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所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深刻地体现人生悲剧的小说,它将宗教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人性,生离死别与恩怨情仇交织在一起,将回族几百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几次大劫,融汇进了六十年中“玉器梁”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之中,通过梁家的兴衰变迁与梁家人的命运沉浮,刻画出人物不屈抗争的灵魂。
本文主要解读身处历史与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宗教与现实的冲突中,与不可知的命运进行复杂较量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悲剧 冲突传统 现代宗教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神都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的。
而人,是要听从神的旨意的,无法预知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以色列人的经典《圣经》中耶和华说:敬我,我必赐福给你们;阿拉伯人的经典《古兰经》中安拉说:一切人自我而生。
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学都曾对这些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描绘。
时至今日,进化论、人文主义给“人”这个词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在尼采断然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只是使人类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
人们发现,驱逐了上帝,人还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命运仍是被许多外在的东西操纵着,人们在自己的命运里挣扎,上演着一幕幕有关生离死别、悲喜交加的人生大剧。
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深刻地体现了这种人生剧的小说,它将宗教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人性,生离死别与恩怨情仇交织在一起,将回族几百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几次大劫融汇进了六十年中“玉器梁”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之中,通过梁家的兴衰变迁与梁家人的命运沉浮,刻画出一颗颗抗争的不屈灵魂,以及一个个大写的“人”。
“一个研究语言、文学的人,应该懂得语言的奥秘,文学的精髓,那就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是多么复杂的一种动物,语言和文学的创造者,语言和文学中永恒的主角,几千年来,人用文字写着人的命运,却至今不能使它穷尽,或许命运之谜永远也无法解开,从来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透彻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命运,只不过以各个不相同的方式和不可知的命运较量而已,或逆来顺受,或奋起拼搏。
”可以这样说,霍达的这段话是给自己的小说的最好的注脚。
在文学领域,人是独一无二的主角。
《穆斯林的葬礼》中“人、人性”以及每一个人物的悲剧性是贯穿始终的主体。
在这部作品中,有“五.四”运动,有中华民族的两次浩劫,有神秘虔诚的宗教,有残酷的现实,有爱有恨,情与理死死纠缠的情感,都交织在这些人的命运里。
这三代人都是“生在世应该作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心灵的历练过程,他毕竟是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宗教与现实的冲突中,这三代人用自己的方式与不可知的命运进行了复杂的较量,与时代的悲剧相互呼应,在爱与恨中,生与死中等等问题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反映,体现出了种种相异的人格,在时代的反转中,在命运的沉浮中,一次次地、竭力地、全力地做着绝望的抗争,即使仍是失败,即便满身伤疤也在所不惜。
一、在现实中挣扎梁君壁是典型地体现了各种冲突的中国传统穆斯林,有着穆斯林特有的坚强、果断、坚韧的血性,至死虔诚。
溶在她骨子里的宗教信仰和几百年回回的心理积淀支配了她的一生,既使她在面临苦难的时候坚强勇敢,也使她在面临亲情与信仰,宗教与现实,回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相冲突的时候,做出了不近情理的决定,给身边亲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叙事过程的一个阶段出现,在另一阶段又可能消失或被另外的特征取代”。
梁君壁的性格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她的一生中承担过多种角色,作为女儿,她坚强、果断、有血性,在父亲去世后,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葬礼上大骂趁火打劫的仇人,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
