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匠心:精巧思,多指文术中创造性的构思。
这语来自于宗匠的引申义,意思是造深、成果卓著、为众人所宗仰的巨匠。
这个“独具匠心”的“匠”字是个会意字。
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
“匠”字的本义就是木工,亦称“木匠”,如:“匠石运斤成风。
”(《庄子·徐无鬼》)也就是说:一位姓石的木匠抡起斧头一阵风。
可是到了后来,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如《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同“剂”)药。
”大意是:那些匠人都是手巧的人,而医生能够配药才行。
古诗文中常有“匠心”一词,如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这里的“匠心”犹言“造意”,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构思。
另外,“匠心”也有“工巧的心思”之意,比如现在还说“匠心独运”等。
晋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
然则三五迭隆,历世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羣才缉熙。
”《隋书·儒林传·包恺》:“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
” 唐 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射君东堂策,宗匠集精选。
制可题未乾,乙科已大阐。
” 宋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 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
”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 。
”唐 韩愈 《进学解》:“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能剒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穴凿穴埳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
唐 王士源 《<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三:学不考儒,务掇精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两汉之诗,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
不惟里巷歌谣,匠心信口,即枚、李、张、蔡,未尝锻鍊求合,而神圣工巧,备出天造。
”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各词调皆三十三字,并与字母双声恰合,无一复音。
作者必倚声专家,即亦煞费匠心矣。
” 周克勤《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五:“精巧的安排,不浪费一个小角落,细心的管理,全见主人的匠心。
” 柯岩 《奇异的书简·阳光和风雨谱写的歌》:“编导和演员们匠心独具地从生活出发……成功地刻划了以小强为主角的一代少年儿童形象。
” 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锛、锯、曲尺、墨斗、刨、凿、钻、锉、羊角锤等等。
墨斗,是木匠用来打直线的工具。
从墨斗中拉出墨线,放到木材上,绷紧,提起,墨绳趁着弹力就打上了墨线。
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乱动。
在汉阴县,木器行分大墨、小墨。
大墨从事修房建屋,架设桥梁;小墨从事家具、农具制作。
或分为平墨、弯墨、圆墨、寿墨等。
乎墨从事家具制作;弯墨以事工艺雕刻、农具制作;圆墨从事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和粪桶等生产工具制作;寿墨专门从事棺,材制作。
小墨、弯墨技术较精;大墨虽作工较粗糙,但必须识图,墨线尺寸清楚;圆墨流动性较强,四方奔走制作。
陕西省富平县的石雕工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
相传西安碑林中的石雕品,不少出自富平石工之手。
富平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画家难画天花板,木匠难做转角楼,石匠难雕凤凰头。
”此外,蓝田县的玉雕、子洲县的墨玉、清涧县的石板、绥德县的石头狮子,都是陕西省的名产。
自河县的泥水匠做完活后,忌用水冲洗工具,而是干擦洁净。
他们认为,洗工具意味着活干完了,以后就不会有活于了。
泥水匠盘炕时,炕的长与宽,尾数都不能离“七”,寓意为“炕不离妻(七)”。
木匠、石匠、泥水匠,尊鲁班为祖师。
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姓公输,名般。
由于“般”与“班”同音,人们一般称他为鲁班。
相传他曾发明木作工具,创制攻城的云梯和磨面粉的石砣。
后人由于敬重他,便把一些精巧的古建筑说成是他建的。
例如,户县渭丰乡祁南村的济源堂,结构严谨,是中国小木作建筑中的精品,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本来与鲁班无关。
可是民间认为是鲁班修的,将其称为“公输堂”。
陕西省的工匠中,流传着鲁班先师“显圣”传艺的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对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相传鲁班的小名叫“双”,所以泥水匠盖房安瓦时忌双行,借以避开先师的名讳。
旧时,据说每逢是鲁班生日的农历五月初七,工匠们都要按工种分头举行“鲁班会”,隆重祭祀祖师,他们在写有“工部尚书公输子之神位”的木主前焚香跪拜,祈求祖师保佑自己四季平安。
铁匠、铜匠、银匠和小炉匠,都以太上老君为祖师。
太上老君,指春秋时的哲学家老子。
从三国、两晋开始,老子逐渐被道教徒神化,成了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
道教中的丹鼎派宣称,只要吃了仙丹,便会长生不死,甚至能成仙升天。
由于这一派道士普遍从事炼制丹药的工作,他们编造出了老子炼丹的神话故事,并将老子定为炼丹者的始祖神。
炼丹离不开火炉,铁匠等也离不开火炉。
他们寻找祖师时,便选中了本来与自己不太相关的老子。
纸坊,奉东汉宦官蔡伦为祖师。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安帝时任中常侍,和帝时被封为龙亭侯。
公元105年他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出适用、价廉的纸张,史称“蔡侯纸”。
后世认为,他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醋坊的守护神,铜川是姜子牙,叫“醋汤神”。
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姜子牙统帅周军推翻商朝后,奉天帝之命封神。
可是,他只顾封别人,而忘了封自己。
后来重要的神职已被别人占满,他不得已,当了醋汤神。
咸阳、宝鸡一带,则为醋姑(读作“瓜”)婆,他是姜子牙的妻子,相传也是醋的发明者。
醋坊祭祀醋神时,点三炷香、一支蜡、一张黄表。
目的是把神请来,保佑醋味香甜。
酒坊的祖师,是杜康。
他就是夏朝时的国君少康,姒姓。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可是,陕西省民间的说法与此相异。
白水县酒坊认为,杜康,字仲宁,周朝人,生于该县康家卫嘴村。
该村有一眼清泉,相传杜康酿酒时用的就是它的水,所以叫“杜康泉”。
染坊供奉“葛仙”或“梅、葛二仙”。
梅,即梅福,西汉末年人,曾求学于长安,后任南昌尉。
王莽篡位后,隐居不仕。
班固在《汉书》中为他写了传记。
葛,指葛洪,东晋炼丹家兼医学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书。
后世传说此二人都得道成了仙。
旧时,安康等地有“梅葛会”,由染坊从业人员参加。
每年三月十六日,举行盛会祭祀二位大仙。
豆腐坊以乐毅为祖师。
他是战国时的军事家,曾率领燕国军队攻破齐国。
民间传说中认为,他是豆腐的发明者。
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
张飞,字翼德,三国时蜀汉大将。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他在和刘备、关羽一道起兵前,是屠夫。
屠宰行予每年七月十三日祭祀张飞。
如果只祭张飞一人,叫“张爷会”;要是同时也祭刘备、关羽,则叫“三义会”。
皮匠和鞋匠以孙膑为祖师。
他是战国时的军事家,在齐国任军师。
相传齐国士兵本来都穿草鞋、木鞋,行军作战极为不便,孙膑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
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业奉为祖师。
每年八月十八日集会祭祀,称作“孙祖会”,祈求护佑。
鞋行唱行会戏时,禁止上演《五雷阵》。
缝纫业以传说中的黄帝为祖师。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今在黄陵县桥山上,还有他的陵寝以及为纪念他而建的轩辕庙。
上古时,人们不会缝制衣服,而将树叶、兽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御寒。
相传黄帝在位期间,中国有许多重要发明,其中之一是衣裳。
这样一来,黄帝便成了缝纫铺的开山祖师。
洛南县人民认为,黄帝的生日是九月二十五日,该县缝纫业在此日聚会,祭祀“轩辕老祖”。
另外一些县,在九月十六日祭祀,各地聚会期间,人们身着盛装,借机交流服装花样,并设宴会餐。
各地剃头匠供奉的祖师不一样。
陕南是罗祖真人、陈七子、林川五。
相传罗祖得道于七月十三,此日便成为剃头匠祭祀祖师的日子。
洛南县祭祀期间,神位两侧的对联,按惯例写为:“得道也者七月十三,灵山盛会万古流传。
”剃头匠们在向神位顶礼焚香后,便在一起饮宴,必至尽欢方散。
耀县等地的剃头匠,却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祖师。
吕洞宾号纯阳,他们称之为“纯阳老祖”。
另外,相传轩辕黄帝发明了镜子、镊子,所以在有些地方他也成了剃头匠的祖师。
丝绸业以嫘祖为祖师。
她是传说中的西陵氏的女儿,后来嫁给了轩辕黄帝,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
从北周起,她就被政,府祀为“先蚕”,也就是蚕神。
民间丝工也祭祀她。
陶瓷业的祖师,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人们称他们为“窑神”。
柏林,是铜川市黄堡镇的窑神之一。
据黄堡窑神庙北宋《德应侯碑》记载,他是晋穆帝时的制瓷专家。
穆帝永和年间,他来到黄堡后,发现这一带山川秀丽,草木茂密,便暂时居住下来。
那时,黄堡虽已开始烧制瓷器,但因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畅,窑工们的生活因而十分贫困。
柏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瓷技术,传给了黄堡的窑工,推动了这里制瓷业的发展。
窑工们非常感谢柏林,为纪念这位制瓷大师,在黄堡修建了他的祠堂。
将他和黄堡的山神德应侯,并列为当地的窑神。
虞舜、老子、雷公,是铜川市陈炉镇的窑神。
虞舜,传说中的古帝,姓姚,名重华。
相传他年轻时,曾制造过陶器。
《韩非子·难一》写道:“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
“另外,《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因此,他被尊为窑神。
相传老子用火炉炼丹,瓷匠同样离不开火炉,便也把老子定为守护神。
雷公,相传是碗的发明者。
