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形容歌咏队声音的优美句子

形容合唱好听的成语有哪些

娓娓、声如洪钟、荡气回肠、缭绕、吹花嚼蕊。

一、娓娓动听白话: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朝代:清作者:曾朴出处:·《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二、声如洪钟白话释义:洪:大。

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朝代:明作者:冯梦龙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翻译:记得我目光如电,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三、荡气回肠白话释义: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朝代:战国楚作者:宋玉出处:《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荡气。

”翻译:感动心动而已,乐曲十分婉转动人四、余音缭绕白话释义: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朝代:战国作者:列子出处:《列子·汤问》:“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翻译:离开后,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三日不停。

五、吹花嚼蕊白话释义:指吹奏、歌唱。

引申指反复推敲声律、词藻。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出处:《浣溪沙》词:“吹花嚼蕊弄冰弦”翻译:反复推敲声律、词藻。

描写合唱的句子

1、音乐响起时,“百灵鸟”们就一展歌喉,放声唱歌。

那歌声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婉转,那么的令人陶醉。

演唱完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们的歌声打动了大众评委,大众评委有八位同学为我们亮牌。

2、音乐停止了,我们的歌声也结束了。

等了几秒,观众席上传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的合唱表演在这掌声中结束了。

3、音乐老师用心的教我们,我们也认真的学,同学们个个张大嘴巴,喊的面红耳赤,练了几遍都不行,就拿我来说吧,我连歌词都搞不清楚,在同学堆里瞎哼哼,老师见我们这样对我们说“大合唱体现的是集体精神,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歌唱好”听了老师的话,我们很惭愧,大家也不知不觉的认真的练起来。

4、想到这儿,我更是豪情万丈,歌曲的回音在天花板上久久萦绕,雷鸣般的掌声献给了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下台后,兴致勃勃的我们预想着我们的高分。

可是分数并不高,它打击了我们一切的热情。

老师却毫不气馁地说:“没关系,这次我们得了一个比冠军更宝贵的财富,那便是团结,有了它,不怕拿不到第一。

”5、我深吸一口气,踏上了舞台,唱着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校歌,我的心仿佛回到了点点光斑的篮球架下;唱着用农民和军人汗水历炼的《地道战》,我仿佛看到了令人深恶痛绝的“小鬼子”妄想进村的情景;唱着用百炼成钢的大刀敲击出的铮铮轰鸣配乐的《大刀进行曲》,我好象看到了烈士们的热血沸腾

我们全心全意地唱着,同学们专心致致地演着,一曲终了,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

6、我们终于迎来了比赛那天。

轮到我们上场了,我们迅速整好队,音乐响起,指挥在指导,领唱拿着话筒唱着,我们也跟着唱。

还好,我们没有露出排练时歌声。

不一会儿,我们唱完饿。

我舒了一口气,心里想到:比排练时好多了

7、我们嘹亮的歌声从我们的口中飘向观众席。

慢慢的我的心情放松了,心里的那块石头落地了。

跟着音乐的旋律,我们的身体左右摇摆起来。

朱老师指挥得更有力了,她的额头上出现了晶莹的汗水,我们的歌声更加的洪亮了,同学们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8、瞧

同学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学歌呢,多认真呀

站得笔直的,不发出一点儿说话的声音。

甚至有几个男生扯开了喉咙放声高歌起来,引得大家爆笑不止。

男生呢,也不害羞,挠挠头就过去了。

那一遍一遍的认真,终于学会了,同学们激动得欢呼雀跃。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好,相当于“开门红”,大吉大利

9、轮到我们表演的时候,我极力镇定地指挥同学们走上台阶,排好队伍,然后转身向评委、老师们敬了一个礼,再转身面对同学们,高举右手做了一个开始的手势,每班都必须要唱的《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旋律响起。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雄伟嘹亮的歌声响彻校园,我班同学唱得激情飞扬,唱得热血沸腾。

不知是他们唱得太激动了,还是我的指挥不当,不知不觉地,我们唱的比旋律快了几拍。

唱完后,他们的表情,告诉我说:我们不会再那么快了。

10、各个班级陆续登上舞台表演,五彩的聚光灯一齐照向他们,好像同学们的歌声因此更动听。

唱得最好的是五年五班,他们有很多道具,让人感到似乎看到了歌中的情景,歌声也十分动听。

前面几个同学的舞蹈更是衬托了歌声,简直令人陶醉。

11、歌是学会了,可不练习怎么行

每到下午第四节课,就是我们班的“singtime”,那慷慨激昂的和弦,振奋人心的歌词,我们唱得是信心满满。

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我们努力地练习,赢得这次大合唱比赛,是大家共同的希望。

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共同的行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相信我们会成功的。