但是当丈夫成为名噪一时的玉王之后,她作为韩太太经历了地位的变化和世事的磨难,少女时期的刚强与果断却逐渐走向了冷酷无情和专横独断。
作为妻子和姐姐,她直接造成了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悲剧。
在梁君壁的心理层面上,这是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的,有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多种因素。
在穆斯林世界,己婚者通奸与叛教、杀人并列为三大不可饶恕的罪行。
在韩太太的眼里,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结合,没有古瓦西,无媒无证,更无宗教仪式,这是为教规所不容的,而且《古兰经》中说:“真主严禁你们同时娶两姐妹。
这也是作为虔诚的穆斯林所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作为韩子奇的太太,性格专断的她是不允许丈夫与别的女人有关的,她不能、也不愿意去理解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固然是由于他们的结合触犯了穆斯林的教规,也是出于一个女人对丈夫的背叛所做出的极端反应,赶走冰玉,保住了韩太太的地位,是她刚强作风的体现,也显露了她的专横独断和冷酷无情,这是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现代冲突的结果,这结果在梁君璧的心理留下了永远的创伤,使她在以后的岁月里,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控制欲极强的女人。
身为母亲,也是这种心理支配着她费尽心机地拆散了儿子淳朴的初恋,而当面对新月这个她名义上的女儿(实际上是丈夫与妹妹的孩子)的时候,梁君璧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新月爱的宣言,她说出了“我宁可你死了,也不要你留在世上丢人现眼”的激烈言辞,这一方面,是由于新月与楚彦潮的爱情是坚守伊斯兰教规的她所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她的那句:“也不知从哪里传下来的贱根儿”,暴露了她一生中无法解开的心结。
面对新月,她想起的是自己的妹妹,那个曾经抢走自己丈夫的人,于是,韩子奇与梁冰玉,韩新月与楚彦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爱情悲剧就这样被梁君壁连接在了一起,她直接造成了他们的痛苦,自己也在痛苦中挣扎。
她疼妹妹,爱丈夫,爱孩子,却只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她如此要强,向命运一次又一次抗争,却在一次次地伤害了亲人之后更深地伤害了自己。
一生中谨遵教规行事,虔诚地遵循真主的旨意,然而,苦心置办的家业在内忧外患下荡然无存,费尽心机维护家庭,却在最后关头得知丈夫是个汉人,这对于她这样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者,无疑是最大的耻辱,更是她的可悲之处。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尤其是在宋明的程朱理学确立后,经过反复实践积累而形成的典型女性范式是贤妻良母型。
女性首先应顺应社会性别制度,把自己置放于从属地位的生存环境下,女性意识被弱化,被剥夺了社会权利、地位。
只能按照社会所规定、设计的模式去塑造自己,她们忠实地体现着正统道德价值观念。
但是从属的地位和价值体现,注定其命运是自己无法掌握的,也注定了其角色的忍辱负重,一旦身份发生变化,成为母亲后,作为被社会驯化了的一个工具,为了补偿自己忍辱负重的漫长岁月里的委屈,必用后天的道德威严强化自己的权威,这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来被禁锢而使得人性扭曲了的女性形象,也是千百年女性共同的命运。
具体到梁君壁这个人物的身上,便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在丈夫成为玉王之前,她对丈夫、儿子的爱保留了一个传统女性的所有的美好的特征,丈夫的成功代表了她地位的提升,其价值的体现是在韩太太的身份上,当归来的丈夫另有所爱,她使出了所有的本领与之抗衡,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家和自己的地位。
此时,她带着内心的伤将所有的爱放在了儿子的身上,她疼爱儿子,但是,长期心理上的压抑和现实给予的创伤,使她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和宗教信仰异常的执着,扭曲了她的心灵,终于使她费尽心机地拆散了儿子自由纯真的爱情,她采用了一种极为高明、隐蔽的方式,在不动声色的表面下,略施小计就让容桂芳自动离去,这是她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可悲之处,在其身上积淀着自身被生活挤压的隐蔽心理,而现实给她的创伤可以从其乖张的性格或者严厉的风范等个性中流露出来,在我们看来,在整部作品中,梁君璧是最具悲剧意义的人物形象。
二、在焦灼的冲突中生存如果说梁君壁一生中多是向命运的外部环境抗争,一次又一次在现实中挣扎,那么,韩子奇作为韩家的一家之主、玉器梁的传人,则更多地经受着感情与理智、亲情与爱情、信仰与生活交织矛盾的考验,他在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里,心理上都处于焦灼状态,这是命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也是时代悲剧在其身上的投射。
