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谨言慎行名言警句

求 有关“谨言慎行”的名人名言

·一钱胜过一磅。

——德国谚语 ·谨慎是智慧的长子。

——雨果 ·慎言谨修己第一事。

——《琼瑶佩语·修己 ·勇敢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谨慎。

——英国谚语 ·艰难之日要坚定,顺利之日要谨慎 ——蒙古 ·啊,谁能老是依靠着命运呢

一个人跟着忙碌的世途追逐,常常在不警觉之间就被摧毁了。

人总有自知之明——乔叟 ·不要对一切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德漠克利特 ·小心谨慎,不但可以防备别人侵犯自己,也可自防任性的放纵和腐败。

——巴克 ·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

——房玄龄 ·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德谟克里特 ·谨小慎微难成大事 ——培根 ·谨慎是勇敢的一部分。

——佚名 ·谨慎并不是延宕。

——谚语 ·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断送了都不需要多长时间。

就算你是一个极谨慎的人,仅须偶尔忽略,偶尔因循——戴尔·卡耐基 ·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民谚 ·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富兰克林 ·谨慎的人很少出差错。

——谚语 ·谨慎是安全之本 ——英国 ·当竞争与敌视同你比邻而居时,谨慎就会茁壮成长 ——格拉西安 ·图大者,当谨于微。

——吕近溪 ·机运永远战斗在谨慎者一边。

——欧里庇得欺 ·人们唯一的防御力量就是谨慎 ——玉外纳 ·慎之于始,慎之于终 ——三国志 ·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 ——英国 ·勇敢而谦虚、谨慎,这是美德。

——芬伦 ·他见的越多,怀疑的东西也就越多。

对各种人进行考察时,他常常发现,勇敢无非就是大胆一点,谨慎其实——巴尔扎克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出自:《礼记·中庸》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礼记·中庸》 ·事前的谨慎,胜于事后的追究 ——日本 ·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

——陆贾 ·谨慎毫无用处,除非再加上果断 ——威·布莱克 ·谨慎是勇敢的一部分 ——西班牙 ·谨慎的人也许能领导一个国家,但 ——罗素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朱自清 ·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

——《弟子箴言·崇礼 ·在顺境中要节制,在逆境中要谨慎。

——佩里安德 ·我一辈子全靠谨慎小心,才躲过了许多奇灾异难。

你要想安然无恙,也得处处小心才是。

——谢德林 ·老人们最后的和高尚的过错就是妄想把他们的深思熟虑、谨慎小心的美德遗赠给被生活逗得如醉如痴,被享——巴尔扎克 ·小谨慎多制胜,感情冲动事多难 ——绪儒斯 ·过分谨慎使人未老先衰 ——席勒 ·选择朋友要谨慎

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

——克雷洛夫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

——培根 ·谦虚谨慎和不谋私利,是人们所赞扬的美德,却也为人们所忽略。

——莫洛亚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朱自清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雨果 ·每一代的人都得有一种美妙的理想让他们风靡。

即使青年中最自私的一批也有一股洋溢的生命力,充沛的元——罗曼·罗兰

行与思的名言警句大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纸上得来终觉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蒋中正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最后一:以国家兴己任,置个人死生於度外。

一寸山寸血,青年十万军。

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谁要搞台独,我搞谁的脑袋

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派兵侵占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武装冲突。

蒋介石在台湾闻讯,拍案而起,说道:“娘希匹

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

”。

遵规守纪的名言警句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莱蒙特 人们厌烦了寂静,就希望来一场暴风雨;厌烦了规规矩矩气度庄严地坐着,就希望闹出点乱子来。

------契诃夫 你挣得了安适的睡眠,你就会睡得好;你挣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饭就会吃得很香。

这儿的情形和人间是一样的——你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挣一样东西,然后才能享受它。

你决不能先享受,然后才来挣得。

------马克·吐温 地狱是一个炉灶,上面放着僧侣的热锅。

它是教士的专用灶。

天父教士的大厨师,很关心改善僧侣的营养,他把自己的那些不规规矩矩地注意僧侣的诫命的孩子放在烤锅上。

------霍尔巴赫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管子》 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韩非子。

有度》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韩非子。

问辩》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韩非子。

八说》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论证因果的名言警句或者诗句有哪些

《大学》中的经子 1.大学之道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后,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止:达到。

敬:恭敬。

慈:慈爱。

信:信义,诚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

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

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毋:不要。

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

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

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润:润泽,润饰。

广:宽平。

胖:安舒。

【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

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

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

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

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

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

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不恕:不能推己及人。

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

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

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

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

上:国君。

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

弟:悌,孝悌。

恤:怜惜,救助。

孤:没有父亲。

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言传不如身教。

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

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

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

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

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

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

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

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

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

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拂:违反的意思。

菑:古“灾”字。

逮:及至。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

可谓精辟至极。

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君子:指为君上者。

道:修已治人之术。

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物。

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

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

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七章。

道:规律。

生:生产。

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

为:创造。

疾:迅速。

舒;舒缓。

财:物资货财。

恒:时常,长久。

【译文】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

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

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

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

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

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关于谨的名言和成语

谨字成语:奉命惟谨 形容严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违背 奉命唯谨 奉命:接受命令;唯:只有;谨:小心谨慎。