12、第二首自选歌开始了,我们唱的是《闪闪的红星》 。

这首歌比队歌好唱多了,随着我手臂的挥动,同学们唱得也很活泼,好像是小鸟在琴弦上欢快地跳动。

很快地,随着我的手势一收,同学们立即“哑口无歌”。

真唱得比上一首歌好。

13、到我们班上场了,我们班虽然没有道具和舞蹈,但大家都有信心成功。

于是,我们齐心协力地唱了起来,大家都昂首挺胸的站着,歌声虽不算十分动听,但每个人都努力地唱着。

14、比赛的顺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一年级、二年级,终于轮到我们班了。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三楼多媒体教室,站在台阶上,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和袁聪朗颂,故站在了最前面,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班级参赛的成绩。

但在比赛前一天,班主任屈老师为我们作了精心的准备,我们信心十足。

同学们唱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不时还做了几个动作,是那么的优美,那么整齐,那么有力。

演唱结束,裁判员老师还为我们鼓掌呢

15、在比赛的前几天,每个班级的班主任,都带领着同学们唱歌。

有时同学们那优美而又动听的歌声,在学校间来回飘荡,音乐就笼罩着整个校园。

我们班也不例外,我们参赛的曲目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放纸鹞》。

在每堂课之前,我们队会练练唱歌。

我们越练越好,那声音犹如百灵鸟的歌声,那样婉转和优美动听。

形容艺术家的诗句有哪些

1、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到了这一天,人们要在一起吃饭、贴春联、贴倒福、放鞭炮,等活动。

2、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

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

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

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

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

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3、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

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

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4、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节对于中国人,就如同圣诞对于欧美人,都是头等重要的节日。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

5、除夕夜,街上“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接连不断,空中闪烁着耀眼的火花,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金黄色、黄绿色的窗户,在忽明忽暗、忽燃忽灭花中,好象同时打开的电视机,在播放精彩的节目。

6、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除夕。

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都不同,有饺子、年糕、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8、除夕的转天便是新年。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我们一大早就吃好早饭,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去邻家拜年了。

到了邻居家里问候了一声,人家便喜气洋洋的,再同父母唠上几句家常,我们便要走了。

走时邻居会往我口袋里塞上一把糖或是一两袋吃的东西。

今年的新年恰巧下了第一场雪,更增添了几分乐趣,我还同两个玩伴与雪来了次“亲密接触”呢。

9、年年有余 步步高升 万事大吉 心想事成 花好月圆 圆圆满满 恭喜发财 财源滚滚 举国欢腾10、门口的小商店也忙得不亦乐乎。

门口挂满了红灯笼,一串一串的,看得我眼花缭乱。

在这么多商店里,最喜气洋洋的要数建国路口的小吃店—“有意思”了。

一走进“有意思”,一只只“烧鸡”朝我迎面扑来,害得我口水直流。

瞧,窗户上、墙壁上、天花板上,贴满了“鸡”,哎,那么多“鸡”,吃都吃不完哪

11、早上,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风儿轻轻转在耳边吹过,仿佛在对我说:“祝你节日快乐

”同学们都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巾,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学校。

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显得格外精神。

12、在这烛光与微笑构成的舞台,在这笑声与歌声汇成的海洋,我嗅到了节日的欢乐气息。

虽然我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无法将这快乐的一刻永恒定格,但是可以将这一刻的快乐心情持久,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每个人。

今年的元旦充满了节日的快乐和青春的自豪,让我沉浸在其中难以忘怀。

13、元宵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通常在这一天早上吃汤圆,在家里挂上红红绿绿的灯笼,并猜灯谜。

14、六一儿童节是儿童的盛宴。

在儿童节里,我们欢庆着属于自己的时光。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每一位同学的脸上都挂着欣喜、快乐的笑容。

我们来到学校的大礼堂,准备参加六一儿童节歌咏大赛,和其他班的同学来个PK比赛

15、别的小区不说,就说我住的小区吧,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有一位姓王的老公公,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雄鸡福寿唱新歌,猴报安康吟雅韵”。

好吧,真可以称得上是绝妙啊

除此之外,每家每户都贴上了“福”字。

小区的墙面、楼梯都穿上了新衣服,大家都在等待春节的到来。

16、焰火点燃了,天空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火花,有的像鲜花绽放,有的如繁星点点……家家户户点起了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17、为了让我们的节日过得更加快乐,学校为我们举行了五月的鲜花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

我们全校的师生都相聚在体艺馆上,参加比赛的选手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都想在这场比赛中大显身手、一展风采。

19、今年的春节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虽然等春节要经过一段时间,但是还是阻隔不了我对春节的向往,而且我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等下去,终有一天你会等到你期待的那一天。

对于春节,我将怀着一颗满怀期待的心

20、校园里彩旗飘荡,歌声飞扬,教室里更是一番节日的景象,小朋友们的笑脸如同六月的鲜花一样灿烂,应邀参加活动的家长也陆续地来到教室。

八点半钟,随着王景州等四个主持人的闪亮登场,我们精心准备的综合素质汇报演出正式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集体诗朗诵《阳光·梦想·希望》,同学们个个满怀激情,用嘹亮的声音表达了对校园的热爱,对未来的畅想。