在韩子奇的心理层面上,有穆斯林文化长期的积淀,有牢固的传统国人的伦理观,现代文化的熏染,以及他个性中对爱的本能的渴望,这几股力量在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在其灵魂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在忍辱负重地重振“奇珍斋”的过程中,韩子奇以独特的行为模式,曲折地表现了人的尊严、价值和人的本能力量;而与冰玉相爱的过程,则充满了感情与理智、本能与道德、现代伦理道德观与传统伦理道观的搏斗。
早期的韩子奇,由贫困潦倒到名满京华,心理层面上还停留在为报仇,为本民族争光的阶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积极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主动接受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教育,深深陶醉于中国传统文化,醉心于收集玉、欣赏玉,因为,玉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 “玉王”。
但是,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了,韩子奇万般无奈之下携着他心爱的珍宝,避居伦敦。
然而,天下之大,没有一片可以安身的净土,战争也跟着到了伦敦。
在人的生命最为脆弱的时候,人性的爱的需求往往会压倒一切,支撑着人的生命延续下来。
战火纷飞的伦敦地下室,面对冰玉爱的呼唤,36岁的韩子奇第一次懂得了爱情,在感情与理智、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中与冰玉相爱了,他心理结构中的现代文化人格成分终于占据了上风。
当从战争中历劫归来,面对妻儿,韩子奇心理结构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和长期穆斯林文化的积淀又占了上风,他爱冰玉,但是畏惧社会舆论,没有勇气去了结与梁君壁无爱的婚姻,他被痛苦的选择折磨着,最终礼教与传统战胜了本能的人性,造成了他此后人生中更多的痛苦。
韩子奇一生中穿插了两个重大事件: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改变了他的一生,是他爱情悲剧的开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他失去了视为生命的玉。
不论是前期意气风发、名满京华的“玉王”,还是后期吞吞吐吐、郁郁寡欢的韩子奇,有一点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
那就是对玉的热爱。
他琢玉、品玉、识玉、藏玉,无不倾注了强烈的感情,他将玉看作中华民族的瑰宝,看作几千年历史的文物,从秦砖汉瓦到清代的佩,哪一件玉器没有一个长长的故事,没有一段历史呢。
传统文化中,对玉的欣赏本来就是一件品味风雅、令人倾倒的事情。
由名满京华到蜚声英伦,将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韩子奇保存了一批藏玉,为回族和华夏民族争光,可是,玉的被抢走抽取了他的精神支柱,直接造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结束。
一生中他追求成功,却在成功后颠沛流离,追求爱,却在得到爱后失去爱;痴迷于玉,却在寻到宝物后,被各部落抢走,这是韩子奇一生与命运相争的悲剧。
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
在抗争的过程中,韩子奇的“混血”文化,人格和心理结构已经完全体现出来。
爱情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求而不得的痛苦,在这个人物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混合了传统与现代、伟大与渺小、勇敢与怯揣的多重意蕴的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精神魁力。
韩子奇的这种痛苦也延续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天星自小目睹家庭的变故,作为家中长子,他具有传统穆斯林的优点。
但是,他毕竟是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工人,于是,他有了纯朴的初恋;然而,这一切在有了母亲的参与后便都改变了,在浑然未觉中失去了初恋女友,得知真相后,他虽然充满了怨恨和痛苦,但是顾虑到自己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而将痛苦隐藏在心里,也正是这责任促使他焚烧了韩子奇怀着最后的希望写给梁冰玉的信。
在平静的表面下,隐忍的是他煎熬中的灵魂。
这种痛苦也是更为动人心魄的。
在这一点上,他较多地因袭了父亲的性格特点,是背着传统包袱,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夹缝中求全的混合文化的人格。
在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社会里,男主外,女主内、父慈子孝,男子自出生之日起,就被灌输了一种男子汉的思想“男人天生就得顶天立地,就得在社会上奔波,承担着光宗耀祖养活整个家庭的重担,只有责任才是活着的基础,爱情和个人的感觉是不能进入生活的。
然而爱情却是人类的本能,不管他来的早晚,仍是人性中无法抹去的重要感情。
