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汤从小随当长安县丞的父亲出入衙门。父亲死后又充当长安县吏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对办理案件、处理公文等事十分熟悉。由于周阳侯、武安侯的推荐,汉武帝初年就踏上了仁仕途。先后担任过守卫茂陵的校尉与处理讼案的御史。在御史任上,因办理陈皇后蛊狱有功,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升为太中大夫,与赵禹等人共定新的律令。不久又升为廷尉、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列。这时,由于汉武帝对匈奴连年用兵,中央财政出现困难,张汤建议铸造皮币、白金币、五铢钱,使钱币铸造之权归于中央,并统一了币制;又支持盐铁官营,实行国家垄断的政策。并制定“告缗令”,征收工商业者的财产税与所得税,相对缓解了财政危机。后来遭朱买臣等人陷害,自杀身死。死后被抄家,除了皇帝所赐的五百金外,没有其他家产,这在当时的高官中是绝无仅有的。汉武帝重其廉洁而惜其自杀,于是下令重用其子安世。
少年有才
张汤少有吏才,精通刑律。幼年时,父为长安县丞,因事外出,命汤守家,回家后,发现肉被鼠盗食,大怒,责打汤。汤乃挖掘鼠洞,捕得盗肉的鼠和吃剩的肉。他把鼠放在堂下,像审问囚犯那样加以审讯。审讯程序从传讯到定案非常完备,然后取鼠与肉结案定罪,按刑律将鼠处以磔刑。他的父亲把判决书取来观看,文辞非常周详而准确,同老狱吏一样,感到非常惊异,以其有狱吏之才,命他学习刑律。其父死后,张汤为长安县吏,做了很久。
田胜(武帝母王太后的弟弟)为九卿时,因罪关押长安狱中,“汤倾身事之”,对他关怀备至。田胜出狱后,被始立的武帝封为周阴侯,同张汤结为至交,引其拜见当时的权贵人物。宁成出任内史时,用汤为内史掾,以其能干,向丞相府推荐,得以调任茂陵尉,掌管为武帝预建陵墓事宜。武安侯田蚡为丞相时,征辟张汤为丞相史(丞相府幕僚),不久,又向皇帝推荐他,任为侍御史,办理案件。在治陈皇后巫蛊狱中,深究党羽,受株连而死者三百余人。武帝以其能干,迁升为太中大夫。他与赵禹共定律令,条文严刻,特别是对现职官吏尤严。
执法深苛
篆书册页张汤传
不久,武帝以张汤明法令,擢其为掌管全国刑狱的廷尉,赵禹迁为掌山海池泽税的少府,皆居九卿之位。两人交谊虽深,而志趣不同。赵禹为人廉洁奉公,性情倨傲,“务在绝知交宾客之请”,孤立独行。张汤则多权术,“舞智以御人”,起初为小吏时,与世沉浮,以势利相交,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当时武帝方提倡儒术,重用文学之士。“汤决大狱,欲傅(附会)古义”,乃从博士弟子中选拔学习《尚书》、《春秋》的人为廷尉史(廷尉属官),使其按照古义来解决疑难狱案。在上奏前,先向皇帝说明原由。凡是皇帝同意的,即以板书之,制为律令,作为断狱的依据,用以宣扬皇上的聪明善断。如果所奏不合皇上旨意,汤即主动承担责任,引过谢罪,而不推过于贤能的属吏。这样,即使所议有错,甚至有罪,也能得到皇上的谅解而免于罪。如果所奏事得到皇上的嘉奖,他就奏禀皇上说:所奏事非我所能知,这是属官某人的意见。“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
在判断刑事案件中,如果此人是皇上想要治罪的,就将此案交给断狱严刻的属官去办;反之,如果案中此人是皇上想要释放或从轻发落的,就将此案交给断狱轻平的属官去办。他所想要治罪的,即使是有权势的豪强,必定“舞文巧诋”,引用严刻的法令条文,多方罗致其罪;他所想要开释的,即使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虽然具文上奏,按律应当治罪,他却常在皇上面前为之开脱,往往得到从轻发落或无罪开释。
张汤当大官后,注意修身之道;结交宾客,供给饮食;对于故人子弟做官吏的以及贫穷的亲族都加以照顾厚待。拜访公卿大臣,他不避寒暑,非常殷勤。所以张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却得到这样的声誉。许多执法严刻的官吏都乐为之用,多成为爪牙使用的,“依于文学之士”。丞相公孙弘“数称其美”。他治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案件,都从严追究党羽,受株连者很多。与淮南王案件有牵连的严助、伍被,武帝以严助是素来亲信的臣僚,伍被曾劝说淮南王尊重朝廷,“欲释之”。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为造反出谋划策,严助本是亲幸之臣,乃私交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武帝从其议。“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由于武帝推行外儒内法的治术,需要依靠张汤等人为之推波助澜;张汤也能迎合武帝旨意,虽用法严刻,亦附会儒术,礼遇文学之士,“由是益专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任命张汤为御史大夫。十余年间,由小吏升迁到三公。