21、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张灯结彩 繁弦急管 喜气洋洋 欢天喜地 举国欢腾 喜气洋洋 八喜临门22、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的启动,我们学校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操场上早锻炼的同学多了起来,同学们包括自己做广播体操的态度也认真了许多。

“六一”儿童节,学校还举行了广播操大赛,更激发了广大师生参与运动的热情,这可真是一件有益于我们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好事。

23、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24、元旦是世界传统的节日,都是每逢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的第一天被订为元旦,这就好比宋朝诗人王安石写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但也有少部分国家不这样,如印度等国家,它们是用自然现象来订元旦。

25、在春节的晚上,大家都会拿出已经买好的烟火、鞭炮放,漂亮的烟火在天空中绽放,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每个人都穿上了新衣服,等着长辈发红包。

看着这一个个厚厚的红包,大家心里都开了花。

我啊,现在已经收到500元的压岁钱了,当然我不会乱用。

我都把它们藏在小金库里,等到教学费的时候,再把它们给牺牲了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的异同

一、《琵琶行》写得是由音乐产生的联想,注重对声音的描写,用联想来表现声音的美妙。

《李凭箜篌》引写的是由音乐产生的想象,注重自我想象的描写,用自身的想象来衬托乐曲的美妙 。

两者的相同点是都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突出音乐的美妙。

二、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附原文:李凭箜篌引(唐) 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

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

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

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

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

又如,诗中写到“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

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

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

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

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

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

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

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

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

诗人以这种手法,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类似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艺术幻觉”的真实之中,其实这也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十分重视的艺术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有相通之处,正是在这种浪漫主义的“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中,我们获得了一种类似康德所说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得以和谐合作与自由运动的快感。

你看,诗人写李凭弹奏的乐曲,不论是“江娥啼竹素女愁”,也不论是凤凰叫,香兰笑,融冷光,动紫皇,舞鱼龙,逗秋雨,吴质不眠等等,这些情景,意象,如前所说,无不具有双重的或多重的含义,并不只是单纯从效果上来表现音乐。

清人王琦就因为不太懂得这种“似景似情,似虚似实”、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的艺术辩证法的奥妙,把这首诗的几乎每句都当成了“显然明白之辞”,他自然就难以把握这首浪漫主义音乐诗的美学特征了。

三、白居易的《琵琶行》赏析:《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左迁:指降职、贬官。

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

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

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

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

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

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

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

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

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

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

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

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

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

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

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击节:打拍子。

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

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

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多情的诗人呢

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

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

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琵琶行》这首诗中有哪些名句至今流传仍十分广泛,含义是什么?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

吟。

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艺术作品《琵琶行》为白居易《琵琶行》诗词增添了直观的画面。

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曰《琵琶行》。

微刻《琵琶行》全文浔阳江(1)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2)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3)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4)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5)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6)大弦(7)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8)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9),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10)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11)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12)。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3)下住。

[虾蟆(há má)陵]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14)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15)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diàn)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词鉴赏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

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

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

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

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

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

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

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

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击节:打拍子。

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

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

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多情的诗人呢

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

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评论:长篇巨诗,酣畅生动,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扣人心弦,魅力尽显。

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繁简适宜,通俗晓畅,自然流丽。

思维形象,比喻贴切,无形音乐,具体可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

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

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

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

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

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

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

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采,音乐的表现十分传神: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采。

⑴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

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⑵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

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

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

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

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

“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3)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曲调未成情以先出,是对音乐气氛的很好烘托,而弹的过程更是撵词摘句,活用比喻来描写音乐的进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使人能够再次听到琵琶声一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带入到文字和音乐无法描述的空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点睛之笔,从音乐和哲学角度表达了至高乃无的学问,短暂暂停之后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及突出刀枪鸣由静入动,如同万匹野马,同时出动,万丈瀑布,瞬时倾泻,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观众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音乐中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4.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

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5.形象类比,抒情言志:《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

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结构谨严: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

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

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尤其是对音乐的描绘,显示出诗人高超的技艺造诣。

仔细阅读事前的小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

辛苦的排练大合唱日记

一)岳飞《满江红》鉴赏 作者:公保扎西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

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

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

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

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

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

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

”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

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

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

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侍从头、收拾旧山河”。

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

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

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

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

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

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

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二)白居易《琵琶行》 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噌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括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左迁:指降职、贬官。

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

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

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

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

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

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

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

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

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

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

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

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

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

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

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击节:打拍子。

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

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

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多情的诗人呢

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

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

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

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

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

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

“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

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

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

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

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

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

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

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

”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

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

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

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

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

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

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

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

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

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

(四)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

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五)李清照《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

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

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

”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


形容歌咏队声音的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