因此,在传统社会中往往造成一幕幕的悲剧,韩子奇的爱情自产生之日起,就背负了痛苦的巨石,传统伦理道德观使他走向爱情的脚步是蹒跚的,人性本能的爱的渴望又驱使他前进,他痛苦地挣扎着,但是他头脑中所受的传统与宗教的影响太根深蒂固了,无法将爱情与责任统一起来,终于对社会缴械投降,放弃了爱人,他的责任,他的犹豫,他的痛苦都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门槛上的各种力量的拉锯式的战争,韩子奇的悲剧、韩天星的悲剧,都是深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曾沐浴过现代文化的洗礼,难以将爱情与责任整合起来的悲剧,虽然两代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性格特征却有相似之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悲剧的重复发生却是更深的悲剧,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中更深一层的悲剧内涵。
三,在新旧时代更替中觉醒梁冰玉是《穆斯林的葬礼》中较为独特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国古代的典籍《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矛盾方面组成,天地阴阳之气聚合而成,万物如此,男女也是这样,乾和坤是阴阳之两极,乾为阳,坤为阴,而乾坤阴阳又是具有特定性质的。
那就是:乾、阳、天、尊、贵、动、刚;坤、阴、地、卑、贱、静、柔。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概念的基石。
在历史的发展中,道德的规范经历了一个过程,由先秦的注重人伦的动静相宜,到汉代的强调等级服从的三纲,尤其是宋朝以后,由于唐朝以后到宋朝成立之前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混乱时期,宋朝一些人认为必须加强道德伦常的教育。
因此,程朱理学应运而生了,尤其是朱嘉对于妇德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而对妇女要求的妇德,从前期对于三从四德的提倡,到了清朝晚期,变为一边倒的主张妇女节烈的声音,与此相关的是对于人欲,关于情、色、欲望、身体的看法,认为人的欲望应该服从人伦和礼制的需要,所以对情与色采取相当克制、节制的态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梁冰玉与姐姐粱君碧共同生长在传统的穆斯林家庭,所不同的是冰玉受过现代教育,入了燕京大学就读,她所受的是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熏陶,相对而言她身上的现代文化人格更多,也是书中第一位开始觉醒的有作为女人的生命意识的女性。
战争过后,断壁残垣下的伦敦地下室里,冰玉与韩子奇相爱了,冰玉的“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的宣言,既是她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也是她文化心理结构中现代文化战胜了传统文化,人的天性战胜了礼教的断然声明,及至万里迢迢返回心中的热土,才发现她所爱着的姐姐、所固守的礼教己经容不下她所爱的男人,畏于责任和社会的舆论,他再也鼓不起勇气与她一同寻找心目中的家,她只能在失望与无奈中再次出走。
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了女性的价值;在中国,要做个女人,就只能做这样的女人,愚昧、麻木、自贱、自辱、持家的奴仆、生育的工具,一旦看清了这点,就是她在面对自己所爱的人退缩时,发出女性的宣言:“我是一个人,独立的人,既不是你的,更不是梁君壁的附属品,不是你们可以任意摆布的棋子,女人也有尊严,女人也有人格,女人不是男人钱袋里的钞票。
可以随意取,随意花,女人不是男人的衣裳,想穿就穿,想脱就脱,不用了还可以存在箱子里,我的人格、尊严、比你的财产。
珍宝、名誉、地位更贵重,我不能为了让你在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像人.而不把我自己当人。
这是千百年来处于附属地位的女性觉醒后发出的宣言,梁冰玉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然后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是现代女性独立人格的体现。
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出走,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地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去寻找爱,而是去寻找自己,开始独立、自由的人生,她的心理路程就是女性意识自发、自觉的过程。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通过感知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对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最高认识的总和。
女性意识既包括人类共有的意识,也包括唯独属于自己的意识。
”在梁冰玉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的意识、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觉醒支配了她,超越了特定民族的心理意识。
这是进步的体现,女性用自己的爱情悲剧换得了自身的觉醒。