建议兴利
张汤任御史大夫后,由于当时匈奴浑邪王降汉,赏赐甚多;大举出击匈奴,军费开支浩大;加之以关东地区连年水旱,流民需要安置、供给,因而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张汤秉承武帝旨意,想出了一套财政改革的办法,统一币制,“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针对当时财用不足情况,每上朝奏事,他都议论如何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往往谈论到傍晚,皇帝因有兴趣而忘了吃饭。当时的丞相碌碌无能,无所建白,充位而已,“天下事皆决于汤”,百姓骚动不安。虽然在财政经济上作了一些改革,但国家获利不多。因为“奸吏并侵渔”,营私舞弊,于是“痛绝以罪”。由是受到众人怨恨,“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于汤”。但武帝对他仍然言听计从,倚之如左右手。他尝有病,武帝亲临其家探病,“其隆贵如此”。
当时,武帝对匈奴大事征伐,匈奴请求和亲。武帝命群臣议论可否。博士狄山以为“和亲便”。武帝问其所以然。狄山列举高、惠、文、景之世采取和亲政策,“天下富实”,“今日陛下举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此观之,不如和亲”。武帝问汤,汤说:“此愚儒无知。”显然是支持武帝兴功的态度。狄山反唇相讥,攻击张汤为“诈忠”。武帝怒形于色,问:“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狄山答:“不能。”又问:“居一县如何?”对曰:“不能。”复问:“居一障间如何?”狄山自度辩穷,必定下吏处治,只好答道:“能。”乃遣狄山乘障,过了一个多月,匈奴斩了狄山的头而去。自此以后,群臣震恐。
招怨致祸
田甲,原是张汤当小吏时的朋友。他见汤权势太盛,指责其过失,告诫之。张汤当了七年御史大夫,果然遭到杀身之祸。
御史中丞李文同张汤原来有矛盾,在张汤部下,想要从文书中寻找其错误以中伤之。汤所亲信的廷尉史鲁谒居知道张汤心中不满,乃使人上书告发李文奸事,武帝令汤审讯,汤挟怨判文死罪。他本来知道这是鲁谒居令人告发的。当武帝问起上告变事缘何而起之时,汤假装吃惊说:“此殆文故人怨之。”鲁谒居因病卧床不起,汤往探病,为其摩足。赵王因为张汤和鲁谒居曾经排挤过他,心怀怨恨,探知汤为谒居摩足,乃上书告发张汤为谒居摩足,“疑与为大奸”。武帝令廷尉追究其事,谒居病死,事情牵连其弟,其弟被囚禁于官狱。张汤曾来此狱,发现谒居弟被囚,想要暗中营救他,而表面上假装不予理睬。谒居弟不理解汤的用意,心中怨恨,便使人告发张汤同谒居合谋陷害李文之事。武帝令御史中丞减宣审讯这件事情。减宣与张汤不和,严加追究,尚未上奏,适逢有盗贼发掘埋在文帝陵园内的瘗钱,丞相青翟在上朝时与张汤约定在朝见天子时同时谢罪。到了天子面前,汤以为巡查陵园是丞相职责,与他无关,因而不肯谢罪。丞相谢罪后,武帝令御史追查此事,汤欲告丞相知道陵园事而不揭发,纵容盗贼,丞相听说,非常恐惧。
三位长史朱买臣、王朝和边通过去都曾当过二千石的官,也都是因事贬官为丞相府长史。他们当二千石时,张汤还在当小吏。张汤曾多次以御史大夫代行丞相事,他知三长史原来都是贵官,故意凌辱他们,以部下僚属之礼待之,因此三长史都怨恨他。他们对丞相说,“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因派狱吏捕捉、审讯与汤有关系的田信等人,令其供认与张汤勾结、汤欲奏请的事,信常先知消息,以囤积居奇致富,与汤均分。武帝听说此事,问张汤:“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汤既未申辩,也不谢罪。减宣又奏汤与谒居合谋事。武帝以为汤怀奸欺君,派遣使臣责问汤,汤自陈无此事,不服。武帝乃令赵禹责汤。赵禹对他说:“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意思是,你杀人甚多,现在应该明白自己审处。张汤乃上书皇帝,指出:“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汤居官廉洁,死后家产所值不过五百金,皆得之于赏赐,别无其他产业。他的子弟准备厚葬,他的母亲说:“汤为天子大臣,被恶名而死,何厚葬为!”乃以牛车送葬,有棺而无椁。后来武帝尽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武帝对张汤之死深为惋惜,对其子张安世多加照顾,擢升其官;昭宣时竟至拜相封侯。
后世子孙
张汤有两个儿子,长子张贺,次子张安世。张贺曾任掖廷令,曾收养皇曾孙刘询,并教其读诗书,又以家财为其娶许纪。刘询后来即皇帝位。称汉宣帝。为报其恩,追封张贺为恩德侯,并令张安世的小儿子出继为嗣,承续侯爵。又拜张贺年仅七岁的孙子张霸(其父已死)为散骑中郎将,赐爵关内候,食邑30户。不久改封为阳都侯。
