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浩(703~782),中国唐代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张九龄甥。著有《论书》(又称《法书论》)1篇。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历代对徐浩的书法褒贬不一。《新唐书·徐浩传》形容他的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唐代吕总《续书评》认为他的真、行书,固多精熟,无有意趣。
人物生平
徐浩少擢明经,为肃宗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笔,遣辞赡敏,
徐浩书法
而书法至精,帝喜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寸。后进国子祭酒,代宗时封会稽县公,出节度岭南,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坐事出明州别驾。德宗初,召授彭王傅,进郡公,世称“徐会稽”。开元十七年(729)以校书郎充集贤院校理,历待诏、修撰,至二十四年去职。肃宗朝,又以中书舍人任学士、副知院事,后继以吏部侍郎兼判院事,充任学士达十五年,成为集贤院里的资深学士。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师,溢曰定。
艺术成就
徐浩受书法于父。少而清劲,随肩褚、薛;晚益老重,潜精羲、献。其正书可谓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尝论书云:譍鹰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故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其“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数字,草隶相参,皆为精绝。识者评云:“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尤为司空图所宝爱。又尝著《书谱》一卷,恨未见之。唐之工书者多,求其三叶嗣名者,惟徐氏云。浩擢明经,为肃宗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笔,遣辞赡敏,而书法至精,帝喜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寸。代宗时封会稽县公,出节度岭南,入为吏部侍郎,坐事出明州别驾。德宗初,召授彭王傅,进郡公。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师,溢曰定。子岘,又善工于行草。石曼卿得其石刻,屡称于人。徐浩是盛、中唐著名的楷书书家,他对唐代楷书的成形,贡献突出。然而,因徐浩书迹存世不多,对其书法的相关研究不够充分,历代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近年徐浩书迹《陈尚仙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岘墓志》等,相继面世。这样,使对徐浩书法的取法进行更详细的分析进而对其书法创作作初步分期成为可能,这也使我们有了对徐浩书法(尤其是楷书)的历史地位进行重新认识的机会。认为与具开创性的颜真卿比较而言,徐浩是盛、中唐楷书风气的开拓者。
代表作品
徐浩传至今日的墨迹有《朱巨川告身》,大历三年(768)书。“告身”是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任命状。此《朱巨川告身》字体肥圆,笔势沉着雄浑。徐浩书写的碑刻中,楷书有《大证禅师碑》,大历四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嵩岳寺;《不空和尚碑》,建中二年(781)书,在西安碑林。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颂》,天宝三年(744)书,碑在河南登封;《张庭珪墓志》,天宝五年书,1977年在河南伊川县出土。
作品欣赏
《不空和尚碑》唐严郢撰,徐浩书。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现在西安碑林。楷书24行,行48字。此碑为徐浩去世前一年所书,此碑是为纪念印度高僧不空三藏的业绩而建立的。此碑书法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略有拙味,骨力洞达,与徐浩年高或有关系。历代对这件碑刻评价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赵崡《石墨镌华》说:“今观《不空和尚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李后主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 《朱巨川告身》是一件唐代中央政府颁授官职的委任狀(派令),它是颁给原任睦州录事参军的朱巨川,新任的职位是大理评事並兼任豪(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令。朱巨川字德源,嘉兴人,天宝年间适逢安史之乱,隐居家中,钻研学问,后来得到朝廷几位重臣的赏识推荐,出任公职。这件告身记明是大历三年(768)三月。《朱巨川告身》纵27公分,横185.8公分 。端庄规矩,一笔一画的承接连续,写得从容不迫,雍容大方。徐浩书法当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徐”。有趣的是二人各有一篇告身传世,不同处是颜为自书告身,徐浩則是书朱巨川告身。同时这二篇告身的真伪均存异议。《宣和书谱》记载宋內府藏徐浩楷书三件,其中之一就是《朱巨川告身》。这件墨迹后来传于元代鮮于枢、张斯立,有张晏跋(1303)。明代归韩世能,传其子韩逢禧,有董其昌跋(1604),清代藏于馮铨、宋犖、梁清标处,后入乾隆內府。《佩文齐书画谱》卷九十三引记载南宋书画收藏的《宋中兴馆阁储藏》,有两件《朱巨川告身》,列在「唐朝不知名者」项目下,不同于《宣和书谱》归属于徐浩,后来清代学者如汪中、王澍及近代有些学者也认为不是徐浩书。 《嵩阳观记》全称《大唐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唐天宝三年(744年)二月刻,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隶书25行,行53字。碑今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清王澍《虚舟题跋》说:"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
著述-《论书》
《周官》内文教国子六书,书之源流,其来尚矣。程邈变隶体,邯郸传楷法,事则朴略,未有功能。厥后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近世萧、永、欧、虞颇传笔势,褚、薛已降,自《郐》不讥矣。然人谓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当矣。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翬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肉丰而刀沈也。若藻耀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欧、虞为鹰隼,褚、薛为翚翟焉。欧阳率更云,萧书出于章草,颇为知言,然欧阳飞白,旷古无比。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经矣。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捷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
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馀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次之,岂可百日乎!
此文是徐浩用来教育子孙的家训,所以言辞肯切,谆谆善诱。唐代中期崇尚丰肥,书法追求阔大温厚的气象。李肇《国史补》说:“怀素工瘦,张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工”。徐浩即以“肥劲”为标格,既强调丰腴,又强调骨力,由此可见唐中期书法美学思想的嬗变。而在这之前漫长的时期,书坛上是以“瘦硬”为美的。另外,作者所说书“宜白首攻之”的告诫,也精警有力。
现代徐浩基本信息姓 名: 徐浩 任教专业: 历史学-历史学类 在职情况: 在职 性 别: 男 所在院系: 历史学院 本人简介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史学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获得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基金会资助和英国著名中世纪史学家戴尔教授(Prof.C.C.Dyer)邀请,1999-2000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学院中世纪史系作高级访问学者与博士后研究;2001年获得美国学术社团委员会所属的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和美国著名清史专家罗威廉教授(Prof.W.T.Rowe)邀请,2002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作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西欧中世纪史、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史、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