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方维仪

概述

方维仪


方维仪(1585—1668),女,字仲贤,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明末著名女诗人、画家,所作有《清芬阁集》, 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长绘释道人物。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许多人争相收藏。

简介


方维仪(公元1585—1668年),明末女诗人,桐城(今属安徽)人,字仲贤。祖父方学渐,

方学渐

明代著名学者。方维仪是大理卿方大镇之女,十七岁时与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死去。于是回家寡居,同弟妇吴令仪一起,“以文史代织经”,共同教养侄儿方以智,俨如诲人不倦的家庭教师,方以智(字密之)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方维仪幼承家学,博学多才,工于诗画。尝取古今女子之作,编为《宫闺诗史》,分正、邪二集。此外著有《静志居诗话》,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而且她“酷精禅藻,文史宏赡,兼工诗、画。白描大士,不亚李公麟。”著有《楚江吟》、《归来叹》等,汇为《清芬阁集》七卷。其诗作一洗铅华,归于质直。《龙眠风雅》录诗八十首,《明诗综》录诗六首,《桐旧集》录诗二十二首,《明诗别裁》录诗三首,《御选明诗》录诗十首,《正始集》录一首。
方维仪姐方孟式,亦工于诗书画,嫁给山东布政张秉文为妻,后清兵南侵,张秉文守济南城,战死,孟式投池而死.有《纫兰阁集》和《纫兰阁诗集》传世。方维仪堂妹方维则,也年轻守寡,著有《抚松阁集》。因方氏三姐妹都为国为家守节,后人称为“方氏三节”,而其中以方维仪成就最高。

人生经历

方以智

方维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镇,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姐姐孟式、弟弟孔馏,都博学有文才。方维仪生长在这样—.个文化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里,自幼耳漏目染,诗文书画多有涉猎,加上她本人的天资与学力,后来便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方维仪17岁时与同里青年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病逝了。次年,她生下一个遗腹女,相继天折。于是,她只好独自回归娘家寡居,守志“清芬阁”。方维仪寡居娘家后,生活境况已不复能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相比。在复杂的大家庭中,她敬老抚育,善待同辈和仆从,以和谐各方面的关系。尽管所为极难,但在操持家计之暇,她总是坚持诵读经史,苦钻学问,吟诗作文,并以此影响家人。坎坷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将维仪绊倒。较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决定了维仪对生活理想有着更高的追求。她守志于清芬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博览群书,勤奋撰著,走了一条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活道路。
由于方维仪学识高深又和蔼可亲,因而深受人们敬重。同辈兄弟姊妹及侄辈们都对她心悦诚服,以师礼相待。清芬阁简直成了一所学堂,方维仪便俨然成为清芬阁的女师。她的弟媳吴令仪受学于消芬阁,书法诗文都大有长进。吴令仪30而逝,方维仪为她手订《秋佩居遗稿》,使之传世。方维仪还亲自抚育侄儿侄女,谆谆教诲,关怀备致。后来,侄女方子耀成了书画惧佳的才女,其书画作品深得方维仪技法。侄儿方以智能够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盏、王夫之相提并论的大学问家,更与方维仪对他的早期教育及影响分不开。
方维仪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清交替之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清兵入关后的野蛮烧杀,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学艺术家特有的锐敏与丰富情感,使方维仪对现实生活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她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深切同情民生的疾苦。惨酷的社会现实,时时激起她对乱世的怨恨和对故国的怀念。她将忧国忧民的种种情感,曲折淋漓地反映在作品之中.她品行端正,才艺超群,但并不以此自显,诗文从不轻易示人,“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方孟式《清芬阁集序》)。传世的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要算她晚期所作《旅秋闻寇》。
方维仪博学才高,不仅学贯经史,而且工诗文,善书画。据《明史?艺文志》及清人王士禄《然脂集》著录,维仪所著曾有《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宫闺诗评》1卷、《尼说七惑》1卷以及《官闺诗史》、《官闺文史》、《归来叹》、《闺范》等集行世。这些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内容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学评论以及女性哲学等多方面。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今大多已散,我们只能从幸存的少量作品中窥见其诗文风貌之一斑。
方维仪一生执着追求文学、艺术,70余岁高龄时,仍坚持提笔写字作画。她的书法深得卫夫人笔风,绘画则最擅长白描。清人冯金伯《国朝画识》中,把维仪的白描大士列为妙品,认为“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维仪在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她不愧为女界“名士”。