张安世(?一前62年),字子孺,以父荫踏入仕途。汉武帝巡视河东,他作为尚书同行,归途中发现掉了三箱书,下诏寻求而不得。安世由于平时细心,知道所有丢失的书名,就求购献上,经过校对,竟没有少一本。因此得到汉武帝重用。《汉书》称:“上奇其材”,升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公元前86年。昭帝继位,拜右将军,封富平侯。昭帝死,与大将军霍光共立昌邑王,因遭到张敞等人的反对,而改立宣帝。宣帝即位,因功封食邑10600户。霍光死后,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成为当朝宰相,掌握军政枢机七年(公元前68年一公元前62年),人称谨慎周密。元康四年(前62年)病逝。溢号敬侯。
张安世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张彭祖出继其兄张贺为嗣子。第二个儿子叫张千秋,汉宣帝即位,拜为中郎将侍中,与霍光之子霍禹一起率兵进攻乌桓,得胜还朝。霍光问起战斗方略,千秋口讲兵事、手画城池,对答如流,而霍禹则依赖文书记载。一问三不加。由此,霍光知道张千秋之贤能,而哀儿子之不材,曾慨叹“霍氏世衰,张氏兴矣”。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张家之兴,历数世而不衰。至东汉仍然如此。
张安世的长子张延寿,宣帝继位时,封为中郎将侍中,出任北地太守一年,以父亲年老,内调左曹太仆。父死。嗣富平侯爵。当时候国在陈邑食邑在魏郡,田租收入每年千余万袒。他自认“身无功德”,请求减免食邑户数。于是迁封平原,减去一半食邑之户。卒谥爱侯。儿子张勃承嗣侯国,拜散骑谏大夫。元帝时,因他所推荐的陈汤犯罪又削去食邑200户。但陈汤后来立功西域,人们由此都称张勃知人善选。张勃死后,儿子张临承袭富平侯国,以谦恭节俭著称,曾将家财分施宗族故旧。张临是当朝驸马爷,娶妻敬武公主,但他不以皇亲国戚自居,常以桑弘羊、霍光两个家族之败为戒。死后薄葬,不起坟堆。其子张放承嗣侯爵。张放深得汉成帝欢心,拜侍中中郎将,娶皇后侄女为妻,由皇帝为其操办婚事,时称“天子取妇,皇后嫁女”。他常常和皇帝同起同卧,并一同微服私访。如此“宠爱殊绝”,受到群臣反对,被外放为北地都尉、天水属国都尉、河东都尉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驾崩,张放也“思慕哭泣而死”。
墓地发掘
张汤墓发掘纪念碑
西安市考古工作者在长安区发现一处汉代墓葬,其中出土青铜信印确切地证明了墓主就是西汉名臣张汤。这是西安市对《汉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名人墓的首次发现和发掘。
该墓是在长安区郭杜一带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的基建工地被发现的。墓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式,坐东朝西,平面大致呈“甲”字形,墓道后连接甬道、墓室。此墓虽已经盗扰,但出土了特点较为明显的西汉中期星云纹铜镜和武帝五铢钱等文物。最为珍罕的是,出土物中有2枚精致的双面穿带印,一枚印文为“张汤臣汤”,一枚为“张君信印”,印面径为1.8厘米,即古之所说“方寸之印”。此两印的出土表明墓主应为张汤,结合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考古者推断此墓葬时代为西汉中期武帝之时。
张汤为西汉武帝时期名臣,《汉书》记载其起于书吏,曾为长安吏、茂陵尉、侍御史,后迁升御史大夫,位至三公。他为长安杜陵人,少儿时即以司法程序审讯偷食的老鼠而出名,长成后升任重臣,办案治狱干练,上疏进谏得力,曾得汉皇宠信,最终受诬陷自杀而死。西汉杜陵所辖范围包括今长安区,即今张汤墓葬在西汉杜陵范围内,此墓的发现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的故籍地望相符。同时此墓中棺木痕迹表现为一棺葬,与《汉书·张汤传》中“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的记载相吻。墓中随葬物品多为日常生活的小器件,不见汉墓常见的陶器和其他贵重器物,也与《汉书》中“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何厚葬之”的记载相同。
西安市文物局孙福喜等人综合上述分析,断定此墓就是西汉张汤墓。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汉书》记载的正确性。史载张汤死于汉武帝元鼎二年,故其墓葬时代也应为元鼎二年左右。准确的墓葬年代的确定,为以往靠器物组合断定相对年代的汉墓分期断代,也为关中地区汉墓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