指服从命令,小心谨慎。

谨言慎行 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谨毛失貌 原指绘画时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整体面貌。

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谨小慎微 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谦虚谨慎 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

虙待人,小心办事。

小心谨慎 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小廉曲谨 细微的廉洁谨慎。

指注意小节而不识大体。

谨本详始 谓事情一开始就要谨慎严格。

谨身节用 修身饬行,节省其用。

谨始虑终 谓慎之于始并虑及其终。

谨谢不敏 犹言敬谢不敏。

用作自谦或推托之辞。

不敏,不聪明,无能力。

谨行俭用 谨慎行事,节省费用。

谨终如始 谓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谨终慎始 见“谨终如始”。

慎小谨微 对细小的事也小心对待。

关于谨慎的名言:谨慎即良师。

格罗汉功难成而易毁。

宋·欧阳修《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特制许公墓志铭》。

本句大意是:任何事业都是成功难·毁坏易。

此句指出事业成毁的难易关系。

为什么难成而易毁呢?比如一棵大树,要数十年或上百年才能长成,而一柄斧、一把火刚在几小时内就能使之毁灭;千里长堤,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筑成,而一个蚁穴则可“使之全部崩溃。

可“此句说明事业难成易败,劝人勤奋谨慎。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特制许公墓志铭》信心来自谨慎。

古罗马哲学家 爱比克泰德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关于谨慎的名言宋·苏洵《上文丞相书》。

慎始:一开始就小心谨慎。

后忧:后来产生的忧虑。

本句大意是:有道德的人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因而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忧虑。

俗话说:“开了一个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因此办事时应注意开好头。

作者用一个“慎”字.强调了开始时应小心谨慎,认真细致,这样就会减少后来的忧虑。

此句对人们具有告诫意义。

北宋散文家 苏洵 《上文丞相书》谨慎是智慧的长子。

法国作家 雨果图大者,当谨于微。

明代教育家吕得胜,字近溪 吕近溪谨慎的人脑后有眼。

英国陆军元帅 威·罗伯逊附耳之语,流闻千里。

谨慎名言春秋·《文子·微明》。

附耳:靠近耳朵。

这两句大意是:即使是靠近耳朵边上说的悄悄话,终究也会流传到千里之外。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

世上再大的机要、秘闻总会有泄露、曝光之日。

古今中外有多少绝密至要之事,后来都成了天下人人皆知的马路新闻,就是这个道理。

~具有格言性质,启示人们言谈要谨慎。

春秋时期老子弟子 文子 《文子·微明》为而不矜,作而不恃。

唐·皮日休骄矜自负。

做人不要骄傲、自夸,说大话;做事不应该有依赖思想和自负。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做事要自立、自信。

晚唐文学家 皮日休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慕:仰慕.敬仰思幕。

这两句大意是:听到别人有美德,就对他仰幕;知道自己有过错,就感到害怕。

仰慕别人的美德,就会向他学习;害怕自己有过错,就会惊惧面悔改。

这两句是化用了《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句意。

可引用以自勉或赞扬那些从善如流,知过而改的人。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陆象山集·语录》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春秋·老聃《老子》第六十四章。

这两句大意是: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

大凡人们办事时,容易虎头蛇尾,开始时认真﹑细致、谨慎、严肃,久后则是敷衍、马虎、粗心、草率,这样,往往办不好事情。

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淑身涉世,谨行慎言。

关于谨慎的名言《女儿经》 《女儿经》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代诗人 白居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祸生不德,福有慎机。

崔琦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谨慎名言宋·王安石《命解》。

絜(Jié杰):同“洁”;絮行,使自己的行为清白无污。

绳墨:原义为木工用以取直线的工具,引申为准则、标准。

这两句大意是:使自身的品德完美,行为清白,言谈话语必定遵循正确的准则。

这两句话原是作者赞美孔子的,现在可供论述应当谨慎言行,注意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命解》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宋·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序》。

持重:谨慎,稳重。

急:急于追求。

近功小利:眼前微小的功利。

这两句大意是:务必要保持谨慎稳重的态度,不要急于追求眼前微小的功利。

功利有远近大小之分,两者相比,当然应追求长远的、宏大的功利。

而目光短浅者,性情急躁者,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不顾长远的大利。

要取长远的大利,就应有稳重的处事态度,不急不躁,长远谋划,循序而求。

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办事要有稳重的态度,要有长远的、全局的打算。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序》谨慎的人才能稳操胜券。

谨言慎行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