在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
铜川还流传着一些关于窑神的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并由这些传说产生了特有的习俗。
例如,传说雷公发明碗时,因找不到适用的原料到别的村偷过坩子土。
于是,在瓷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不准说“偷”和“贼”。
如果发现有人来偷瓷器,不能在当场擒捉,而要等贼走出大门再追赶。
否则,就被认为是在揭雷公的伤疤,是对雷公的不敬。
相传虞舜的小名叫“兀”,所以在瓷窑里讳“兀”字,如不准说“兀答”(那儿),“兀不是”(那不是)等。
盐工以管仲为祖师。
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制笔匠以蒙恬为祖师。
他是秦朝的大将,曾主持监修万里长城,相传毛笔是他发明的。
其实在他之前,中国已使用毛笔。
厨师以易牙为祖师。
他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近臣,长于调味。
求一篇关于旅游审美的论文
具体要求如下 50财富值奖励 急
这位朋友,这片文也许,不全面,您要找论文,片文章之后,我给您一论文的网址,很全
真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
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
此风不宜提倡
尽善也,未必尽美也
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
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
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
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
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
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
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
”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
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
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
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
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
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
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
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
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
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
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
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
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
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
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
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
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
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
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
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
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
“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
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
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
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
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
也就是善。
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
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
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
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
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
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
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
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
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
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
关于仪表美。
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
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
做到端庄、整洁、大方。
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
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
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
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
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
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
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
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
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
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
这确是人们的通病。
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
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
”“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
”诚哉
斯言。
综上所述,旅游业确是一种美好的事业。
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
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
旅游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广告美学论文
到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找,论文多,而且质量高。
自己懒得找,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那里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的,偶去过一次 自己写吧,你到网上找,被王老师知道了,会死的很难看,说不定你的这篇“求助征集”已经被她看到了。
。
。
。
。
其实你要是抱着过的态度,稍微写写就行了,比较容易的。
1.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
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
此风不宜提倡
尽善也,未必尽美也
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
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
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
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
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
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
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
”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
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
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
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
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
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
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
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
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
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
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
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
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
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
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
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
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
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
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
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
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
“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
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
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
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
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
也就是善。
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
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
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
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
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
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
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
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
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
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
关于仪表美。
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
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
做到端庄、整洁、大方。
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
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
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
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
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
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
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
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
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
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
这确是人们的通病。
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
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
”“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
”诚哉
斯言。
综上所述,旅游业确是一种美好的事业。
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
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
旅游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现代旅游与审美文化选修论文
这位朋友,这片文章,也许,不全面,您要是想找论文,在这片文章之后,我给您一些写论文的网址,很全
真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
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
此风不宜提倡
尽善也,未必尽美也
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
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
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
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
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
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
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
”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
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
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
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
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
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
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
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
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
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
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
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
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
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
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
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
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
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
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
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
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
“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
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
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
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
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
也就是善。
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
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
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
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
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
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
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
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
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
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
关于仪表美。
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
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
做到端庄、整洁、大方。
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
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
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
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
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
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
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
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
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
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
这确是人们的通病。
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
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
”“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
”诚哉
斯言。
综上所述,旅游业确是一种美好的事业。
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
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
旅游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