作品及简析

方维仪诗画作品

近人胡文楷所所著《历代妇女著作考》,亦根据《然脂集》而著录方维仪有《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闺范》、《宫闺诗史》、《宫闺文史》、《宫闺诗评》1卷、《尼说七惑》1卷、《归来叹》等八种著作,然此八种著作,胡文楷亦均自署“未见”,则胡文楷所处当日,方维仪著作已不见流传,而今日台湾各图书馆亦未见收藏,或已亡佚。惟朱彝尊《明诗综》,卷86,页3及页11,尚记录两则方维仪《宫闺诗史》的评语。此外著有《静志居诗话》,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宫闺诗史》,分《正》、《邪》二集,同时以“昭明彤管,刊落淫哇,览者尚其志焉”为纂辑目的。
[1]方维仪诗风或细腻,或激昂,或悲楚。她在反映北方战事的《老将行》中写道:“绝漠烽烟起戍楼,?笳吹彻海风秋。关西老将披图看,尚是燕云十六州。”在《从军行》中写道:“玉门关外风雪寒,万里辞家马上看。哪得沙场还醉卧,前军已报破楼兰。”她饱尝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孤独伶仃,身心交瘁。她在一首叙身世的屋言诗中说:“昔闻生离别,不闻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叶,日夜为我悲。上观沧浪天,下无黄口儿。人生不与死,父母泣相持。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余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日日复如此,我心徒自知。”在历代女作家的诗中,能表现如此博大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的作品并不多见,沈德潜评道:“如读杜老伤时之作。闰阁中乃有此人!”( 《明诗别裁集》)这是相当准确的一个辨味,无论就本篇字句的锤炼,语言的精纯,措意的深厚,表情的沉著,言情的顿挫而言,它都神似杜甫的伤时念乱的五律。
方维仪的身世是凄苦的。她结婚时,姚孙栗已经患病六年。在丈夫病中,她亲自“扶起居,倍汤药,挥蚊蝇,据痰唾,左右周旋”,头不安枕。丈夫不幸早逝;生下一个遗腹女,才抚养了九个月便天折了。她在《末亡人微生述》中磋叹说:“万物有托,余独无依,哀郁交集,涕泗沾帷;自今已往,槁容日益朽,气力日益微。”这种身世之感,在她的一些诗中也有反映。《死别离》即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中写道:“昔阅生别离,不言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悲戚的氛围,感伤的色彩,浓重地笼罩其上,读来使人不禁心酸。据方孟式说,方维仪的“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表现伤痛心情的作品,大多随成随弃,留存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她又像许多借助画笔或针绣的女画家(如明代仇珠、邢慈静,清代赵昭等人)一样,以虔诚之心绘制带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教义的观音、罗汉像,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在绘画技法方面,她推崇唐代吴道子、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作品。绘画作品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观音图》、《蕉行罗汉图》外,还有安微省博物馆藏的《罗汉图》、《大力像图》,辽宁抚顺博物馆藏的《罗汉图》等,总共不过十余件。

成就


方维仪精心考究文史,收古今名媛诗作,编成《宫闺诗史》一书。她的诗文《清芬阁集》,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方维仪的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大都音调高烟,风格质直,抒情真挚。有些诗还能针砭时弊,关心国事,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中收有她的《死别离》、《出塞》和《旅秋闻寇》三首诗。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许多人争相收藏。
方维仪绘画与伯姊孟曜齐名,她的人物画创作在女性画家的笔下较为丰富,既有仕女画,又有宗教人物画,还有反映男性社会生活方面的作品。这其中表现救苦救难教义的佛像画最多,妇女们既已坠入尘寰中的苦境,自然向往解脱痛苦。尤擅长绘释道人物,其《观音大师图》师法李公麟的“白描”手法,形象生动,神色俨然。方维仪所画观音像名于当时,曾被汪士禛赞赏为“妙品”,这幅画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热门红人

最新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