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于慎行

概述

于慎行于慎行墓志铭


慎行累官至礼部尚书。恰在这时,朝中产生了“国本之争”,他也被卷入其中。万历帝的皇后无子,王妃于十年(1582)生常洛,郑妃于十四年(1586)生常洵,由于封建时代把立太子看作“国本”,于是发生了重大争论,大臣们认为按“无嫡立长”原则,应立常洛,而万历帝喜爱郑妃,欲立常洵。双方争得不可开交。十八年(1590),于慎行连续上疏,请早立太子,万历帝怒而严责,他也不怕,第二天又上疏恳请,且说这是他礼部尚书该提的事。万历帝大怒,说他这是“要君疑上,淆乱国本”,于是,他便引罪乞休,再次还乡。万历三十五年(1607)他又被起用,“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让他去任“宰相”。但是,这时他已年老体弱,经再三推辞不允,他只好离家上路,到京13天就病逝,时年63岁。他的学问有根基,贯通百家,熟知典章制度。

生平简介


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其文学造诣亦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字可远,又字无垢。今平阴县东阿镇人。他少年时代天资极高,学习勤奋,17岁乡试中举。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式举人,谓之鹿鸣宴。主考官非常器重于慎行这位青年才子,提出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冠礼(即成人之礼),于慎行以未奉父命而婉辞,一时传为美谈。

于慎行与范洪池


隆庆二年(1568)成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升为修撰,参编《穆宗实录》,遂破例以史官充日讲官。日讲原都是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学者充当,像于慎行20多岁年纪便成为皇帝老师的极为罕见。

人物评价


于慎行为人忠厚平恕、襟怀坦白。不管对皇上、对首辅还是对同僚皆心胸坦荡、真诚相待。有一次,于慎行等人讲课完毕,神宗让人拿出许多历代字画,叫他们赋诗题字。于慎行字写的不好,只好自己作诗,请人代题,并当众承认自己写不好字。神宗很赞赏,当即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解决了明朝中期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明朝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张居正个人作风独断专行,钳制下僚、压制百官,引起朝中文武官员普遍不满。御史刘台弹劾张居正专恣不法,被下狱谪戍。同僚皆畏张居正之势,不敢再见刘台。于慎行不管这些,亲自登门看望刘台。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尊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神宗予以批准,举朝大哗。于慎行与其他大臣一起疏谏,以纲常大义、父子伦理劝神宗收回成命,张居正很不高兴。一次,他见到于慎行时说:“可远,你是我最赏识的学生之一,我平时待你不薄,没想到你也这样对我!”于慎行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正是因为你对我不错,我才不得不这样啊!”不久于慎行由侍讲学士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为礼部尚书。

人物贡献


于慎行担心张居正失去朝野上下的拥护,但张居正没有听懂他的话。因与内阁首辅张居正失和,称疾回乡。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去,反对他的势力执掌了朝政,左右了神宗;于慎行被重新启用,官复原职。这时,张居正遭政敌攻击,死后被剥夺封爵,籍没全家。于慎行在这种情况下,不避嫌怨,已恳挚的语气写信给主持此事的丘橓,“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实堪可怜,望予关照。即请他照顾张居正80多岁的老母和不成年的幼子。此举得到时人的称赞。丘橓给张家保留了住宅和足够的土地。于慎行的高风亮节、古道热肠受到朝中一片赞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七月,他升任礼部尚书。

