。李舜臣所修撰的书有《群经义》8卷、《书小传》4卷、《文集》30卷、《家塾编次论语》5卷、《镂玉余功录》2卷。他的儿子有李心传、李道传、李性传。(后来李舜臣)因为(他的幼子)李性传官至中书省和枢密院高官,被朝廷追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译文: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这个地方的人。他四岁的时候就识字读书了,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少长通古今,能分析历史上的兴废原因,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大有治理天下的志向和气概。 宋高宗绍兴末年,大臣张浚到江、淮一带考察军事,李舜臣按照上级的要求提意见建议,认为:“皇帝不亲自出面,是没有办法稳定大局,皇帝应该起驾到武昌来。”他还认为:“历史上六朝时期,南方都曾经打败过北方,但是没有把握机遇,完成统一,应该作为今天的教训。”然后他写了《江东胜后之鉴》十篇策文呈给皇帝。他也考中了乾道二年的进士。 当时朝廷已经退兵和议,掌权的宰相大臣们也不想满足实现天下人的愿望(统一)。但是李舜臣上书反对,认为与金国有世仇,没有和议的道理,作为宰辅大臣不能只是舞文弄墨,(意思就是应该考虑抗击金人,认为宰辅大臣无能)。李舜臣的言论得罪了掌权者,让负责考核的官员十分厌恶,于是就取消了他的进士及第资格,调到邛州安仁县当主簿。那年收成不好,很多饥民拿了铲子叉子等聚集到县衙前呼喊,声音响震邑市,县令非常害怕,让人关闭县衙大门。李舜臣说:“这些人又不是强盗,有什么可怕的?”应该抓紧出去慰劳解释,让他们回去。 后来到成都府去做教育官员。当时,虞允文在成都一带领兵镇守,把李舜臣招收到自己的幕府里,虞允文因为别人的推荐就让李舜臣作宣教郎、当饶州德兴县的知县,专门管理地方风化。老百姓有的母子兄弟之间告状打官司,多年都没有间断过。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述慈孝友恭的道理,那些打官司告状的母子兄弟之间就都和好了。有时间的时候,李舜臣还教授学生讲课,当地的人都称他为“蜀先生”。他开罢黜了百姓预贷制度,还清了前任官员的欠账超过三万缗。 老百姓对差役制度意见很大,李舜臣让各乡改进纠正差役制度,根据税负数的高低、差役时间的长短制定了“义役”制度。制度实行一年之后,老百姓从中得到好处也十分便利。银坑制虽然废除了很长时间了,但是老百姓还要缴纳银本钱,由地方官府出资缴纳。给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军队的钱粮、军器等,都不再让老百姓承担。 后来,李舜臣担任过审计司官员,又提拔为宗正寺主簿,重新修订了《裕陵玉牒》。在曾布、吕惠卿当权的时候,强调记录要严谨,有人说只要不是执政修改的,绝对不能写。李舜臣却说:“面对应急突发的事情,怎么可以局限于普通的办法呢?”其他一些修改删改也都和这差不多。 李舜臣对《易》有很深的研究,他曾经说:“《易》起于画卦,理、事、象、数,都是通过画卦来体现的,离开了画卦来讨论问题,那就不是《易》了。他认为对卦的理解是画从中起,比如乾坤卦中画为诚敬,坎离卦中画为诚明。”李舜臣写了《本传》三十三篇。朱熹晚年的时候,经常称赞李舜臣的《本传》。李舜臣写的书还有《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 他的儿子分别叫:李心传、李道传、李性传。因为李性传做过两个府的知府,赠太师、追封为崇国公。

李舜臣表字子思,是隆州并研人(今属山西)。李舜臣出生后四年就会读书,八岁就能写文章,稍大一点就通晓古今,推测历代的兴亡,洞悉其原因,慷慨有济济天下的大志。

绍兴末年,张浚重被重用,督师江淮,李舜臣响应皇帝的命令上书,说:“陛下的车驾不出京师,无法抵定天下大计,陛下应该迁移幸临宜昌。”又说:‘江东六朝过去也曾战胜过北方之敌,但都没有乘机统一天下,这一个作为今天的教训。“并写了《江东胜后之鉴》十篇呈送皇帝。李舜臣考中了乾道二年的进士,可那时朝廷已经和金人罢兵休战了,而作为丞相的更不理会天下人(收复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试)的对策中论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没有议和的道理,当时的宰相和大臣们责怪他不按朝廷的要求回答问题,有哗众取宠之嫌。考官很厌恶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第,调为邛州临安府的主簿。有一年大饥荒(五谷不升谓大侵),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农具棍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害怕下令关闭城门,李舜臣说:’饥民又不是强盗,为什么要害怕?”急忙出去慰劳安抚并遣散了那些饥民。