梁冰玉经受了新思想、现代文化的洗礼,在与韩子奇的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断与爱憎分明是令人称许的。
梁冰玉有了很深的觉悟,她能够看出,女性对男尊女卑的默认是女性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可怜的是男人这样看女人,女人也这样看女人。
历史长河中女性相同的命运,千百年来女性身上的樊篱,必须还得靠女性自身的力量来打破。
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冰玉是《穆斯林的葬礼》中光辉闪亮的女性形象。
她虽然经历了爱情的悲剧,经历了与女儿的生离死别,却勇敢地追求自我,在悲剧的命运中觉醒,成为了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从这层意义上说她的悲剧性就被淡化了,四、在现代社会中独立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人体里去”,新月这-活生生的形象,无疑倾注了女作家霍达对善良、美好、智慧的理解和诠释。
作者并未让新月以冗长的话语表现自己,而是三言五语,极简省地勾勒出这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形象。
新月是比较典型的现代文化人格的象征她坚持自己的第一志愿,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大学,满怀信心地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与同学们争个高低;在爱情上,她认同平等、真诚的爱情。
得知自己的病情救治无望,强烈的自尊心和对楚彦潮的爱使她强忍痛苦写下了分手的信,认为“爱情总不等于同情、怜悯和自我牺牲,您并不属于我,而属于您自己”,这是具有现代文化人格的女性对爱情的独立见解,而楚彦潮深沉、强烈、长久的爱终于使新月放下顾虑,下定决心与其相爱,尽管韩太太百般阻止,却总也阻止不了她内心的爱的火焰。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的故事,鲁迅的《起死》,千古的爱情神话《梁祝》,都是楚彦潮带给新月的生命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力量,使新月的爱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新月的现代文化人格才会如此丰满。
梁冰玉与韩新月母女二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经历也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性、对爱的渴望、对爱的执著追求和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这也是她们的形象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闪闪发光的原因所在。
五、在绝望与希望中等待姑妈———个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苦命的女人,一个把天星和新月视为及己出的女人,她一生的苦难就是失去亲人,却又在这失去的痛苦中苦苦的等待,她不愿意去相信,她的亲人已经真正的离开了她,她所信仰的穆斯林的真主安拉会保佑她的丈夫与孩子。
在某种意义上,宗教也是生命展开的另一种方式,也是冲出这种活下去的绝境的唯一出路。
在她的身上有着传统穆斯林文化深深的烙印,正是这种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她悲剧性的一生。
陈淑彦,新月的同学,又成为她的嫂子。
她高考落榜,家境又落迫,使她非常羡慕新月的生活,羡慕她有一个“和睦而幸福”的家庭,更加羡慕她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自己喜欢的专业。
而这一切都与她擦身而过。
在与新月的交往中,被韩太太相中,成为了天星的妻子,但他们的婚姻是无爱的婚姻,她羡慕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说出了“新月,你这一生值了”。
在她的世界里,她也是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洗礼,念过高中,但是她依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她接受了上一辈人的安排,没有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和人生,但她也渴望得到爱情,正是因为这样的冲突造就了她的悲剧。
文明让悲剧产生还是让愚昧悲剧上演
所有的一切皆由自由而执着的灵魂所起,而所有的一切也皆因执着而虔诚的心灵所灭,尽管真爱与自由领导一切,但最终不得不不屈服于愚昧,在无可言辩的传统愚昧里,那根深蒂固、无以对抗的思想足以毁灭一切,以至作者不得不安排主人公死于非命,才能使故事得以保持最终的美感。
尽管是悲剧美,也强胜于在无法战胜的愚昧氛围里让高尚自由的灵魂再次屈从,也许矛盾并非此书的主题,但在本部小说中却处处隐喻了各式各样的矛盾,正如现实主义作家柳青说过的:我们不应该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只有反映出了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冲突,艺术作品的生命才会有不死的根。
也许这正是霍达创作这一作品、塑造这些小说人物的一个指导思路。
谁能给我推荐几本比较励志的小说啊
1.信仰。
即信仰真主的独。
“认主独一”的信念并于穆圣,也不是始于穆萨(摩西)、尔萨(耶稣),而是由来已久。