于慎行笔迹


恰在这时,朝中产生了“国本之争”,他也被卷入其中。万历帝的皇后无子,王妃于十年(1582)生皇长子常洛,此时已经9岁;郑妃于十四年(1586)生次子常洵。由于封建时代把立太子看作“国本”,于是发生了重大争论。大臣们认为按“无嫡立长”的原则,应立常洛。而神宗喜爱郑妃,不喜欢王妃和她这个儿子,他想立郑妃所生的皇次子常洵为东宫。但是,王妃名分在郑妃之前,神宗不好把这一想法明说,故而迟迟不立太子。满朝文武见皇长子日渐长大,不能正位进学,非常着急。自万历十七年起,不断有人提出立储问题,请神宗早建东宫。于慎行身为礼部尚书,对此事义不容辞。万历十八年(1590年),他连疏极谏,请早立太子。神宗非常生气,再三降下严旨,责备于慎行“以东宫要挟皇上。”于慎行说:“册立之事,是臣部职掌,我如果不说,是为失职。请皇上速决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神宗很不高兴,大骂于慎行“要君疑上”、“淆乱国本”,把礼部大小官员都停了俸禄。正在这时,发生了山东乡试泄题事件。于慎行引咎辞职,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获神宗批准,归隐故乡。他家居10余年,朝野上下多次荐他出山,神宗皆不允。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东宫已立、国本确定,廷推内阁大臣,他又被重新起用,于慎行名列7人之首。
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即担任宰相。这时候,于慎行已经年老体弱,重病缠身,经再三推辞不允,只好离家上路,勉强到京进谒。时,于慎行由于长途跋涉,身心疲劳,已有疾病,谢恩时,拜起不如仪,遂上疏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到京13天就病逝于京华官邸,年63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人物事迹

于慎行

于慎行一生以他笃实、忠厚、正直的品德受到朝野上下的尊重。他“学有原委,淹贯百家,博而核,核而精”(《明史》本传,下引同)(意即:他的学问有根基,贯通百家,熟知典章制度,记典论史,平实允当)。他明习典制,朝中礼制多是他亲手修定。他的诗,典雅而清新,为时人所重,被推为万历词馆之冠。神宗一朝公认他与临朐冯琦为“文学之冠”。被誉为“人品事业,宇内第一”。在家闲居16年,他探讨当世得失之故,旁搜博采,属词比事,写成《史摘漫录》、《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4卷,《谷山笔麈》18卷。尤其是他的《谷山笔麈》记述了明朝万历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财赋、礼乐、释道、边塞诸事,考溯精当,纤悉具备。为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另有《谷城山馆诗集》20卷和《谷城山馆文集》42卷手稿,现存山东省图书馆。回乡家居时,他关心桑梓事业,参予重修《东阿县志》,主持编撰《兖州府志》。他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

撰题联


今日扬雄一厘足;
却追范蠡五湖中。
——手书墨迹联
此联为晚清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和书于慎行撰制的墨迹联。纸本绫边裱。画心纵142厘米,横40厘米。
十世登瀛,烨烨芳声垂简册;
六朝继显,源源步武到儿孙。
——题山东省东原(今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梁氏家族墓

于慎行


梁氏家族墓地位于老湖镇大望山、小望山之前梁林村西部,是东原名宦梁氏家族的墓葬群,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地位于山前坡形地上,三面环山。墓地基本呈长方形,南北320米,东西240米。梁氏家族墓地始以宋至道三年(997年)梁氏家族以五代时天平军节度判官梁维忠为祖茔,后“父子状元”颢、固和“祖孙三丞相”适、子美、焘及其后代卒后均葬于此,延续至明清。据梁氏家族中梁瑛和梁兆秀同志介绍,此墓区原规模较大,坟茔百数,其中御坟7座。碑刻林立,石像生众多,有成对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麒麟等。原有林墙、林门,城墙高3米多,墙四周设有角楼,林门位于正南,气势雄伟。但墓葬、碑刻多数于“文革”中被毁,辟为苹果圆。现存梁惟忠墓碑、梁子美神道碑、梁固墓碑及二件大型螭首碑帽等。林区东侧有其家族祠堂一座,祠堂内有天然玲珑赏石一块,个体较大,据说江南太湖石。墓区东有南北向山水沟,南有东西向山水沟各一条。据《梁氏家谱》所记,历代梁氏族(全国)中被封侯者48人、进士167人。而东原梁氏家族之兴盛,其出高官之多,正如明代衍圣公孔闻诏赠孙匾曰:
父子状元,千古芳名垂宇宙;
祖孙丞相,万代秀气夺山川。
又州城梁氏家族“父子状元坊”上至今留有兖州知府金一凤撰楹联曰:
是父是子,同作状元千载少;
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
坠似落星,累丸涌出金银台;
飘如乘虹,驾鹤飞出天地间。
——题山东省邹城县峄山舍身崖
穷窍相通,如张乐洞庭,鱼龙百戏;
异形毕俏,如琼林武库,万宝俱陈。
——题山东省邹城县峄山碧桃庵