(李舜臣)教授成都府时,正值虞允文到关上抚督守军,征聘人才、辟置幕府,因有人举荐(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饶州德兴县令,(李舜臣)以教化民众的道德规范为根本。当地百姓有母子兄弟连年打官司的,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解慈爱孝敬和兄弟友爱谦恭的道理,最终让他们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时还亲自去县乡的学堂为学子们讲学,县里的士民都称他为“蜀先生”。李舜臣罢免了老百姓以前的预贷款,并偿还了前任官员累计欠下的税款三千万缗。百姓为繁重的差役所困扰,李舜臣就劝说个乡镇官员,把以纳税的高低来定役期的长短改为“义役”(宋役法之一)。经过实行一年的“义役”,百姓大得其利。

关于《宋史,危稹传》文言文翻译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原名危科,淳熙十四年(1187)中举为进士,孝宗为他更名危稹。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账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www.SlKJ.oRg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

第二年,迁升为武学博士,又迁升为诸王宫教授。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置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嘉定九年(1216),新学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迁升秘书郎、著作佐郎,兼任吴益王府教授。升任著作郎兼任屯田郎官。

危稹初始进对朝廷,请求恢复按军功大小予以赏赐,表明朝廷说话算数,弄清楚功臣的罪责以表彰忠节,设置武局以提倡习练武事,遣派使者以省察边防,给予厚赏使间谍精干。其次,讨论讲和、攻战、坚守的利益与害处,为此请求专心一意坚守。这年春天到夏季没有下雨,危稹应诏上奏说:“消除边防征敛的祸害,与没有罪而籍没家财的祸害;改革纸币,以一当二;盐钞更制,以新钞废除旧钞;至于阻止军赏,放散死士,都足以招致天怒人怨而导致旱灾。”

第二年又上书议论说“:谋求治国的人想以安逸平静为安定,为国担忧的人想以振肃、厉行为安定,二种议论不统一,因此造成了国家没有统一的治理计划,人们也缺乏固定的志向。希望皇上诏令大臣统一这两种不同的议论而共同谋求治国之策,又召集两淮的将帅臣僚,讲清楚坚守、抵御边患的准备事宜。”最后还说“:事情没有一定成规的,都不能做。做事的意向不明确,就不能统一大家的意见而行动一致;信用誓言不遵守,就不能团结一心;回报应对信息不及时,就不能把握事情发展的机会;赏罚不兑现,就不能鼓舞、振作士气。”

番籣柴中行离开宋朝,危稹赋诗送他,违背了宰相的意愿,被贬出朝廷,担任潮州知州。不久,因与金华徐侨通信的文字而被议论,罢黜职务,提举千秋鸿禧观。很久以后,担任漳州知州。漳州的习俗以不葬亲属为常事,往往停留寄存僧庙古刹,危稹令人在高台、干燥之地开挖、填封三个义冢,规定期限,安葬死者,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漳州境内有临漳台,位处溪山最优美的名胜之地,在这上面修建龙江书院。建成之后,据经典自己讲习,人们为之心动、羡慕。城邑县令贿赂听讲的人,为此被弹劾离开,没收其财产用来还给民众。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前任漳州知州赵汝谠奏请减免五分之二,危稹又向朝廷上疏,全部罢免。恰巧遇常平使有不同意见,危稹不想同他争辩,于是自己请求离职回家。很久以后,提举崇禧观,与乡里七十岁的几个老人为真率会。死时,七十四岁。

危稹生性特别孝顺,父亲生病,希望减损自己的寿命来增益父亲的生年,病情不久就痊愈了。真德秀荣登从班,推举危稹以代替自己。危稹死后,又为他撰写墓志铭。他写的著作有《巽斋集》,对于各种经书有讲义、集解,编辑了各种有关魏、晋、唐各朝时期的诗词、文章,辑录了先前各朝圣贤的奏议称“玉府”、“药山”。

宋史喻樗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