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版《倚天屠龙记》了,这一次最大的不同是“金庸”二字被打上了黑框,从小看金庸剧长大,从来没想过黑框这件事,真是感慨颇多。
看了这么多年《倚天屠龙记》,相信很多人对倚天剑比较好奇,但关于它的信息又比较少,今天就来聊一聊倚天剑的来历。
很多人知道倚天剑,除了来自于《倚天屠龙记》,可能还来自于明朝小说《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两把佩剑,一把是青釭(gāng)剑,平时都交给夏侯恩使用,另一把就是倚天剑,曹操自用。
我不知道金庸老爷子是不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启发,才将自己小说中的宝剑也取名倚天剑。但实际上倚天剑的历史比《三国演义》古老的多。
首先这里要说明白一点,历史上没有真正的倚天剑,它是虚构的,它最早来源于几个人吹牛皮。
倚天剑最早出自于战国时期美男子宋玉写的《大言赋》,所谓大言,就是说大话、吹牛皮。
有一天,楚襄王和宋玉几个人出去游玩。楚襄王兴致很高,突然说,你们几个人谁来吹一个牛皮,吹皮越大越玄乎的,我就敬他为上座。
其中一人说:“我有一把宝剑,杀了很多人,血流得像河一样,车马都无法通行。”
另一人说:“有一个壮士,力大无穷,他发起火来,连泰山都可以夷为平地!”
又有一人说:“有一头野猪,,光舌头就有几万里长,吐一口唾沫就能造成倾盆大雨。”
终于,轮到宋玉说了:“我有一把长剑,剑锋闪着亮光,毅然挺立在天外边(长剑耿耿倚天外)。”
这就是倚天剑最早的出处。前几位的牛皮都略显血腥直白,有一种杀戮之气;宋玉的牛皮充满了浪漫色彩豪情之气。
从此以后,“倚天剑”作为一个豪放典故,不断被后世文人墨客所引用,从而慢慢又丰富了其内涵。有的用来形容远大志向,有些形容山川陡峻,有的用来赞扬某事物的壮美,也有用来比喻才华高的……总之是五花八门,但基本都是偏积极向上的。
比如南宋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就是表达打败金人收复失地的远大志向。
李白在《登峨眉山》中写道:“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这就是形容山峰的陡峻高耸。
南宋词人韩元吉的《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这便是赞扬事物的壮美之景。
唐代诗人元稹的《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这就是诗人赞扬对方才华很高,写诗词犹如使用倚天剑一般大气磅礴。
我们最为熟悉的可能是毛主席《念奴娇·昆仑》的一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气势、这豪放、这浪漫色彩完全不输古代诗人。
以上种种关于“倚天剑”丰富内涵的诗词不胜枚举,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前,倚天剑多是文人墨客们用来夸张比喻的一种手法,直到《三国演义》才真正将它落地成一个实物,一把剑。而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又进一步将倚天剑“国民化”,更加深入人心,金庸先生功不可没!
最后要吐槽一下新版《倚天屠龙记》的屠龙刀,道具设计太奇葩,刀身全是坑坑洼洼,让人密集恐惧症都犯了。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那屠龙刀还是泡沫做的!
谢逊发狂时一通乱砍,屠龙刀砍在了旁边的凳子上。
然后再定睛一看,屠龙刀竟然出了一个大缺口
这么明显的失误,导演和当时剧组人员都没有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倚天屠龙记,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