历史故事


〖帝王之师〗
明朝万历初年,于慎行参与撰修《穆宗实录》,书成进翰林院任修撰,并以史官身份充任日讲官,也就是做皇帝的老师。据传,当时充任万历皇帝的业师,在授课时,因一篇文章背诵不下来,便用戒尺打了万历的手掌。侍读告诉了皇太后,太后心疼儿子,马上来到御书房把万历拉着就走,并忿忿地说:“俺孩子读书做皇帝,不读书也做皇帝。”当时于慎行跟奏太后:“读书为明君,不读书为昏君。”太后省悟。于是,于慎行日讲如故。据史书记载,于慎行工于诗文典章,但不善书法。

于慎行



有一次,万历皇帝一时心血来潮,让御侍取出御府内珍藏的历代名人字画,要请讲官即兴题诗。于慎行诗成,而请别人代书。万历询问缘故,他如实回奏:我不善书,每诗成,都是请别人代为书写。万历闻听,认为老师敦厚诚实,便亲书“责难陈善”四个大字相赐,当时在文人墨客中传为佳话。万历十八年(1590年)于慎行因多次上疏早立太子,得罪了万历皇帝,因此请求离职,告老还乡。万历准奏,于慎行又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并在谷城山下办起“谷城山馆”,广招门徒,终日授课。于慎行家居10年后,万历因思念老师的恩德,又召回朝廷,并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人参机务。但于慎行已是年老体弱,到京后13天便病死了,终年62岁。
万历追赐他为太子太保,溢号文定公。于慎行博学多识,熟悉典章制度,曾参与制定了许多重要的礼制。在退居谷城山馆时,撰写了一部《谷城笔尘》,”共18卷,分35类,其中记载了许多明代典故和历代习俗。又曾评论历代史事,从伏羲氏到辽、金、元,著成《读史漫录》14卷。还著有《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论诗集》20卷。时人称其诗文“典雅和平”而又“自绕清韵”。《明史》记载,说其“学有原委,贯穿百家”,“词馆中以慎行及临胸冯琦为一时冠也”。后人为其树碑立传,称其为“天下文章官,三代帝王师。”

神道碑


于慎行神道碑(俗称旧县龟驮碑),立于平阴县旧县乡旧县二村西古大道(现220国道旁)。系明代阁老邑人于慎行神道碑。 该碑石料为当地产石灰石,其高度现无确切数据。据当地人与当年毁碑人回忆推算,通高应在18米左右,宽约1.8米,厚约0.6米左右。碑帽为蟠龙高浮雕。碑阳面边沿刻饰龙戏珠及花鸟等。底座龟蚨长约3.5米,形状精细逼真。 此碑只阳面有文字,共50余字,中间阴刻大字32个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神道”。碑首额书:“大明”二字,款题为:“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十二月二日敕建,知东阿县郑国昌监制”等,为明代大书法家邢侗所书。 其碑因形体高大,雕刻精妙,几百年来闻名遐迩。但又因其史志均无记载,又立在旧县境内,且距于慎行墓地(于林)甚远,故成为当地一谜。世人多有猜测,一是旧县古为大道,历代在此设有驿站,于氏后人为扬名,将碑立于此。二是碑料取材于旧县北寨子山上,因其太重无法过山运到洪范于林,故立碑于此。此碑,在当地又有很多传说,凡推车、大车过此,如不向龟嘴内抹油,车轴便“崴耳”、掉轮、出事。 该碑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热门红人

最新热门专题