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
小题1:(2分)D
小题2:(4分)①认为……是简陋的 ②到③ 命名④等待
小题3:(4分)
(1)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多天,感到生活安宁而以此为快乐。(而、予、旬、乐各0.5分)
(2)果真有君子居住在这里,开导教化他们大概也容易吧。(诚、焉、化、盖各0.5分)
小题4:(2分)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每点0.5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准确判断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再根据各选句的意思结合对文言常用词的积累来判断字词义,进行比较。例句中“以”是“认为”的意思,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名”是名词用作动词。
小题3: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安”“处”“诚”“居”“化”“盖”,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读懂文章内容,尤其是最后一段文字,从作者对道德教化的观点来概括。
何陋轩记的注释译文
[1]“昔孔子”五句: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古书中的九夷,如《战国策·魏策》:“楚破南阳九夷”等。大致在今河南南部。
[2]夷蔡:蔡为周代古国,其地在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县地,即在河南南部。
[3]要绥:要服、绥服,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4]上国:这里指京城。因王守仁自京官贬龙场。
[5]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鸟言:说话似鸟语。韩愈《送区册序》:“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羝(di)服:羊皮作衣服。
[6]轩裳:古代卿大夫所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
[7]缛(rù):指繁密的礼节。
[8]淳庞:朴实。
[9]黝(yǒu):青黑色。
[10]浚奸:深奸。
[11]中螫(shì):内心像毒虫刺人。
[12]诸夏:指中士。
[13]彬郁:文质彬彬有文采的样子。
[14]宋甫鲁掖:穿戴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甫:章甫,古代的礼帽。掖:通“”,衣袖。《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逢,大。
[15]矩矱:规则法度。
[16]眇:低微,细小。
[17]郁:阻滞。
[18]比:亲近。
[19]琴编:指琴书。
[20]信(shēn):通“伸”,伸张。 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 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翻译古文(选自何陋轩记)
(1)夷地的人们却不这样,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
(2)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3)表示感叹的语气词,通常都独立置於一句之前。
(4)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
(5)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
全文翻:
当初,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
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
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着奇特的衣服。没有
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有着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
为是落后啊。那些当面说爱,背后说恨的,颠倒黑白,狡猾奸诈的人,外表忠厚,而内心像毒虫刺人,中原华夏地区的人们大都不能免;如果是外表文质彬彬,穿戴
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遵守规矩法度,就不鄙陋落后了吗?夷地的人们却不这样,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那就有了。世人只
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
视我,渐渐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
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
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哎,
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
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
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意即孔子欲对浑朴的夷民施以礼乐教化)虽然这样,
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
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
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何陋轩记 答案
参考答案:
8.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停顿。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中,“就”“为”是动词,所以应在“为”之前停顿,“以”相当于“而”,解释为“来”,所以“以”之前也要停顿。
9.(1)简陋(鄙陋) (2)到(3)命名(4)等候,等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把握。完成时应联系课内文言文。比如,“陋”可以联系《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及”可以联系《郑人买履》中的“及市”,“名”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俟”可以联系《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完成时,要抓住句中关键字词。比如“而”“旬”“安”。
11.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完成。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作者期待“君子”来夷地教化百姓。根据“然此无报于其质也”,可以知道该文还赞美夷人的美好品行。作者在条件艰苦的夷地居住而忘记了居住在夷地,可知此文和《陋室铭》一样,表达了作者安乐道的人生态度。
12.①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解析: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似。
8.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停顿。“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中,“就”“为”是动词,所以应在“为”之前停顿,“以”相当于“而”,解释为“来”,所以“以”之前也要停顿。
9.(1)简陋(鄙陋) (2)到 (3)命名(4)等候,等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把握。完成时应联系课内文言文。比如,“陋”可以联系《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及”可以联系《郑人买履》中的“及市”,“名”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俟”可以联系《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完成时,要抓住句中关键字词。比如“而”“旬”“安”。
11.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完成。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作者期待“君子”来夷地教化百姓。根据“然此无报于其质也”,可以知道该文还赞美夷人的美好品行。作者在条件艰苦的夷地居住而忘记了居住在夷地,可知此文和《陋室铭》一样,表达了作者安乐道的人生态度。
12.①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解析: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似。
何陋轩记的作品赏析
此文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明史.王守仁传》说,王守仁抗章救戴铣等人,“(刘)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獠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这篇《何陋轩记》,就是为此而发。文章以亲身经历,赞扬了苗族、仡佬族(獠)人民质直纯朴、乐于助人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相反,他们比之于中原的那些“狡匿谲诈,无所不至”的人来,倒是“未琢之璞,未绳之木”,等待着大匠去雕琢,也就是用“典章文物”去影响他们,清除其“崇巫而鬼事”的陋俗。文章剖析精微。在封建士大夫中,能排除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实在很难得。
明 王守仁《何陋轩记》 全文翻译
当时,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在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以南地区。而那里的名俗很落后的原因,属于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着奇特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有着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那些当面说爱,背后说恨的,颠倒黑白,狡猾奸诈的人,外表忠厚,而内心像毒虫刺人,中士大都不能免,如果是外表文质彬彬有文采的样子,穿戴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遵守法度,就不落后了吗?夷人却不这样,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就有了。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却不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