伊斯兰教认为,从人类始祖——阿丹就有这种认主独一的思想,强调主宰的至高无上,唯一独尊,不可亵渎、冒犯,因此远古部落中陆续出现了许多先知,他们都各自针对当时社会状况对人类予以劝善戒恶。
从圣祖伊卜拉欣到穆萨,尔萨等,历代先知都认定并宣传这一信仰,穆圣奉主命继承了这一信仰。
2.相信天使(天仙)。
伊斯兰教认为,天使是从无上的光明中被创造的一种妙体,无性别之分,纯洁无邪。
他们是不折不扣地服从真主命令的、足以使人们效仿的一种理想群体。
天使的数目繁多,但各司其职。
正因为天使绝对遵从真主命令,并管理自然界和人间事务。
具有“绝对高尚”的属性,因而使穆斯林自然产生仿效天使和自我约束意识,养成自律品格以及力行主命的精神,能够全心全意地为社会尽职尽责。
3.信仰真主降示的诸经典。
作为穆斯林必须承认历史的延续性,相信真主为了引导世人。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而曾经降示的多部经典,比如降示给穆萨圣人的《讨拉特》(《旧约》)。
尔萨圣人的《引支勒》(《新约》)等。
降示给穆圣的《古兰经》承袭了上述经典,包罗了历代各部天经的精华,无疑是更加尽善尽美的一部经典。
对于穆斯林而言,穆斯林行为的指南,团结的纽带,宗教真理的体现。
4.相信历代使者。
“使者”就是有明证和教律、负有真主委以专门使命的人。
其中直接领受真主的启示,能做出预言的人就是“先知”。
伊斯兰教认为,使者和先知都是人,不是崇拜的对象。
他们都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都奉主命行事,且一脉相承。
他们共同的使命就是向人类传警告。
报喜讯,信奉独一主宰,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告诫人们遵循正道,行善戒恶,善者报以乐园,恶者将惩以火狱。
5.相信后世。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相信后世可以制约人们今世的行为。
6.相信前定。
伊斯兰教认为,世间万物皆由真主“前定”——定然、定律。
这种定律是人的意志不可违抗的,那么,明智的人应该顺其“前定”,自负其责。
相信前定可以使信仰者永远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和遇事不惊、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可以便人摆脱内心的怯懦、苦恼,激发穆斯林的上进心。
《穆斯林的葬礼》中你最喜欢的情节
这是的一生必读的这本书名叫《一生必读的60本书》里面推荐了一下60本书:⒈圣经2论3物种起源4全球通史5君王论6史记7孙子兵法8三国演义9战争论10水浒传11曾国藩家书12毛泽东传13汤姆叔叔的小屋14红与黑15红楼梦16悲惨世界17老人与海18国富论19胡雪岩全传20飘2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2西游记23小王子24呐喊25本草纲目26昆虫记27倾城之恋28一千零一夜29百年孤独30唐吉坷德31变形记32吉檀迦利33欧也妮•葛朗台34哈姆莱特35简•爱36雷雨37茶花女38神曲39梦的解析40雪国41边城42喧哗与骚动43复活44罪与罚45四世同堂4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47围城48情人49西厢记50苏菲的世界51瓦尔登湖52穆斯林的葬礼53冰心散文选54日瓦戈医生55美的历程56麦田里的守望者57伊索寓言58活着59我的精神家园60我与地坛
适合初中学生读的世界名著
教育部在最布的两个新教学大纲中,第明确指定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课外文读必读的30种名著,并具体规定初、高生的阅读总量。
初中部分(10种):《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详子》、《繁星,春水》、《鲁滨逊飘流记》、《格利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成炼成的》、《名人传》。
高中部分(20种):《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如果没有看过四大名著,就看看四大名著吧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其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值得细看 如果这些看过了,或者不喜欢古典的 可以看看现代的,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 《少年天子》; 《都市风流》; 《年轮》。
尤其是《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的确值得一看。
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看看, 《史记》; 《战国策》; 《资治通鉴》; 《三国志》; 《汉书》; 《后汉书》。
尤其是《史记》、《三国志》值得一看 如果喜欢国外的名著,可以看看, 《笑面人》; 《简爱》; 《茶花女》; 《三剑客》; 《双城记》。
我想看一些令人深思的,有意义 的书,哪怕是小说,励志,或者散文都可以,谢谢大家
我个人觉得比较深邃的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思想细腻,看了很有共鸣然后是周国平的文章也不错,可以留一下还有就是我最近看的一位叫周晓枫的女性作家,她的散文集比较有感染力,追求真实表达,可以试一试我平时看散文比较多,所以其他的就不推荐了不过我们一个教授强力推荐我们看《穆斯林的葬礼》,一些同学看了反响不错,我没看过,这里先推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