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医生的名言警句
大医精诚 唐代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说:“凡大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
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
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
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
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悬壶济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
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
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
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
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
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
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
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
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
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历代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 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 3.上工治未病。
()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
(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
(《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
(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
(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
(《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
(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勤学,广才方面的名言警句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汗水换来丰收,勤学取得知识.人不劳动没出息,人不学习没长进.刀不快,石上磨.人不会,世上学.勤奋是聪明的土壤,勤学是聪明的钥匙.人贵有志,学贵有恒.靠父亲的学识成不了学者.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刻苦学习的人总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灵感是从来不拜访懒汉的.学成巧,总是巧;装成巧,惹人笑.平时不好学,临考悔已迟.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关于卫生的名言警句
“一屋不扫扫天下”6、学校是学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7、让我们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7、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8、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9、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0、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12、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13、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 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14、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
15、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16、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17、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习,从我做起。
18、告别陋习,健康文明。
3、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4、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5、讲文明,信科学,防非典,同行动。
6、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习,从我做起。
7、万众一心抗非典,众志成城保畅通。
8、科学、健康、环保、文明。
9、革除陋习,战胜非典。
10、告别陋习,健康文明。
11、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
12、大搞爱国卫生运动,铲除病菌滋生土壤。
13、告别陋习崇尚文明,向不良卫生习惯宣战。
14、克服不良习惯,养成文明行为。
15、学道德建设纲要,扬文明行为新风。
关于创造力的名言
有关创造力的名言1、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 歌德2、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彼得·杜拉克3、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
——罗曼·罗兰4、创造包括万物的萌芽,经培育了生命和思想,正如树木的开花结果。
——莫泊桑5、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
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物。
——泰戈尔6、创造难,模仿容易。
——哥伦布7、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富尔克8、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
——爱德华·波诺9、欢乐的名字是创造。
——希 恩10、旧事物只是表层的腐烂,它的根须在土内埋得很深,并且在不断地萌发着新芽。
这些新芽只是在生活步伐迅速,生活矛盾冲突激化的地方才能枯萎。
——高尔基11、开始走第一步的人,也许他脚下穿的鞋子就是他最后穿的一双。
——雨果
关于勤奋的名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张少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当代物理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陈景润(当代数学家)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鲁迅引自《未有天才之前》★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体现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名言警句(三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 二人同其力断金。
——《易经》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
——《吕氏春秋》 民齐者强。
——荀况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薛宣 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法国谚语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